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 接收端升余弦滤波器参数
图10 误码率比较设定
实验结果(即误码率曲线)
图11 误码率理论和仿真曲线
对实验结果的简单分析和说明 由图可见当延时与升余弦滤波器的延迟匹配时QPSK仿真误码率曲线和理论误码率曲线重合在一起,但当延时不匹配时其误码率非常的大,说明实验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四、结论
本次实验研究了数字调制方式QPSK,对其误码率进行了考察。通过理论误码率和仿真误码的比较,了解了误码率的性能。本次实验还通过运用星座图来对实验结果进行仿真。本次实验得出结论如下:
21??QPSK信号的误码率:
Pe?1??1?erfcr/2? ?2?
QPSK信号的误比特率: 1P?erfcr/2e
2误码率是误比特率的两倍。 附录:
1、 心得体会:本次实验我收获很多,学会了应用MATLAB来处理问题,加深了对通信原
理中部分公式和概念的理解。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在匹配过程中,最初由于
对原理掌握不够详细,对于各条线所代表的意义为能理解,在计算噪声的过程中,由于通信原理的知识未能牢固掌握,在分析和计算的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实验过程中,学会了使用MATLAB和SIMULINK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程序运行更加快,大大加快了实验的进度。通过本次实验,加强MATLAB在各个学科的应用,学会用MATLAB来处理实际问题。 2、 程序:
3、 %QPSK 4、
5、 clear all;
6、 xSampleTime=1/100; 7、 xSimulationTime=10; 8、 xInitialSeed= 67; 9、 xPhaseOffset=pi/4;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x=0:10; y=x;
hold off; for index=1:2 switch index case 1
xReceiveDelay=1; color='r'; case 2
xReceiveDelay=2; color='b'; end
for i=1:length(x) xSNR=x(i); sim('qpsk'); y(i)=xErrorRate(1); end
semilogy(x,y,color); hold on; SNR_DB=0:1:10
Pe=1-(1-1/2*erfc(sqrt(10.^(SNR_DB/10)/2))).^2; semilogy(SNR_DB,Pe,'g-s') end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通信技术综合设计实验1(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