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2.简述个体自我意识从产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1)自我中心期0~3岁)

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大约8个月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1岁左右,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1周岁以后,儿童逐步认识自己的身体,也开始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大约到2岁左右,儿童逐渐学会用代词“我”来代表自己。3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其特点是:①出现了羞愧感与疑虑感。②出现了占有欲和嫉妒感。儿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人共享;如果母亲对别的孩子表现出关心和喜爱,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嫉妒感。③第一人称“我”的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了自立的要求。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其行为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

从3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时期。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个体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个体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青春期以前,个体的眼光是向外的,引起兴趣和注意的是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个体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但却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常常把自己的情绪视为某种客观上伴随行动而产生的东西,而不懂得情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善于运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而只是照搬成人的观点作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3)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

从青春期到成年的大约10年时间里,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并逐步获得了心理自我。自我意识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认识与评价事物,使自我意识成为个体认识外部世界的中介因素,从而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二是会从自己所见到的人格和身体特征出发,强调相应事物的重要性,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三是追求生活目标,出现与价值观相一致的理想自我;四是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使自我意识能超越具体的情境,进入精神领域。

3.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探究。

答: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探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习成才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这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智力与能力的探究上。个体会经常联系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人的评价进行思考,逐步形成对自我智力与能力的意识,大学生这种自我意识是以个体的学习成才的愿望为基础的。

(2)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这主要表现在个体对外貌和仪容、对个性特征、对社会地位和社会威信等的追求上。对有关自我身体、性格方面的认识,一方面与其日益强烈的社会交往需要相联系,尤其是随着男女交往的增多,个体不仅要时刻考虑自己的仪容外貌的优美,而且对自身是否具有引起异性好感的性格和气质也十分关注。另一方面又与其不断增强的自尊心的发展相联系。大学生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比较敏感,往往通过这些来勾画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经过自我探究,形成反映自我社会地位与威信的角色意识。

(3)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索

这主要表现在个体对个人未来的社会角色、社会义务、社会归属、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上。对这些问题探索的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速度,并最终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4)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大学生既力求探究和发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也较明确地意识到了自我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归属、社会义务,以及具有社会意义的性格特征等等。他们能认识到个人作为群体一分子的地位与作用,对作为一个大学生的社会价值更加重视,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表现为哪些类型?

答: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统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

(1)自我肯定型

这种类型属于积极的统一。其特点是,能按照社会前进要求的理想自我,自觉地去改变现实自我的不足之处,使现实自我逐步完善,逐渐与正确的理想自我趋于一致,与社会前进的要求同步而形成自我的统一。在通往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他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对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进行积极的调节。一方面,他们不断考察“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去掉那些不切实际或错误的内容,增添新的、积极的因素,使之趋于丰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加强对现实自我的观察、分析和评价,将其与理想自我进行对比,坚持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达到积极的统一。

(2)自我否定型

这种类型属于消极的统一。其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低,致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太大,经过努力仍无法接近目标,或距离虽不大而主观上缺乏自我驾驭能力,心理上呈现一种消极的防御机制。这类学生往往企图通过常规的、习惯了的或简单的努力,去实现理想自我。小小的失败会积累起来形成挫折感,挫折感经过积累又会转化为自卑感,缺乏实现理想自我的自信心。他们不是通过积极地改变现实自我去实现理想自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自我,屈从现实自我。由于无力改变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现实自我,并最终走向否定自我。

(3)自我矛盾型.

这类学生的自我意识难于统一,自我矛盾的强度大、延续时间长,新的自我迟迟不能确立,积极的自我难以产生。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

(4)自我扩张型

这种类型也属于消极的统一。其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是虚假的统一。这种学生往往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一种表现是忘记了现实自我,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甚至开始整天埋头于虚无飘渺的自我设计。另一种表现是将幻想我、理想我代替现实我,伪造一个能让人人满意并自我陶醉于其中的典型形象,来充当现实的自我。

(5)自我萎缩型

这种类型也属于消极的统一。其特点是,理想自我极度缺乏或丧失,而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从而极端自卑,甚至可能出现自我拒绝。一旦出现自我拒绝,不仅理想自我和观实自我难以统一,还会出现自暴自弃、自责等状态。他们认为理想自我是难以实现甚至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现实自我太不争气甚至无法容忍,但又没法改变。

5.简述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答: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跨人大学之后,个体不但经常主动地把自己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而且还常常自觉参照书本或宣传媒介中学者、名人和英模等的品质,力图将社会期望内化为自我的个性品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

自我评价即个体对自我(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所作的某种判断。大学生自我

评价的能力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表现出两种片面性:一是“高估自我”,一是“低估自我”。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着高估自我的倾向,主要是因为大学生自信心强,富于自我想像,优越感强,自尊心强,但认识水平尚不高。部分大学生存在低估自我的倾向,主要的原因有:自我期望水平偏高,使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距离较大,从而容易引起学生对现实我的不满,而理想自我又较难实现;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大学生对自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感;过强的自尊心、社会适应能力差、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健全、缺乏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科学态度和方法等。

(3)自我概念的变化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变化有以下特点:

①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中学生倾向于笼统的描述。

②自我概念的完整性。重视自己的身体和外表,更重视自己的智力才能、意志品质、气质性格、社交能力、活动成绩等,其自我概念已日趋完整。

③自我概念的概括性。大学生对自我倾向于做更抽象概括和全面的描述。

④自我概念的稳定性。大学生的自我形象较少受到偶然情境因素的影响,不太会发生急剧的变化。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大学生如何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

答: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要使认识具有全面性、正确性,就要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大学生要比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个体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要超出自身来认识自我,必须通过认识他人、认识外界来进行。大学生应积极地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活实践,在其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我。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深刻认识和理解他人、社会为前提的。

(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个体的自我认识往往受他人评价和态度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大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评价,评价者的特点、评价者所作评价的特点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他人评价的接受。大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之前,总是分析着评价者及其所作的评价,然

后才有选择地接受他人的评价,形成关于自己的观念,达到自我认识。正确地开展同,学问的互评,教师给予具体而有个性的正确评价,都将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

(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常常需要通过与他人相比较才能实现。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个体才能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高低、道德品质的好坏、追求目标是否恰当等。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对自己做出评价。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引导他们不仅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比,更要敢于与周围的强者比。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我,也可以通过把目前的“自我”与过去或将来的“自我”相比较来进一步认识自我。“自尊=成就÷抱负”,说明个体的自我评价不仅取决于他的成就,而且取决于他的抱负水平,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比较。过去的成就水平越高,个体越容易积极地评价自己;指向未来的抱负水平越高,个体则越不容易满足,越难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确立恰当的抱负水平,不要一味地跟自己过不去。

(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个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可以为个体认识自我提供途径。个体正是在从事各方面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情感取向、意志特征和道德品质的。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有利于他们客观认识自己的知识才能、兴趣爱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教师应教育学生不断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在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中,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2.请联系实际,简述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答: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它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完善自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1)全面认识自我

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要使认识具有全面性、正确性,就要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找到多种参考系,以便多方面、多角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2)在线全文阅读。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9432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