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唐诗中的地理认识分析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唐诗中的地理认识分析

学 院 地理科学学院 专 业 地理科学(师范) 年 级 2011 级 学 号 222011318011155 姓 名 赵 敏 指 导 教 师 谢力华 讲师 成 绩

2015 年 4 月 20 日

目录

摘 要 ................................................................................................................................ 1 Abstract .............................................................................................................................. 1 1引言 ................................................................................................................................. 2 2唐代地理文化概况 ......................................................................................................... 3

2.1唐代疆域及行政区划 .......................................................................................... 3 2.2唐代地理概况 ...................................................................................................... 5 2.3唐代诗人的地理分布 .......................................................................................... 6 3唐诗中的地理现象 ......................................................................................................... 7

3.1唐诗中的历史自然地理学 .................................................................................. 8

3.1.1唐诗中的地形记录 ................................................................................... 9 3.1.2唐诗中的气候记录 ................................................................................... 9 3.1.3唐诗中的水文记录 ................................................................................. 10 3.1.4唐诗中的植物记录 ................................................................................. 11 3.2唐诗中的历史人文地理学 ................................................................................ 13

3.2.1唐诗中的社会经济 ................................................................................. 14 3.2.2唐诗中的城市与乡村 ............................................................................. 14 3.2.3唐诗中的交通 ......................................................................................... 15 3.2.4唐诗中的民族 ......................................................................................... 16

4结论 ............................................................................................................................... 17

4.1唐人地理认识的成就 ........................................................................................ 17 4.2唐诗的地理学价值 ............................................................................................ 18 4.3唐代地理认识的不足 ........................................................................................ 18 致谢 .................................................................................................................................. 2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唐诗中的地理认识分析

赵敏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地理认识,是人们对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资源与特征的观察、了解、熟悉与认知的过程。唐诗是诗人通过地理景观和地方意象反映地理环境及诗人环境感知的特殊文学形式,其中蕴含着大量具有重要地理学价值的内容,这对于较为准确地把握唐人的地理认识、唐代的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唐诗中的地理描述,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经济、城市农村、交通、民族等方面,通过文献资料与文献分析法对地理诗进行归纳整理并做简要分析。最后从中总结出唐人的地理认识水平与局限:对自然地理的认识具有广泛性,对人文地理的认识具有深度性,对世界地理、海洋地理认识的不足。 关键词:唐诗;地理认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Recognition in Tang Poetry

Zhao Min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Geographical recognition is a cognitive process which people observe and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and human geography, natural resources and features in certain areas. And poetry, as a special type of literature, expressed the lo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preception of poets through the descriptions of geographical landscapes,with its abundant and important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has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analyze the geographical recognition,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nature in that time.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s re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is to straighten out,sum up and breifly analyze variors forms of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s involved topography,climate,hydrology, vegetation,economy, urban and rural, transportation, nationality and so on.The last part is a conclusion about the standard and limitation of Tang people’s geographical recognition: natur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 are widely understood while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the ocean is also remarkable.

Key words: Tang poetry; geographical recognition; historical physical geography; historical humanities geography

1引言

地理认识,“就是人们对一定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现象、资源与特征的观察、了解、熟悉与认知的过程,它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区域开发的知识前提,也是人类用以产生知识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和途径”[1]。

自古以来我国便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具有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气候多样性等诸多特征;历史悠久、民族分布众多,也就构成了我国历史以来复杂的人文地理环境。从古到今,时人是如何对复杂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索并逐步认识的?其地理认识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观点是否全部正确?

唐代国家的统一和强盛,对外关系的发展与交通的发达,文化发展与唐人素质的提高,使得唐代成为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遗产,首先,唐诗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边塞风情、田园风光、山岳水渎、羁旅兵役、城乡巷里等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次数量庞大,《全唐诗》录人唐诗共48900余首,作者有2200余人。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古体诗与近体诗,绝句与律诗。数量庞大且质量优的唐诗为我们解读时人的地理认识提供了最好的文献资料和素材。通过对唐诗中地理描述的归纳分析,既有利于我们较为准确地认识唐代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也可以探索唐代诗人对环境的感知,揭示时人的地理认识。因而,关注和研究唐诗中的地理描述,并以此看唐人的地理认识,也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唐代的人地关系。

有关唐代地理诗歌的分析与地理认识,目前的研究成果如:

