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含答案)
1、(2018?内江)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
(1)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2mm。 (2)该实验原理是:V=S/t (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小(选填“大”或“小”)一些。 (4)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0.03m/s。 2、如图甲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由实验测量可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表明小车做的是变速(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实验过程中某一时刻秒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读数为337.5s.AC路程的读数如上图的刻度尺所示,则 AC=20.0cm。 3、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运动(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小于小车的重力,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后两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越来越小,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5、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来下表的几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长度(c
编号 材料
m)
A B C D
铜 铜 铜 钢
60 60 80 80
0.76 1.02 0.76
横截面积(mm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A、B的琴弦进行实验; (2)选用编号A、C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二;
(3)如果小明还想验证猜想三,则他可以选择编号为C、D的琴弦进行实验,此时表中所缺的数据应该填0.76。
6、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这是由于小明采用了图乙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
(2)小明规范实验操作后,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在振动,同时听到了直尺发出的声音,接着减小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直尺,小明观察到直尺的振动变快,直尺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3)小明保持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发现用更大的力拨动直尺,听到直尺振动的声音更响,这是因为直尺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7、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使物质均匀受热。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2℃。
(3)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该物质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比较图象中AB段与CD段可知:该物质在CD(选填“AB”或“CD“)段吸热能力强。 8、小明在实验室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根指测量结果睡出相关图象,如图a所示:
(1)要完成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钟表和温度计。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c所示,该示数是EF段所对应的温度值(选填“BC“和“EF“)。 (3)如图a所示,BC段该物质的状态为固液共存态。
(4)AB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
9、某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a)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的方式正确的是乙;
(2)图(b)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9℃,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大气压小于
(小于/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移去酒精灯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b)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大小不同
10、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强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热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68℃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l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图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3)小强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A图。(选填“A“或“B“)
(4)小强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不可行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1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块熔化的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0min。
(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属于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3)图乙中第4min时,物质处于固态。
(4)图乙中,物体在A点时其有的内能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B点时的内能。
12、如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你认为本实验小明应选择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
(2)在玻璃板前面放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
的像。
(4)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前5cm,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cm,再次放置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A与B的间距为16cm。
13、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蜡烛B与蜡烛A完全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蜡烛A的像与蜡烛B重合时,便确定像的位置。这种凭借视觉效果相同来达到探究的目的方法与下列C相同(仅填字母)。 A.用光线来描述光;
B.通过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确认磁场的方向;
C.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就可用这个力代替两个力。 (3)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靠近玻璃板,(选填“远离”或“靠近”),蜡烛A的像不变(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4、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20cm 的A 处时,玻璃板后B 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 所成的像是虚像。
(2)小明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个凸透镜,B处放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倒立、等大的蜡烛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3)小明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严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适当的凹透镜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才能实现,近视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15、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3)做实验时,发现B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与A的像重合,原因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
小雯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当向水凸透镜里注水时焦距变小,抽水时焦距变大)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6、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笔、量角器
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1图2所示的实验。
(1)让入射光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NOF上可看到反射光OF,若将纸板NOF向后折,将不能(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2)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会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次数 1 2 3
17、(1)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凸透镜,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水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i 70° 45° 30°
r 70° 45° 30°
(2)小雯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调整至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小雯接着在蜡烛和光屏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将水凸透镜移至光具座25.0cm刻度处,再次得到清晰的烛焰像。然后,小雯利用注射器从水凸透镜中向外抽少许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小雯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蜡烛和水凸透镜的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应将光屏向远离远离(选填“远离”或“靠近”)水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18、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1图2所示的实验。
(1)让入射光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NOF上可看到反射光OF,若将纸板NOF向后折,将不能(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2)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会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次数 1 2 3
17、(1)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凸透镜,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水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i 70° 45° 30°
r 70° 45° 30°
(2)小雯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调整至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小雯接着在蜡烛和光屏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将水凸透镜移至光具座25.0cm刻度处,再次得到清晰的烛焰像。然后,小雯利用注射器从水凸透镜中向外抽少许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小雯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蜡烛和水凸透镜的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应将光屏向远离远离(选填“远离”或“靠近”)水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18、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9全国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含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