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规范练30 生态系统的结构
1.(2015河南安阳月考)在山清水秀的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猴、蛇、鹿、熊等动物,还有珙桐、蜣螂、细菌、真菌等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猴、蛇、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导学号74870266? 答案:A
2.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CO2库,则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 )
答案:B
解析: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之间是双向箭头,因为生产者从无机环境中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同时通过呼吸作用把CO2释放到大气中,故D项错误。甲和乙之间是捕食关系,应该是单箭头,故A、C两项错误。
3.为了保护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除了将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答案:B
B.分解者很少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4.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 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甲种群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答案:C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也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导学号74870267? 答案:B
1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的生命活动的需要;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也属于分解者,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
6.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图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又知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所以该食物链是丙→丁→甲→乙。若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食物充足,乙会增加,丁因天敌数量的增加而减少,丁数量的减少,使丙数量增加。
7.(2015内蒙古包头期末)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 ③种群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A.1项 答案:B
解析: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①正确;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将有所增加,②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③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④错误。
B.2项
C.3项
D.4项
8.根据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答案:A
2
解析:图中既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有光、CO2、H2O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9.(2015河北邯郸月考)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乙是消费者,包括各种异养生物 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
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导学号74870268? 答案:B
解析:从图中甲、乙和分解者的关系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项正确。异养生物中一部分是消费者,如大部分动物,一部分是分解者,如腐生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B项错误。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C项正确。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项正确。
1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知更鸟 答案:D
解析:此食物网中有10条食物链。叶状虫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的是桉树和合欢树,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少。
11.(2015安徽合肥质检)某草原6年前引入食草动物(甲),跟踪调查甲与草原上初级消费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
时间/年 鼠种群 数量/只 1 2 3 4 5 6 50 000 45 000 21 000 21 200 21 000 21 200 3
甲种群 数量/只
2 000 2 500 4 000 4 500 4 300 4 400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引进不能改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 B.在调查期间,甲的种群增长曲线不符合“S”型 C.引入食草动物甲使该草原鼠的环境容纳量降低 D.该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土壤构成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甲的引进改变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A项错误;在调查期间,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B项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草原鼠的环境容纳量降低了,C项正确;草原上的所有生物及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D项错误。
12.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
种群 甲 2.50 乙 13.30
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 )
丙 9.80 丁 0.28 戊 220.00
A.①③ 答案:A
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乙、丙之间的传递效率大于50%,与能量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矛盾,所以乙、丙应在同一营养级上,所以①与表中数据不相符。乙、丙应在同一营养级上,属于竞争关系,故③与表中数据不相符。
13.下图所示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B.②③
C.②④ D.①④?导学号74870269?
4
(1)该食物网含 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有 营养级,属于 级消费者。
(2)兔与鼠的关系是 ,蟾蜍与蜘蛛的关系是 。
(3)由于某种原因鼠突然死亡,短期内蛇和蟾蜍的数量变化情况依次是 。 答案:(1)7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次、三、四、五
(2)竞争 竞争和捕食 (3)下降、下降
解析:(1)该食物网含有7条食物链。由于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以多个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导致了其所占营养级的级别和消费者的级别有多个。从植物开始为第一营养级,由此推知,猫头鹰可以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营养级。从植食动物开始为初级消费者,由此推知,猫头鹰可以是次级、三级、四级、五级消费者。(2)兔与鼠均为第二营养级,以植物为食,属于竞争关系。蟾蜍与蜘蛛有两种关系:一是蟾蜍以蜘蛛为食,属于捕食关系;二是同时以食草昆虫为食,属于竞争关系。(3)鼠突然死亡,蛇因食物来源减少而下降。蟾蜍成为蛇的唯一食物,其数量因蛇的过度捕食逐渐下降,蟾蜍下降也导致了蛇数量的下降。
14.(2015广东茂名一模)土壤中生活着种类和数量繁多的微生物,其中绝大多数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营养物质。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组合 甲 乙 丙 丁
(1)该实验对照组是 ;上表中X是 。
(2)通过本实验可得出结论:① ;② 。
(3)为了进一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
①作出假设: 。
材料处理 灭菌 不灭菌 不灭菌 不灭菌 土壤湿 度控制 湿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温度/℃ 20 20 5 20
实验现象 落叶不分解 落叶分解较快 落叶分解较慢 X 5
②实验材料和用具:土壤浸出液、蒸馏水、淀粉糊、恒温箱、烧杯若干、试管若干、碘液、斐林试剂等。
③主要的实验步骤:
a.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编号为A、B,放入 ,在A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 ;
b.在恒温箱(20 ℃左右)下放置几天后,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 mL,各加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A1、A2、B1、B2;
c.在A1、B1试管中加入碘液,在A2、B2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并进行沸水浴; d.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④实验现象:
如果假设成立,则实验现象是
。
答案:(1)乙 落叶分解较慢
(2)①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的 ②温度和土壤湿度会影响微生物的分解速率 (3)①土壤中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③a.等量的淀粉糊
等量的蒸馏水 ④A1无蓝色出现,B1呈现蓝色;A2出现砖红色沉淀,B2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如果假设为土壤中微生物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则实验现象A1与B1呈现蓝色,A2与B2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优指导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0 第12单元 生态系统的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