周书灿、李翠华的《唐诗与历史地理学》(《殷都学刊》,2007年第1期),从历史地名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等领域对唐诗进行梳理和挖掘,对于科学认识唐代的地理环境有重要意义;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四川大学

2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博士论文,2006年4月),将西部地理认识作为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就人们对西部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做了综合探讨,并从唐宋诗歌揭示了西部地理感觉及文化蕴涵;王永莉《唐代边塞诗“绝域”意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人文杂志》,2014年第10期),以唐代漠北、西域、岭南、辽东等边远地区的边塞地理诗为研究对象,分析唐代诗人笔下的“绝域”意象反映的环境感知和文化表达,揭示唐代诗人的边塞地理认识;王永莉《意象、景观与环境感知——唐代边塞诗与地理意义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以历史景观和地方意象为出发点,对唐代边塞诗中的地理环境、诗人的主观感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综上所述,在众多研究中,不少学者把研究对象放在唐代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学者在历史自然、历史人文地理与唐代诗歌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没有系统地对唐诗中的地理记录进行分析,并未从中总结唐代人地理认识。因而,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唐诗中的地理记录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同时对唐代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研究做了一定了解,阅读了相关的专著、博士、硕士论文及期刊文章,结合自己的兴趣,最终选择了这一课题。日本历史地理学会会长、日本历史地理学家菊地利夫在《历史地理学导论》一书中上也说:“历史地理学的资料是历史性的,方法是地理性的”[2]。

本论文试图从唐诗中的历史文化地理学记录中概括出唐人的地理认识水平与局限,并揭示唐代的人地关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2唐代地理文化概况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历经289年,共21位皇帝[3]。在全盛时期,唐朝经济发达、政治清明、军事强大、文化繁荣,外交兴盛,科技艺术繁盛。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帝国,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2.1唐代疆域及行政区划

唐代疆域辽阔,在最鼎盛的时候“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以西的西亚一带,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至贝加尔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带,总面积达1200多km2(图1),且交通便利,诗人可以在大一统的唐帝国版图上畅游,往来穿行,登岳远眺,游湖泛江??”[4],在祖国大地上自由地领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3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图1 唐朝疆域

Fig.1 The Territory of Tang Dynasty

(注:唐帝国全盛时期疆域来源于张绪山《世界史》)

唐朝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在10道的基础上划分为15道”[5]:

表1 唐代十五道治所地

Tab.1 The Tang Dynasty Provincial Capital of fifteen Dao

道名 京畿 关内 河东 陇右 山南东 淮南 江南西 岭南

治所 京师长安城内 长安城内

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镇 鄯州,今青海乐都县 襄州,今湖北襄樊市 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洪州,今江西南昌市 广州,今广东广州市

道名 都畿 河南 河北 山南西 剑南 江南东 黔中

治所 陪都洛阳城内 汴州,今开封市 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 梁州,今陕西汉中市 益州,今四川成都 苏州,今江苏苏州市 黔州,今重庆彭水县东

(注:数据来源于蓝勇《中国历史地理》第八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政区沿革)

4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2.2唐代地理概况

一、地貌

目前我国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基本上是燕山运动以来形成的,是发生在中生代晚期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在中生代后期,我国基本上是山脉纵横,盆地罗列,火山运动此起彼伏。唐代至今的1000多年在地质历史上只是沧海一粟,我国的地貌有三大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图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我国山脉纵横交错,分布范围广,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在纵横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6]

,除此之外,还有唐朝还包括今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部分地区以及帕米尔高原的大

部分地区。

图2 中国地形剖面图

Fig.2 The Profile of the Chinese Terrain

(注:图片来源于谭木《中学地理地图册》课本插图)

二、气候

从整体上来讲,唐代的气候和现代类似,但普遍比现代温暖(图3),不过这温暖湿润的气候并没有持续一个朝代,“存在着冷暖波动,其大致以八世纪八十年代为界点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暖冬频率很高,气候较现代温暖,后期则明显转寒”[7]。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唐代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暖湿的气候条件对唐代农业经济的影响很大。

5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图3 秦汉以来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Fig.3 The Climaic Change and Influences since the Qin and Tang Dynasty (注:图表来源于葛全胜《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

