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认为运输距离、方向、运输量和其他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都直接地影响着运费,从而造成产业区位的变化。胡佛把运费分为场站作业费用和线路运输费用两个方面来研究,因为场站作业费用与距离的变化无关,则运输距离越长,每公里分摊的场站作业费用就越少,每公里的平均运输费用与距离的增加不是按等比例增加,而是呈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边际运费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是以同一比例变化,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线而不是直线。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运输方式不同,单位重量的货物每单位距离的运费也不同,即运费率不同。一般场站作业费用低、线路运输费用高的运输方式适合于短距离运输;场站作业费用高、线路运输费用低的运输方式则进行长途运输较为有利。胡佛分析了20世纪40年代末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的水运、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发现短距离的货物运输采用公路运输方式比较有利,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输费用急剧增加;在较短距离内铁路的运输费用高于公路运输,但在56 km之后运费则远低于公路运输,也低于水运;而当运输距离达到608 km后,铁路运输费用将高于水运,水运于是成为绝对有利的运输手段。因此,公路、铁路、水运适合的货物运输距离依次增加。
3.运输费用理论的意义
胡佛的运输费用理论对运费的结构分析,提出了运输费用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其意义在于强调了在区位布局中,要尽量避免原料和产品的多次中转;其次,根据运输方式不同运费率不同的原理,给出了降低运费的重要手段,即根据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分别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
(二)送达价格、市场地域与区位选择
胡佛的理论是在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完全可移动的假定条件下,研究运费和生产费对区位的影响。胡佛在理论中,采用了与帕兰德相同的送达价格(即采掘费和运费之和)概念。送达价格从生产地向外呈放射状,其相同地点的连线即为等送达价格线。同帕兰德分析的一样,消费者是从最低送达价格的供给地购买产品,这样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线就是以两
个供给地为中心的送达价格相同地点的连线。
最初,胡佛分析了在资源分布地已知的条件下,各采掘工业的市场地域的确定方法。当采掘费一定时,运费成为影响价格唯一的变量。但是考虑到收入递减的作用,胡佛认为采掘工业的特点是随着市场地域的扩大,平均费用也伴随着生产的增加而上升,则其费用或价格与市场地域的关系如图3-13所示。在该图中费用或价格由纵轴表示,消费地距采掘地的距离由横轴表示。矿物的采掘地为X,
A、B和C表示在同一方向市场地域可能的终点。供给地域为XA时,生产费由纵轴上的距离Xa表示,直线aa’表示随着远离采掘地X点,运费的增加情况。胡佛称其为运费倾斜线,该线是等送达价格线图的断面图。如果市场扩大到B点,那么,采掘费为Xb,这时新的运费倾斜线(bb’)也同时产生。扩大到C点也会有同样的影响。a’、b’和c’等类似的点成为市场地域的终点,这些点的连线胡佛命名为边界线(margin line),即市场终点的送达价格的连结线。如果划出同样矿物Y的供给地的边界线,那么,两者的交点就是两市场地域的界线。在交点上送达价格从X或者Y运送都相同。但在别的地点,一侧的供给源以比另一侧更便宜的价格提供产品。
图3-13 在收入递减条件下,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线[18]
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同样分析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地域。由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或远距离运费递减带来的产出量的增加,使得独立生产者数量在减少,
生产者的市场地域则在扩大。如图3-14中,生产地为A,当市场地域分别到达L、
M、N时,其对应的A点的生产费用分别为C、R、T,而市场地域末端送达价格分别为Q、S和U。可以看出,随着市场地域的扩大,规模经济带来了生产费用的降低;但在一定地域生产过度集聚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生产费用将再次上升。可见制造业随着产出量的增加,如果生产费用减少,那么,即使消费地不断地远离生产地,边界线也会呈下降的趋势。胡佛把边界线与运费倾斜线相切的点作为地域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分界点。从生产费用的角度而言,该点是市场的最佳规模。
图3-14 胡佛的制造业规模与市场末端送达价格线
胡佛认为在区位三角形内部一般很少存在有最小运费点。即使假定运费率不变,在三角形顶点之外的场所存在最小运费点的可能性也很小。主原料供给地或市场比其他顶点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如果考虑到运费存在远距离衰减时,在顶点之外的其他地点布局的机会就更少。
16. 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之差的最大点即利润最大化点。廖什提
出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化点,因此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
韦伯假定需求和价格已给定,即把收入看作是一定的,但事实上,需求会随着价格的变化和市场地域大小的不同而变化,也会影响到生产区位的选择。如果各生产区位的生产价格不同,那么,各生产区位所占有的市场地域大小也不同,即总需求不同,总需求的差异将带来收入的不同,最终导致最佳区位的空间变动。总之,价格、需求和区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廖什在建立市场区位模型时
[21]
,进行了如下条件假定:
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居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他因素都可不考虑。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廖什以生产啤酒为例,假定某一农户生产啤酒有了剩余,将进入市场进行销售,以此分析距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如图3-15所示,在生产地P处,啤酒的销售量(也即需求量)为PQ;但随着距生产地距离的增加,由于必须增加运费,价格将随之上升,需求量随之减少;到F点,需求量为零。则QF为需求曲线,以PQ为轴,将QF需求曲线旋转一周,得到一圆锥体,即为廖什的需求圆锥体,也即该啤酒厂的需求总量。需求圆锥体的底面,即以P为圆心、以PF为半径的圆形地域就成为啤酒生产的市场地域,其边界线即为啤酒的市场边界线。
图3-15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13]
在上述情况基础上,如果其他农户也加入啤酒生产(图3-16),则可在该平原内形成连续的圆形市场地域。圆形区域之间的空间即为啤酒的供给空白地区,为占有这些市场,各生产者开始扩大规模,市场地域扩大,导致圆形市场地域逐渐相接。但即使如此,仍然存在供给的空白区域,就会促使各自的市场地域进一步扩大到重叠,从而形成六边形的市场区域结构。由于六边形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其他多边形运送距离更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达到最大化。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
17. 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美国地理学者普雷德是行为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代表性著作《行为与区位》[23]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其行为区位理论的重要思想。普雷德提出,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的决策结果,是决策者在占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均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强调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经济地理学思考题答案(2版)(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