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史 明清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史名词解释及重点 1. 张居正改革

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并整顿邮传和铨证。

军事方面,为防女真入关,派戚继光和李成梁分别镇守蓟门和辽东。与鞑靼俺答汗进行互市贸易,这对安定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保障生产正常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整顿水利。

经济方面,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堪核全国土地,并实行“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情况。 2. 八旗制度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 3.郑和下西洋

1405--1433,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条件和前提: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宣扬大明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远洋贸易发达。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发达,能在经济和军事上提供保障。船队人员的共同努力。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虽然在国土面积上远远比元朝小,但至少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开拓了国人的眼界。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散财之举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没有发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4.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利机关。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皇帝通过军机处把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廷寄”,地方上陈为奏折。 5.内阁制

明朝永乐时期建立,为巩固皇权。内阁大臣的建议为“ 票拟”,皇帝的处理意见为“批红”。明朝内阁设在文渊阁。 6.郑成功收复台湾

历史意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7.平定三藩

1673-1681,康熙平定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的叛乱。

意义:平定三藩的战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消除了割据势力,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平叛之后,康熙皇帝认识到之所以出现叛者四起的局面,是因为清朝的统治尚未深入人心,再加上入关之后实行了诸多错误政策的结果。修复战争创伤、整饬吏治、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成为平叛之后康熙帝的重要措施。平定三藩开启了“康乾盛世”之端。 8.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

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9.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中唯一的一次地方藩王叛乱成功的案例。明太祖实行分封,建文帝进行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兴“靖难军”,双方战争持续4年之久,史称“靖难之役”。 10.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即明朝的田亩清册。因图状似鱼鳞,故称鱼鳞图册。政府按册向田主征收赋税。出现于南宋,洪武前期在江南推行。1387前后,全国推行。它以土地为纲,与“赋役黄册”相印证,两者互为补充,是明初调整赋役和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有力措施,对刺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经济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1.赋役黄册

即明朝的户口册,每十年更造一次。因送给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为黄纸,故称黄册。由于黄册是政府征派赋役的依据,故又称赋役黄册。 12.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以少数民族的酋长担任当地的土官,称为“土司”。 13.改土归流

明朝以来,为了加强中央权力,消弭土司之患,即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把永久世袭的土官改成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清亦实行。这就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西南边防。 14.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特设的中枢权力机关,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余。该制与皇帝相抵触,不利于清政权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官僚的支持。康熙设立南书房和雍正设立军机处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了。

15.更名田

1669,清政府下令把一部分明代藩王所占田地给予原耕种之人,作为永业田,号为“更名田”。它的实施,实际上是清政府承认了明末农民在起义战争中已夺回藩王所占庄田的事实。发展了庶民土地所有制,稳定了他们的地位。 16.地丁制

雍正时,清政府彻底采用“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的办法,也称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征收对象,而是摊入田赋银中来征收,此为地丁制。此次,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人为科征依据的丁役制基本上被废除,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松弛。

17.明初采取了哪些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如何评价这些措施? 1.中央政治改革:

①: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②:内阁制度形成。内阁制度的形成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

③:监察制度的建立。明初监察机关为御史台,后为都察院。监察御史官阶低但权威重,代皇帝巡查各地。给事中制度是独立的另一套监察体系。

④:整顿吏治。破格用人,不限门第。奖励循吏和清官。严惩贪污。 ⑤:为更直接地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朱元璋还设立了厂卫制度。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代专制主义统治加强的一个重要表现。 2.地方上:

①:废除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主管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政。合称“三司”。

②:明太祖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将子孙分封在各地。 3. 经济上:

①: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

②:抑制豪强,将其迁徙出本土,使其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实力。 4. 思想文化方面:

明代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强化主要表现在学校和科举制度的改

革上。明代十分重视科举,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大兴文字狱。 5. 军事方面:

①:为分散兵权,设五军都督府,只管军籍和军政,大权收归皇帝。 ②:卫所制度的建立。 6. 法律方面:

颁布《大明律》,并先后颁布《大诰》,为并行的司法依据。法律上的措施也是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措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史 明清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史 明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3199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