2.3唐代诗人的地理分布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非常强盛的帝国,唐朝的文学作品也展示出其绚烂多彩的社会文化,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数千唐代诗人留下的数万首唐诗。根据文献记载,《全唐诗》“凡录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编纂者明确记载了其中740多位诗人的籍贯或出生地,以当今省份为区域,按其数量多少为序”[8],统计如下表:

表2 唐代诗人地理分布

Tab.2 The Distribution of Tang Dynasty Poet

河北省

115 四川省

29 甘肃省

17

河南省 108 安徽省

28 湖南省

13

江苏省

91 山东省

26 广东省

8

陕西省

84 湖北省

25 云南省

3

山西省

77 福建省

24 广西

2

浙江省

64 江西省

25 宁夏

1

(注:云南在唐代为南诏国,除以上18省份,其他省份的诗人数目记载不明)

6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图4唐代诗人地理分布

Fig.4 The Distribution of Tang Dynasty Poet

从图4可看出,唐代诗人主要分布在冀、豫、苏、陕、晋、浙六省区,在数量上可占到73%,在很大程度上,唐代的诗人分布主要是以北方地区冀、豫、陕、晋为主流,分布于黄河流域。唐代幅员辽阔,各区域皆有其独特的景观和风貌,同时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景观。诗人的地理分布与唐代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而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分布情况会对诗歌的创作造成影响:一个地区的诗人越多,诗歌的数量越多且质量也会增加,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地域文化。

3唐诗中的地理现象

唐诗种类丰富,有描述边塞、山水田园、行军羁旅、怀古咏史、咏物、爱情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作为唐诗的重要题材来源,这些自然、人文景观都成为唐诗中重要的意象。

美国地理学家理查德·哈特向所给出的景观的定义更接近于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景观的实质:“景观是从特定地点眺望时,位于我们视域内的那部分地表和天空,是地区某种独特而真实的面貌”[9]。

而所谓意象,美国人本主义地理学家凯文·林奇说“环境印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两项过程的产物,环境揭示了特征和关系,观察者——以他很大的适应能力和目的——选择、组织,然后赋予所见物以一定的意义”[10]。对于这段话,有学者是这样理解的“这一论述不仅点明了地方意象与观察者、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观察者选择、组织并赋予地方意象以特定象征性意义的加工过程也进行了阐述。可见,诗人(或观察者)

7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的主观性选择或加工是导致地方意象的主观性特征的重要因素”[11]。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老先生在《历史地理学刍议》阐明了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观点:“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人的活动和影响产生的”[12]。唐诗是通过历史景观和地方意象反映地理环境及诗人环境感知的特殊文学形式,分析地理诗,揭示其中蕴含的时人地理认识和人地关系。

3.1唐诗中的历史自然地理学

历史自然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2011年在中国历史地理所建所70周年的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守春说:“历史自然地理是地理资源所史地组最重要的研究领域,包括河流湖泊的变迁,植物地理与动物地理的变化,历史气候、土壤、水文和沙漠等诸多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研究”[13]。唐诗中有关唐代历史时期自然地理方面的描述颇多,若将唐诗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则可对我们深入了解唐代的自然地理情况大有帮助。

根据《唐诗三百首》收录是311首诗句,笔者对其中历史自然地理描述的诗句进行不完全分类,统计如下表:

表2 唐诗中自然地理描述分类表

Tab.2 The Physical Geography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in Tang Poetry

类别 山岳

数量(首)

14

举例

秦岭、终南山、泰山、衡山、嵩山、峨眉山、华山、天山、太行山等

地形地貌 气象气候 水渎

9 18 22

平原、盆地、丘陵、河流冲积地貌等 雨、雪、露、云、雾、霜、节气、春夏秋冬等

以长江、黄河为主、汉江、湘江、柳江、九江、楚江、岷江、嘉陵江、渭河等河流,洞庭湖、渤海等

植物

29

竹、麦、粟、荷、桑、菊、兰、梅、柳、桃、李、松、

柏、杜鹃、芍药等

备注

据不完全统计约102首

8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3.1.1唐诗中的地形记录

我国的地理奇观众多,具有很大的欣赏和游览价值,因此唐诗中有许多关于地形地貌的记载,其中大部分蕴含着重要的地理学价值。唐代地域辽阔,地形种类齐全,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也各有不同。这在唐诗中的描述,如:

