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2 心理压力因素的影响。在一个团体内, 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 往往就会招致“背叛”的嫌疑, 会被其他成员孤立, 甚至受到严重的惩罚,这也就是所谓的“枪打出头鸟”。所有人在看到其他人做的比自己好时都会产生嫉妒心理,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 完成这些工作量后, 如果没有额外的奖励就会明显地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工作量定额, 所以, 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 一个人干得太多, 就等于冒犯了所有人; 但干得太少, 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可能会收到管理人员的批评。因此, 任何干得太多或者太少的人都会被提醒, 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 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 人们就会采取“ 随大流”的做法,绝不会做出头的人。另一方面, 权威的压力也是从众的原因之一。在工作中,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上级领导做的决定, 尽管这个决定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 却没有一个人反驳。为什么? 一方面是因为领导者在工作上更有经验, 更具权威; 另一方面则是害怕“反对的声音”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总是认为领导决策错误,责任不在自己,与自己没关系。在权衡各种因素后, 多数人会采取从众的做法。
3 心理不确定性需求的影响。现今大学生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确定性, 另一种是不确定性。前者是满足确定性的条件, 在这种条件下从众现象就不会存在。因为情况是确定和清楚的, 根本不需要去从众。例如, 某同学已经确定要考研或者去找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从众心理了。如果情况是不确定性的, 从众的心理就容易发生。例如, 某同学不确定自己要不要考研,这时就会看周围的大多数人是不是考研,然后再作决定, 这时,从众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这就是不确定性心理因素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
1 个性特征的影响。这里主要指由于个体的个性特征,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带来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奇菲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提出, 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智能较不发达,思维过程缓慢, 缺乏己见, 坚韧性不强,应激能力较差,情绪沮丧,明显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 自尊心不强, 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依赖性强。现在家庭中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娇惯,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去解决,久之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临选择时就不知如何选择,从而会观察别人随着多数人走。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的时代, 大部分大学生在需要做选择时会不知所措,在
5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这种情况下,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就成了他们的从众对象, 进而来决定自己的抉择。
2 环境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自然环境,即地域环境。不同地方的人受当地文化背景的影响, 性格特征也有不同。在我国,众多人口中从众现象尤为突出。 他人取向是我国当今社会里的一大特征, 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人”的建议极大的影响了个人的行为选择,导致从众行为发生[7]。在这样的民族文化前景下, 从众就成了大学生通有的行为。社会环境主要有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两种。学校环境的影响有两点。首先, 专业的设置盲目从众。例如,很多高校跟风其它院校设置一些专业招收学生, 却忽略了自身的办学实力及当前社会的需求, 致使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大,质量却成下降趋势,以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其次,是学生选择专业的从众,报考专业总是扎堆,以至于录取不上优先选择的院校。再者,大学生之间的影响也能造成从众。如一个学校及班极拥有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容易形成高素质群体, 这也引导着学生发展成积极理性的从众行为。反之, 消极的、不进取的班风及校风形成的群体易导致学生盲目的从众。家庭环境也能导致学生的从众。家庭成员依照自己的经验对情形做出判断, 依照自身对事件的了解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所以说家庭成员的从众也是引起学生从众的影响因素。
四、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正负效应
“从众效应”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从众正效应; “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众人都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拧成一股绳, 从大局出发, 团结一致, 开拓进取, 积极工作, 这时的从众心理将变成无穷的力量, 出现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行大船的局面[8]。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 做出正确的选择,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使个体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平衡。这样看来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和受欢迎的。不从众不仅不受欢迎, 还会引起灾祸,使自己陷入危机之中。例如, 车流滚滚的道路上, 一位反道行驶的汽车司机;在看一部感人落泪的电影时,突然有人大笑,公众都讨厌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如果有人违反了,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另一方面是具有消极作用的从众负效应。例如: 在集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这时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参与者不愿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以免感到孤立; 或者是参与者对讨论的问题不了解, 心中无数, 缺乏主见; 或者是参与者看见大多数人的意见都差不多, 尽管自己有不同看法, 可是担心讲出来不会被大家接受, 干脆随大流, 人云亦云;又或者是自己过于自卑,害怕自己做出错误的决策。无论什么原因, 在集体决策时, 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坚持真理, 如果有预谋的少数人抢先发言或拿出方案, 会使不明真相的大多数人轻易赞同,
6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可能形成损害自身利益的集体决策。消极的从众效应会抑制个体的思维,减少群体创造性,使群体成员陷入盲目从众的习惯中即“盲从”。盲从有时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9]失。例如: 有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 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 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 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 如果公布, 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 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 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 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 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追悔莫及。这正是从众心理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后果。
五、大学生从众负效应的对策
首先, 对待大学生从众行为我们选择合理有效的做法, 否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使一些本不愿从众的人反而转为自觉从众了。对于那些由于盲目从众而造成了负面影响的行为, 我们首先要对其进行疏导, 向他们摆事实, 讲道理,使更多的人逐渐意识到盲从的危害性,并时常加以强化,以防止或减少盲目从众的现象。
其次, 破除“权威定势”,即不惧怕权威,营造科学、积极的舆论氛围[10]。有人群的地方总有权威, 权威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现象。因此,大学校园也存在权威,学生总是无条件的服从老师,而不管对错,从不提出质疑,这种结果或许是所有学校想要的结果,但是却不利于其发展,因此, 应该破除对权威的盲从, 在学习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 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倡导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 摒弃落后、懒惰的思想潮流, 避免服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权威的老师或者班干部来说, 为了减少其他人对自己的盲从, 听到真正的意见, 应该放下架子, 深入学生群体中,拉近距离, 降低自身对他人的压力, 以实际行动赢得他人的信任, 从而减少他人对自己的盲从, 听到人们真正的心声。
第三, 应创造自由的空间, 培养人们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 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社会, 是不幸的社会。因此, 我们应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鼓励人们大胆探索, 勇于质疑, 创造一种积极探讨, 共同磋商的氛围。例如: 举行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专题辩论会、讨论会, 多一些分析问题、发表见解的活动形式。从而逐步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 做到不盲从、有主见, 理性地分析问题。
总结
7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从众行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了解人的从众心理, 恰当处理其行为, 对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11]。从众是个人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任何一个处于社会环境的人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境, 而由于知识的有限、阅历的不足, 不可能具备处理任何事物的能力。这时, 冷静的旁观, 理性地选择自己的从众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反之, 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的行为, 这就是“盲从”。我们应摒弃盲目从众, 鼓励理性从众; 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从众原则。
8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参考文献
[1]刘彦.对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M].辽宁教育研究,2007(11) [2]许金龙,张志丹.关于构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M].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3] 吴亮.当今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4] 刘凤华.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4(3).
[5]冯峰.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6] 李建明, 刘瑶. 社会心理学[M] .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5). [7] 时蓉华.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9).
[8] 曾宪达, 毛园芳. 高职院校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引导[ M] . 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版社, 2005(4).
[9]邬强.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10]张敏,刘雪峰,郑福胜.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7)
[11] 郑锐.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中四主体的作用[M].湖南科技学院报,2011(7):89-90.
9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致谢
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三年的学习生活,感受颇深,收获丰厚。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很多困难,无论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还是在论文的选题、资料查四询、开题、研究和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借此机会我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要感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授课的各位老师,正是由于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求知治学、如何为人处事。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给予我的帮助,他们为我撰写论文提供了不少建议和帮助。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导师朱老师。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她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朱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朱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朱老师!还要感谢三年的大学生活,感谢我的家人和那些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朋友,他们的支持与情感,是我永远的财富。
2015年05月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其行为(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