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情 文明礼仪教案
三年级
北山口镇铁匠炉小学
课题 河南省情概 第一课时
目标 了解河南省的历史概况和经济状况,增强自豪感,理解河南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 河南历史文化, 矿产,区位优势 难点 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 教学过程
一 河南省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河南地处祖国腹地,古为“豫州”,又有“中州”、“中原”之称。全省现有17个省辖市、1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768万。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8大古都河南有4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等。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今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嵩阳书院、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开封铁塔等古建筑群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自然风光兼具北雄南秀,比较有名的风景区有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南阳宝天曼、鲁山石人山、嵩县白云山等景区。
矿产资源丰富。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多年来,河南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全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有81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天然碱等8种,居前5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44种。河南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493条,分属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其中黄河横贯河南中部,境内干流700多公里,淮河发源于河南,境内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
区位优势明显。河南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通道和通讯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全国铁路“八纵八横”主通道,贯穿我省的就有“三纵三横”,境内铁路通车里程3898公里。截至去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78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95万公里。有郑州东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郑州出口加工区。穿越河南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进一步彰显了河南的区位优势。
市场潜力巨大。河南已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000多个,其中年交易额超
过1亿元的达到107个,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流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省形成了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多业态、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郑州商品交易所已成为全国粮油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郑州价格”是世界粮油交易市场的重要参考价格之一。
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薄弱环节、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587亿元,居全国第5位,成为全国六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之一;人均生产总值11346元,超过1000美元。粮食总产量今年突破了1000亿斤大关,已连续8年居全国第1位;财政收入1081.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7.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1元。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的同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踏上了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跨越的新征程。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达901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全国第5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8亿元,增长30%,增速连续31个月在25%以上。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11亿斤,增长10.3%,再创历史新
高;粮食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30%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优质专用粮食播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61%,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4612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61.4%。畜牧业稳步发展,前三季度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和牛奶产量分别增长7.2%、8%和40%。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十县百乡千村”试点工程逐步展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二)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省上下深入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05亿元,同比增长23%,总量及增速均居全国第6位;主营业务收入9571亿元,增长40.7%,增速居全国第3位;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为1208亿元和703亿元,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分别增长62.2%和76.8%,在全国总量居第7位、增速居第2位。重点企业经营规模进一步壮大,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今年全省有25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居中西部首位,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超2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
