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二章 学用地图》 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内容】:等高线的判读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及估算方法;
2.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及绘制过程,能够判断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的关系;
3.了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个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状特征,并 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重点】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五个地形部位的判别。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的判别,高度的计算。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一、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书33页及图2.20) 1.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 的垂直距离。 2.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的垂直距离。 二、等高线:(书34页及图2.21)
1、把各个地点的________标注在地图上,再把__________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2、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有何特点? 。 3、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有何特点? 。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书35页内容及图2.22) (1)等高线______ ,表示坡度较缓。 (2)等高线______ ,表示坡度较陡。
2. 等高线的形状对应的地形类型(书第35页,图2-23;地图册16页盆地图) (1)盆地---等高线四周 ,中间 。 (2)山顶---等高线四周 ,中间 。 (3)山脊---等高线向 处凸出。
(4)山谷---等高线向 处凸出。
(5)鞍部---两山顶之间等高线不相连的地方,两侧的等高线较 。 (6)陡崖---多条等高线 。
【学习成果展示分享】:学生小组派代表发言,回答自学的问题,师生共同点评,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点。
【合作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两地的海拔高度:甲 米;乙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2. 读“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⑴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
⑵在这幅图中,最高点的海拔至少在_______米以上。 ⑶图中A处位于B处的___________方向。
⑷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_____处爬山要容易些。
【当堂检测】:
1. 某盆地底部比海拔768米的山峰低900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 ) A. -132米 B. 1668米 C. 132米 D. 900米
2. 连线题:
山谷
山脊
鞍部
山顶
陡崖
3、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F点的海拔是______米。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_ (3)分别沿图中①、②登山有何不同?
【课堂小结】: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我学会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等高线地形图导学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