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它是怎样的一种美感呢?
生4:应该是“所谓伊人”四个字。
师:“所谓伊人”,现在不在课文里面,需要我们概括。其实老师在课文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暗示了。好,请你来。
生5:朦胧悠远。
师:朦胧的,悠远的,可望不可即啊。看见了,一过去又没有了。好,你来说。
生6:朦胧柔美。
师:朦胧的,柔美的,多好啊!——你来说。 生7:我也觉得是这样。
师:哦,一样的,总之就是一种朦胧的美感。 生8:我觉得应该是缠绵悱恻。
师:哦,缠绵的,悱恻的。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到缠绵的时候,美人还没有找到,还在追求之中。当然这种情感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很缠绵啦,不断地寻觅,多么执着的追求。
生8:我觉得是婉约柔美。
师:婉约柔美的,多好啊!声调一点都不铿锵,而是表现出来的是那种怅惘之情啊!还有吗?你来说。
生:婉约朦胧。
师:哦,婉约的,朦胧的。——你呢? 生9:我认为是清新怅惘。
师:清新的,多么纯美的感情啊!怅惘的,求之而不得呀!
评点:课堂交流,思维碰撞,如泉激石,轻波微澜;如花绽放,朵朵明艳。 师:好,我们来看吧。老师给大家作一下小结:
(屏幕显示)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师: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是“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这种章法在现代诗歌里面也比比皆是。余光中的《乡愁》,典型的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所以,重章叠句不仅仅是章法之美,更重要的是抒情。一唱三叹,反复咏唱。
(屏幕显示)表现出诗歌的起兴之美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师:表现出诗歌的起兴之美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连续三个句子。它们营造的是意境,这种意境是很苍茫的,和整首诗的意境极其吻合。它没有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没有那样一种快乐的、热烈的氛围。
(屏幕显示)
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师: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屏幕显示)
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极具人物形象之美的两个字,就是“伊人”,那个人啊,我所爱的那个人啊。“伊人”,在日后的阅读中,人们欣赏为“秋水伊人”,所以说是“秋水伊人,在水一方”,朦胧的、清新的、美好的意境。
(屏幕显示)
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屏幕显示)
师: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朦胧空灵”,还可以是“朦胧悠远”,还可以有“如梦似幻”。
评点:教师阐释,贯通古今,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语言优美,动人心弦。 师:好的,下面我们就做一点优美的课堂学习笔记。具体给大家讲五个方面的知识点。
(屏幕显示)
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
复沓的章法,递进的层次,时空的变化,往复吟咏的抒情力度,余韵悠悠的艺术效果。
师:复沓的章法,一章一章又一章;表现出递进的层次、变化的时空。这三章里面的时空的变化是很耐人寻味的;因为反复,所以抒情的力度增大,表达出余韵悠悠的艺术效果。这就是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艺术魅力。
(屏幕显示)
秋景起兴 渲染氛围
景致萧瑟苍茫,氛围沉郁凄清,怅惘之情,笼罩全诗。
师:第二个知识点:秋景起兴 渲染氛围。每一章诗前面的两句,其作用太微妙了。景致萧瑟苍茫,氛围沉郁凄清,怅惘之情,笼罩全詩。起兴渲染出来的氛围是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怅惘的感觉。
(屏幕显示)
意象幽远 手法生动
深秋清晨,芦苇苍莽,露重霜浓,水长路远,伊人难觅,思念难了;以景衬人,情景交融。
师:第三个知识点:意象幽远,手法生动。蒹葭是一种景物,在诗里面也叫意象;白露也是意象;又长又远又艰险的道路也是意象。深秋的清晨,芦苇苍莽,露重霜浓,水长路远,伊人难觅,思念难了。这都是以景衬人,于是情景交融。为什么写水呀?水天茫茫;为什么写路啊?山高路远。都是为了写人。
(屏幕显示)
意境凄美 朦胧悠远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但望穿秋水,艰难追寻,可望难即。诗境飘渺、朦胧、迷离、凄美。
师:第四个知识点:意境凄美,朦胧悠远。意境就是作品里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情境。秋水伊人,在水一方。但是望穿秋水,艰难追寻,可望难即。“秋水伊人”和“望穿秋水”,这两个“秋水”不一样,“望穿秋水”是眼睛都望穿了,但是美人啊可望难即,远远地看着,就是不能走到她的跟前,不能向她表示一下自己的爱意,于是这首诗的诗境就是飘渺的、朦胧的、迷离的、凄美的。
(屏幕显示)
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
追寻的过程顽强执着,永远寻觅,无怨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美的人性。