(三)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发展加快。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召开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大会,积极谋划、强力推动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8.31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旅游、现代物流、会展业、邮政、电信等行业快速发展,全省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0.5%、30.3%。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10.2%、19.8%;邮政业务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13.2%、28.8%。建筑业发展迅速,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845.46亿元,增长44.7%,同比提
高22.2个百分点;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64.64亿元,增长10.5%。
(四)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我们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积极清理新开工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0亿元,增长44.2%,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幅比8月份回落16.3个百分点。国家重点监测的铝冶炼、炼钢、炼铁、焦炭投资同比下降3%、23.6%、50.8%和5.7%,而国家鼓励发展的机械、电子、食品等行业投资增幅均在60%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增幅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商品房价格稳中有降,9月份当月商品房平均售价分别比8月和7月当月平均售价下降1.5%和2%。出口增长方式继续转变,前三季度外贸出口增长28.1%,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增长50%以上,而铝及铝材、钼砂矿等资源型产品出口分别下降10.5%,26.9%。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我们不断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中原城市群、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各县(市)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区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前三季度,全省18个省辖市生产总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在21%以上,14个市利润增长超过50%。中原城市群9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增长23.5%和73.6%,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67.2%和62%。全省108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6%,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62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5个县市超5亿元。
(六)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取得较好成效。我们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的管理,出台了节能降耗的政策,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前三季度,全省单位生产总值电耗同比下降3%,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同比下降14.2%。6个流域和5个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省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或生产线946家,停产或限产治理1083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前10个月,全省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量达标率为93.9%,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同比分别提高11个和2个百分点。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扩容工程取得新成效,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8.5%,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一批贫困县医院和800多所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级“两馆”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八)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6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得到城市低保救助的居民135万人、农村低保救助农民200.11万人。省委、省政府今年确定要为群众办的实事如改水、改厕、改气、修路等十件实事得到较好落实。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我省经济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人均发展水平低的基本省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城乡发展差别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社会事业发展不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比较突出等,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大力气认真解决。
三、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河南省委立足实际,于2003年提出了中部崛起的远景目标,这一目标得到了全省上下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
前不久,我省召开了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的历史性任务,明确提出中原崛起与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部署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是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在内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实现中原崛起,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惠及全省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
