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美学原理》课程教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业题 描述你最向往的某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你认为在这个时代形成这种精神和风尚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小结 1.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因为第一,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然受到物质生产力的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2.美是历史的范畴,没有永恒的美。 3.人的审美活动与人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一样,不能脱离自然界。自然地理环境必然融入人的生活世界,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从而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 4.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经济的因素是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的因素。 5.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每一个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主体的审美指向。审美趣味既带有个体性的特征,又带有超个体性的特征。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品味)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都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在这个人的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6.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审美风尚(时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氛围。时尚的一个特点是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时尚的另一个特点是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对于社会中的很多人来说,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或“装腔作势”的过程。这种“装模作样”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上占越来越大的比例的中小资产阶层群众追随上层精英分子的生活风气的一种表现。在当代,这种社会大众掀起的追求时髦的运动,越来越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风气。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时代特色。 教 案

进度(课次)题 目 教学目的 13 授课时数 2 第四章:自然美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自然美的性质,厘清与自然美的性质相关的几个争议性问题,同时了解自然美的发现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美的态度。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自然美的性质 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1课时) 自然美的发现 自然美的意蕴 (1课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自然美的性质 重点、难点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及解决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刘成纪 :《自然美的哲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版。 教学内容 备 注 引言 授课内容: 第四章: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美学史上的几种看法: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客观说”: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主观说”: 黑格尔:“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实践美学”: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意象说: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朱光潜:《谈美》:“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艺术化过,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中国古人的“美在意象”: 孔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庄子: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叶燮:“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天地之生是山水也,其幽远奇险,天地亦不能一一自剖其妙,自有此人之耳目手足一历之,而山水之妙始泄。” 王夫之:“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绮 丽。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 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 西方哲人的“美在意象”:黑格尔 “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 “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例如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其中有小溪蜿蜒地流着,一望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的雄伟气象,以及星空的肃穆而庄严的气象就是属于这一类。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 西方哲人的“美在意象”:车尔尼雪夫斯基 “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 “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太阳和日光之所以美得可爱,也就因为它们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源泉,同时也因为日光直接有益于人的生命机能,增进他体内器官的活动,因而也有益于我们的精神状态。”——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自然美是什么? 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自然美是审美意象 宗白华:“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石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郑板桥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1. 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2. 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3.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肯定美学”的观点: 哈格若夫:“自然是美的,而且不具备任何负面的审美价值。” “自然总是美的,自然从来都不丑。” 车尔尼雪夫斯基:“人生中美丽动人的瞬间也总是到处都有。无论如何,人不能抱怨那种瞬间的稀少,因为他的生活充满美和伟大事物到什么程度,全以他自己为转移。” 中国古典美学的观点: 叶 燮:“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袁 枚:“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辞。” 脂砚斋:“天地间无一物不是妙物,无一物不可成文,但在人意舍取耳。” 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自然物的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赫特纳:“几百年来,阿尔卑斯山只是一个可怖的对象,到18世纪末时才为人们所赞叹。再晚些时候,又揭开了原野和海的美。也许可以一般地说,随着文化的进步,特别是有了城市文化,对于文明风光的美的评价就降低了。而过去完全不被重视的荒野的自然美却慢慢进入人们的意识中。” 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肯定美学”:自然美的领域无等级分别 伽德洛维奇:“如果我们希望摆脱价值判断的束缚而面对自然本身,我们不仅要有解经济化的自然,而且需要解道德化、解科学化和解审美化(de-aestheticize)的自然,一句话,解人化(de-humanize)的自然。” “意象说”:美不是自然物的客观物理属性,美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和契合而形成的意象世界,因而它必然受历史的、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的影响,必然包含审美的价值内涵。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罗斯金:“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比得上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一半美。” 黑格尔:“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 美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是由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又是人的生活世界的真实

教 案

课程名称: 美学原理 授课对象: 美术学专业 二年级 计划学时: 64学时 单位名称: 美术学院美术学教研室 教师姓名: 审 阅 人:

