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 乡土俗语
春打六九头。 冬至十天阳历年。 春雨贵如油。
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
头九、二九不算九;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耙牛遍地走。
农事谚语
麦收三月雨,单怕四月风。 立夏高粱小满谷。
天旱不误锄苗子,雨涝不误浇园子。
头伏耕地一碗油,二伏耕地半碗油,三伏耕地没啦油。 庄稼佬不用问,一家做甚都做甚。
庄稼要好,三年一倒(倒茬)伏天有雨好种麦 麦收八十场雨
秋天划破皮,强如春天犁十犁。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种在人,收在天
庄稼佬儿爱苗苗,一亩只打一瓢瓢。 能耕会种 不如蠢厮上粪 栽树没巧,深埋实倒。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人怕老来病,谷怕秋后旱。
- 41 -
校本课程 乡土俗语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年庄稼两年闹。
干锄糜子湿锄谷,薄淋淋雨锄小豆。 小麦伤镰吃白馍,糜谷伤镰一把糠。 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
健康谚语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饭后躺一躺,浑身肌肉长一长。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冬吃萝卜厦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十月里的羊肉赛人参。
家有千粮万石,经不住白萝卜下饭。 盐伤心,醋伤肺,辣椒伤的大脾胃。 桃饱杏伤人,李子地里埋死人。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人暖退,狗暖嘴。 心宽体胖。 有钱难买老来瘦。
- 42 -
校本课程 乡土俗语
吃药不忌口,坏了医生手。 早吃少,午吃饱。晚吃好。 话多伤人,饭饱伤身。 原汤化原食。 筋骨疼痛一百天。 花不花,四十八。 是药三分毒。 肚子里没病死不了人。 天天泡脚,赛过吃药。 有钱人吃人参,没钱人搓脚心。 人闲长指甲,心闲长头发。 日吃三颗枣养颜不衰老。 好刀口不如不割破。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吃饭防噎,人老防跌。 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 不怕穿的迟,就怕脱的早。
其它谚语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心换人心,五两换半斤。 从小看大,七岁看老
一个人一个性性,一颗麦子一条缝缝。 无义之人不可交
- 43 -
校本课程 乡土俗语
喝酒喝的厚喽,耍钱耍的薄喽。 为人一条路,罪人一堵墙。 人怕起绰号,地怕踩斜道。 家丑不可外扬 好男不和女斗
深山出俊鸟,寒门出贵子 溜沟子走遍天下,绝脖子寸步难行 跟婆三年像婆一世
人走运气马走膘,倒运人走的背圪崂 嗑瓜子三年不如溜瓜皮一口。 娶一个媳妇,卖一个儿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理治君子,法治小人 家有千粮万石,还有一时不便 谨慎的庄稼,消停的亲家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躲过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儿培埋,女哭嫁,媳妇鬼的弹拐拐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
三十里的馍馍,二十里的糕,十里的长豆面饿折腰 上等人口斗,下等人手斗 亲不过姑舅,好吃不过猪肉 好过的时节,难过的日月
- 44 -
校本课程 乡土俗语
不怕跟上鬼,就怕鬼跟上 不怕倒了运,就怕烂了心 牙疼长,腿疼短 穷舍命,富抽筋 穷了人不要穷了骨头
