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8?0.420.3950
因为Z?3.61Z>Z0.01?2.58,所以相关极显著,说明该题与总分存在明显的关系。
表6-10 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的比较表 比较内容 共同点 变量 形式 不同点 “二分”名称变量 人为的“二分”名称变量 点二列相关 二列相关 一列正态的等距或比率变量 Z?0.65?0.65?3.610.18计算公式 rpb?Xp?XqSXpq Xp?XqpqXp?Xtprb????SXYSXY
第五节 品质相关——φ相关
一、意义
?相关是专门研究二列“二分”名称变量之间相关的统计方法。
二、计算
r??ad?bc例6-9:研究者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情绪稳定性测验,结果如表6-11所示。试问性
别与情绪稳定性有无关联?
表6-11 100名学生情绪稳定性测查结果 情 绪 稳 定 性
性别
稳 定
女生
34 30
64
(a) (c) (a?c)
16 20 36
不 稳 定
(b) (d) (b?50 50 100
?a?b??c?d??a?c??b?d?
? (a(c
?b) ?d)
?r??男生
d) (N)
将表中数据代入公式,得
34?20?30?1650?50?64?36?200?0.082400
(三)检验
22??Nr?
22df?1时,若?2≥?0.05?3.84,相关显著; ?2 ≥?0.01?6.63,相关极显著;?222222<?0.05?3.84相关不显著。本例,??100?0.08?0.64, ??0.64<?0.05?3.84,
相关不显著。 作业题
1.某小学一年级一班有学生40人,期末考试后,班主任老师想了解学生语文学习与算术学习的关系,试问用什么相关方法进行分析?
2.用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几何图形让3—9岁的儿童分类,考察不同年龄儿童选择分类标准的特点。现有5岁组儿童35人,按色分类的23,按形分类的12人;6岁组儿童36,按色分类的14,按形分类的32人。问选择分类标准是否与年龄大小有关?
3.12名学生经济学(X)和人类学(Y)的期末考试分数如下表,试用积差相关法和等级相关法计算。
1
51 74
2 68 70
3 72 88
4 97 93
5 55 67
6 73 73
7 95 99
8 74 73
9 20 33
10 91 91
11 74 80
12 80 86
XY4.下表成绩与性别有无关联?
1 2 3 4 5 6 7 8 9 10
性别 男 女 女 男 女 男 男 男 女 女 成绩 83 91 95 84 89 87 86 85 88 92
5.在某项测验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的测验总分及其在某一主观题(满分值15分,分界规则为:1~7分不合格,8~15分合格)的得分如下表。试分析试题与总分的相关。
总分 题目分
1 79 7
2 70 6
3 75 8
4 78 8
5 77 9
6 84 12
7 88 11
8 69 7
9 66 5
10 80 9
6.四位教师对6篇论文的评价结果。试分析其评价的一致性。
评分者 A B C D
论 文 编 号
1 1 2 1.5 2
2 4 3 3 4
3 2.5 1 1.5 2
4 5 5 4 5
5 6 6 5.5 6
6 2.5 4 5.5 2
综合练习一
1.10位大一学生平均每周所花的学习时间与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表。试问: ①学习时间与考试成绩之间是否有相关? ②比较两组数据谁的差异程度大一些?
③比较学生2与学生9的期末考试测验成绩。
学习时间 考试成绩
1 40 58
2 43 73
3 18 56
4 10 47
5 25 58
6 33 54
7 27 45
8 17 32
9 30 68
10 47 69
2.某班数学的平均成绩为90,标准差10分;化学的平均分85分,标准差为8分;物理的平均分为79,标准差15分。某生在三科成绩分别为95,80,80。试问
①该生在哪一学科上突出一些?
②该班三科成绩的差异程度如何?有无学习分化现象? ③该生的学期分数是多少?
④三科的总平均和总标准差是多少?
3.某校高一年级四个班的数学成绩初步统计结果为:一班50人,平均分88,标准差为10;二班55人,平均分90,标准差12;三班48人,平均分85,标准差9;四班53人,平均分92,标准差6。试问
① 年级平均数与标准差是多少? ② 哪个班的差异程度一些?
4.某班作业的平均分为90,标准差为5;期中考试的平均分为82,标准差为10,期末考试的平均分为76,标准差为8,三次成绩的比重为2:3:5。某生三次成绩为95,84,70。试问
① 该生的学期分数是多少?
② 期中和期末成绩孰的差异程度大一些?
