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回顾了青岛市的旅游发展现状,引出了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而后用定量分析方法测算出了青岛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居民心理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从而得出了青岛市的综合旅游环境承载力。对测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以此来促进青岛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承载力;青岛市
青岛市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古迹与建筑、休闲求知健身和购物六大类,涵盖名山、近现代特色建筑、海港、岛屿、海滨沙滩、文化遗址等36种基本类型[1]。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青岛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008年奥帆赛在青岛的举办更是为其腾飞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奥运效应逐年显现。2003年以来,青岛入境游客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游客年均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一。2007年游客接待量达到了3366.9276万人次,收入突破400亿元这个新的高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旅游业“双刃剑”的作用也日益突显,伴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青岛市的环境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在旅游旺季,资源、能源、空间、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仅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更应该注重长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把旅游活动限定在旅游环境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谋求青岛市旅游业与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持续承载的综合统一。
1.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体系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旅游地理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包括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适宜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由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2]。旅游环境承载力体系是由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四部分组成[3]。本文依据这个体系对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各分量进行定量的探讨[4]。
1.1生态环境承载力(ecology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ECC)。生态环境系统本身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阈值限度的,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就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维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条件下,某一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在现实中通常转换为旅游人数加以衡量。其函数为:
EECC=min(WECC,AECC,SWCC,EECC。) (1)
函数中,EECC的大小取决于四个分量值;WECC是指水环境的承载量(以水面为主要旅游环境资源,取WECC=污水日处理能力/人均污水产生量,不以水面为旅游景点或不构成主要环境因素,则取无穷大);AECC是指大气环境承载量(产生大气污染时,AECC=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人均废气产生量,对不产生大气环境污染的旅游活动类型,可取无穷大);SWCC是指固体废弃物作用产生的承载量(SWCC=固体废弃物日处理能力/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固体废弃物量,到偏远地区旅游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可以视为被环境自然净化,因而取无穷大值);
1
EECC。是指自然植被(土壤)承载量(总绿化面积/平均每人所需绿地面积)。 1.2资源空间承载力(resourc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RECC)。旅游者消费旅游资源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空间场所的占有,为了保障旅游者的消费质量和保护旅游资源就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旅游者的数量加以限制,即为资源空间承载力,其定义为:
日周转率×资源空间总面积 RECC=
人均基本空间标准面积
1.3居民心理承载力(psychology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PECC)。心理承载力包括居民所能接受的旅游者数量和旅游者心理承载力——游客所能忍受的拥挤程度,实际上后者与资源空间承载力具有一致性[5]。开展旅游活动必然会对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传统文化等带来一定的冲击,此外游客过多也会造成当地交通拥挤、物价上涨、社会治安不稳定、环境污染等社会经济环境问题,因而旅游饱和和超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会使得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产生排斥心理。可持续地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得到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所以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游客数量必须限定在社区居民心理感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于远离居民点的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承受力可视为无穷大。