会看得看门头夹道,不会看的看红火热闹 会打的打百下,不会打的打一下 没有四方屁股就不要坐八仙桌 争的抢的不够吃,敬的让的吃不了 庄稼人的三件宝,丑妻赖地烂皮袄 龙生龙,凤生凤,扁雀子生下咕咕种 好好配好好,肉垴配草包 人敬咱一尺,咱敬人一丈 跟上好人学好人,跟上赖人学不成 三个女人一台戏,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家 好汉不吃眼前亏 爬得越高,跌的越重 谁家锅底没黑,谁家坟里没鬼 烧得纸多,惹得鬼多
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
- 45 -
胜水曲韵
校本课程
阳泉曲小学编制
- 1 -
校本课程 前 言
前 言
阳泉曲镇位于孝义市西部山区,面积73.24平方公里。有35个自然村,农户4934户,农业人口18866人。境内驻有汾西矿业集团新柳煤矿、中铝孝义铝矿两大国有矿山企业,矿区人口2万余人。
阳泉曲镇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美丽动人的传说,也有纯朴典雅的文化;有红军东征的足迹,还有抗日英雄的赞歌;有通俗易懂的民间谚语,更有奇特珍贵的文物古迹。
为让后一代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经广泛搜集整理、编撰成这本小册子以激发后辈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这本小册子是教师的参考,学生的教材。未来的人才需要扎实的知识功底,超前的创新思维,更需要创造未来的激情。
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相信通过这本小册子会更详细地了解本地人情风俗,蕴藏的文化,英雄人物忘我的牺牲精神,了解地域发展潜能。从而激发后辈的爱国之情和建设家乡的热情,为转型跨越,建设和谐社会争光添彩。
- 2 -
目 录 校本课程
目 录
一、地名由来
1、“孝义”的由来………………………………1 2、阳泉曲镇各村村名的由来 …………………2 二、地方戏曲
1、孝义皮影、木偶的起源 ……………………8 2、孝义碗碗腔 …………………………………10 3、地秧歌 ………………………………………12 三、革命故事 1、兑九峪大会战 ………………………………14 2、柳树刀疤 ……………………………………15 3、一一五师在西河底 …………………………15 4、东征红军在禅房头 …………………………16 5、大崖山的故事 ………………………………16 四、名人荟萃
1、洪赵支队排长——魏守正 …………………18 2、老红军——马佩勋 …………………………19 3、原阳泉市委书记——靳广杰 ………………21 4、向胡耀邦汇报过工作——李生智 …………23
- 3 -
目 录 校本课程
5、医卫界教授——任昌安 ……………………24
6、剪纸艺术家——郭梅花 ……………………26 五、美丽传说 1、换庄的传说 …………………………………29 2、四龙神的传说 ………………………………30 3、西河底关帝庙 ………………………………31 4、三官殿 ……………………………………31 5、西河底三月初十会 …………………………34 6、柏子沟不能喂马的传说 ……………………34 7、石人垴的传说 ………………………………35 8、火烧的传说 …………………………………36 六、乡土俗语 1、谚语
天气谚语 …………………………………38 节气谚语 …………………………………40 农事谚语 …………………………………41
健康谚语 …………………………………42 其它谚语 …………………………………43 2、歇后语 ……………………………………47
- 4 -
校本课程 阳泉曲政区图
阳泉曲政区图
- 5 -
校本课程 美丽传说
走了石人头,河水才顺河而流动。
后来听人们说,两个石人头一个是被河水冲走的,另一个是被段封村一神经病患者背到了四龙神山顶了。(现在有的人还亲眼见过四龙神的那个人头)从此再也没有听人说河流涌堵现象。
火烧的传说
火烧是山西省孝义县具有特殊风味的一种饼类小吃、它绵软不粘,香鲜可口,层次均匀,质地酥脆,宜于热吃。