师:第五个知识点很有意思。难道说一个如梦似幻的女子,真的有人不懈地去追求吗?根本见不到人啊。于是就有人说,这一首诗很有象征的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表现的是一种坚持,对美好向往的不懈的追求,追寻的过程顽强执着,永远寻觅,无怨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美的人性。这就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言外之意,非常富有哲理。
评点:生动讲析,学生笔记。写法归纳,画龙点睛。语言工整,诗意浓郁,如锦添花,如画着色,美不胜收,风情摇曳。
(屏幕显示) 练习指导 一诗之美 一章之妙 一句之情 一词之味
师:学习蒹葭,把上述五个知识点掌握下来,然后会背诵、会默写,就行啦。现在老师还告诉你们怎么去写赏析文字。
一诗之美”,就是《蒹葭》这首诗,你或者写它的章法之美,或者写它的意境之美,或者写它的含蓄之美,或者写它的哲理之美,等等,你的欣赏的文字就可以写出来。
“一章之妙”,比如说第一章,它的起兴之妙,它的音韵之妙,意象之妙,你的欣赏文字也就写得出来。
“一句之情”,比如“重章叠句”,我们专门分析“道阻且长”这样的句子,它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一种追寻,那样一种坚持,那样一种对爱的不舍,同样的能够写出赏析文字来。
“一词之味”,专门分析一个词,也能够写出赏析文字来。比如《蒹葭》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三章一共有六个“从”!这是罕见的语言表达现象,六个“从”,一定是有深刻的意味的,你就专门分析这个“从”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味、情致和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一篇小小的赏析文又出来了。
所以写诗歌赏析文可以这样:一诗之美,一章之妙,一句之情,一词之味。我们就可以着笔了,就可以开始你的赏析。
评点:一篇一章,一句一词;角度精美,高度凝练;技巧点拨,锦上添花。 师: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让我们一起吟诵琼瑶改写的《蒹葭》。在水一方,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
师:永远的迷惘啊,永远的追求!好,下课!
评点:《蒹葭》改写,歌词收束,齐声诵读,细细回味。浅吟低唱,洋洋盈耳;古风今韵,余味悠长。
[实录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三百,论意境,再无他诗能出其右。 关于诗的内容众说纷纭,“刺襄公”说,“招贤”说,“爱情”说,一直颇多分歧。所以教师须先给这首诗定位,才能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欣赏。
于是,余老师说:“《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爱情诗”,是的,它把爱情写到了极致。那是花开彼岸的爱情,水月镜花,可望难即,
于是才有了痴情人的相思相望、上下求索、不懈追寻。对于情窦初开的初三学生而言,这个定位也是容易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的。
“诗歌吟读”,这是第一板块。
“吟读”一词,实在妙极。这一“吟”,如清溪浅水行舟,柳荫堤畔闲行。放慢了脚步,才得以仔细欣赏风景。于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吟读中有了思索的时间,诗歌的味道也就在这放慢的语速中渐渐“吟”出来了,“品”出来了。
读一读词语的意思吧,那是理解诗歌的基础。隔了两千年的时光,有些美丽的词语,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模样。“芦苇”的前世就是“蒹葭”,“蒹葭”的今生就是“芦苇”呀——这样一解释,学生便豁然开朗。
再读一读译文吧,“深秋的芦苇啊莽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啊凝结成霜。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隔着水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不是简单的翻译,这是远古的韵律在今天的回响。这是以诗译诗,灵动简约,音韵和谐,仍有《诗经》的节奏均匀、钟鼓之音。
“美感品味”,这是第二板块。
“美感”这个角度,恐怕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我们对这首诗的万般情感,也恐怕是集中在这一个“美”字上。《蒹葭》,真美!然而,知其美,还要知其所以美,这才是诗歌赏析的佳境。“结构之美,起兴之美,追求之美,形象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于是,余老师引领学生踏上了寻美的旅程,引导学生将心中朦胧的美感具体化。随之,学生的发现如鲜花一朵一朵绽放。
“好的,下面我们就做一点优美的课堂学习笔记。具体给大家讲五个方面的知识点。”“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秋景起兴,渲染氛围;意象幽远,手法生动;意境凄美,朦胧悠远;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说前面的品味是植了满山草木,这里的讲析便是天上朗月,它的光辉洒向它们,顿时有了空间感,立体感,整节课的内容丰满了起来。
然而,还没有完,居然还有“练习指导”。“一诗之美,一章之妙,一句之情,一词之味。”诗歌赏析的角度,经过这样细致的分解,马上眉目清秀,迁移到其他诗歌的赏析也同样适用。
齐读琼瑶的《在水一方》来收束吧:“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设计既呼应开头的诗意导入,又在浅吟低唱中给学生美的享受,余韵悠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样文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