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论联系实际题
目的:案例分析是检测对西方经济理论理解、运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经济案例的分析,既可
以训练学生加深对西方主要经济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实施的各项政策。
本案例分析题让学生理清通货膨胀理论、财政理论、货币理论等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能够对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能运用经济理论解释、宣传国家的经济政策,指导自己的工作。
1997—2002年的通货紧缩及对策
1997年下半年特别是1997年7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开始感到需求不足的
压力,其明显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水平(消费价格指数)在低位运行,就业压力日渐增大,出口下降。出现需求不足的原因是:(1)1993年治理通货膨胀措施的惯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体按照“增长—膨胀—治理---紧缩---停滞---放松---扩张”的轨迹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出现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93年夏季开始实施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内容的紧缩政策,96年年底成功实现了“软着陆”。这些紧缩政策在97年、98年继续出现滞后效应。(2)一系列改革政策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出台,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人们的储蓄倾向增加,即期消费减少,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同时银行存款在利率不断下调的同时保持快速增长。(3)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导致部分行业、部分企业下岗工人增加;同时乡镇企业在变革中竞争力减弱,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数量增加等,这些因素增加了全社会的就业压力。(4)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周边国家购买力降低,造成中国产品出口下降;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也大量减少。
中国政府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其主要政策包括:(1)增加国债发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仅1998年-2001年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用于高速公路、交通、水利和发电等工程的建设,刹住了投资下滑的势头。(2)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是适度扩张。中央银行7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债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与财政拨款总额也大致相等。 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2000年初,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2000年、2001年、2002和2003年GDP分别增长8%、7.5%、8.3%和9.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版) 结合上述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工具是什么?
(3) 出现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如何操作?这些政策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
(4) 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又出现了“过热”,请结合实际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十三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十四章财政理论与政策、第十
五章货币理论与政策等相关内容;
(2)完整准确地阐述上述基本理论的内容 (3)按照要求逐一进行解答 (4)字数不低于800字
时间:学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后完成本任务(约第十三周) 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将作业保存为word文档并上传作业。
提示:答题框内不能输入超过2000个字符。如果超过2000字符,请使用附件上传功能。
答:
1,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就叫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就叫通货紧缩。
2,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措施,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的工具: 1.预算政策 2.税收政策 3.公债政策 4.投资政策 5.补贴政策
3,财政政策的优势:可以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具有手段多、力度大和见效快的特点,在调节公平分配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 货币政策的优势:通过货币供求总量的调整,可以直接调节物价总水平,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调节经济运行中的消费与储蓄关系。特别是货币政策操作属于一种经济行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缓和和灵活,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主要是改变总量中的比例和分布;
第二,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是政府干预,因而这种调节作用容易对市场机制形成较大冲击,也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相结合的过程,政策实施起来灵活性相对较小。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货币政策难以解决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问题;
第二,货币政策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不如财政政策直接和有效。
4,“双紧”搭配类型——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当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
“松”的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 “紧”的政策措施:减少财政支出、增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 具体应该采取哪一种类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
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4.看法: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融入国际贸易机制以来,以出口贸易拉动经济高速发展,从2001年起,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8%以上,最高时达到14%,即便是经济危机时也达到了“保九”的要求。但如此高速的增长,是以“两高一剩”(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代价的。从国际产业链来看,中国的加工制造处于最低端,正如***总理在2007年谈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说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特别是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为了稳定经济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政策,受政策撬动,银行系统放出近10万亿天量信贷,大量的资金流向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这就造成了资本资产泡沫的形成和基础设施产能过剩,过多的货币推动物价持续上涨,消费价格指数(CPI)长期处于高位,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蚕食着居民的购买力,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稳定因素上升,对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极大的威胁。
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经济二元论”,“二元”即:民营制造业和房地产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及与之关联的钢铁、水泥等行业。二元论就是指自2005年人民币脱离与美元挂钩快速升值以来,出口受到冲击,制造业投资环境恶劣,企业所有者只有将资金投入股市和楼市,导致股市、楼市迅速过热,而制造业相对过冷。这就形成了中国经济特有的“二元模式”。即热的过热、冷的过冷。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微博上称,“中国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期”。他甚至认为,中国近年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只有3%,和美欧日这些国家的发展速度类同。他说,中国经济目前的出路有两个,一是重蹈南美覆辄,过去通过低工资拉动加工出口,经济高速增长后,由于产业升级失败而困在中等收入陷阱无法突围。另一个是日韩台模式。成功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他认为“这是政府必须面对的严肃挑战。” 在12月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会议将明年的宏观政策总基调定为“稳中求进”。除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提出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轴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18字方针,其中“稳增长”是首要核心.至于外界所关注的房产和汇率政策,中国政府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及“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这说明中国的决策者面对者“防通胀”与“稳增长”的两难困境,明年的经济发展前景严峻。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如果说2011年的?稳健?重点是为了抑制通胀,那么2012年的稳健可能更多是推动结构调整,维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不出现大起大落。”他说,在2011年的政策基调里,货币政策中?稳健?的含义更多强调“偏紧”;而2012年货币政策?稳健?的含义可能更多强调回到?常态化?的环境中,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中国的经济所呈现的冷热不均的格局问题出在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上,所以中央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从中央经济会议的内容来看,在结构调整方面,高层提出了包含扩大内需在内的战略基点,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样方能解决经济的失衡问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西方经济学任务四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