我国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说明高大的秦岭山脉隔绝了四川和关中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四川是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四川盆地西部是横断山脉,北近秦巴山脉,南连云贵高原,东接湖南湖北,山峦起伏,峭壁深邃,地形非常复杂。

唐代诗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也描写了四川盆地,“西岭”指的是今西岭雪山,“东吴”是今江苏地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说明我国的大部分河流都自西向东流,这正是由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特征总体上呈西高东低所决定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王维《终南山》),“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的“太乙”是秦岭一峰终南山的别称,两首诗都描写了我国南北分界线之一的秦岭山脉,高海拔、绵亘不绝的山峦;“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白鹭洲”指长江河道中的沙洲,河流的冲积作用形成江心洲,描写河流江心洲的诗句还有:“鹦鹉洲横汉阳渡,水引寒烟没江树”(李白《赠汉阳辅录事》),“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3.1.2唐诗中的气候记录

唐诗中对于天气、气候的描述尤为丰富,这些地理诗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的气候状况和分带。我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南北跨度与东西跨度大,地形复杂多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对我国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就使得我国各区域气候差异大,气候类型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在唐诗中的有雨、雪、露、云、雾、霜、节气、春夏秋冬等的记录,如:

边塞名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一诗中,可以把“春风”理解为来自太平洋暖湿的夏季风;“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西北,河

9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西走廊的西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此线以东和以南是季风区,以西和以北为非季风区。玉门关在非季风区,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玉门,我国西北地区身居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干旱少雨,冬季严寒。描写西北地区的诗句还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我国西北地区入冬时间早,寒冷北风影响带来的飞雪天气,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温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是新疆境内的车尔成河,“轮台”位于今新疆米泉境内,该诗形象地描述了西北地区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狂风怒卷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四月份的平原地区桃花已经花瓣落尽,但是高山上古寺的桃花才开始盛开,这是低海拔地区与高海拔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正是由海拔差异引起。从地理的角度看,这首诗揭示了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气温随之降低(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降低6℃),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组合状况差异很大,形成了垂直气候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从这些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北方地区相对干燥,而南方地区则是温暖湿润,总体来说,唐代处于温暖湿润的时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描写天气、气候的唐诗,是我们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重要资料。 3.1.3唐诗中的水文记录

唐代盛行漫游,诗人在游览祖国大地时,就以诗歌的方式记录了下来,所以唐诗中关于河流湖泊方面的记载也十分丰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唐诗中主要涉及的水文地理实体有长江、黄河、汉江、湘江、柳江、九江、楚江、岷江、嘉陵江、渭河等河流,以及洞庭湖、青海湖、天池、渤海等水体。不难看出,唐诗中关于水文湖泊的记载也颇为详细,这在唐诗中的记录,如: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中的“天上”有理解为黄河源头的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海拔5266米,故称天上来;也有理解为:

10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与黄河的补给方式相关,春季黄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夏秋季节主要是大气降水,黄河水源以雨水补给为主,也可称为天上来。“海”是指渤海。但是第二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违背水循环的自然规律,说法是不科学的。我们知道“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14]。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它发生在陆地海洋之间、陆陆之间、海洋之间。所以不能说是奔流到海不复回,忽略了海陆间大循环。

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之一),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李白“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巫峡位于重庆巫山县与湖北省东巴县之间,全长42公里,谷深峡长;李白“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游洞庭湖》)中的洞庭湖,“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中平静秀美的洞庭湖。“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云梦是指“今湖北东南部地区,包括多种地貌;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4],唐宋时期号称“八百里洞庭”,而随着周遭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洞庭湖的水域面积不断缩小。

除以上描述外,唐诗中还有许多记载历史时期我国河流水文的诗句,是我们现在研究河道变迁的重要史料。 3.1.4唐诗中的植物记录

唐诗中有关植被的记录也颇多,如竹、麦、粟、荷、桑、菊、兰、梅、柳、桃、李、松、柏、杜鹃、芍药等,这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唐代的植被状况。其中重点搜集了关于竹子和梅花的诗句,同时也是印证唐代气候情况的重要材料。

竹子是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一般来说,“竹子生活在降水量1000-2000mm的地区,竹子对温度的要求也很高,至于土壤,它们更青睐山地中红色的土壤-偏酸性。所以,我国竹类植物自然界分布的北界在北纬35°”[15]。在我国,竹子的种类众多,分布广,主要分布在南方,如四川、湖南、浙江等地区。

