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
【摘 要】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幼儿以类似或模拟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即引导幼儿“简约地复演”科学家的探究和认识过程,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方法和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经验,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探究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塑造幼儿的完美人格,而且更适合于幼儿学习科学。如何引导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更加有效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应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 幼儿 科学教育 探究式学习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这提示我们,科学不仅仅是己经获得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教育,刘占兰认为“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也是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过程中的探索性便成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特性。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必须让幼儿亲自参与操作活动,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的欲望。同时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其能力。由此可见,操作活动对幼儿学会主动探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更加有效地、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应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一、形成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
通过各种手段形成安全、宽松、和谐、温馨的心理关系和尊重、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心理关系与人际关系条件下,极有利于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深层次发展。
(一)教师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表现
接纳和支持幼儿的表现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幼儿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作出积极的行动。因此,在幼儿的行为与教师预想的结果不同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知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活动。在一次陀螺的研制课中,幼儿在教师给予的基础材料上又多加了一片圆片,致使陀螺有两片圆片、一个中心,由于没调节好两片圆片的位置,导致陀螺没有转动起来,显露出失望的表情。此时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提醒幼儿试试移动两片圆片的位置再来转动陀螺。再次的大胆尝试,最终获得成功,喜形于色。
(二)教师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和尝试的空间与时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