5.三位教师对6位青年在大学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在0到20内)结果如下。试问三位教师之间是否有显著关系。
教师 A B C
1 15 8 10
2 12 13 9
3 18 16 15
4 4 5 4
5 8 2 5
6 17 10 12
6.一名学生计算了一大群小学三年级学生身高和体重之间的相关,得出r=0.32。她不知道是否能得出“身高越高,则体重越重”或“体重超重能导致身体长高”的结论。请帮她解决这一问题。
7.说明以下每种情况是否存在正相关、负相关或无相关: 1)丈夫与妻子的年龄
2)打高尔夫球者练习的小时数与他们的分数 3)鞋的尺码与智商 4)收入与教育
5)衬衣尺寸与幽默感
6)接种流感疫苗的人数与患流感的人数
7)短跑者练习的小时数与他们跑100码所花的时间; 8)家庭食物消费与家庭衣料消费
8.描述统计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举例具体说明之。
9.80个大学生在一周里用于休闲的时间数(单位:小时)如下表。试求: ① 平均数与标准差。
② 35小时和16小时的百分等级及各组的百分等级,并解释结果。 ③ 百分位差
P90?P10和四分位差
频数
④ 中数和众数
10-14 8
15-19 28
20-24 27
25-29 12
30-34 4
35-40 1
10.某地在2003年1994的年报纸订阅量的情况如下,采用何种方法度量其集中趋势
和离中趋势比较恰当?
订阅量
100以下 203
100-499 136
订 阅 者 数 量 500-899 88
900-1299 41
1300-1699
28
1700以上
8
11.在教学管理研究中,管理者在一学期对学生到课 况进行检查和统计,这一变量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是离散变量,又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是连续变量?试加以说明。
12.六年级的周宾在一次期末考试时语文得96分,数学84分,父母批评他数学学得不好,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已知他所在班的语文平均分92,标准差为9.54,数学平均分73 ,标准差为7.12。
第七章 概率分布及其应用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课堂同步练习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二项分析的应用;理解抽样分析的理论及相关概念;熟练掌握中心极限定理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重点——抽样理论及正态分布和二项分布;难点——抽样理论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教科书、板书、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二项分布................................................................................................................................. 1
第二节 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 4
第三节 抽样分布................................................................................................................................. 9
作业题 .................................................................................................................................................. 12
第一节 二项分布
一、二项分布的定义与特点
(一)二项试验与二项分布
二项分布是二项试验(如成功与失败)结果的概率分布。其特点,一是任何一次试验都只有两种对立的结果,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二是共有n次试验,即n表示试验次数。三是各次试验相互独立。四是任何一次试验中,成功或失败的概率保持相同,但成功与失败的概率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如,某生全凭猜测做几道“五选一”的选择题,其猜对概率15,猜错概率45。二项式
n??p?q
(二)二项式定理的特点
1.项数:二项式的展开式中共有n?1项。
2.方次:二项式中,p的方次从n~0为降冥,q则从0~n为升冥,且每项的p、q方次之和等于n。
3.系数:二项式中,各项的系数是成功与失败次数的组合数。从第1项开始,各项的系数依次为
012nCCCC n,n,n,?,n
012n?2n?1nCCCCCCnnnnnn从两端起,等距项的系数相等,即,,,?,,,。当项数是奇
数时,中间一项系数最大;当项数是偶数时,中间两项的系数相等且最大。 (三)二项式的概率分布及其二项分布曲线
1.二项式的概率分布
根据二项式的定理,若在n次试验中,求r次成功的概率分布函数,可由正式求得,即
rrn?rP?Cpq rn
式中,p表示成功的概率,q表示失败的概率,Cn是组合数,故上式也可写成
r
二项分布的优点在于它能迅速地确定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
假设把一个质地均匀的硬币抛掷3次,这时你和朋友打赌:着地时出现“正面”会有2次,赌注为10元。如果这种结果出现了,你的朋友必须给你10元钱。但谁最有可能赢得这钱呢?你还是你朋友?通过上式可以计算出你赢的这场赌注的概率仅0.375,而你朋友更可
Pr?n!prqn?rr!?n?r?!
p?q?能赢得这场赌注(因为他的机率有1-0.375=0.625)。因为
以
12,n?3,r?2,所
3!?1?1Pr?p2q3?2?3?????0.3752!?3?2?!?2?2
又如,从某次测验抽取3个选择题,每题有4个备选答案,其中一个正确答案,三个错误答案。
假设全凭猜测来回答,则猜对3,2,1,0题的概率是多少?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7-2。
表7-2 猜测概率的计算
猜对 个数
数 3 2 1 0
3C3 2组 合
猜对所含的任一可能情况的概率 猜 对 次数 3 2 1 0
概率
猜 错 次数 0 1 2 3
概率
猜对的概率
3?14??34??0.0156 C3302?14??34??0.1406 C3211?14??34??0.4219 C31214 14 14
34 34 34
C32
1C3
0C3
14 34
0?14??34??0.4219 C303可见,3题都猜对概率只有0.0156,猜对2题的概率为0.1406,猜对1题或一题都猜不对的概率为0.4219。
2.二项分布曲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