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中学2014年自主招生(理科实验班)预录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B卷)
(共75分,与英语合卷,英语75分,两科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27分 每小题3分) 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且全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赛后的球场,一片狼藉(jí),见此情景,几十名志愿者迫不急待地抄起扫帚,冲进场地,.开始打扫起来。
B.面对生活中的诱惑,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贻(yí)人笑柄,同时还要懂得感恩、知.足,适可而止。
C.凡事都应该在道理上求得一致认识,随声附和(hé)、委屈求全,以此来维持团队和谐,.怎么可能?
D.台风季节将到,各单位必须未雨筹谋,预作防范。这样,才能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稳操胜券(juàn)。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昆明“3·01”事件事发现场证据表明,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对凶手我们要严惩不贷。 ....B.近期,《爸爸去哪儿》节目再创同时段收视纪录,众位明星爸爸成为近段时间炙手可热的....明星。
C.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
D.一些落马的的贪官,曾经占用大量社会公共资源,开百万豪车,住千万别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近期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脱干系。 B、王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有着20余年丰富教学经验的市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她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认可。
C、李娜三次打进澳网决赛终于获得冠军,其表现非常强势,这种强势不仅表现在球技上的日臻完善,更表现在其心态上的放松、沉稳和“无所谓”的胜败观。 D、《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故乡?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B.气质的形成包括“实”和“虚”两个方面。
C.保尔的一生形象地告诉了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把这瓶家乡的水土带在行李箱里,”妈妈说:“它能保佑你一路平安。” 5. 对下列对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莲”与“怜”、“梨”与“离”谐音。 B.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谜语联,谜底是我们日常用的“暖水瓶”(暖水壶)。
C. 到此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茶馆门前悬挂的对联。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故居题联。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这种美好就足够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让人品味,让人沉湎。 ②在中国诗歌里,还有意境。
③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 ④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 ⑤什么是意境呢?
⑥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 A. ④②⑤①⑥③ B. ④⑤③⑥①② C. ②④⑤⑥③① D. ②⑤④③⑥①
7.扩展句中划线的部分,先表现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再表现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他心中所想,都写在那张脸上
(1)他心中所想,都写在 (2)他心中所想,都写在 8. 五一节期间,已毕业两年的2012届(6)班同学准备举行一次师生聚会,语文课代表李明负责打电话邀请语文李老师。请补写出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 李明·:(1) 李老师:哦,是李明啊,我当然记得你,你好啊。 李明·:(2) 李老师:5月2号晚上啊,恐怕不行,我现在外地,到时候可能赶不回去。 李明·:(3) 李老师:是的,我也觉得很遗憾,我也很想你们,请代我向全班同学问好,祝你们玩得开心! 李明·:好的,一定。我也代表全班同学向您问好,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再见。 9. 今年春晚上演了一幕《扶不扶》的小品,请根据小品的主题来描述下面这幅题为《扶不起》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其寓意。
谁扶谁遭殃 被家属诬陷成
肇事者咋办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积累及阅读(28分) ㈠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一封朝奏九重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1.伤心秦汉经行处,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2. 白居易《望月有感》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用比喻表达独在异乡时孤寂的情感。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也用相同的比喻表达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 。
13.苏轼用诗句“博观而约取, ”辩证地概括了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勤于积累,精于运用。
14. 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 , 。
15.“亭”是古代诗人笔下常写的对象,请写出古诗词中带“亭”的连续句子 , 。 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7分)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6.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3分) 答: 17.“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4分)
答: 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15分)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
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18.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宗雅已知朴 雅:向来、平日 B.非独当世之务 独:只有 ..
C.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顾虑 D.过故相李谷第 过:拜访 ..
