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杜姆群鹅图》 比较写实,正侧面 无透视、平面化处理 用线条勾勒 平涂,用纯色 较细腻 (结合教材内容)
教学基本思路: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而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印第安文明的情况。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作品的功能、形式和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与国家以及阶级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教材围绕着这一主题,分析了这些观念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在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方面,教材中分析了从中国商朝直至魏晋时期美术现象。在商代,最典型的美术作品就是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不是普通的生活器皿,而是权力的象征,从纹饰上来看有着一定的威慑力。并且根据贵族的等级,还确定了青铜器拥有的数量和形式。这显然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力。而这一要求随着统治阶级权力的分散而逐步消失,所以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纹饰和器物的造型方面不再显得恐怖,而是华丽和繁琐。而到了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为帝王守灵的雕塑,它体现的就是权力和威严。 [教案]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1 1、 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 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 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 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 ■教具与学具
1、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附:作业纸设计
时代或地区 典型的美术品 形式特征 所体现的观念 如何为统治者服务 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 导致变化的原因
中国商代 青铜器 纹饰、器形 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1、 区分社会等级。2、 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 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权力分散,衰落。
秦代 雕塑 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 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 守卫陵墓 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秦代的灭亡。
汉代 雕塑 循石造像 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 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 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 画像石 在石头上雕刻形象 对祖先的恭敬,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 石棺刻画 在石棺上雕刻形象 对父母的孝心,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 魏晋时期 绘画 线描(高古游丝描) 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道德要求。 维护社会的稳定
12 古巴比伦 石柱 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 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
古埃及 建筑 金字塔 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 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
雕塑 狮身人面像 绘画 墓室中的壁画 古印度 印第安文明 ■教学流程图: 第一节课:
1、 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比较内容可以参考下表。 作品名称 秦始皇兵马俑 古埃及的金字塔
作品形式 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 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 作品的功能 守卫秦始皇的陵墓 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服务的对象 皇帝 法老
共同点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2、 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 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 4、 学生思考并回答。
5、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一些答案。 6、 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13 7、 教师总结。
8、 阅读并分析教材:教师建议学生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答案去阅读教材的第20、21页,并且将阅读的结果填写到作业纸的中国商代时期(导致变化的原因这一栏可以先不填)。教师组织学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9、 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
10、完成“活动建议一。”
11、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秦始皇兵马俑”并完成作业纸的秦代部分。教师可以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第二节课:
1、 复习导入: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 作品展示与比较:展示汉代重要的雕塑作品《马踏匈奴》,教师提问:这件作品与秦始皇兵马俑有什么异同之处?
◆注意:①教师对这件作品的背景要尽量介绍的清楚、详尽一点。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 ②比较的内容可以按照下面的表格进行。
作品名称 秦始皇兵马俑 霍去病墓雕塑 作品形式 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 石雕 作品的功能 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地下) 纪念霍去病的功绩(地上) 作品的意义 显示权力,为死后的生活服务 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 共同点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为统治者服务 不同点 直接 间接
3、 教师总结(按照上述参考分析),并指出,汉代统治者对“教化与礼仪”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仅仅起到威慑的作用,而是用来宣扬一些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
4、 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2页、23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并填写在作业纸的汉代部分。
14 ◆注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① 在汉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是什么思想?②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宣扬了什么思想?
美鉴上篇 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 第1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讲述《人间生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部分):教材例举了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本节课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使学生真正认识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要点】
重 点:美术作品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 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生活。 兴趣点:画家是怎样捕捉并表现精彩的生活。 二、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练习法等相结合。
综合运用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比较式鉴赏。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5分钟)准备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课全套教案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