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4 SO2 49 36.34 烟尘 49 0.10 8213 0.06 0.15 26.27 0.10 657 2053 注:1)烟尘允许排放总量以PM10控制。 2)低架源指的是几何高度低于30m的排气筒或无组织排放源。 表7 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污染物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排气筒(m) 15 18 颗粒物 60* (玻璃棉尘、石英粉尘、矿渣棉尘) (碳黑尘、染料尘) 20 30 40 15 20 30 40 15 20 120 (其它) 30 40 50 60 二级 0.15 0.85 3.4 5.8 1.9 3.1 12 21 3.5 5.9 23 39 60 85 三级 0.74 1.3 5.0 8.5 2.6 4.5 18 31 5.0 8.5 34 59 94 130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肉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监控点 浓度 表8 厦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生产性粉尘排放限值]
最高允许浓度(mgNm3) 适用区域 第一类粉尘 一类区 二、三类区 第二类粉尘 禁排 50 禁排 100 总 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批复》,量国函[2001]169号,我国的“十五”期间对二氧化硫、烟控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废等6种污染制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针对本项目的特点,建议主要污染指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为: 标 CODcr:0.403吨年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 地理位置 本工程项目位于厦门海沧竹兰山山脉南部之猫仔山,即厦门岛以西直线距离约3.9km、海沧镇东北约1.5km,地理坐标:东经118°02'19'',北纬24°30'50''。自厦门岛经海沧大桥至
马青路立交桥后,往东北方向沿马青路行900m就到达采石场东缘。采石场西南侧有采场简易道路与马青路联接,交通十分方便。图4-1为海沧竹兰山——猫仔山路桥采石场区域位置图。 采石场北面为龙门亭水库,西南面为三魁岭水库,两水库库区水体被用于发展养殖业,养鱼、养鸭(照片6:)。在龙门亭水库下游还分布有养鳖场及建材厂。 2 地质地貌 (1)地貌特征 开采区地貌属低丘缓坡地形,最高峰标高为147.2m,坡度为15o~24o。山坡林木稀疏,植被不甚发育。竹兰山体北侧有近东西向沟谷和龙门亭水库与三魁岭山体相隔,西南侧有北西向沟谷和三魁岭水库与游宅城山体相隔,东南侧隔马青路与大坪山相望。 (2)地质概况 ① 区域地质概况 采石场处于华南板块边缘构造活动带,为环太平洋构造岩浆带与南岭花岗岩带贯穿的地带。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起地壳重熔和岩浆侵入,开采区一带及其附近的花岗岩带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地构造背景下产生的。 开采区的区域构造位于长乐—南澳大断裂带上,该带北东向的断裂系较为发育,开采区内的二条主要断层属于北东向断
裂系的次级断裂。 ② 开采区地质特征 a. 在开采区范围内,自地表往下至终采标高分布的岩土层依次为残坡积层、强风化岩和中微风化岩,其基本特征如下: ? 残坡积层 分布于整个开采区的表层,据20处人工、天然剖面实测结果,厚度变化幅度一般为0.5~4.0m,平均厚度为1.51m。 该层上部为黄褐色坡积层,成份以亚砂土为主,含较多的大小不一、棱角状坡积碎石,该层的下部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层,成份以砂质粘性土为主,自上而下一般表现为粒度变粗、砂砾粒尤其是砾粒含量逐渐增多,细粒尤其是粘粒逐渐减少。在发育较好的地段(指残积层厚度较大的地段),自上而下大致可划分为均质红土、网纹红土和杂色粘性土。 ? 强风化岩 该岩层位于残积层之下,中、微风化岩之上。由中粒、中细粒和细粒花岗岩经长期地质风化作用而逐步形成,由于岩石中的节理裂隙发育不甚均匀,而形成厚薄不一、分布不均的强风化岩层。据20处人工及天然剖面实际观测结果,厚度变化幅度一般为2.00~4.00mm,平均厚度为2.28m。 该岩层呈浅褐色——黄色,上部以砂砾状为主,锤击易碎,岩芯手捏易碎,有轻微拨钻声;下部以碎块状为主,锤击可碎,
岩芯破碎,手折可断,有明显的拨钻声。 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岩对于碎石生产来说,属于无法利用的岩、土层,为提供开采设计参考,根据实测的资料,编制了厚度等值线图。从图上可以看出,采区北东侧无法利用的岩土层厚度较薄,向采区西南侧厚度逐渐变厚,有明显的递变规律。 以上两类岩、土层(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岩)均属于无法利用的岩土层。 ? 中、微风化岩 开采区内的中、微风化岩属于中生代早白垩世岩浆侵入形成的燕山晚期三魁岭复式岩体的一部分,包括第二次侵入的中粒、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第三次侵入的细粒花岗岩。 中粒、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岩石呈灰白色——浅肉红色,中粒——中细粒花岗结构,中粒结构的岩石成为开采区的主体,中细粒结构的岩石与前者呈逐渐过渡的相变关系,是同一次岩浆侵入定位时结晶分异的结果,多出露于标高相对较高的开采区中部。 细粒花岗岩 分布于开采区的东北部。岩石呈灰白色——浅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造岩矿物有钾长石(45~55%)、斜长石(15~20%)、石英(25~32%)、黑云母(2~4%)。 b. 开采区内主要断裂构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完美升级版】环境影响评价毕业论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