昌谷(今河南宜阳县)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家乡,在李贺的笔下,昌谷地区茂林修竹“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竹??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昌谷北园新笋四首》),“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昌谷诗》),从诗中我们可以看

1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出在唐代河南昌谷地区的竹子是很多的。这在其他诗句中也有记录:“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元稹《连昌宫词》),“连昌宫”在今河南宜阳,“森似束”指空中长久无人居住竹子长得茂密。王维晚年隐居在陕西蓝田辋川,留下了许多描写竹林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山居即事》),“秦川遥望迥,日出正东峰。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蓝田位于秦岭北麓,秦川泛指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区,由以上的四首诗可以看出唐代关中地区也有大片的竹林分布。综上分析,在唐代竹子在北方也有分布,而今却很少。

除了竹,梅花也是唐代诗人笔下最受宠的植物之一。有大量的史料证明,唐代梅花的分布范围比今天更为广泛。由于唐代初期、晚期气候出现较大变化,所以在唐代梅花的分布地区也有较大变化:梅花的分布北界向南移。这在唐诗中就有许多关于梅花地域分布的记录,如初唐诗人王绩“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忆我少年时,携手游东渠。梅李夹两岸,花枝何扶疏”(《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诗人王绩祖籍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从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故乡的庄园种植有梅花,且具有些规模[16];中唐诗人元稹回忆陕西凤翔的童年生活“柳爱凌寒软,梅怜上番惊。观松青黛笠,栏药紫霞英”(《答疑兄胡灵之见寄无视韵》);晚唐诗人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同样描写了陕西凤翔县的梅花。唐人梁去惑曾在诗中“塞北长寒地,由来(少)物化。不知羌笛里,何处得梅花”(《塞外》)表达疑惑,“可能说的是唐之季末的情况,梅花大幅度退出北方地区,是晚唐以后的事”[16],“塞北”指的是今山西陕西北部。中晚唐时期的咏梅诗大多是指巴蜀、荆州、江南一带的梅花,而这时几乎没有黄河流域的咏梅诗。

“梅分布范围的变化与近五千年来全国气温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中国历史上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1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17],温度的变化影响甚至改变了许多植被的分布。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不同地域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我们可以推测,“梅在唐代的分布较现在广阔,在北方地区能较好地生长,随着气温的下降逐渐南移”[18]。竹子是一种生活在降水较丰富、气候较温暖地区的亚热带植被,从唐诗中看出唐代的植被分布较广,也说明了唐代的气候温暖。有学者研究称“唐代在中

12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国2000年的历史上属于温暖湿润的时期”。

唐诗中除以上天气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湖泊、植被的记载外,还有大量记载月相、土壤、动物、自然景观的诗句。

3.2唐诗中的历史人文地理学

历史人文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活动(精神和物质)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人文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地域差异”[19]。具体来说“它是研究历史时期各种人文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特征及其规律,主要包括疆域变化、政治沿革、民族迁徙、人口分布、城市兴衰、经济文化区域特点等等”[11]。唐诗中不仅蕴含着大量自然地理学价值,而且也保存有丰富的人文地理学价值。唐诗中的内容涉及到工农商业交通等经济地理,民族宗教地理,城市及乡土地理等诸多重要的地理分支学科。

根据《唐诗三百首》,收录是311首诗句,笔者对其中历史人文地理描述的诗句进行不完全分类,统计如下表:

表2 唐诗中人文地理描述分类表

Tab.2 The Humanities Geography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in Tang Poetry

类别 边塞地区及民族

西南 东北

城市

4 6 24

西北

数量(首)

