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涵化理论批判研究的几点思考
【摘要】涵化理论自问世以来饱受学界的批判与质疑,本文引用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对各种批判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同时,本文对部分批判研究展开了辩驳与再批判,指出它们存在的根源在于对原理论的误读。最后,文章指出对涵化理论的研究应该跳出马莱茨克模式,走上新的、积极的轨道。
【关键词】涵化理论 批判 马莱茨克模式
一、关于涵化理论的批判研究
涵化理论的要义可以概括为:Blur——电视模糊了人们对世界看法的传统界限;Blend——电视将人们的真实融入电视的主流倾向效果;Bend——电视为了电视机及其赞助者的利益而扭曲了主流倾向效果。①据统计,在美国传播学界围绕各种理论模式发表的大量论文中,有关涵化理论的论文在数量上仅次于“议程设置”,位居第二。而这其中包含了众多批评与质疑。
笔者将对涵化理论的批判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不确定性。收看电视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虚设的,具有高度猜测性。因为在更复杂的模式中,如果将许多潜在的社会结构变量控制之后,这个关系就减弱至不显著了。②
2、不完整性。其一,必须看到,对受众的“拟态世界”而言,电视只是其中的局部文本,必须和其他的书刊世界、广播世界、讲座世界等一起构成符号环境才能考察其中的涵化作用;其二,该理论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产生了断层,实际上,后两者在涵化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③
3、不完全性。这种不完全性体现在对文本、节目和受众三方面的解读。涵化论的代表批判人物纽康保认为,不同观众对同一节目有不同的理解和解码方式(这涉及到对受众的被动/能动性,人口统计学指标以及主流效果、共鸣效果的质疑);节目类型、风格与涵化效果的关系比收看时长与涵化效果的关系更密切(即所谓“延伸的涵化理论”);并且,涵化论在热热闹闹地关注电视或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对受众的影响时,遗忘了非暴力和反暴力文本的默默存在。即,它在刻意强调有用的显文本时,忽略了潜文本的“反涵化”效果。④ 4、不科学性。一方面,涵化论没有明确或充分阐述涵化效果形成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过于人为的测量法。比如,它在测量收视量时的提问是“平均而言,一星期中你有几个晚上看电视超过1小时?”这是一个不可靠的测量,因为它无助于区分“轻度收视者”和“重度收视者”。那些一星期看6天电视,每晚看电视超过4小时者被归类于轻度受众,而一周中每晚都看1个小时的人却被归为重度收视者。⑤ 二、马莱茨克模式下的各种批判
涵化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对认知、态度、共识以及社会化的考量,它们都牵扯到社会心理的层面,因此,下文中笔者引用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分析上述关于涵化理论的种种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马莱茨克按照传统的基本要素(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和接受者)建构了他的模式,旨在分析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
该模式的接收者部分包含了四个因素:
1、接收者的自我形象——个体对自己角色、态度和价值观的感知构成了他在接收传播时的态势。例如,我们往往拒绝那些有悖于我们自己价值观的信息。⑥该因素投射到批判上,就涉及对涵化假设,即“一个被动的、无选择性的受众”的质疑。
2、接收者的个性结构——某些类型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影响。比如,人们常常认为
自卑的人比别人更容易被劝服。⑦据此,涵化理论的批判者将目光投向了个体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如性别、受教育程度、户籍等。他们认为这些指标连同受众收看电视的动机同时影响着受众对所谓“主流文化”的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进而影响到涵化效果的信效度。 3、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在大众传播中的接收情况与在面对面传播中的接收情况并不一样。有关研究指出,如果大众传播的信息与人际传播一致,对公众的影响会增强;如果二者不一致,人际传播的影响会削弱大众传播的作用。也就是说,涵化效果需要在个人经验或人际传播等信息传播途径的共同作用下发生。⑧
4、接收者的社会环境——指周围的社会,社区,他所属的群体以及与之相互影响的个人。强调个人愈是承认自己是一个群体的成员,用与该群体价值观相悖的讯息去影响他的态度的可能性就愈小。同时,不同群体产生的效果又大不一样。比如,儿童与伙伴一块看电视较于同家长一块收看所产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⑨
综上所述,就接收者一方来说,如果把马莱茨克的整个模式看作一个“集合”,把关于涵化理论的种种批判看作“元素”,那么这些元素都可以在模式中关于接收者的四个变量中找到对应的“子集”,它们是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受众能动/被动性→接收者的自我形象;受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接收者的个性结构;与人际传播的断裂→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对共鸣、主流效果的质疑→接收者的社会环境)。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迄今为止所呈现的各种批判,看似杂乱随意,实际上是学者在接收者层面,按照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所暗含的逻辑,对涵化理论进行层层剖析的结果。
同时不难发现,除却对电视文本本身、节目类型与风格的质疑,立足于传播者,即电视的批判少之又少。因此,参照接收者一方已有的批判与传播者一方的函数,笔者在此作出大胆预测,如若对涵化理论的批判还将持续下去,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展开:
1、传播者的自我形象:批判者可能指出不同电视节目对自身的定位不一样。一档节目如何理解自己作为传播者的作用,这种自我形象的不同构建都会直接影响到电视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
2、媒介组织中的传播者:也许将有人指出,各种大众媒介组织的规模、宗旨、所有制形式和政策各不相同。当电视所要散播的主流思想与其他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网络不一致甚至相悖时,涵化理论将遭遇怎样的窘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对涵化理论批判研究的几点思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