会议确定,今后五年我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总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达到两万亿元左右,人均达到两万元左右;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转变增长方式取得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实质进展;社会全面进步,和谐中原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这一主题,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两大跨越”是指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两大建设”是指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两大建设”是加快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和坚强保证,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河南发展未来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团结奋进的大会,必将对我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掀起学习贯彻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河南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一定能够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一定能够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课题 焦作青龙峡 第二课时 目标 了解中原第一大峡谷焦作青龙峡 重点 青龙峡美景 难点 青龙峡植被状况 教学过程
河南焦作青龙峡风景名胜区有“中原第一大峡谷”之美誉。青龙峡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焦作市北部25公里处的深山区,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这里气候独特、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处天然“氧吧”,是原始生态旅游的最佳去处。 景区距焦作市区33公里,面积约108平方公里,由7大游览区共计100多个景点组成,景区内峡长谷幽,山青水碧,群峰竞秀,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植被繁茂,气候独特,峰、崖、岭、台、石各有千秋,泉、潭、瀑、溪、洞各具特色,秀色天成,堪称山水画廊。 青龙峡风景名胜区集峰、崖、岭、巅、台、沟、涧、川、瀑、洞等地貌于一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现。主峰青龙峰海拔高达1323米,站在岭巅,大有“举目四观天下小”之感慨。景区内青龙峡和净影峡两个大峡谷各具特色,使人神迷。青龙峡长约7.5公里,峡谷内潭多水美、形状万千,有“百潭峡谷”之美誉。净影峡长22公里,净影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峡谷之中山体俊秀、婀娜多姿。此外,景区内还有着独特的
溶岩景观,共有大小溶洞20余处,主要有青龙洞、黄龙洞、两亲家洞、三官洞等,这些溶洞地貌奇特,形态各具,使人称奇,令人叫绝,近年来,来河南焦作青龙峡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
青龙峡看谷不见谷,闻水不见水。站在峡谷顶部俯瞰青龙峡,但见峡谷之上群峰对峙,错落有致,云萦雾绕,烟波浩淼,且能够听到悦耳的鸟鸣和涓涓的流水声,但无论站在哪个位置,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看清峡谷的全部,无法看到水流的方向,看谷不见谷,闻水不见水,恍如梦境。 青龙峡天然雕饰,富于意蕴。在长约7.5公里的峡谷底部,泉潭瀑溪放眼皆是,一泉一景,一潭一色,一瀑一姿,一溪一态,潭潭相映,瀑瀑相连,喷珠溅玉,色泽如绘,原始的古朴和生命的灵动在这里演绎得活灵活现:那波澜壮阔的望龙瀑,那神奇独特的倒流泉,那妙不可言的七彩潭,那堪称一绝的“石上春秋”,那独具特色的溶洞景观,再加上天然原始的植物群落,构成了一幅幅极富创意的山水画卷。青龙峡风景名胜区已被定为河南省风景名胜区;是河南唯一的省级峡谷型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中原第一峡”。
青龙峡景区的入口和出口都在山顶上的陪嫁妆村前。从入口处往下走大约一公里的台阶路,才能走到青龙峡谷底。主峰青龙峰海拔高达1323米,苍山翠岭雄奇险秀。幽谷内奇峡泉壑争流,万年溶洞奇异神秘,千年古树相映生辉,气候独特,水源丰富,植被原始完整,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青龙峡谷长约7.5公里,峡谷内潭多水美、形状万千。净影峡长22公里,净影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峡谷之中山体俊秀、婀娜多姿。两峡谷碧水清流蜿蜒跌宕,瀑布深潭星罗棋布,分别有“百潭峡谷”和 “北方小桂林”的美誉。此外青龙峡有青龙洞、黄龙洞、三官洞等20余处溶洞景观,溶洞地貌奇特,洞中石钟乳、石笋遍布,形态各异、景色之
奇令人拍案叫绝。
青龙峡风景名胜区植物生长茂密,成份复杂,达80类60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95%。这里有国内罕见的千年榔树、千年牛荆和寄生树等古树名木,有油松、侧柏等常绿树种以及鸡头参、山药等野生山珍,故这里又有“聚宝盆”之美誉。风景名胜区原始植被完整,植物生长茂密,成份复杂,达80类600余种,原始森林、次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超过90%。千年榔榆林、千年牛荆、千年白皮松和寄生树等古树名木,风姿绰约;还有鸡头参、山药等野生山珍。野生动物猕猴、黄鹿、黄尾锦鸡、金钱豹等常常嬉戏其间,一派自然原始风光;这里又有“聚宝盆”之美称。景区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花烂漫,争奇斗妍,漫山遍野,蝶去蜂来;夏天苍山峻岭,烟云缭绕,重峦叠嶂,积翠凝蓝;秋天红叶遍山,硕果满枝,红黄绿橙,色彩斑斓;冬天则榔榆傲雪,万山幽静。 在青龙峡看日出、游峡谷、观猕猴、探溶洞、攀岩、避酷暑、访古猎奇等等使人有回归大自然之感。
雨后的青龙峡景区被浓雾笼罩着,10米处的景物就不见其影了。这更给险峻的青龙峡增添了一种神秘的、变幻莫测的感觉。脚下的台阶是青石铺就,顺着山势往下,变得越来越陡峭了,有时直觉是在略有倾斜的“天梯”上往下行,看前边的人就在自己的“脚下”……往下行,植被的颜色渐绿,可能是与气候温差有关吧,一些植物,竟比山上旺盛了许多。在山背的路边,景色秀丽,那些被称作次生林的乔木、灌木树种都拼命地伸长身子,去追逐那难以见到的阳光;无数的山菊花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地开在树下、山上、悬崖上,黄灿灿的十分灿烂。难怪我们走在山道上,鼻端不时能闻到那浓郁的菊香。当下到离峡谷底尚有三百多米之处时,我们竟钻到了浓雾的下面,渺如轻烟似的云雾在游人上空盘旋、变幻、游荡……游人眼前豁然开朗,一道“山门”耸立在游人面前。山坡上的树木景物十
分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峡谷底的乱石、流水清晰可见。在山坡上,层林尽染,满山的植被在深秋中显现出斑斓色彩。绿色的松柏,黄色的椿树、洋槐;更多的则是红色的槭树、黄栌。
青龙峡谷底有两个多小时的行程,谷底宽窄不等。也许深秋是枯水季节,谷底那水流蜿蜒曲折、潺潺不断,乱石中那无数个瀑布汇成的水流顺着山涧向下流经无数个山谷后注入群英湖。两岸山壁上的山石被水流冲磨得平平的,那可能是远古年代汹涌澎湃的水流给青龙峡刻下的历史痕迹吧……顺着峡谷逆水前行,几个瀑布几乎相连的特殊景观吸引了不少游人;旺荣瀑布约有二三十米宽,落差也有五六米高,它那宏大的气势,宽窄并存在的数条水流形成了一个宽大的瀑布。下面又有一条米把高的落差,形成了一个新瀑布。瀑布下面与水潭毗邻的河滩成为游人的“广场”,游人在这里歇息、就餐、摄影、嬉戏,久久不愿离去……青龙峡谷内,一个个水潭,清澈见底,大小不一,潭底的水湛蓝、湛蓝……
青龙峡景区好看的山峰连绵不断,什么鲁迅峰、骆驼峰、擎天峰、望亲峰、蛤蟆峰、脚掌峰……。望亲峰更似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微扬着胡须翘首望着山外的亲人,恰是山民世世代代对山外精彩世界的祈盼;蛤蟆峰好像一个惟妙惟肖的“蛤蟆”,望着蓝天上掠过的天鹅垂涎三尺?脚掌峰真像一个劳动者的大脚,脚指直直的指向天空,那不就是大禹治水时累了躺在峰顶小酣?!