21

举例

以岑参、王昌龄、李颀、李白、卢纶创作为主的西

北边塞诗,匈奴、吐蕃

以柳宗元、王维创作为主的西南民俗诗、蛮 以沈佺期、高适创作为主的东北边塞诗、胡 以首都长安为主、扬州、苏州、常州、成都、南京、汉阳、凉州等城市

乡村

8

以王维、孟浩然、杜甫、柳宗元、韦应物创作为主

的山水田园诗

交通

马 船

备注

6 20

以送别和漫游为主创作的诗句,陆路以马及马车为

主,水路以船为主,和部分交通线路 据不完全统计约89首

13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3.2.1唐诗中的社会经济

中学历史教材曾描述过唐代的经济情况,唐朝经济繁茂具体表现在方面,农业:兴修水利,耕作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茶业兴盛,曲辕犁和筒车的改进;手工制作业:丝织业和陶瓷业发达,如著名的唐三彩,远销世界各地;商业:商业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的发展进程,唐代的大都市有帝都长安,河南洛阳市,江苏扬州市,长安更是当时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农业景观是构成人文地理景观的重要层面,以农业为例,如耳熟能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反映了我国农民不必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的辛勤劳作状态,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南方人的主食以稻米为主,古人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几千年来形成了水稻种植业;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中描述了在收麦时节的农忙景观,同时也揭示了繁重赋税给农民带来的负担。“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20]。

以商业为例,姚合诗云“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庄居野行》),反映人们纷纷去从事商业活动,政府开始重视商业的发展,但导致农民弃农的局面。唐代中期以后,夜市逐渐发展起来,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描写了南方城市扬州夜市的繁盛景象,热闹非凡;同样是江苏名城,杜荀鹤笔下的苏州夜市“夜市麦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送人游吴》),另一首“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杜荀鹤《送友游吴越》),描写今江浙一带的夜市,有异曲同工之妙;萧遘笔下还描写了四川成都的早市情形“月晓已开花市合,江平偏见竹牌多”(《成都》)。夜市与早市的相继出现,“反映唐代全国各地市场贸易夜以继日的繁忙景象。交易时间的延长,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客观需要,夜市唐代中后期商业广度延伸的一个标志”[21]。 3.2.2唐诗中的城市与乡村

城市的发展往往受政治、经济的重大影响,唐代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商业繁荣,同时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长安城成为许多诗人笔下的对象。卢照邻“长安大道连狭血,青牛白马七响彻??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长安古意》),诗中描述了长安城的大道连接着东西南北的大街小巷,道路纵横交错,四

14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通八达,与各市场相连的繁荣景象;骆宾王“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帝京篇》)同样描绘了帝都长安的繁华,长安城的地理形势险要和城阙的磅礴气势,彰显唐代的强盛。

而当时的南京,在李商隐的笔下是这样的:“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咏史》),为咏六朝兴废之作,认为南京“气数已尽”。同样在杜牧笔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两岸逐渐成为奢靡生活之地,是对王朝及南京的担忧,忧时伤世;因京杭大运河通航而富甲一方成为当时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一首短诗,就把文人墨客的目光吸引到了扬州,一个雄富天下的南方城市。诗人杜牧笔下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正是描述了扬州的著名景点瘦西湖,后人曾用“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来描述扬州的富庶;再看看柳宗元笔下的西南城市柳州“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酬曹侍御过象见寄》),诗中的“碧玉流”指的就是柳江,柳州环境优美、清幽,但此时诗人被贬,精神苦闷依然无心赏景。

除了记载繁华都市的诗篇外,还有形容边塞城市凉州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自然环境恶劣,一座孤零零的城堡,人口稀少,“凉州”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诗人孟浩然描写了在农家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风光;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描写农村稀稀落落的村庄。 3.2.3唐诗中的交通

唐诗中有关水路交通的描述也较多,唐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及马车、船,唐诗中也有关于当时交通线路的记载。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中描述的是长江荆门以下河道迂折,南方地区的出行是以船舶为主;“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别储邕之剡中》),诗人打听到越乡(今浙江附件)的路如何走,要乘船先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南下,就可以一直通向会稽(今浙江绍兴),说明唐代

15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的水路交通发达,同时也是唐代的一条交通线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在四川听说唐朝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一带,准备即刻回家,此时他选择的交通线路是: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直下襄阳回到家乡洛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唐人多写送行诗,其中不乏有许多关于陆路的记载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友人的一首诗,诗中点明友人的交通方式是骑马,这是唐代陆路交通最主要的方式。同样是送友人“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送友人入蜀),“蚕丛路”是用来代指入川的道路,形容属地的道路崎岖不平,友人也选择了骑马入蜀;“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杨凝《送客入蜀》),这首送行诗是由远即近描写了此次友人入蜀的路线:从子午关(子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自京城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22])出发,经过梁山(今陕西南郑县)到达汉中,再从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入蜀。唐代入蜀的道路多曲折艰难,如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就说明了唐代时期四川盆地一带的交通不便。

