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预习
(第二周)
现今的课堂是学生的的课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积极自主的来学习。新教学大纲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方法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所以,小学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获得知识的多少和取得成就的大小。 如何让学生能自主的的来学习呢?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条件,而抓好预习是有效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掌握部分解决不了的问题,引起探索的兴趣,为进一步积极主动、深入学习造成一种期待情境。要使学生预习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一、预习形式要多种多样,单一的练习式的预习是不可取的。 社会实践、调查访问、查找资料、上网查询等都可以看作预习。比如:《桂林山水》的时候我会要求学生去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有关的知识,这样学生在课上就更容易理解文中的语言;在教《草船借箭》一文前,我就要求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这一内容的前后三个章节,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教《猴王出世》前举行齐天大圣的故事会,讲述自己知道的有关孙悟空的故事。这样的预习,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也兴趣盎然。
二、设置问题,激发求知欲。
设置问题不要太困难的,但是又很能说明下一节课内容问题,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小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预习写出问题解决的思路,推导的过程,在课堂上先让他们来讲解,同时给予肯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如:在教授《爬天都峰》的时候,课前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在什么时间?谁在爬天都峰?爬上去了吗?教《赤壁之战》时,提出:题目有个“战”字,交战双方是谁?交战的过程及交战的结果是什么?用疑问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去学,去思考、去感受文中的内容。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教师教变为学生自主的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得有激情,有收获。如:《将相和》、《晏子使楚》、《穷人》等课文时我并没有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朗读指导,字句分析上。而是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准备一些这节课上要使用的道具,分小组让学生来表演,看看那一组表演的最好。学生的积极性特高,心想展示自己的机会来了。为能演好这一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读熟课文根本就不要老师操心了,而且好多的学生还查阅了许多的书籍。这样的课堂,学生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的充分,因此需要教师的宽容和赏识,更需要教师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思维和较高的应变能力和评判能力。
四、预习既可以是个人行为,又可以是学生集体(小组)行为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况且小组合作取长补短,有利于带动差生。如在课堂上先进行小小组预习,各人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然后再到全班交流。还有课外的合作,如在教学生写“建议书”前,先让学生三二人一组,去寻找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不如意的现象,然后通过商量,提出解决的办法。
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我们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能积极主动地自己去完成。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预习,从而就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产生畏惧心理,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良好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等能力。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上来。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活课堂,让学生活跃起来
如何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第六周)
课前预习课文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的,但是有不少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读课文,读一遍课文就算是预习完课文了。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对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做了以下几点要求:
1.读准读顺课文
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是不认识的字词。
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扫除阅读中的障碍。而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不会读的字要么读半边,要么把他放过不读。这就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如果要想把课文读顺,光光只读一两遍是达不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拿到新课文后要反复读课文,特别是文中难读句子,就更需要反复读。而在课堂上,我们是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由此可见,课前能读准读顺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
2.圈点标注课文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读课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圈画一些优美的词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再则可以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打上“?”。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就能特别留心听老师讲课。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就更好。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学生预习时对“醉里吴音”一词产生了疑问,课堂上该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一问反而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的欲望。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大家讨论,并联系上下文及文中的插图进行引导,学生才豁然开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习时看似简单的圈点标注,却是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的真实流露。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乐思好学的孩子常常把书上标注的满满的,每到交流发言的时候,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3.理清课文思路
预习时,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然而在教学时,却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只会照着书上原文照读,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表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思路。
4.结合课后练习
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就能领会课文。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桂花雨》一课中,为什么用“桂花雨”作为课题?《童年的发现》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预习时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教学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
5.查阅相关资料
有时候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仅仅通过读课文学生了解的内容可能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生预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如《秦兵马俑》一文,课文虽然通过语言文字对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作了深入的刻画。但很多同学不会满足于这些,他们还可能对兵马俑的制造、历史、发现??感兴趣。如果课前学生们对兵马俑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那么在课上他们对文字也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我觉得“六字预习”法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语文组业务学习笔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