高三数学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说课稿)
堡子店中学 黄磊
一.内容分析:以前面学过的“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为基础,重新剖析研讨三垂线定
理及其逆定理,安排了利用定理进行证明和求解的例题与练习。本节内容具有逻辑性强、体系性强、难度较大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空间两条直线垂直关系的一个系统完善。
二.地位和作用:三垂线定理是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定理,是把某些空间图形转化
为平面图形的重要依据。经常用此定理去解决二面角、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到直线的距离以及直线和平面垂直等问题。本节内容主要解决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掌握三垂线定理与其逆定理的基础上加深对它的理
解,掌握运用其证明空间两条直线垂直。
能力目标:通过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空间 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转化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揭示正逆定理的对立统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欣赏数学美。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立体几何中证明线线垂直的重要定理,它们将空间两条直线的垂直问题平面化,体现了化归的思想方法,而且在解决有关“角”与“距离”等问题时也常常要用到这两个定理。确定本节教学的重点为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难点是应用其证明空间两条直线的垂直。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1) 基本概念
三垂线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就和这条斜线垂直。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就和这条斜线垂直。 (2) 定理内容分析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比较 相同点:
a. 结构相同,都是由线线垂直推证线线垂直; b .证明方法相同,都采用了线面垂直法. 不同点:
a. 用途不同,原定理用来证明空间两线垂直;而逆定理用来证明同一平面上两直线垂直;
b. 条件与结论不同,原定理是:“与射影垂直与斜线垂直”;逆定理是:“与斜线垂直与射影垂直”. 2、讲授新课:
1
师:上一节我们复习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其中大多是基本题.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在应用这些基本题的基础上解有关的综合题;另外我们再来解其它的综合题来提高我们的解综合题的能力.现在看例1.
例1 如图1,已知:PA⊥PB,PA⊥PC,PB⊥PC,求证: △ABC是锐角三角形.
师:这一题证法很多,所以我们要多想几种证法.
所以 ∠BAC是锐角.
同理可证∠ABC,∠ACB都是锐角. 师:我们能不能直接用三垂线定理来证?
生:由已知可得PA⊥平面PBC.在直角三角形PBC中,作PD⊥BC于D,因为∠PBC,∠PCB都是锐角,所以垂足D一定在斜边BC内部,连PD,则PD⊥BC(三垂线定理).对于△ABC来说,因垂足D在BC边内部,所以∠ABC,∠ACB都是锐角,同理可证∠BAC也是锐角.
2
师:能不能用公式cosθ1·cosθ2=cosθ来证明△ABC为锐角三角形?
生:因AP⊥平面PBC,所以∠ABP是线面角,相当于θ1,∠PBC相当于θ2,因θ1,θ2都是锐角.所以cosθ1>0,cosθ2>0,cosθ=cosθ1·cosθ2>0,所以θ为锐角。即∠ABC是锐角,同理可证∠BAC,∠ACB都是锐角.
师:我们用了三种方法来证明△ABC是锐角三角形,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研究这个基本图形另外一个性质.看例2.
例2 如图2,已知:PA⊥PB,PA⊥PC,PB⊥PC.PH⊥平面ABC于H.求证:H点是△ABC的垂心.
师:垂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线(高线)的交点,要证H是△ABC的垂心,只要证AH⊥BC即可.
生:因为 PA⊥BP,PA⊥CP, 所以 PA⊥平面PBC.故 PA⊥BC.
对于平面ABC来说,PH是垂线,PA是斜线,AH是PA在平面ABC内的射线. 因为 PA⊥BC,所以 AH⊥BC.
同理可证BH⊥AC,CH⊥AB.故H是△ABC的垂心. 师:由例2的演变可得例3,现在我们来看例3.
3
例3 如图3,△ABC中,∠BAC是锐角,PA⊥平面ABC于A,AO⊥平面PBC于O.求证:O不可能是△PBC的垂心.
师:要证明O不可能是△PBC的垂心,用什么方法? 生:用反证法.
师:为什么想到用反证法? 生:因为直接证不好证.
师:对,因为直接来证不好利用条件,而用反证法,假设O是△PBC的垂心,则这样证明的思路就“活了”,就可利用已知条件,现在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
生:假设O是△PBC的垂心,则BO⊥PC.
对平面PBC来说,AO是垂线,AB是斜线,BO是AB在平面PBC内的射影. 因为 BO⊥PC,所以 AB⊥PC.又因为 PA⊥平面ABC,PA⊥AB,
所以AB⊥平面PAC,AB⊥AC,∠BAC是直角,与已知∠BAC是锐角相矛盾.所以假设不能成立,所以O不可能是△PBC的垂心.
师:分析例3我们可以看出例3是由例2演变而来.也就是说在PA⊥AB,PA⊥ACO是△PBC的垂心条件下一定可以推导出AB⊥AC.是例2的逆命题再加以演变而得.现在我们来看例4.
