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教材地位分析
十月革命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向苏俄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对此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之后斯大林又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既有经验值得各国学习和借鉴,也留下了许多弊端和思考。
二: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通过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3.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大国崛起》第八章 好霸争强的俄罗斯视频 请学生谈谈观看视频的感受。
教师: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怎样建立起来,又是如何走上毁灭之路的?让我们走入本课,来探究其中的端倪吧!
让俄国人纠结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受住三年国内战争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情景探究:
苏俄内战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学生:不可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自由贸易,且农民余粮必须上缴。 教师: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再有,为建设社会主义,党制订了俄罗斯全国电气化的远景计划,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而要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就要恢复发展经济,特别是要首先恢复和发展农业。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展示: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教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提问: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进步?
学生: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余粮可由自己支配和交易,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②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③商业方面:恢复了国内自由贸易,活跃了流通,刺激了生产。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
展示: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教师: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
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
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
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
(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请同学们注意区别这几个历史名词:“沙俄”、“苏俄”和“苏联”。
学生: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
教师: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展示: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教师:面对这种局面,苏联的明天在哪里?
学生:从1928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教师:请同学们叙述苏联实施\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的情况。
学生:“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主要力量和资金集中于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五”计划开始于1933年,重点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教师: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展示: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教师:这骄人的成绩助长了苏联人民的爱国热情,也使苏联跨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快车道。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教师: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学生: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P10) 教师: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学生:国民经济各产业比例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三农”问题、保护资源与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一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