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山香版第二部分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二部分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真题: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

理论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1) 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树突多,轴突少。神经元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者)。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司令部)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讯网络)。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两半球,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的优势半球。

大脑四叶: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刺激加工)。 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部分组成。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如:婴儿生来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食物反射。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例如: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会欢喜,并有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如:望梅生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注)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是:反射活动。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地反映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将构造主义心理学发展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也叫直接经验),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研究范围非常窄。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他们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好有选择性的,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赞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特点: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 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分为 (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如一道强烈的光线);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活动变化的霓虹灯、演讲者抑扬顿挫的声调);刺激物的新异性(画廊中新张贴的广告)。(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等。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维持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开始不喜欢文言文,但通过学习喜欢了文言文。 二.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1)注意广度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注意广度的大小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的。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度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

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4.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1)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小学高年级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起来。 (2)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广度的发展。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2)注意稳定的发展。注意稳定性小学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3)注意分配的发展。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

4)注意转移的发展。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一)感觉 :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感觉的种类

A.视觉 眼睛的视网膜是视觉的感觉器官。 枕叶(视觉相应区) B.听觉 内耳耳蜗是听觉得感觉器官。颞叶(听觉中枢)

C.嗅觉 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 D.味觉 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 E.肤觉(皮肤觉)主要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 F.机体觉(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胃塞、胸闷、饥饿、恶心、呕吐等感觉)

G.平衡觉 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H.运动觉 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例如:它传递了手臂与肩部或其他关节扭曲程度的感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叫感觉阈限。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受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别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别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异感觉阈限,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异感受性。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视觉的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在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例如,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块就显得暗些;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会产生继时对比现象。例如: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特别酸。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视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现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因为在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相互影响;(在噪音的环境影响下,黄昏视觉的感受性会) 2.相互补偿;3.联觉: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 二.知觉

概念: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区别感觉与知觉: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种类: (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如: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自主运动(在暗室里,点燃一根香烟,注视这个光点,就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注)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 (学生阅读红笔画重点,是选择性。)

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红笔改作业) 3)对象的活动性(流星;霓虹灯广告;音响等)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影响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如:残缺的零件,有经验的人能够马上判断它是何种机器上的何种零件。同一首歌曲由不同人演唱,仍能被人们知觉为同一首歌歌曲。

(4)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颜色恒常;亮度恒常和大小恒常。无论中午,晚上,早上,人们认为国旗总是红色的

观察: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知觉” 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注意)小学时期是儿童知觉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山香版第二部分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在线全文阅读。

山香版第二部分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7263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