1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3分)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3分) (2)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3分)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如果“桃花源”里没有盐
在当今的世界上,无论你对社会有多么的不满,都别去找什么桃花源,那根本就不存在。 有一篇散文,那就是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总共不到五百字,内容却妙不可言。 陶先生讲了这么一档子事:某日,一个武陵渔民出去打鱼,走着走着迷了路,闯进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此地与外世完全隔绝,入口极小,进入后就豁然开朗。渔民一眼望去,阡陌交错,鸡犬相闻,风景绝美。这里的居民都是很多年前避难逃进来的,竟然“ , ”。渔民告知外部世界发生的战乱,居民们“皆叹惋”。渔民大吃大喝数日后离去,从此再也没有人找到过这个地方。
这篇散文写得十分优美,被列入后代的每一种教科书,几乎人人读过,以之为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如果你问当前的中国人,特别是那些被房价、工作挤兑得喘不过气来的年轻同学们,你最向往的地方是哪里呀?我估计一半同学会异口同声地说:桃花源。
但是有一个问题:桃花源里的盐是从哪里来的。
盐是一种资源性特产,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产,如果不吃,就会得软骨病。桃花源里的幸福居民必须要吃盐,如果当地不出产,就必须到外面采购,如果出去采购,就不可能不与外面人打交道,不可能不知道现在的皇帝是哪个。
因此,建设桃花源的前提条件是,那里得产盐。古代中国能产盐的地方并不多,主要是山西运城、天津塘沽、江苏盐城以及四川成都一带,那里似乎都不可能有桃花源这么隐蔽的地方。
所以,桃花源必须有盐,而产盐的地方不可能出桃花源,陶先生骗了同学们1600年。 除了盐,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诠释,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根
据陶先生的描述,那里村小民寡,是一个没有工商产业的农耕社会,物质生活非常贫瘠。而且,与外界没有任何的交通、资讯以及商品流通往来,因而,经济发展彻底停滞。
因此,对桃花源的向往,实质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返祖现象,若国民经济退回到桃花源的....状态,则无疑是一次难以置信的反动。
那么陶先生为什么那么向往桃花源呢?这又得说到他生活的那个悲催年代。我们这个国家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军暴动,继而引发“董卓之乱”。从这一时间开始,到公元589年的整整4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混乱和分裂时期。翻开这段时间的史书,到处是残酷杀伐、阴谋政变。单说人口一项,东汉末期的公元157年,全国已有人口7200万,到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时竟锐减至2400万。到公元300年,人口好不容易恢复到3380万,可是西晋南迁时,汉族人口甚至已不到1500万。
长期的分裂战乱,在中华民族的国民记忆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而根植下两个传统价值观:其一,在政治上,呼唤大一统的独裁和集权统治;其二,在经济上,向往避世无争的小农社会。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实则是这种社会心理的折射。
比陶渊明晚100多年的北朝儒生颜之推写过一部流传甚广的《颜氏家训》。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说:最好的生活就是自己耕田吃米,亲手种桑织麻,所有的生活器具,从一只鸡到一头猪,从一把锄头到一根蜡烛,都是能自给自足的,所求于外部世界的,只有盐而已。《颜氏家训》自宋明之后,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可见小农经济在国民中的吸引力。
写这篇小文,我的心情很矛盾,因为又捅破了大家的一个小梦想。在当今的世界上,无论你对社会有多么不满,都别去找什么桃花源,那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世界只有“蝴蝶效应”,....今天中东的油罐爆炸了,明天你家门口的加油站就会涨价。世界需要大家努力去改造,躲起来,盐也没得吃。(取材于吴晓波同题散文)
22.写出文中横线处所引用的《桃花源记》原句(2分)。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A.从历史上看,人们大都向往“桃花源”式的生活。 B.《桃花源记》文笔十分优美,所以才“妙不可言”。 C.陶渊明没有考虑到“盐”的问题,并未有意骗人。 D.“桃花源”诞生于晋代,是因为人口数量的下降。 E.《颜氏家训》作者推崇“桃花源”式的田园生活。 24.概述作者否定“桃花源”存在的理由。(4分)
25.根据文意,解释文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①返祖现象 ②蝴蝶效应 26.文章结尾说“躲起来,盐也没得吃”。结合全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1.B(A.迫不及待;C.随声附和hè,委曲求全;D.未雨绸缪 稳操胜券quàn) 2、A 3、C 4、B 5、C(应是理发店门联。弹冠:弹帽子;搔首:挠头) 6、D 7、略 8、(1)李老师您好,我是您的12届学生李明,您还记得我吗?
(2)我们5月2号晚上举行全班同学聚会,想邀请您参加,到时候您一定要来哦! (3)啊,那真是太遗憾了,我们会想您的。9、内容:题目是《扶不起》,图中一位老人摔倒在地,而不少旁观者无人搀扶,担心反被诬陷,有的想:“不敢扶”,有的想:“谁扶谁遭殃”,有的想:“被家属诬陷成肇事者咋办?”
寓意:扶老人反被诬陷,伤到的不仅是老人自己,还有世道人心。注:(1)讽刺那些不尊重他人生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理,这是道德滑坡,缺乏正义感、责任感的表现;(2)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法制不健全,让救助者产生后顾之忧。(简单描述者0分、有思想1分,多角度思考2分,能揭示问题根源如漠视生命、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观点即可3分)10、夕贬潮阳路八千11、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3、厚积而薄发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16、初见嵩山,作者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胸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17、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俊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以动写静,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还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18、 C (应为拜访、看望)19、D (②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为王朴明敏才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明敏才智无关) 20、 C (是征讨淮南后,不是并州,征讨后最后被提拔为枢密使)
21、(1) 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犯上作乱,应该把提倡文化道德放在首位。 (2)王朴性格刚毅果断,又被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能超过他。22、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3、B D24、参考答案:一,盐是民生的必需品,桃花源必须有盐。二,中国产盐的地方都不像桃花源那么隐蔽,不可能出桃花源。所以,桃花源是不存在的。25、①返祖现象:因不满现实的混乱而向往从前平和、安宁的生活。②蝴蝶效应: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不可能割裂开来,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6、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桃花源仅仅是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实际上并不存在。人应该承认现实,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把自己融入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从现实出发,安排、设计自己的生活,否则只能退回到贫困之中。用“躲起来”表示逃避现实,用“没盐吃”表示难以生存,形象、生动。
参考译文: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因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太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又升枢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王扑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无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馘敲门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黄冈中学2014年预录语文试题B卷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