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家族》教学设计
临沂市商城实验学校 李健梅 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小学 韩玉明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20课的内容,属于探索宇宙单元。通过小学科学课前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进行了较深入地探究,知道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之一,认识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运动关系。但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观念、太阳系的构成及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相关内容了解得比较少。这节课就是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交流、模型的构建等活动,让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
通过小学科学课前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进行了较深入地探究,知道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之一,认识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运动关系。但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观念、太阳系的构成及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相关内容了解得比较少。
这节课就是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交流、模型的构建等活动,让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运用搜集资料的方法了解和认识太阳系。
2.能按照相应需求对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对有关数据进行比较、排序,能合理利用处理后的数据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于大胆而合理地想象。 2.愿意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3.保持与发展渴望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
1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的特点及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 难点:在天空中找到八大行星;记住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家族网站、虚拟天文馆软件、课件、小组探究用手提电脑、无线局域网设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并了解关于太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1.教师出示一张海报,并介绍:这幅海报是专门为“太阳家族科普讲座”而精心制作的,遗憾的是如此精美的宣传海报却不能使用,请同学们找找看,导致海报无法使用的矛盾信息是什么?
(学生观察海报,交流回答。)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并提出新问题:太阳系中究竟有八大行星还是九大行星?
(学生回答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太阳家族讲座海报中“八大行星”和“九大行星”两处明显的矛盾,期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调整状态,通过细致观察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初步关注,学生经由紧张状态转入学习状态;二是以情促趣,在印有执教教师照片的宣传海报中寻找相关矛盾点的情境设计,既能拉近师生的关系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搜集信息,交流共享。
(一)学生网络探究太阳系究竟有几大行星。
2
。
教师出示“太阳家族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各组的手提电脑打开网站,通过查找网站中的资料,解决太阳系到底有八大行星还是九大行星的问题。
(学生分小组进行网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交流。
教师提问:太阳系中到底有八大行星还是九大行星,大家找到答案了吗? (学生通过对网站资料的学习,可能交流出以前太阳家族中有九大行星,后来变成了八大行星。)
教师提问:以前的九大行星都有谁?现在的八大行星都有谁?减少了哪颗行星?它到哪里去了?
(预设学生做如下回答:八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比以前少了冥王星。2006年8月天文联合大会制定了新的行星标准,把冥王星排除了。)
3.共同学习新的行星标准。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简化的新行星标准:1.绕日运行;2.近球形状;3.轨道清空。
教师提问:冥王星不符合“标准”中的那一条,被排除了? (预设学生回答:轨道清空。)
教师补充:冥王星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240多年,其中有20年是在海王星的公转轨道内侧运行的。这样由于冥王星的运行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并明显受到海王星的干扰,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所以冥王星被开除于行星的行列,划归为矮行星了。
【设计意图】资料交流课的关键问题是资料究竟属于教师还是属于学生,本环节很好的解决了学习资料的归属问题,太阳家族专题网站的使用让学生自行到网站中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
(二)学生通过网络探究八大行星的特点。 1.网络探究。
教师谈话:通过刚才的初步探究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场行星之争,关于八大行星,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我想知道火星上有什么;我想知道水星上有没有水??) 教师谈话:那我们就再次借助网络,去了解八大行星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借助网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交流。
教师利用“虚拟天文馆”软件在大屏幕出示模拟星空,并做如下介绍:这是利用“虚拟天文馆”软件所展示的模拟星空,它显示的模拟星空和现实中的星空是一模一样的,也随着实际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我们还能随意的改变软件的时间,让它显示出不同时段的星空。
教师操作电脑,依次出现模拟星空中的八大行星,学生看到哪颗行星,教师就把它展示到大屏幕,各组再来交流该行星的特点。
以土星为例,预设师生交流如下: 教师提问:现在,你们在虚拟星空中找到了哪颗行星?
学生回答:土星!
教师操作软件将土星置于星空中央,并提问: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找到的关于土星的资料?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查找的土星资
料,教师通过局域网即时把学生电脑中的网页资料显示到大屏幕上。)
师生继续以此种形式交流其它各大行星的特点。
【设计意图】如何让学生在天空中找到八大行星是本课的一大难点,这在以往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虚拟天文馆”软件,师生一起在虚拟现实中寻找八大行星,边找边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三、整理信息,形成排序。
4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楚“各个行星的大小”和“各个行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
2.各小组根据八大行星的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
八大行星的大小排序
大
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排序
近 远 小 3.汇报交流本组的排序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培养学生两大科学探究技能——比较与排序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两个排序表格,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八大行星体积大小的数据比较以及距离太阳远近的数据比较来对八大行星进行排序,为下一步建立太阳系模型打下基础。
四、应用信息,建立模型。 1.利用电脑游戏建立八大行星模型。 教师让学生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太阳系”小游戏,引导学生借助排序表,用鼠标把八大行星拖到相应的轨道位置,构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模型。
(学生通过电脑操作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2.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记住八大行星的排序。
教师谈话:我们通常在说八大行星的时候,是按照它们在太阳系中由内到外的顺序来说的,你们能快速记住这个顺序吗?谁能想办法记住这个顺序?
学生回答:可以记住每个行星的第一个字: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太阳家族》教学设计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