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工程监控计划
为了保证高速公路,桥梁及隧道的施工质量,我们特制定质量监控计划,监控的范围为路基、路面、桥梁、隧道开挖四个方面进行质量监控,严格按质量技术规范要求施工,真正的提高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监控的依据是:
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__2006, 2.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2003);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B30-2004);
5.《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1.《公路工程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12.《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2005); 13.《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 1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 15.《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E50-2006); 16.《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17.《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1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19.《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20.《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1
2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2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机电工程)(JTG F80/2—2004);
23.本工程项目专用技术规范中所列承包商应遵守的其他技术标准和规范、其他适用规范、规程、规定等;
24.本企业颁发的ISO 9002企业质量标准文件及标准化现场施工管理的有关细则;
25.本企业颁发的施工技术及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有关标准。 26.编制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一、 路基
1.1软土地基处理:
1.1.1对于下有硬壳层且厚度大于3米的软弱地基,采用土工格栅法处理。在软基上摊铺30~50cm厚的砂垫层,再根据情况在砂垫层上铺土工格栅,包裹30cm厚开山石料或碎石土数层。
1.1.2对于厚度小于3米且土的力学性能较好,路基稳定性及工后沉降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软土,进行设臵地表砂垫层处理;路基填土较高,路基稳定性不足但工后沉降满足要求的软土,采用地表砂垫层结合土工布和土工格栅加筋进行处理。铺设土工布之前在将基底砂垫层做成2%的横坡整平压实,沿横坡均匀铺平,并采用搭接连接,搭接长度为30cm。在土工布上层铺筑砂垫层需分层整平碾压,控制最佳含水量,砂垫层应宽出路基底脚0.5~1.0m,且无明显离析现象。两侧随之砌筑护坡,以免砂料流失。
1.1.3在软土厚度小于3m且出露面积较小时,采用清除软土换填法进行处理,回填材料视地下水情况采用粗砂或砂砾、开山石渣或普通土。换填粗砂和砂砾选用透水性好,不含有机质,粘土块和其它有害物质的粗砂或砂砾,最大粒径不大于5.0cm,含泥量不大于5%,换填时要分层铺筑,分层碾压,使之达到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压实度。
1.2路基
2
填土路基、填石路基、路床等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规范、标准控制填料粒径。
1.2.1由于红砂岩遇水易进一步风化,导致路基沉降难以稳定,一般不选择红砂岩填筑路基。需用红砂岩填筑路基时,一是要严格控制红砂岩粒径,不得大于规范要求的最大粒径,二是要做好施工期间的排水,选择非雨期季节施工,及时进行路基防护系统的施工,防止红砂岩遇水风化。选择高液限黏土填筑路基,应注意控制填土含水量(填土含水量宜低),加强压实控制。路堤填筑不得使用低液限黏土及低液限粉土。
1.3压实度控制措施
1.3.1严格要求在路基全宽范围内分层平铺填筑。填土分层松铺厚度不得大于30cm,填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分层厚度的2/3,分层厚度根据压实机械选型通过试验段确定。
不同性质土应按水平分层分别填筑,以保证该层强度均匀,特别是透水的与不透水的土,不得混杂使用,以免在填方内形成水囊。
1.3.2认真做好施工监测,确保路基安全和路面质量 1.3.2.1分层沉降观测
在不同处理方法及软基、填石高路堤、填挖交界、岩溶区等路段选择典型断面进行分层沉降观测,必要时设臵侧向变形及孔隙水压等观测内容。
1.3.2.2地基沉降观测
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在不良地基,如软基、岩溶区及高填方路段设臵地基沉降观测点。软基路段沿纵向每隔100m设臵一个观测断面,岩溶路段每隔50m设臵一个观测断面,在同一段内至少设臵2个观测断面,桥头路段设臵2~3个观测断面;桥头纵向坡脚、填挖交界的填方端等特殊路段可视情况增设观测点。
1.3.2.3总沉降观测
在填方高度大于8m或填方高度大于6m的桥头台背、填挖交界、软基等路段分别在路堤填筑,布臵总沉降观测点。布点间距原则上沿纵
3
向每隔50m设臵一个观测点,在同一段内至少设臵2个观测断面,在桥头台背设臵2~3个观测点、半挖半填沿横向设臵2~3个观测点。
1.3.2.4沉降观测点每填层观测一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 3d 至少观测一次。沉降观测采用DS3型水准仪,观测精度小于0.1mm,水平位移观测采用视准线法。
1.3.2.5选购材料需考察料场用片石的洁净程度,签订供货合同时要注意保证粗集料筛分级配变异小。
注重颗粒尺寸、形状、松软质和粘附性指标,保证石料软弱颗粒、白云石、长石的含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各项指标合格情况下严格控制集料针片状含量,同时加强原材料料源控制,确保原材料级配稳定。
细集料应注重砂当量(或0.075含量)和粘附性等指标,应严格控制砂,进场后及时搭棚防雨、防晒。
材料堆放场地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硬化,所有集料注意分级存放,不得串混,并在堆放时采用水平或斜坡分层堆放,不能锥堆,防止材料离析。
沥青原材料应从粘度等指标着手,确保沥青指标优良,符合设计要求。
1.4水泥稳定碎石
1.4.1采用激振力26t振动压路机压实。水泥稳定碎石的碾压按试验段确定的参数施工。碾压过程中,水泥稳定碎石的表面始终保持潮湿。如表面水蒸发得快,应及时补洒少量的水。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和急刹车,以免水泥稳定土层表面破坏。施工中,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1.4.2养生
水泥稳定碎石下层施工完毕,立即洒水养生,养生时间为7天,养生期限内始终保持湿润,强度经检测后达到规范规定后,即可进行
上层水泥稳定碎石层的施工,水泥稳定碎石碾压完成后立即洒水养生,其标准和前者相同,养生期间封闭交通。
4
二、路面质量 2.1改性沥青混凝土 2.1.1材料要求 2.1.1.1改性沥青
上、中面层均采用等级达到PG76-16的SBS改性沥青,在其技术指标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JTG F40-2004中SBS(I-D)的技术标准,见下表。
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 针入度250c,100g,5s(0.1mm) 针入度指数PI 延度50c,5cm/min(cm) 软化点TR&B(0c) 运动粘度PaS 离析,软化点差(0c) 闪点(0c) 溶解度(%) 弹性恢复250c (%) RTF0后残质量损失(%) 留物 针入度比250c (%) 延度50c(cm) 2.1.1.2粗集料
沥青面层粗集料的粒径和级配应满足下表要求。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5
SBS(I-D) 40-60 ≥0 ≥20 ≥600c ≤3 ≤2.5 ≥230 ≥99 ≥75 ±1.0 ≥65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在建工程监控计划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