4
例4 如图4,已知:∠AOB在平面α内,∠AOB=60°,PO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段,∠POA=∠POB=45°,PP′⊥平面α于P′,且PP′=3.求:
(1)PO与平面α所成的角的正弦; (2)PO的长.
师:我们如何利用上节课所讲的两个基本题来解这题.
生:因∠POA=∠POB,所以OP′是∠AOB的平分线,∠POP′相当于θ1,θ2=30°,θ=45°,由cosθ1·cos30°=
师:在我们脑中如果“储存”许多基本题,那么在我们解有关综合题时,就能“得心应手”.所以在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基本题的理解、掌握,解这题的思路就是一个典型.下面我们来看例5.
5
(1)直线MN是异面直线A1B和B1D1的公垂线;
(2)若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求异面直线A1B和B1D1的距离.
师:我们是在讲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时讲这个例题的.所以我们想法用三垂线定理或它的逆定理来证明这一题.要用三垂线定理首先要确定对于哪一个平面来用三垂线定理.
生:对于平面A1B1C1D1来用三垂线定理.
师:这时MN是平面A1B1C1D1的斜线,我们如何作平面A1B1C1D1的垂线呢?
生:作MP⊥A1B1于P,又因为D1A1⊥平面A1ABB1,所以A1D1⊥PM,故PM⊥平面A1B1C1D1. 师:对于平面A1B1C1D1来说,MP是垂线,MN是斜线,NP是MN在平面A1B1C1D1上的射影.我们要证MN⊥B1D1,只要证PN⊥B1D1即可.在正方形A1B1C1D1中,我们知道A1C1⊥B1D1,所以现在只要证PN∥A1Q1即可.我们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来证PN∥A1O1.
6
=O1N∶NB1,所以PN∥A1O1,所以PN⊥B1D1,故MN⊥B1D1.同理可证MN⊥A1B,
所以MN是异面直线A1B和B1D1的公垂线.
师: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a,在直角三角形MNP中,如何求出MN的长?
师:这是一道很好、很典型的题,它很巧妙、很直接地求出异面直线A1B,B1D1的公垂线及这两异面直线的距离.这一道题我们的先人们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一问题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来进行探索.
例题6::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连结BD1,AC,CB1,B1A,求证:BD1⊥平面AB1C
证明:连结BD,连结A1B ∵DD1⊥平面ABCD
D1C1 ∴BD是斜线D1B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
∵ABCD是正方形∴AC⊥BD
A1 (AC垂直射影BD),∴AC⊥BD1 B1
( 请思考:如何证明D1B⊥AB1 )
同理:BA1是斜线BD1在平面ABB1A1上的射影 , AB1 ⊥ BD1 ,而AC ∩AB1 =A ∴BD1⊥平面AB1C
关于用三垂线定理证明空间两直线垂直问题,关键是找出或作出平面的垂线,至于射影则是由垂足和斜足来确定的。
证明a⊥b(线线垂直)的一个程序:一垂、二射、三证。A即
第一、找或作平面垂线.
7
D BC
第二、找射影线,这时a、b便成平面上的一条直线与一条斜线。 第三、证明直线a与射影线垂直,从而得出a与b垂直。
今天就讲这六个例题,讲这五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进一步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二是应用上节课刚讲过的基本题来解较综合的题.
3.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⑴若a是平面α的斜线,直线b垂直于a在平面α内的射影,则 a⊥b ( )
⑵若a是平面α的斜线,平面β内的直线b垂直于a在平面α内的射影,则 a⊥b ( )
⑶若a是平面α的斜线,直线b? α且b垂直于a在另一平面β内的射影则a⊥b ( )
⑷若a是平面α的斜线,b∥α,直线 b垂直于a在平面α内的射影,则 a⊥b ( ) 2. 在正方体AC1中,
求证:A1C⊥BC1 , A1C⊥B1D1 4、课堂小结:
从知识内容、方法和思想三个方面参与小结。 知识内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应用步骤: “一垂二射三证”
思想方法:转化思想,转化的关键是“找平面的垂线”。 5、布置作业: 1.(1)求证:两条平行线和同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
(2)从平面外一点D向平面引垂线段DA及斜线段DB、DC,若DA=a,且∠BDA=∠CDA=60°, ∠ BDC=90 °,求BC的长。
(3)如图,一块正方体木料的上底面上有一点E,要经过点E在上底面上画一条直线和C、E的连线垂直,应怎样画? 2.已知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是O,
若p到△ABC的三边的距离相等,则点O是 △ABC的 。 若PA=PB=PC ,则点O是△ABC的 。
若PA⊥BC,PB⊥AC,则点O是△ABC 的 。
探索1、已知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是O,O是△ABC的垂心,求证PA⊥BC,PB⊥AC。
探索2、已知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是O,O是△ABC的垂心,求证B在平面PAC内的射影是O’是△PAC的垂心。
探索3、已知O是锐角△ABC的垂心,PO⊥平面ABC,∠BPC=90 ° . 求证:∠BPA= 90 ° ,∠APC= 90 ° 。
2009年9月
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三数学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