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思考题答案
第1节课
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
答:五部大论是戒律方面(功德光律师)的《戒律本论》,俱舍方面(世亲菩萨)的《俱
舍论》,中观方面(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般若方面(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因明方面(法称论师)的《释量论》。
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安排? 答:自己发挥
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
答: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而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当
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出版,故从108个注疏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非常重视。藏传佛教有103函《甘珠尔》、250多函《丹珠尔》,各派大德所造的论典也不计其数;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在千经万论中,各大教派(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宁玛派)每个寺院一致公认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尤其是噶当派,尊崇本论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答:一方面可使你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
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
第2节课
5、名词解释:闻法四想
答:把上师作医王想,佛法作妙药想,自己作病人想,认真修学、精
进修持作治病想。这是《华严经》中强调的闻法四想。 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
答:佛法并不是口头上说,一定要在自己的心里有所体会,必须依靠
自己的修行,想方设法在相续中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使自己真正受益。否则就像《华严经》中三个比喻:第一,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再好听,自己一点也听不到,学而不修就是这样;第二,就像船夫,经常载人渡海,自己却在大海里丧命,不会受用佛法的人就这样;第三,说糖如何如何甜,但一点也不品尝,不去修持佛法,口头上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
7、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答: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面目狰狞可怕的阎罗卒一步一步向我们逼
来。如果对大乘佛法没有种下一点善根,临死时就会一点把握都没有。一定要在相续中种下佛法的善根,也即所谓的“种下金刚菩提种子”,否则,没有下功夫禅修,一辈子就算讲得再好、说得再好、学术上的研究再怎么出色,还是永远跟着习气走,自己的心始终不会有改变,大乘佛法也不会对我们真正有利益。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愿,下一辈子有可能全都忘光了。所以,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强迫的要求,一定要及早修学。
8、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
答: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听法为了损害别人,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是不善的发心。既没有为众生,也没有为自己,什么想法都没有,就是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又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下等的发心是:想获得世间的一些快乐、长寿、健康、发财、名利等利益,不为解脱之因,称为世间的发心,也就是下士道。中等发心是:不管别的众生,只是自己要获得解脱,这是中士道的心态,虽出世间但不是最高的解脱。最好的是上士道的发心,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成就圆满的佛
果。我们大乘修行者,应该发这种最上等的菩提心,通过听受释迦牟尼佛的殊胜甘露妙法,依靠佛法来让无始以来都当过我的父母、现在沉溺在苦海中非常可怜的众生,全部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哪怕在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
9、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答:三种过失:耳不专注、心不专注、杂有烦恼(妄念杂话、心不在焉)。六种垢染:
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厌倦。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不能领会而持。
10、“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
答:名声、地位、财富在人世间来说,尚且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那
些眼光短浅、学问平常、心胸不够宽广的人,才认为这些最有意义。学佛的人都知道:人世间不过是六道之一,上面还有二十八层天;而六道之外更有他方净土,比最高天还要殊胜无数万倍。只要我们稍加努力,这些地方都可以去,仅仅停留在世间的财色名位上,实在是愚蠢至极。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也听闻了佛法,这就世间最有价值的事情,如果相续中生起利益众生的心。用这颗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心,来修学佛法,一生就脱离六道轮回,这才是最最有意义的!
第3节课(原书缺第13题)
11、名词解释:教法.证法、善说海、随福德分善根.随解脱分善根 答:教法是从理论上说,指语言文字、法本、念诵、传承等,乃至听
懂一句法义;证法是以实修为主,指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乃至自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善根。“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
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所以无著菩萨把《入行论》的注释命名为《善说海》。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为世间利乐而修,只能获得一点人天福报,善根变成了人天福报之因,称为随福德分善根;发心不圆满,声闻、缘觉欲求自己永脱轮回获得寂灭的善根,善根成为解脱之因,叫做随解脱分善根。
12、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
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答:《华严经》云:“欲求导师慧,究竟最胜道,甚深一切智,无上
解脱王,勇猛勤精进,速发菩提心。”又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律藏中有这样一个事例:罗汉师父与新度沙弥同行,师在前,沙弥在后背负行李。罗汉忽然观见弟子发大乘菩提心,愿于未来度苦海众生;遂接过衣物,令沙弥前行,己在后行。可见,虽为凡夫小儿,一发菩提心,四果罗汉也尊重服侍。
《大般涅槃经》喻:“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
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圹野守护导者。”《华严经》喻: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不管修禅、修净、修中观、修大圆满,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能以这种心态时时摄持,
哪怕只是听一堂课,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也是不会耗尽的;如果仅仅为了名食财色等人天福报,则来生仍然堕落。
14、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
以说明。
答:世间上的学校为了灌输知识,尚且制定了一套强迫机制来约束学
生,佛法就更不待言了。如果佛教徒仅是为自己的快乐、享受生活,不听课没压力恐怕好一点;但是如果为了度化众生,使自相续与佛法相应,每天都应该有一些佛法的压力。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没有压力就不能增进。不同的地方是发心和目的:世间学习的发的是超越他人之心,目的无非是吃穿住行;学佛应发菩提心,目的是获得解脱。为了学习和实修结合,除了既定的学习之外,每天加诵忏悔经咒,顶礼诸佛菩萨,依经论指导而学修。学修之前先发利益众生之心;结束后回向众生安乐。
15、“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
么感想?
答:如果我们是佛菩萨,这是多劫以前,早已发过的大愿,无数生以
来,已经在屡行实践我们的愿力了。如果我们仅仅是凡夫众生,为众生也就是为自己。我们生活在众生中,众生本就是相依而生,没有了众生,生存的环境就没有了,这世界就不再存在,我们还为谁而活。即便非修行人,也无形中在为众生而活;我们修行人把心念转过来,是刻意的为众生而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入行论思考题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