孝义火烧据说与“火烧中阳楼”有关。孝义旧城中央,有一永安市场,市中心有一座宏伟高大、壮观绚丽的古楼——中阳楼。此楼相传建自汉魏,自汉唐设郡以后,孝义为一方重镇,车骑缤纷,商贾弥至,往来郡城者,多道出其间。凡事至邑者,必身临其境,瞻仰其楼,而后赞之:真乃高矣!如此数代相传,颇有名声。而孝义人也常以其傲之。逢人便说:“俺孝义的中阳楼,半个还在天上头!”此话确有欺天之意,久之惹恼上帝,遂派火神下界烬之。
清朝顺治辛卯年四月十五日,永安市场大会,中阳楼下的四条大街,商铺错落,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小吃摊上人们品尝着各种风味小吃。
中午时辰,街市正红火。中阳楼下又增添了一位头发斑白、衣衫褴楼的卖火烧老翁。老翁眉头紧锁,似有忧闷之情。他一面制作火烧,一面高声反复叫卖;“世人快来买火烧,吞掉火烧,火就不烧”。
- 36 -
校本课程 美丽传说
老翁奇特的叫卖声,引来众人围观。一个年青的后生问老翁:“多少钱一个?”翁答:“百两黄金,千两白银”。“小小火烧,这般昂贵,怪事!”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深感怪异,百思不解。老翁愤激地说:“嫌我的火烧小,那你们等大火烧吧!”说罢,老翁收摊而去。
中午刚过,中阳楼突然起火,不到一刻,便成瓦砾一堆。 事后,人们把中阳楼火灾与卖火烧老翁的出现联在一起,以为是神的点化。于是,城里人普吃火烧,认为不吃火烧,火即烧房燃屋,随着乡里人也照做。此后,火烧便成了邑人的食俗。至今,汾孝一带过年都吃火烧,多在大年除夕夜食,谓之“翻身火烧”。
孝义火烧有糖火烧、菜火烧、咸火烧之分。
糖火烧的制作将老酵、碱面和凉水一起放入盆内搅成稀糊,再倒入面粉和成团、面和好后,以手蘸凉水反复搓揉,直到面团光润时,盖上湿布饧三十分钟。同时把红糖、芝麻酱、桂花搅拌调成糖酱。然后把面团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长条、切块、摁扁,再横着擀成五寸长、三寸宽的厚片,然后,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拿着厚片的左端将面提起,再反腕向案板右方一甩(甩时劲头要匀,动作要利落),“啪”地一声横落案板上成为尺把长的面片。上面抹匀糖酱,用左手托起面片左端轻轻向外伸长,同时右手把面片由右向左卷成卷,搓匀后揪成面剂,捏成桃形,收口朝上摁成圆饼。按此法将其余面块全部做完。 铁鏊在微火上烧热,徐抹麻油,火烧饼坯放鏊上烙烤,烤约
- 37 -
校本课程 乡土俗语
五分钟,再翻过来烙正面(两面约烤十分钟左右)。随后放在烤炉中,用微火烤成酱黄色即可。
菜火烧有荤素之分。荤火烧猪肉或羊肉剁成肉沫,配以萝卜白菜,再加花椒、盐、姜沫、味精、葱,搅拌成馅。
素火烧纯蔬菜绡拌调料。面用温水和起,放入苏打,揉均匀,盖上湿布饧30分钟。在案板上铺撒面粉,将饧好的面团放在上面,搓成圆条,揪成面剂,并摁成圆皮,包馅,揪去收口处的面头,再摁成圆饼,上鏊烙烤。
咸火烧是内包咸盐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时,若佐以葱花、大蒜、醋、酱油、盐、味精,更是美味可口。
六、乡 土 俗 语
天气谚语
热生风,冷生雨。 三日东风不由天。 水缸出津,天阴雨淋。 日落西风定。
东虹忽隆西虹雨,南虹北虹要下雨。 中午蛤蟆叫,大雨要来到。 早霞不出门,晚霞晒煞人。 南山戴帽,长工睡觉。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 38 -
校本课程 乡土俗语
春刮南风海底干,秋刮南风地不干。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 天旱多风,雨涝多云。 夜晴没好天。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云瓦瓦,地上泥爪爪。 早风刮三天,晚风刮一宿。 淋破伏头,下烂石头。
三日南风不由天,一日南风晒三天。 早上浮云走,前晌晒死狗。 天低有雨,天高旱。 老云接日落,明天大雨发。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生。 云里日头,晒破骨头。 星星稠,晒死牛。 星星眨眼,离雨不远。 天变一时辰。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先雷后雨不会长,先雨后雷下几天。 早雾晴,晚雾阴,半前晌雾要连阴。 天寒日短,不刮风就暖。 鸡不上架有雨要下。 四月初一下,挂了梨和耙。