1.4经济承载力(domestic economy carrying capacity,DECC)。经济承载力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外部条件,是指满足游客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物资供给,主要包括酒店床位、副食供应、水、电、热、交通、通信等诸多方面的供应水平所能承载的旅游者人数,其函数为:
DECC=min(DECC1,DECC2,···,DECCi) (2)
函数中,DECCi为第i种基本要素供给量形成的经济承载分量,DECCi=Si /Di ,Si是指第i种要素的日供给量(量/天);Di 是指第i种要素的人均需求量(量/人·天)[6]。
1.5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实现。旅游环境承载力基本上是由上述4个方面组成的。这4个方面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根据最低量定律,最小限制因子的瓶颈确定了整个旅游环境承载力,其数学模型可由公式表示为: TECC=min(EECC,RECC,PECC,DECC) (3) 2.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本文根据来青旅游者旅游行程的安排规律和地理位置关系,选取了青岛四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及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为研究对象,依据上述理论指导来探究青岛市的旅游环境承载能力,充分挖掘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现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以此指导青岛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1青岛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EECC)
由函数(1)可知,生态环境承载力是由大气环境、水环境、自然植被和固体废弃物这四个分量的承载力决定的。2007年青岛市区Ⅰ级(优)天数为47天,Ⅱ级(良)天数为286天,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1.2%,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名列前茅。水环境方面,青岛市2007年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0.88%,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标准。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6%,市区更是达到100%,优于全国同类城市。青岛城市环境绿化工作成绩突出,2007年实施飞播造林工程,市区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81%,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19平方米,远远高于建城区绿化覆盖率3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9平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由于青岛优美的环境,2007年的调查中,公众对
2
青岛环境保护满意度高达85.01%,在2004至2007年间,青岛曾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美城区”、“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中国最具风情的城市”、“中国最美的城市”等称号。
2007年青岛市区人口272万人,如果以全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9平方米为基准,那么青岛市可以再容纳148.23万人,因而青岛市自然植被承载力EECC。=148.23万人/日。
截至2007年底,青岛市有17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可达68万吨,青岛市全年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2318.64万吨,则日人均污水产生量为22318.64/272/365=0.22(吨/人),由此可以得出青岛市的水环境承载量为WECC=68/0.22-272=37.1(万人/日)。
青岛市区目前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约为3200吨/日,按平均每人每天产生1.0公斤的固体废弃物量计算,青岛景区对固体废弃物的承载力SWCC= 3200000/1.0- 2720000=48(万人/日)。
由函数(1)得,青岛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为: EECC=min(WECC,AECC,SWCC,EECC。)
=min(37.1,无穷大,48,148.23) =37.1(万人/日)
可见,大气、自然植被并不是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子,青岛市居民和游客产生的大量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才是最大的,因此应重点加强对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的投资力度,扩建污物处理厂的规模,提高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循环利用水平;另一方面要扩大宣传,加强环保力度,提升市民和旅游者的素质修养,消除这些制约因素对青岛旅游承载力的限制。 2.2青岛市的资源空间承载力(RECC)
青岛市区内的景点众多,仅前海一线就有20多个景点,而且景点连接紧凑,有张有弛。为了从整体上把握青岛市资源空间承载力,本文选取接近日接待量峰值的2008年五一期间(3天假)到青岛主要景点观光游览的游客量来加以衡量。各主要景点(区)(表1)接待情况如下:
表1 五一期间青岛主要景点(区)相关数据
主要景点 接待量 景区面积 最佳空间 日周转率(区) (万人次) (平方米) (㎡/人) (次) 海滨风景区 70.39 1845000 20 2 青岛海底世界 5.56 7300 5 3 青岛极地海洋世4.17 47000 15 3 界 青岛啤酒博物馆 0.4 6000 10 3 银海国际游艇俱0.24 -- -- -- 乐部 中山公园 35 730000 30 3 崂山风景区 (主要景点) 金沙滩景区
7.3 18 1610000 1050000 150 15 1 2 3
唐岛湾景区 森林野生动物园 红岛蛤蜊节 5.7 0.74 5.9 960000 1220000 -- 667 667 -- 2 2 -- 由表1可初步算得,青岛市主要景点的资源空间容量为:(70.39+5.56+4.17+ 0.4+0.24+35+7.3+18+5.7+0.74+5.9)/3 = 51.1(万人/日),因此青岛市景点(区)资源空间承载力保守估计为:RECC﹥55万人次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青岛市的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非常大,仅“前海一线”的海滨风景区(点)日容客量就为38.59万人次/日,这为青岛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源空间保障。