教 案

进度(课次)题 目 教学目的 1 授课时数 2 绪论:什么是美学(上)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同时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美学的发展史(1课时) 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课时) 重点、难点美学的研究对象 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教学内容 备 注 引言 授课内容: 绪论:什么是美学(上) Aesthetic:鲍姆加通1750年首次提出。 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塔塔科维奇:从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 一、美学历史 西方美学发展阶段 希腊罗马美学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 17-18世纪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 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中国美学发展阶段 先秦 魏晋南北朝 唐、五代、宋元时期 清代前期 近现代 1、本体论美学 本体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2、认识论美学 认识论美学是指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19世纪的以理性认识为中心的美学。它突出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认为美可以凭理性加以认识。 认识论美学五种形态: 经验主义美学,以休谟等为代表; 理性主义美学,以笛卡尔、鲍姆加登为代表; 德国古典美学,以康德、席勒、黑格尔为代表; 科学美学,以费希纳为代表; 生命美学,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 3、语言论美学 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英美分折哲学 把哲学与美学归为语言批判,他们从对语言的清洗入手,来消解美的形而上学的意义。 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大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从“生存”入手转变思想范式,他们认为科学与知识都不是万能的,科学与知识分解着人的生活,真正的人的生活又在何处?人还有什么?这是大陆哲学与美学关心的问题。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 先秦 魏晋南北朝 第一个黄金时代 第二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发展方向 魏晋玄学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儒家、道家、禅宗美学 意象为核心的美学体系 唐、五代、继续发展 宋元时期 清代前期 总结时期 1、儒家——审美价值层面 儒家美学观的最大特点是把审美活动同社会政治生活、道德修养活动密切结合,强调美的伦理性、功利性。 2、道家——审美心态层面 第一,强调美在自然。第二,美的相对论和辩证法。第三,道家美学观的虚无主义色彩。 3、禅宗——审美境界层面 禅宗讲顿悟与涅槃,这些既是人生论也是审美论 。 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王国维:“境界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等 蔡元培:美育和艺术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 现代: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30年代影响很大的《谈美》、《文艺心理学》中,介绍西方近代美学思想,特别是克罗齐的“直觉说”、里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诗论》。朱光潜也是成就斐然的翻译家,译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美学》(三卷共四册)、维柯《新科学》、克罗齐《美学原理》等。 宗白华: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 唯理的体系是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所以是宇宙论、范畴论; 生命的体系则是要了解、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价值,所以是本体论、价值论。 宗白华: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 “将来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而加之以新创造的。这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因为中国人吸收西方新文化,以融合西方,比欧洲人采撷东方旧文化,以融合东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中国人天资本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极大的贡献。”—《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和创造生活》 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丰子恺也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艺术家和美育家(赤子心) 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美学热潮 1950-1960年代 讨论美的本质问题;美是主观还是客观? 《美学问题讨论集》 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范围内展开 第二次美学热潮 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初; 同整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前途和命运的反思紧紧联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美学热退潮后: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即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 张世英 :《天人之际》(1995年)《进入澄明之境》(1999年)《哲学导论》(2002年) 50年代到90年代有两本美学和美育方面的著作对中国文化界影响很大,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原名《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傅雷 :《傅雷家书》。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诗意的人生。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他需要美,是因为他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 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着” 王夫之:“两间之固有”之“乐”的境界;

