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与凝萃
1.了解并掌握分散系的概念; 2.了解并掌握胶体的概念。 解读与打通
常规考点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概念:
化学上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二)分散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 (三)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四)分散系的分类:
1.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分,有9种类型。
分散质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分散剂 气 气 气 液 液 液 实 例 空气 云、雾 烟灰尘 泡沫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糖水、油漆
气 液 固 固 固 固 泡沫塑料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有色玻璃、合金 2.按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大小又可以分为三种: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系 分散剂 溶液 溶剂 分散质 粒子大小 溶质(离子或分子) <1nm 固体小颗粒 小液滴
>100nm >100nm 悬浊液 溶剂 乳浊液 溶剂
二、胶体
(一)概念:分散质粒子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就叫胶体。这是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二)胶体的分类: 1.按分散剂状态分: (1)气溶胶:如烟、云、雾等
(2)液溶胶:如Fe(OH)3胶体、AgI胶体等 3)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2.按分散质的构成分:
(1)粒子胶体,如AgI、Fe(OH)3胶体; (2)分子胶体,如淀粉、蛋白质胶体。
隐性考点
三种分散系的区别
分散质大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透明 要点提示 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1 nm=10-9m。溶液是能透过滤纸的,胶粒也能透过滤纸,而浊液中的分散质则不能。粒子直径:溶液分散质>胶粒>溶质。 融合与应用
例1.核磁共振造影增强剂可用于疾病的诊断,还可以作为药物载体用于疾病的治疗。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在用核磁共振造影剂进行肿瘤鉴别诊断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磁性纳米晶体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前景。制备纳米四氧化三铁的过程如下:
外观 稳定性 小 均一、透明 稳定 均一、透明 介稳定 不均一、不不稳定 >100 nm 不能 <1 nm 滤纸 能 能否透过1~100 nm 能
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纳米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作为药物载体用于疾病的治疗
B.纳米四氧化三铁分散在适当溶剂中,它与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相当
C.在反应②中环丙胺的作用可能是促进氯化铁水解 D.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6FeOOH+CO===2Fe3O4+3H2O+CO2
答案:B
例2.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小于200纳米的粒
子.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半径最小的是 ( ) A.雾 B.蛋白质溶液 C.石灰乳 D.KNO3溶液
解析:在分散系中溶液的分散质粒子最小,又因为蛋白质属于大分子,故D符合。 答案:D 扫描与历练
【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个判断2分,共40分)
(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但一定是该条件下该物质最浓的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 )2.温度越高,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定越大
( )3.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ZnSO4溶液,将10 g ZnSO4·7H2O
溶解在90 g水中
(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定容时,若不慎超过了刻度线,可用胶头滴管将多余的溶液吸出
( )5.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是弱电解质 ( )6.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2013·四川,2A) ( )7.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2013·四川,2C) ( )8.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2013·四川,2D) ( )9.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 )10.KClO3和SO3溶于水后能导电,故KClO3和SO3为电解质 ( )11.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 )12.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2014·福建,8D) ( )13.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2013·四川,2B) ( )14.H+、K+、S2-、Br-能在Fe(OH)3胶体中大量共存 (2013·安徽,9C)
( )15.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 )16.向污水中投放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Al3++3H2O
Al(OH)3(胶体)+3H+
( )17.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
( )18.“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 )19.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不属于胶体
( )20.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实训与超越 【7+1模式】
一、单选(7×6分=42分)
1.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废弃的金属、纸制品、塑料、玻璃均是可回收资源 B.酒精可用来消毒是由于其具有强氧化性
C.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于2.5×10-6m的细颗粒物,这些细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混合物具有丁达尔效应
D.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和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2.大多数概念间存在如下三种关系 ( )
