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认知学习,是由下颞叶或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实现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由前额叶皮层完成。
(3)由此可见,尽管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符合脑等位论思想,但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这又符合机能定位的思想。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在于学习过程,是脑功能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7.①远离枕叶颞下回的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②与枕叶邻近颞下回的部分与二维图形鉴别学习有关。
8.颞顶枕联络区皮层的功能及实验(延缓不匹配训练,它证明什么问题?):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在复杂空间关系、视觉认知学习和延缓记忆中有重要的作用。
(1)延缓物体不匹配实验:首先让猴观察一个圆柱体,当它将圆柱体移开会发现下面有一小块食物。间隔10秒钟后,猴的面前出现两个物体,一个是刚刚见过的圆柱体,另一个是未见过的长方形。这时猴移动长方体也会得到一小块食物,如果它移动曾见过的圆柱体得不到食物。训练几日,这种行为模式就得到巩固。然后,对猴手术损毁与枕叶相邻的两半球颞下回,需训练73次才能重新习得这种行为;而损毁与枕叶远隔部位的颞下回,训练1500次仍不能重新学会这种行为模式。将行为训练中匹配时间间隔从10秒逐渐延长达120秒,损毁与枕叶相邻的颞下回,不影响逐渐延长的延缓反应;损毁远隔枕叶的颞下回,猴不能学习延缓的不匹配行为。
(2)实验结果证明在认知学习行为和物体记忆中,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具有重要作用。电刺激颞中回和记录颞下回神经元单位发放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颞下回在不同颜色物体匹配学习和延缓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
9.前额叶联络区皮层的功能及实验(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它证明的问题)
前额叶联络区与空间辨别学习和短时记忆的功能有关。
(1)杰克逊的延缓反应实验: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盯食盘。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哪个食盘盖。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食物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置,下一次打开另一位置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这种行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
(2)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式,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正常猴对于不同延缓时间的延缓反应,甚至是几分钟的延缓反应,也很容易建立起来。但是,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建立1-2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十分困难。
(3)实验结果证明,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但只有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同时存在,前额叶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仅仅要求动物进行空间辨别,前额叶损伤并不影响这种行为模式的训练;对动物仅进行延缓条件反应不伴有空间辨别,这种行为模式也不受前额叶损伤的影响。可见,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
10.海马在学习中的作用:
(1)空间辨别学习:8臂迷津实验说明海马结构的功能类似于“空间处理器”
(2)海马在学习过程中的抑制性调节:海马损毁的动物,多次重复某一新异刺激,朝向反射也不消退;在食物强化的延缓条件反射中,动物在延缓期内就出现过多的过早食物运动反应,这些事实说明海马具有抑制性调节作用。
(3)海马在情绪性学习的调节:海马对学习的调节作用更可能是由于它属于边缘系统的结构,参与情绪反应的调节机制,对学习行为发生的间接效果。
第六章 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1.记忆痕迹理论:①短时记忆——神经回路中生物电反响振荡;长时记忆——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②1小时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痕迹转变为长时记忆痕迹的必需时间。③长时记忆痕迹是突触或细胞的变化,有3方面含义:突触前的变化——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等环节;突触后变化——受体密度、受体活性、离子通道蛋白和细胞内信使的变化;形态结构变化——突触的增多或增大。
2.海马的记忆功能:海马是端脑内一个特殊的古皮层结构,位于侧脑室下角的底壁,形似海马而得名。海马不仅与学习记忆有关,还参与注意、感知觉信息处理、情绪和运动等脑调节机制。
3.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①帕帕兹环: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这条环路是30年代就认识到的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称为帕帕兹环。②三突触回路(下面):