站在河滩中遥望群山,有时云雾在山间天空移动时,时隐时现的山峰被游人疑为张牙舞爪、腾空欲上九重天的青龙;当云雾围绕在山腰时,就像给大山围的一条玉带;当团团云雾遮盖了山 的大部分山峰时,就会令人想起怀抱琵琶半遮面的迷人意境……
课题 云台山 第三课时
目标 了解中国河南省焦作修武县云台山美景 重点 云台山风景特色 难点 云台山的形成 教学过程
云台山古称:“覆釜山”,又因山岳高峻,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又名云台山.云台山属太行山系,是豫北的名山,因山势险峻,主峰孤峦秀矗,形似一口巨锅,兀覆在群峰之上,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得名云台山。近年来,来河南焦作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为太行山风景名胜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河南省四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东北30公里的修武县境 内。北邻山西省,东接辉县市,西与方山对峙,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里有大小名峰三十六座,峰峦叠翠,雄奇险秀。春日山花烂漫,夏季满目苍 翠,秋季红叶似火,冬天苍茫雄劲。风景之美,兼有泰岱之雄、华岳之险、峨嵋之秀、黄山之奇、青城之幽于一身。
景区面积196平方公里,含老潭沟、小寨沟、温盘峪、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十大景点。
(2)云台山在元古时代乃是一片汪洋,随着世纪的流逝,地壳的变动,逐渐升起抬高形成平原。在十几亿年前造山运动时期(奥陶纪和震旦纪),地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又使山区激剧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峡谷。其后,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对岩石进行溶蚀,再加上其它风化营力的影响,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态。
这里泉源丰富、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种类达四百多种。中药材蕴藏丰富,除人参、灵芝外,还有闻名国内外的四大怀药(地黄、菊花、山药、牛膝),以及茱萸、连翘、天麻、当归等二百多种。唐朝药王孙思邈曾在此采药炼丹,至今这一带山区还流传着他服仙丹升天的故事。
云台山区各种地方特产,与秀美的山水同享盛名。这里有被列为国家优良羊种的修武黑山羊,个大肉多,体质健壮,肉鲜香细腻,且无膻味。其营养价值很高,有较强的益气补肾,祛寒暖胃功能,为老年人和久病弱者的滋补佳品。另外,还有十足全虫、白山药、山木耳等,均别有特色,远近闻名。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钟灵毓秀的云台山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山区人民,民风淳朴,向往真、善、美,对云台山有着深厚的情感。一道泉流,一块石头,在他们眼里都成了有血、有肉、有活泼生命的东西,并把他们溶进自己的思想情感,编织出许多
神奇美妙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寄托了云台山人民对社会生活现象的爱憎情感与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欢迎各地游客来河南焦作云台山风景区旅游。
课题 河南名胜皇帝故里 第四课时
目标 了解黄帝故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 了解黄帝故里是国家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难点 景区构成 教学过程
黄帝故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也是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拜祖仪式和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现场。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北,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历代都有修复。
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
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
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有众多史料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建都在河南新郑,故河南新郑也是黄帝故里!
明《大明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现存于轩辕故里祠的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大殿碑记》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后成了旅游景区,每年农历三月三都有亿万炎黄子孙来此寻根拜祖!06年4月1日起景区门票免费。
主要景观
黄帝故里景区分五个部分组成。整个景区布局突出“中华之根”主题,前门区“秀”:中华第一古枣树、银杏树、国槐、松柏苍郁参天。盘龙二石坊跨甬道南北峙立。中华第一桥——轩辕桥古朴典雅,姬水河潺潺横流,乾坤晷盘屹立中道,
中华第一碑——华夏祖石碑立于前门东侧,展示中华人文荟萃。祠殿区“神”:中华第一祠——黄帝故里祠,正殿中央塑有中华第一大帝——轩辕黄帝塑像,两配殿分塑黄帝元妃嫘祖、次妃嫫母像。鼎坛区“雄”:有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鼎坛、回廊。鼎坛树九鼎,中华第一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5米,重24吨。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坛四周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轩辕丘区“圣”:轩辕丘高19米,长100米,丘内建有中华第一宫——轩辕宫,为地穴覆土式建筑,寓意黄帝出生地。黄帝文化艺术苑区“趣”:有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展示。
旅游攻略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叶落兮归
根,故里兮牵魂。黄帝故里景区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旅游观光。
最佳出游时间:
郑州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3℃,降雨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秋两季天高气爽,百花齐放,为旅游最佳季节。
课题 了解登封观星台的历史 第五课时 目标 了解河南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理解观星台的文化价值 重点 观星台的历史 难点 观星台的构造 教学过程
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7.5公里的告城镇,北依嵩山,南望箕山,处颍河之滨,地望十分优越,曾是古代阳城所在地。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门、垂花门、周公测影台、大殿、观星台、 螽斯殿等七进,院内复制安装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时代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上现存较早天文科学建筑物,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首先,让郭守敬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
课题 中国文字博物馆 第十一课时 目标 了解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历史及背景 重点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历史及陈设 难点 文字与历史 教学过程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文化历史名城——河南省安阳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自项目启动以来,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7年11月29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预计2009年年底建成开馆。
一、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背景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安阳市作为河南省的省辖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并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殷墟的所在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小屯一带),历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其都城遗址于2006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评选中,安阳殷墟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名居榜首。