下列概念间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 B C D 概念I 无机酸 分解反应 非金属氧化物 离子互换反应 概念II 离子化合物 吸热反应 酸性氧化物 氧化还原反应 相互关系 包含关系 包含关系 相离(并列)关系 相离(并列)关系 3.下列事实与结论(或推论)均正确的是
( )
A.将氨水加到盛有AgCl固体的试管中,AgCl固体完全溶解,说明所得溶液中c(Ag+)·c(Cl-)>Ksp(AgCl)
B.物质的量之比为1: 2的Na2O2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加热反应后,残留的固体是Na2CO3
C.向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氯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立即产生红褐色沉淀;那么向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氯气,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
D.将某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不褪色,该气体中无Cl2 4.下列各项中所列举的物质与所属类别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酸性氧化物:CO2,SO2,SiO2,Mn2O7
B.非电解质:乙醇,四氯化碳,氯气,葡萄糖 C.同素异形体:活性炭,C60,石墨,金刚石 D.混合物:铝热剂,纯净矿泉水,水玻璃,漂白粉
5.下列说法均摘自学生的作业本,你认为无科学性错误的是 ( ) A.煤的气化、液化都是化学变化,可为人类提供清洁高效的燃料 B.氯化氢、氯气、二氧化氮、生石灰溶于水都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C.苯酚、纯碱、胆矾和OF2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D.二氧化碳、氨气、氯气都是非电解质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HClO和NaClO都是弱电解质
B.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
C.1molH2SO4与1molBa(OH)2反应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D.HCl和NaCl溶于水破坏的化学键完全相同 7.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 ...A.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B.蔗糖、碳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D.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二、填空(18分)
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实验方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首先取少量蒸馏水于洁净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2)在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按要求进行,结果没有观察到胶体,请你预测其现象并分析原因:
①甲同学没有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是将稀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结果没有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在实验中没有使用蒸馏水,而是用自来水,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长时间加热,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同学按要求制备了Fe(OH)3胶体,但是他又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H2SO4溶液,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随后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七 分散系 胶体(答案)
【正误判断】 题号 正误 1 2 3
解析 × 饱和溶液与浓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 不一定,如氢氧化钙溶液,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 略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 × × √ √ × × √ × × √ √ × √ √ × 略 不能根据溶解性判断电解质的强弱 CO不是酸性氧化物 四氯化碳不是电解质 略 略 SO3为非电解质 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沉淀 略 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 H+与S2-不共存 略 略 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几乎不变。 略 略 略 实训与超越 【7+1模式】 题号 答案 解 析 A中;B中酒精可用来消毒是使蛋白质变性;C中PM 2.5的细颗粒物直径不在1nm~100nm1 A 之间,不具有丁达尔效应;D中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不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有机物。 2 D 略 A中AgCl固体完全溶解于氨水,是因为生3 B 成了氢氧化二氨合银配合物;B中NaHCO3
受热完全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恰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残留的固体为碳酸钠;C中向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氯气,氯气咸鱼碘离子反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不会立即出现红褐色沉淀;D中将某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不褪色,该气体中无二氧化硫气体。 4 B 氯气不是电解质 B中氯化氢溶于水有化学键被破坏,不属于5 A 化学变化;C中纯碱不是碱,而是盐;D中氯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A中NaClO都是强电解质; C中和热指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D中HCl和NaCl6 B 溶于水破坏的化学键前者是共价键,后者是离子键。 A中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可能是7 D (1)丁达尔效应 (2)①红褐色液体 FeCl3溶液太稀,生成8 的Fe(OH)3太少 ②生成红褐色沉淀 自来水中含有电解质,胶体发生聚沉
盐;D中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 (2)①若用稀FeCl3溶液,则水解产生的Fe(OH)3量太少,看不到红褐色液体。②自来水中含有较多的电解质,使胶体聚沉。③长时间加热,胶体发生聚沉。 (3)加入稀H2SO4后,Fe(OH)3会聚沉而产生红褐色沉淀,随后H2SO4会与Fe(OH)3发
③生成红褐色沉淀 生中和反应。 长时间加热胶体发生聚沉 (3)①电解质H2SO4使Fe(OH)3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 ②Fe(OH)3+3H+===Fe3++3H2O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考点优化设计(第一辑):考点07 分散系 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