教 案

进度(课次)题 目 教学目的 12 授课时数 2 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感社会性形成的基本原因,掌握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风尚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并能够对美和美感的社会性现象从审美经验的层面做出认知和描述。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0.5课时)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0.5课时)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0.5课时) 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0.5课时)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重点、难点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及解决措施 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教学内容 备 注 引言 授课内容: 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美是历史的范畴,没有永恒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的美的要求;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将会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谁也不会有所抱怨。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则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 西方美学史: 法国美学家泰纳《艺术哲学》: 地理环境、天然景物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而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又必然会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 中国美学史: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的关系》,《中国地理大势论》: 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一个朝代的气象(审美风貌),也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雄浑悲壮与秀逸纤丽这样两种不同的意象与风格。 “为外界之现象所风动所熏染,其规模常宏远,其局势常壮阔,其气魄常磅礴英鸷,有俊鹘盘云、横绝朔漠之概??为其外界之现象所风动所熏染,其规模常绮丽,其局势常清隐,其气魄常文弱,有月明画舫、缓歌慢舞之观。”——梁启超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之影响特甚焉。自后世交通益盛,文人墨客,大率足迹走天下,其界亦濅微矣。”——梁启超 南北文化与儒道互补 柳七词如十七八女郎,手持红牙板,浅吟低唱;东坡词如关东大汉,手敲铁板,唱大江东去。 绘画“南北宗”。南宗以“天真自然”为主(王维),北宗以“著色自然”为主(李思训)。 李思训(651-716),成纪(今甘肃天水市)人。工书法,擅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能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江帆楼阁图轴》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祁(今山西祁县)人。“以墨为上”,表达空寂清静的禅理。《雪溪图》 东汉《乙瑛碑》局部代表了北派书法的雄浑方正 米芾:虹县诗帖(局部)代表了南派书法的秀逸潇洒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 声音既殊,故南方之文亦与北方迥别。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尚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表面上看,儒家和道家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但实际上他们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独善其身”而且“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 ——李泽厚《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名美学家,湖南长沙人。《美的历程》一书,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理出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立发展的来龙去脉。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影响审美情趣、审美风尚、艺术风格的,一方面是自然地理环境,另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环境,而社会文化环境包含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等多方面极其复杂的因素。 其中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的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在每个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整个社会,则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所谓法国人的机智,法国人的典雅,不过是几百年来法国君主政体的设施制度和习俗风尚的直接和必然的产物罢了。”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 ) 泰纳的《艺术哲学》:“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如何影响、决定审美和艺术的面貌 古希腊 社会状况 好战与蓄养奴隶的自由城邦 蛮族入侵,政治压迫,封建主劫掠,基督教信仰 宫廷生活 工业发达、学术昌明的民主制度 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 肉体的完美与机能的平衡,不曾受到太多的脑力活动或体力活动扰乱 是幻想过于活跃,漫无节制,感觉象女性一般敏锐 专讲上流人士的礼法和贵族社会的尊严 一发不可收拾的野心和欲望不得满足的苦闷 中世纪 17世纪 19世纪 在希腊是血统优良、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青年; 在中世纪是出神入定的僧侣和多情的骑士; 在17世纪是修养完美的侍臣; 在我们的时代是不知厌足和忧郁成性的浮士德和维特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并不是一回事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 审美趣味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色彩。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 审美趣味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要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审美趣味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趣味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的色彩。刘勰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审美格调 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味。格调或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巴尔扎克:《风雅生活论》 “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 “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良好的教养、纯正的语言、文雅的举止、大方的仪表(包括服饰在内)、房间的陈设,一句话,一切与个人有关事物的完美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风雅生活的核心乃是一种高雅、纯正的审美趣味,也就是“具备这样一种难以言传的才能(它也许是感觉的精髓!),它能够叫我们永远选择真正美和真正好的东西;从整体上说,这些东西与我们的面貌,与我们的命运相互吻合。它是一种美妙的感觉,惟有这种感觉,经过不懈的运用,能够使我们豁然领悟各种关系,预见各种结果,推测事物、词汇、观念、人物的位置或意义”。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审美格调或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同样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就可以有种种区别:高雅与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扭曲,阴暗)的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偏狭的区别,等等。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保守性; 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文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发生变化。 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特色) 时尚(审美风尚) 在某种程度上,时尚(审美风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气氛。 时尚的特点: 1.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 2.时尚的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 3.时尚的流行有时间性。 中世纪的世界观宣称超越尘世的灵魂是生活的最高概念和唯一的目的,而肉体不过是灵魂的短暂的躯壳。 文艺复兴时代与之完全相反。它以新兴阶级为代表,提出了健康的、充满力量的一整套观念与中世纪的观念相对抗。“文艺复兴时代重新发现了人的肉体。” 时代风貌 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中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显示的时代特色。 我国唐代的审美风貌 : “唐代是个疆域辽阔、国威强盛、气势恢宏、较少禁忌的开放时代。那种博大富赡的辉煌气象,声震遐迩的煊赫声威,兼容并包的伟大气魄,落拓不羁的自由精神,对唐人的理想、志趣、立身准则、行为方式、审美追求,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深远影响。” ------------------(杜道明:《盛世风韵》 ) “盛唐气象”这个概念是盛唐时代的审美风貌的极好的概括。 盛唐 《少年行》 王维 晚唐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新丰美酒斗十千 一上高楼万里愁 咸阳游侠多少年 蒹葭杨柳似汀洲 相逢意气为君饮 溪云初起日沈阁 系马高楼垂柳边 山雨欲来风满楼 美感也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 《后汉书》记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楚灵王偏好腰细的女子,宫中女子为争宠而饿死。楚灵王修筑章华宫,供后妃居住,章华宫又被称为细腰宫。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一小姐,脚小得不能走路,行动要靠人抱,所以称为抱小姐。