2.3青岛市的居民心理承载力(PECC)
“旅游活动——社区居民态度”它们之间一般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即旅游活动(通常以旅游者人数衡量)越少,社区居民对旅游活动越持欢迎态度;旅游活动越为强烈,社区居民越会漠视甚至排斥旅游业的发展。就青岛而言,虽然发展旅游业对文化、交通、物价等方面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但是总体上益还是远远的大于弊。2004年旅游“三突破”标志着旅游经济成为青岛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作为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城市,青岛市正焕发着无穷的魅力。这大大提升了青岛市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对发展旅游业和世人共同分享青岛美景持欢迎态度。
本文借鉴专业旅游规划时,社区居民及游人心理空间需求得到的景区最佳容量来进行心理承载力计算[7],公式为:
n心理承载力=?(Si/Ei×Vi)
i?1其中Si为i景区的面积,Ei为i景区内每位游客所需空间容量,Vi为i景区的每日周转率。选取表1景点,则青岛市当地社区居民对游客的心理承载力PECC=9.225×2+0.146×3+0.4333×3+0.3133×3+0.06×3+2.4333×3+1.0733×
1+7×2+0.1439×2+0.183×2 >44.3(万人/日)。
计算可知,青岛市区居民对游客的心理承载力是很大的,尚未表现为限制性因素。即便如此,相关部门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消除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提高普通市民的收入水平、加大物资的调度供应、扩大宣传教育力度,从而保障居民心理承载力不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
2.4青岛市的经济承载力(DECC)
根据国内旅游研究的实践,经济承载力一般取供水能力(DECC1)、供电能力(DECC2)、宾馆床位(DECC3)、交通运输能力(DECC4)四个要素加以衡量, 而诸如主副食供应等因其弹性较大一般不列入限制性经济因素。
供水能力(DECC1):2006年,青岛城市供水能力为133.9万立方米/日(包括游客以及当地居民生活用水),作为国家级示范城市,青岛市在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上取得了较大突破,2007年底青岛海水淡化日生产总规模已达3200多吨,其中用于旅游活动的供水能力约为15万立方米/日,考虑到游客在青岛市居留过夜,洗澡、饮用等用水量较大,按供水标准取500升/人·日,则青岛市供水因素承载能力DECC1=1500000000/500=30(万人/日)。
4
供电能力(DECC2):青岛市目前拥有青岛电厂和黄岛电厂两家发电企业,2006年青岛市全年发电量为1037.147亿千瓦时,全年实际用电量为215.35亿千瓦时,2007年在用电高峰时,全市电网供电最高负荷曾达到380万千瓦。2003年崂山站的扩建、崂李线的建成,增加了市区电力的补给,加之为迎接北京奥运会,青岛市在2007年加大了对发电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投资力度,使得2007年全年电力供应充足,旅游用电基本不是问题。按照青岛市平均每人5.4度电来算,青岛市供电因素承载力DECC2>32.62(万人/日)。
宾客床位(DECC3):2007年青岛共有旅游星级饭店总数为143家,客房总数达到17831间,饭店床位数6万个,2008年由于奥运效应的带动,星级酒店数量已达180家,经济性酒店激增至220家,社会家庭旅馆床位数发展到15万个。因而保守估计床位承载力DECC3>35(万人/日)。
交通运载能力(DECC4):2007年五一节日期间,青岛客运量达到218.92万人次,其中道路客运148.58万人次,水路客运38.71万人次,铁路客运发送15.79万人次,民航客运共进出港旅客15.85万人次,进港旅客0.08万人次,出港旅客7.77万人次。此外,通过青岛、青黄、青烟、济青等公路来青旅游的自驾车超过20万辆次,假如平均每辆车载3人,则共有60万人自驾车出游。青岛市旅游交通运载力DECC4=(218.92+60)/7>41.3(万人/日)。
由函数(2),可得出青岛市旅游环境的经济承载力: DECC= min(DECC1,DECC2, DECC3,DECC4) =min(30,32.62,35,41.3) =30(万人/日)
供水能力已成为青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性因子。青岛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312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7,淡水资源的短缺严重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三面环海的青岛,应当贯彻“靠海吃海”的思想,做到“开源”,从源头上解决淡水资源匮乏的难题。应当加强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化建设以及海水淡化技术的投资和应用,扩大海水淡化的规模;加大政策引导,在发电、化工、纺织等行业积极推广海水利用;同时提倡大生活用水,将海水作为城市的替用水直接用于日常生活中,推广家庭、旅游景点、公共场所的海水冲厕,仅此一项每天就可以节水7万吨以上。另一方面要“节流”,我国单位GDP的水消耗是日本的4-5倍,对青岛而言节水空间仍然很大,要提高市民和企业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在电力供应方面,2007年青岛市供需虽然基本实现平衡,但是应该看到电力供给正在成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潜在限制性因子,而且在2008年由于电煤资源严重紧缺、电煤价格不断攀升、铁路运力不足,市网供电负荷已严重不足,加之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各方面的影响,电力供应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应该提升青岛电厂和黄岛电厂的供电能力,加强省外和省内电网对青岛电网的补给。同时把那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企业迁出青岛市外,培养公众的节能意识,从而为青岛市健康、全面地发展旅游业奠定基础。
受奥运效应影响,旅游旺季来青旅游的人数成直线上升趋势,然而在郊区住宿、市区交通、市区泊车等接待方面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受交通制约,前往近郊各景区点游玩的观光客中,青岛市民和外地自驾车旅游者占了80%,但是深得旅游者欢迎的经济型酒店在近郊鲜有布局,且星级宾馆数量较少。交通拥挤更是卡住了市区内旅游的咽喉。虽然前海一线近来建设了8座地下停车场,使前海一线停车泊位达到3000多个,但是相对于旅游旺季平均日接待60万人的海滨风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4.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