为了更好地保护殷商遗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001年4月20日,安阳市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殷墟申报过程中,鉴于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中,除大量的甲骨文外,许多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也有文字,在展示悠久的中华文字和文明方面具有显著资源优势,安阳市委、市政府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议,筹划建设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文字博物馆。郑州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王蕴智先生也给时任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写信,建议建设一座文字博物馆。李克强同志将王蕴智的信件批转给安阳市委、市政府,并批示同意文字博物馆建在安阳。2002年8月14日,李克强省长在安阳调研时,要求文字博物馆建设要尽快立项,并作为河南省政府督办的重点项目予以全力支持。
2003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赴安阳考察,明确指出:“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个创意好,有新意,而且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语言文字的国际地位也会越来越高。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都是必要的。要把中国文字博物馆办成国家水准的博物馆,不能仅限于安阳,限于河南,要成为国家
级的博物馆,并把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及有关词语典故都反映出来。”2007年8月24日,李长春同志再次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的重大文化工程,它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文字博物馆建设成为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国家的汉字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平台。要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承办方(河南省政府)要全力以赴,文化部、中宣部要加强检查、指导,确保把文字博物馆建设成高水平的国家级博物馆”。
2004年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同志在京听取中国文字博物馆筹建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文字博物馆可以再现中华文化的源头与辉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有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2008年4月14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亲临中国文字博物馆工程现场视察时指出:“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文化和文明的民族工程、历史工程、国家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程的建设高度重视,提出了很高要求,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千方百计把工程建设成国家和世界一流的工程,让子孙后代、千秋万代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2005年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安阳文字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5〕94号文件,批示“拟在河南安阳建设的文字博物馆名称可定为‘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2007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更名的函》国办函〔2007〕107号文
件,批示“拟建的‘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可更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
二、中国文字博物馆项目概况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北侧,东邻京珠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项目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总投资53751万元,总体规划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占地81亩,建筑面积为22700平方米,总投资39751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等。其中,主体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高度26米。二期工程拟占地62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庭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教授,设计理念按照“后现代”理论进行设计,设计方案、造型包含了殷商时期的高级宫殿建筑形象的基本要素,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引起殷商宫殿“四阿重屋”联想,并采用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以产生殷商文化辉煌的装饰艺术效果。其造型定位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通过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反映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
族自豪感,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深远影响。建成后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将成为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知识型、信息型博物馆。
三、陈列布展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将以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为主线,以历代出土的文字载体、文物为支撑,以文字书法艺术为融贯,以文字的传播应用为注脚,将文字历史、现代和未来汇于一堂。其陈列语言注重历史性、艺术性、科普性、趣味性为一体,将以诗化的艺术手法,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形象地解释各种文字发生、发展、传播的科学原理和背后的故事,生动地阐述中国文字的历史源流与现代价值,使每个参观者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前行,感受几千年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整个陈展体系包括,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序厅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概览和世界各文字、文明的对比;基本陈列的第一部分是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第二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第三部分是印刷术和信息时代;专题展为甲骨文与安阳;临时展览包括,故宫博物院馆藏历代书法展和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整体布展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兼顾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普及性和学术型双重使命,强调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努力将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成为汉字文化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汉字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中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河南省省情教案三年级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