教学小结 3.审美态度(审美心胸)就是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从主客二分的关系中跳出来。这是美感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布洛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这种态度。“心理的距离”是说人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并不是说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离 教 案

进度(课次)题 目 教学目的 9 授课时数 2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3)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就移情、无意识等体验做出准确的理论阐释,并能够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展开美感体验的描述。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审美能力(下)(2课时) 无意识 重点、难点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及解决措施 移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教材: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 乔治·桑塔耶纳 / 缪灵珠 :《美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 沃林格 / 王才勇 :《抽象与移情 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 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学内容 备 注 引言 授课内容: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3) 3. 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 “升华说”:美感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的领域之中,受压抑的性欲要求得到满足,这就是“力必多”的愉快原则。“力必多”通过“白日梦”的方式寻找出口、“转移”,在“艺术想象”中得到“升华”。 “俄狄浦斯情结” 荣格: “集体无意识”: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普遍性精神。在人的无意识的深层中,“沉睡着人类共同的原始意象”、“原型”(archetypes)。 4. 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第一,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第二,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 5. 美感与移情 朱光潜:“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还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立普斯的“移情说”:“正如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喜,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我在我的活动里面感到欣喜或幸福。” “审美快感的特征从此可以界定了。这种特征就在于此:审美的快感是对于一种对象的欣赏,这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或则换个方式说,它是对于自我的欣赏,这个自我就其受到审美的欣赏来说,却不是我自己而是客观的自我。” 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实质:主客融合,物我同一。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 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 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由我及物—把我的感情移注于物,由物及我—把物的姿 态吸收于我。 美感,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朱光潜) 作业题 举例解释何为“移情” 教学小结 4.“移情说”的贡献不在于指出存在着移情这种心理现象,而在于通过对移情作用的分析揭示美感的特征。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自我和对象的对立的消失),是意象的生成。这正是美感的特征。美感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 5.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是超功利的,它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所以不能等同于生理快感。但在有些情况下,在精神愉悦中可以夹杂有生理快感。在有些情况下,生理快感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6.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觉、听觉这两种感官。但是,其他感官(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在盲人和聋人的精神生活中,这种嗅觉和触觉的快感在美感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比一般人更大。 教 案