- 39 -
校本课程 乡土俗语
二月里打雷墓圪堆,三月里打雷麦圪堆。 二月二刮大风,糜子、谷子收十分。 三月风,四月雨,麦黄疸,谷子秕。
节气谚语
年龄不饶人,节气不等人。 谷雨前后,安瓜种豆。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 立秋草,拔拉倒。 芒种不种,过了急种。
白露早,寒露迟,秋风种麦正当时。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准定来。 下雪不冷消雪冷。 天旱雨淋山,雨涝淹平川。 处暑伏不来。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冬走十里不明,夏走十里不黑。 热不过三伏,冷不过三九。 立夏不起尘,起尘饿煞人。 立冻不使牛,犟使十天牛。 春风吹破琉璃瓦。 白露核桃,寒露枣。
秋风糜子割不得,寒露谷等不得。
- 40 -
校本课程 名人荟萃
剪纸艺术家——郭梅花
郭梅花是孝义市阳泉曲镇吕居堡村人。在黄河流域古老文化的熏陶下,自幼酷爱美术,学过绘画基本功,尤爱剪纸艺术,她有一股刻苦钻研,努力上进的精神,无论现代体裁的剪纸,还是民
间剪纸艺术她都努力探求,精益求精,千锤百炼。技术上,剪刀剪,精细玲巧,干净利落;刻刀刻,刀法犀利,刚柔相济。两种技法都能独具匠心。艺术上,现代剪纸、民间剪纸兼收并蓄;粗犷的,夸张变形,简括大方;精巧的,玲珑剔透,虚实有致。 她的剪纸艺术体材广泛,人物、走兽、传说、几乎无所不有。凝炼、概括、浪漫、夸张、内容丰富、图案美观,是她剪纸作品总的特点。
她创作的现代体裁的剪纸《全家福》、《安居乐业》,高度概括,使人物形象跃然而出,栩栩如生。这两件作品曾参加“吕梁之春画展”赴省城展出,受到参观者的高度好评。 民间休裁的剪纸被“山西省民间剪纸展览”选展,同时被“八省(市)剪纸联展”选展。部分作品曾在地、省及中央一级的刊物上登载,八三年六月,在天津溏沽区展览会上当
- 26 -
校本课程 名人荟萃
场示范表演剪纸技艺,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她创作的《煤乡春》被“全国首届农民画展” 选中展出,为此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给她颁发了奖状。
从20世纪90年代起,郭梅花已经是蜚声剪纸艺坛的一位名家了。但艺无止境,她她常常思索: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能使剪纸艺术随着时代步伐,创作出新时期的剪纸艺术品。她认为,“随时代的步伐”,是当今艺术家的必经之路。她在以后的创作中,便遵循这条原则,既继承传统,又走出传统,不断创新,使她的剪纸作品登上大雅之堂。后来,她又在省城举办个人画展,在天津、广州、北京等地参展、表演,而且还在英国、日本等地参展、表演,受到参观者和专家的赞誉。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她创作的大型剪纸作品元宵节系列之一《威风锣鼓》突出了一个“威风”,场面壮观,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获得银牌奖。
近年来,她创作的《元宵节》系列、《五谷丰登》系列、《六畜兴旺》系列、《吉祥》彩色剪纸系列等,都是“走出传统”的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功。
- 27 -
校本课程 名人荟萃
郭梅花的剪纸作品,是一种民间剪纸的升华,是一种紧随时代步伐的艺术精品。
- 28 -
校本课程 美丽传说
五、美 丽 传 说
换庄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初年,马庄张姓始祖携带家眷从现在的西泉镇盆子坡(猫九岭)来到阳泉曲镇居住。因为自己姓张,所以起村名叫张家庄。在离张家庄不远的山沟里,也住着一户人家,因为此人姓马就把居住地起名叫马家庄。这俩户人家互通有无,唇齿相依,胜似一家。
