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
院 系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 生 班 级 2013级 学 号 20131310577 姓 名 罗学花
指导教师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孔杰斌 指导教师职称 博士
目录
摘要????????????????????????????????3 引言????????????????????????????????3 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3 (一) 爱山河???????????????????????????4 (二) 关心社稷??????????????????????????4 二 对人民的深切同情????????????????????????5 (一)战乱之苦???????????????????????????5 (二)沉重的赋税??????????????????????????6 三 对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憎恨????????????????????6 (一)统治者的奢侈?????????????????????????6 (二)不关心人民的死活????????????????????7 (三)对奸忠的宠信?????????????????????????8 四 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究??????????8 (一)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8 (二)善用细节???????????????????????????9 (三) 语言精炼苍劲????????????????????????9 结语???????????????????????????????9 参考文献 ?????????????????????????????10 英文摘要?????????????????????????????10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
2
摘要:杜甫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作的。杜甫的诗中,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
关键词:爱国思想 同情人民 憎恨统治阶级
引言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国家的灾难日渐严重,人民的痛苦日渐加深,杜甫面对现实,写出了许多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人民疾苦的时刻关怀的不朽诗篇。因此,他被人们誉为“诗史”。
在他沉郁顿挫的诗风中,我们被他那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震撼着。因此,我们一起来探讨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吧。 一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是杜诗的灵魂。在杜诗中,到处洋溢着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一) 爱山河
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美,使人借此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杜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他的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他先是南至吴越,北至齐楚,与李白、高适二人过着呼鹰逐兽、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壮游的经历让他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壮丽秀美的山河,发人怀念的古迹名胜,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开阔了他的心胸。
杜甫描绘祖国山河的美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这些别人多用来抒发闲情逸致的题材中,杜甫常常融入了身世飘零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因而他笔下的这类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点。如在《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
3
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几句,唯有海涵地负般的胸襟,才能写出如此壮阔宏大的意境;唯有亲历身受,才能写出这样凄凉落寞的感触。另如《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又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本来该给人一中万物兴盛、生机盎然的感觉。可在诗人眼里草木茂盛的山河虽在,但国都全非。
这些诗是表现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有助于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也能引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二) 关心社稷
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当时,时局动荡,杜甫忧心如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他不尽写了《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等一系列反映时局的诗篇,同时还积极谋划战事,建议军机,如《塞芦子》中“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诗人忧虑朔方无备,史思明高秀岩入寇,则灵武岌岌可危,所以建议以万人守芦关,扼守险隘。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安危的忧虑。
杜甫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诗人。当国家遭遇安史之乱时,他心如刀绞,欲哭吞声:“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哀江头》,内心充满故宫黍离之悲,以至见花溅泪,闻鸟惊心。而当国家收复失地时,他欣喜若狂。如在《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从这两句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狂喜心情,也把这种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已经随着国家命运的发展而变化。
诗人病了老了,仍不忘忧心国事。如《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品轩涕泗流”。诗人自怜身世,举目无亲仍忧怀国事,可谓泣尽继之以血,令人感叹嘘唏,不能自已,体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国破家亡的关头,诗人时刻关心战局的胜败、国事的安危,还积极为国出谋献策,大大地升华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 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4
杜诗在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同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也是杜甫诗爱国主义思想的第二个特征。他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诗人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苍生社稷忧虑。因为广大劳动人民是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对象,而诗人也是受苦大众中的一员,亲身经历过苦难,无愧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言人。傅庚生的《杜甫诗论》有一章是专论“杜甫的人民性”的,作者指出:“走向人民,处处为人民设想,替人民讲话,是诗人杜甫诗歌创作的特异之处。”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一) 战乱之苦
杜甫经历了安史乱前的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他和人民共度乱离的生活,这就使他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而诗,便是他有力的武器。
杜甫不朽的《三吏》、《三别》,就真实地记录他在兵荒马乱之际亲眼所见人民经历了九死一生、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的痛苦,对水深火热的百姓寄予了更大的同情,而且又要忍痛鼓励人民走上前线支援平叛战争。总《三吏》、《三别》而观之:“今新安无丁,石壕遗妪,新婚有怨旷之夫妇,垂老痛阵之子孙,至战败逃归者,又复不免。河北生灵,几于靡有子遗矣。”
在《三吏》、《三别》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是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新安吏》中“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的征兵送行,征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他们还没有成丁就要面对残酷的战争,真实叫人于心不忍啊!“莫自使眼枯,收女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态度由单纯的揭露转为同情百姓的痛苦,但又以国家大局为重,对他们加以安抚劝慰:“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诗人以这些委婉劝慰之词鼓励他们走上战场,为国出力。又如《新婚别》,是写一位结婚才一天的新娘送丈夫从军的故事,是这一战乱年代特有的事件,不足为奇。诗人既写出了新妇生离死别的悲痛“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又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勿为新婚念,努力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罗学花毕业论文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doc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