进度(课次)题 目 教学目的 10 授课时数 2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4)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同时了解和辨析西方审美模式的变迁。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美的文化生成(0.5课时) 美的西方模式(1.5课时) 重点、难点文化模式 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赵峻,姜春,季中扬主编:《西方审美文化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教学内容 备 注 引言 授课内容: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4) 1、 美的文化生成 美的文化模式是探讨美在各文化中的结构特点和不同审美价值。 美的基本要素,是形色声味的纯形式。它们在不同的审美观念中被组织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具体形象、人工形态,自然形态的形象也按照不同的心意来审视,按照特殊的意义方式去理解、表现。 这种由不同文化意蕴、价值观组织形成的形式或固定程式,就是文化模式。 2、 美的西方模式 ①西方之人 ②美的比例 ③焦点审美 ④交响乐意 ⑤现代西方审美的变异 西方绘画史的人体画成就极高,其中对女性人体美的再 现,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西方绘画观念中视女人体为神圣。早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女性诸神或人间的美丽女子就成为关注的焦点。 现实主义精神影响下的人物肖像画和风俗画。 印象派将绘画从追求三维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维的平面创作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教堂作为彼岸世界在此岸世界的象征,形成了独特的美的比例。每一教堂的外观,都是美的比例的生动体现,都是一首指向上天的音乐,都是由形式美呈现的神的天音。 产生于文艺复兴的透视画法,使绘画成为整个时代的示范学科。焦点透视形成了西方人取景框式的审美视域:美的比例;三维深度;色彩变化。形,以几何美的方式被突出; 色,以最多彩的样式,一色自身明暗层次的细微变化,色与色的奇妙的相互影响,客体与背景的关系,可独立可移动的立体深度 ,呈现了出来。 在交响乐里,以数的和谐为基础的器乐集音程、和声、配器为一体,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既使人感到数的科学精确性力量,又使人感到数的美感魅力,还使人感到一种深邃的宇宙精神。在交响乐的组织中,让人感到了工业化的专职分工、协同运作、科学管理、宏伟表现。交响乐的独特性在于两点,一是它发挥和丰富了从古希腊以来的“音乐——数学——宇宙”一体的思想。二是它代表了一种近代哲学思考和现世精神。 西方现代变化: 1、绘画上以散点透视代替焦点透视; 2、音乐上以无调性音乐取代了调性音乐; 3、 文学上以非全知叙事者换取了全知叙事者。 现代艺术是古典艺术合乎逻辑的发展,又显出了西方艺术向各非西方文化艺术一种趋同;是西方理性发展极致的反思,又是西方用理性思考直线彻底走下去之后陷入的困境和惶惑;是对科技社会高度发展下人的存在处境的新思考,对现代社会破坏环境的反省。 作业题 如何理解希腊雕塑为西方模式奠定了基础? 教学小结 教 案

进度(课次)题 目 教学目的 11 授课时数 2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5)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辨析美的中国模式。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美的中国模式(1.5课时) 中西艺术比较(0.5课时) 重点、难点美的中国模式 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陈方既:《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教学内容 备 注 引言 授课内容: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5) 三、 美的中国模式 中国独特的宇宙生命观,以气、阴阳、五行为基础,以阴阳和合、对立互补、盛衰循环的中和观为思维方式,是美的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 儒道释的思想 书法之美 书法的构成本身就契合了中国宇宙的构成。纸为白,字为黑,?一阴一阳。纸白为无,字黑为有,有无相成。纸白为虚,字黑为实,虚实相生。宇宙以气之流动而成,书法以线之流动而成,宇宙一大书法,书法一小宇宙。 绘画之境 中国画平面色彩的文化特点: 1.以线为主,色的生命由线的生命而来; 线的质地—— 线的质地不同与线的形态,它是线的肌理,质感,线的质地同线的形态一样丰富,有涩、畅、枯、润、松、板、硬、软、锐、钝等多种。形态质地共同作用产生线的丰富的变化和表现力。宋代以来,由于对笔性的充分挖掘,各种皴法应运而生,斧劈皴、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雨点皴等等。由于书画同源的强调,“见笔”成为至关重要的品评标准。 2.中国绘画的独特色彩体系 青绿——水墨——浅绛 随类赋彩——金碧辉煌——墨分五色(清、淡、重、浓、焦) 笔彩——笔墨——一画(一画活法,心法,法无定法) 知白守黑,色墨不障,干湿枯润,简淡高古 笔韵墨章,意境 潘天寿:设色须淡而能深沉,艳而能清雅,浓而能古厚,自然不落浅薄、重浊、火气、俗气。 设色与用笔、墨韵都要为高雅的意境统摄。 道家的有无观、形神观、佛教的色空观、儒家的道德观念都对色相的人生有一种超越的态度。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白贲的境界。 3.构图特点: 散点透视法 仰观俯察,远取近求 北宋郭熙的三远构图法:高远、深远、平远,对于意境的营造至关重要。 五代、北宋的全景式,南宋边角式,元代的简约式,历代积累、丰富、发展,涉及主宾、疏密、虚实、黑白、简繁、上下、开合、纵横、动静、远近等一系列对偶范畴的处理和把握。 民族精神的熏染。 传统儒、道、释三教对中国文艺的深刻塑造。 四、 中西艺术比较 作业题 中国绘画平面色彩的文化特点有哪些? 教学小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美学原理》课程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美学原理》课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7680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