马家庄村底,有一条小河常年流水,溪水清澈见底,水源从园子沟石缝里喷出。夏天的一个中午,马老汉去园子沟挑水,看见水池边有一条大蟒在饮水嬉戏,蟒长数丈,有碗口粗,黑白相间的花纹,在河里时而钻出水面,引胫直起,时而又钻入水中,吸食动物。马老汉当时就吓坏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许久才回过神来,不顾一切撒腿往家跑。回到家呆呆地坐在炕沿上许久没有说话。过了很长时间,才向妻儿说出了当时的情况,全家人议论一番决定请张家来共商此事。
张家庄应邀来到马家庄,经过反复地实地考察,了解了蟒出入的规律,智勇双全的张家人 经过思谋再三,决定用剃头小刀除掉大蟒。于是他们准备了许多锋利的剃头小刀,趁清晨凉爽大蟒未出之时,便将这无数小刀刀刃朝上安插在明晃晃的蟒道上等待大蟒出动。
一天中午,烈日高照,天气闷热,没有一丝风,蟒又蠢蠢欲动,从石窟缓缓而爬出。没走多远,蟒感到巨痛难忍,就愈走愈快。肚子也就越划越长,大蟒即刻往洞中而返,肚子下面的裂
- 29 -
校本课程 美丽传说
口也就越划越多,最后疼痛而死。
蟒虽然被除掉了,但马老汉一闭眼就仿佛看到蛇在蠕动、爬行,侧身就能听到他的吼声,更不敢到园子沟去挑水。由于心神不定,不思饮食。身体日渐消瘦,张姓亲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和马老汉商议说,如你愿意的话,咱两家人对换,你去张家庄居住,我来马家庄居住,马家人欣然应允,从此对调。所以形成了“张家庄没有姓张的,马庄没有姓马的传说”马张两姓对调居住地之后,马家庄也改称马庄了。
四龙神的传说(1)
在孝义市阳泉曲镇段封村以西,与尹家沿村交界处的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四龙神。这座寺庙在我们孝义市很有名。相传,那时站在四龙神,连平遥城府都能望见。
四龙神有五间房,座北朝南,房屋后方有一台神井,井里有神水。听老人说,在当时,如遇天旱,村里的寡妇们就会上四龙神祷告求雨,四龙神的龙王爷就会显灵,将雨降至,人们就能顺利播种,年终得到好收成。还有,据老人们讲,在四龙神的山脚下,有一口井,那井水是一位老人端着求来的神水摔倒后洒在地上,此地立刻变成很深很深的水井。人们就把水井凿好。从此,人们就在这井里打水吃。后来 文化大革命要破除迷信,将四龙神的龙王爷搬走,开辟了林场。现在四龙神只剩下五间空房,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已有破损,屋顶也有了漏洞。但事过境迁,村民还是对四龙神念念不忘,希望重现原先的面貌。
- 30 -
校本课程 美丽传说
四龙神的传说(2)
柏子沟村东南方有一座山,名曰:四龙神。传说,古代此山上居住着四条龙。至今该山向四方绵延伸出四条龙形山梁,即为四龙化身。其中一条龙身山伸向柏子沟村底,与河流相接。据说是这条龙到河中饮水的幻影。
相传,有一天,不知何故,龙大吼一声,震天动地,柏子沟村东山被震塌一批崖土。自此,此地便取名叫塌崖洼。
西河底关帝庙
凡是了解西河底的人,莫不知河底村有座关帝庙,更知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到河底赶庙会、赏戏曲、看歌舞,购买家需,交流物资,访亲问友,其乐融融。
据传,西河底关帝庙原在村南河畔。建于何年某月,历史原因已无法考究。到清代,因山洪泛滥,地理因素,庙之难存,村人集诚克难,选址村东,重建至今保存尚好的现关帝庙。该庙坐东北,面西南,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分两进院。一进院是戏场,二进院是庙院。正面设上下两层,上是老爷殿,殿内威武的关帝君端详上座,手捧“春秋”,关手捧印,周仓持刀恭立两侧。下是五孔窑洞,分别内奉龙王、华佗等神。左右两侧各三孔窑洞,供僧侣住持。出院正对戏台於关老爷中轴,设计巧妙,科学严谨。戏台下座五孔村窑使舞台音质特好,台顶正檐走兽,栩栩如生。台内雕梁画栋,匠心独具,人称出孝义西门第一好戏台,至今屡
- 31 -
校本课程 美丽传说
历剧团赞不绝口。文革期间,神像被毁,好多文物遭到破坏。一九九六年,村人集资重塑关公神像。接着对寺庙、舞台进行修茸,并立碑记之。此举,不仅为纪念三国名将集忠、义、勇一身的关公,也成为后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生于,请查资料?,不仅因桃园结义?刘关张?传为佳话,更因忠、义、勇功德盖世被历代帝王追封为帝,称“关武圣帝”亦称“关圣帝君”,千古传颂,万民敬仰。赞云:
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不变, 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长明。
三官殿
西河底村每年正月元宵节都有闹秧歌、拜三官、串黄河的习俗。从正月十四至十六,红火三天。埋黄河从十二开始整场地,打线、埋杆、修门、扎旗、上灯至十四中午贴联完工后,由社首?黄河头脑?手捧贡品率秧歌队到村中旧大队院“官行宫”请神至现村委院内“三宫殿”。晚上秧歌队在三宫殿外演唱并参神后,社首捧供品在前领路,秧歌居中,乡民随后,入阵串黄河。黄河呈九曲黄河阵,每到一曲时停下来,秧歌队唱一首吉庆的四六句子,到中央老杆时必供焚香敬表、鸣供神,并行三鞠躬礼,祈福求祥,消灾免难,然后依序出阵,参神后开始文艺表演。该晚刚过十二点,人们就开始抢烧头炉香,添子添孙。直至十六晚香火不断。串黄河分中午和晚上,一天两次,也是到十六晚上结束。
- 32 -
校本课程 美丽传说
正月十五是正日子,一般是三十七岁本命年人出资请乐班闹红火,晚上放焰火,为免灾难,开鸿运。
辞海解释三宫者:天官、地官、水官。人们为添丁添福,消灾免难家家参与,主动献上“口利钱”由德高望重的社首负责管理。
九曲黄河阵,据传商纣时,赵公明阵亡,赵的三个妹妹云霄、琼霄、碧霄在黄河左道旁设九曲黄河阵与姜子牙叫阵为兄报仇,元始天尊率众助姜子牙破阵。三姐妹阵亡后,姜子牙封其为神。后人演绎为正月十五串黄河,赏花灯,可消灾免难
保平安,增福增夀增健康。
- 33 -
校本课程 美丽传说
西河底三月初十会
据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十,因华佗平易近人,医术精湛,妙手回春,深受广大百姓衷爱,誉为神医华佗。古时,由西河底、马庄、较场、老营坪、梁家沿、康家沿等七大社八大村共同出资在位于康家沿村南修建座西北面东南的寺庙,取名龙严?岩?寺。寺内奉神很多,华佗神为主,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即为该庙庙会。届时,七大社十八村及方圆几十里的人纷至沓来,香火旺盛,声名大振。
五十年代,“现兑镇煤矿”前身“工和矿”在此采煤办矿,占用庙前很多土地,故该庙会迁往西河底村。从此,每年三月初十,人们都到西河底赶庙会,看大戏,访亲会友。阳春三月,春种时期,种籽农具品种多,货源是为山区农民提供了方便。改会不仅满足人们购买家需、戏曲、歌舞、魔术、杂技等文艺节目和音像、棋摊、书摊等的需要还极大丰富了山区人们的文化生活。可谓商贾云集,盛世盛会。西河底三月初十声名远播。
柏子沟不能喂马的传说
相传,柏子沟侯姓先人中出过一位侯神仙,村中有个仙人洞。据说洞口在旧学校西面四孔窑洞下边。侯神仙每天晚上骑马从洞口进入后便不知去向,到天明时就回来了。天天如此,长工感到十分奇怪。
一天傍晚,侯神仙备好马准备出发,被长工发现,就偷偷的跟在后面要看个究竟。进入洞口后,侯神仙发现后面有人,就知
- 34 -
校本课程 美丽传说
道是长工跟着。便一再嘱咐长工:跟着也可以,但要闭紧眼睛,千万不能睁开。长工答应了。走了一会儿,长工很纳闷;心想究竟到了什么地方?出于好奇,不顾侯神仙的嘱咐,便睁开了眼。结果,刚一眨眼,洞口便坍塌下来,封了洞门。侯神仙连人带马被困洞内,再没有出世。从此,柏子沟村人便再不能饲养马匹。 说来也怪,大约在一九六零年左右,当时高级社里有几个年轻干部,不相信不能养马的传说,便从外地购回四匹大马,个个膘肥体壮。但饲喂不久,马便骨瘦如柴,很快便死了两匹,无奈,另外两匹只好出卖。
至今村上人再没有喂过马。
石人垴的传说
柏子沟旧时村口有一处地名叫石人垴。相传很久以前,柏子沟村妇女们只要座上油锅,锅里便出现两颗人头,一男一女,一上一下,吓得妇女们便把油锅端掉。此后,柏子沟村人再不敢吃油炸食物了。
为此,先人们请来南蛮子风水先生,察看后,让石匠打了两个石人头,一男一女,安放在村口。自此,村上再没有出现油锅里有人头晃动的情形。柏子沟村人也能放心地吃上油炸食物了。村口安放石头人的地方也就叫成石人垴了,沿袭至今。 相传,这石人头不但有消失油锅中人头幻像的作用,还有堵水堤坝之效能。据记,某年某日下大雨,河水猛增,但以石头人为界大河上游的水只涨不流动,到河水一直涨到没过石人头,推
- 3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胜水曲韵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