3.三突触回路的特性,为什么成为长时记忆的基础?(长时程增强效应及其形态基础和理论意义)
①三突触回路:三突触回路始于内侧嗅区皮层,这的神经元轴突形成传通回路,止于齿状回颗粒树突,形成第一个突触联系;齿状回颗粒细胞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锥体细胞树突形成第二个突触联系;CA3区锥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支与CA1区锥体细胞发生第三个突触联系,再有CA1锥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②三突触回路的特性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③长时程增强(LTP)指电刺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齿状回诱
发性细胞外电活动长时增强,说明电刺激穿通回路引起齿状回神经元突触后兴奋电位的LTP,因而这些神经元单位发放的频率增加。LTP现象可持续数月的时间。④所以,由短暂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性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4.间脑与柯萨可夫氏记忆障碍。
①俄国精神病学家柯萨可夫氏认为长期酗酒造成的记忆障碍的特点是遗忘加虚构。慢性酒精中毒者最初出现轻微的顺行性遗忘,随后又出现逆行性遗忘。②顺行性遗忘: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逆行性遗忘:对病前近期发生的事情选择性遗忘,对早年的事情仍保持良好记忆。③慢性酒精中毒者既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又丧失了对某些往事的记忆,而且对自己记忆力的这种严重变化又缺乏自知之明。面对别人提问时,竟不自觉编造谎言以虚构内容填补记忆空白。这些谎言大都是过去的记忆内容。病情继续恶化的人脑子里的记忆几乎成了空白,连自己过去经历的重大事件也忘得一干二净。最后病人变得情感淡漠,对周围发生的事置若罔闻、麻木不仁。对自己记忆力的自知之明,称为元记忆。嗜酒说谎者是元记忆发生了障碍。③间脑损伤的病人远事记忆也遭到破坏;海马损伤的病人远事记忆却保持良好。
5.海马和内侧颞叶损伤形成顺行性遗忘症(顺行性遗忘及其特点、脑结构的基础是)
①顺行性遗忘指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②特点:智力正常,没有知觉障碍,最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形成新的长时记忆。例如让病人阅读一段惊险故事,每天重复读一遍都感到格外新奇。每天重复做一件游艺活动,也总是兴致勃勃,并总说过去从未玩过;对一些重大事件必须经过多次重复,方可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记忆,而不能形成明确而巩固的长时记忆。③脑的结构基础:切除大脑两半球的内侧颞叶和海马后的病人对的每件事就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即,海马和内侧颞叶是形成顺行性遗忘症的脑结构。
6.双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法是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
(1)双分离现象(技术):通过对脑损伤病人和精确的记忆实验研究,揭示出记忆功能组块和脑结构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①正常人的记忆,既有寄存和存贮信息的功能,又有回忆或提取信息的功能。②海马损伤的病人只能回忆和提取信息,不能形成新的长时记忆;③还有一些脑外伤的病人,在伤后的一段时间里,可以形成新的记忆,却不能回忆起伤前的近事。④说明记忆可分离为寄存或存贮信息的过程和提取或回忆信息的过程两个不的系统,这在认知神经心理学中称为双分离技术。
(2)双重任务法: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两种任务:主要任务和次要任务。主要任务告诉被试,次要任务大多数都不事先告诉被试。然后,让被试对两种任务都做出反应,这时被试实际上完成了双重记忆任务,故这种实验称为双重任务法。例如请被试看一封信,并告诉他看完后要详细讲出信中的内容。在被试看信的同时,室内放音乐。当被试讲述完信的内容时,顺便问他对听到的音乐有何看法。这时这个人完成了双重记忆任务。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记忆信的内容,次要任务是记住听到的音乐。
(3)双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法是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
7.多种形态的记忆:采用双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实验方案,在脑损伤病人和正常人中发现多种形态的记忆系统:表述(描述)记忆和非表述性记忆两大类记忆系统:
(1)表述性(描述)记忆包括情境表述性记忆和语义表述性记忆。
(2)非表述性(描述)记忆包括程序性记忆、习惯性记忆、间接性事物的联想记忆、内隐性记忆。①程序记忆: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使一个孤立的动作变成连续的、协调的、自动化的运动旋律,这就是非表达性程序记忆。②习惯性记忆:单一刺激重复出现,仅引起脑内单一中枢的适应性反应的记忆。③联想性记忆:指两个无关的事几乎总是同时发生,重复次数多了,这两件事在脑子里就形成两个了巩固的联系,其中一件事一出现,自然就想起另一件事。④内隐性记忆:指本人并未觉得已经记住的事,经过测查可证明在脑内留下了深刻印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四章(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