唐代的交通干线,以首都长安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面八方展开,国内有6条,国外有7条。在当时已是四通八达。从唐诗中关于交通线路的描述,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唐代的水路交通做大致分析。 3.2.4唐诗中的民族

在唐代,东北地区有靺鞨、室至、契丹,西北地区民族众多,生活着吐蕃、党项、回纥、突厥、吐谷浑、羌族、等民族,西南地区有南诏。这些民族在唐诗中都有过记载,如: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当筑防秋城。万里征人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想学如今种禾黍”(王建《凉州行》)“边头”指边疆,“蕃人”是唐代对外族或外国人的泛称。安史之乱后,西北边塞地区军事防御空虚,凉州各州县被胡人所占领,汉人日渐胡华,胡人日渐汉化,少数民族互相同化的情形。胡人学习汉人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巩固自己的实力;同时客观反映了胡汉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柳宗元《柳州峒氓》),“峒”古代对桂、湘、黔一带少数民族的泛

16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称,该诗描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分布,但也可看出其中刚开始对少数民族是疏远的,了解之后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形。“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元稹《估客乐》),这首诗描写了唐代商业贸易的繁荣,而从这几句诗我们可以看到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贸易的往来频繁。

除以上所举的唐代社会经济、城市乡村、交通、民族等历史人文地理方面外,唐诗中还有许多关于军事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等方面的记载,尤其是关于唐代“地名”的记载,有很高的地理学价值。

4结论

诗歌的产生和创作是时代的反映,是人地关系的反映。诗歌是特殊的文学形式,地理诗是在文学与地理学的契合下产生的。段义孚认为文学与地理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地理学的写作应该更多的具有文学性;其次,文学作品是地理学家(阐明对某一环境的文化感知)的一种重要素材;最后,文学提供人们是如何体验他们的世界的一种透视”[23]。因而,探讨唐诗中的地理现象和记录具有重要的地理学意义。在自然地理部分主要整理了唐诗中的气象与气候、地形地貌景观、水文湖泊、植被的相关记录及其地理思想价值,认识水平与局限;人文地理部分主要整理了唐诗中的社会经济、水陆交通、民族、城市乡村的记述;最后总结唐人的地理认识特点与认识水平。

4.1唐人地理认识的成就

一、对唐代自然地理认识的广泛性

《全唐诗》中的自然地理诗,对唐朝的自然地理环境做了非常广泛的记载,广泛性体现在所载地域空间的广泛性和自然地理要素的广泛性。这表现在:

(一)在鼎盛时期,唐代疆域范围广阔,诗人的游历空间的扩大同时也使得唐人的视野扩大,对西北边塞和西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认识加深。如对西北地区的记载尤为丰富,《全唐诗》中的边塞诗有仅就数量达2000多首,对“西域”的区域地理认识更加深刻;(二)唐诗中所载的自然地理有:天文和气象知识、水文湖泊、土壤、植被、动物等的记载,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学的所有自然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做了较为科学的记载;(三)对地理分带的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对唐代人文地理认识的深度性

17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唐朝统一后,各地政府都开始编纂了地方志,比较著名的如魏王泰主持编写的《括地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制》,内容有“位置、山川、河流、湖泊、户口、城镇等”,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皆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对某些地区或者某些方面的记述较少。而《全唐诗》中的人文地理诗,对唐朝的城市发展、地方经济、水陆交通、商业活动、聚落的分布、边疆民族等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做了大量记载,正好弥补了唐代地理志的不足,对唐代的经济地理、民族地理有更深的积累和认识。

三、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是唐代人地关系最好的反映。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思想深受孔子、老子、庄子的影响,“儒道释三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自然观,‘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4]。受“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影响,唐代诗人对大自然尤为追崇,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如著名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寄情于山水之间,情景交融的和谐关系,烘托出人类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氛围,体现了唐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地关系。

4.2唐诗的地理学价值

有学者认为“地理学的本质和诗歌、戏剧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记录着事物和印象的变化,作者在固定时期、固定环境的生活状态”[25],唐诗也是一种记录事物和印象的方式。其中大部分的唐诗具有重要的地理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蕴含的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及历史地名学,并且绝大部分唐诗至今保存良好,甚是难得。数量庞大且质量甚优的唐诗为我们解读唐人的地理认识,研究气候变迁、河流改道、海岸线变迁、植被分布变化、城市及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民族的分布和民俗文化、人地关系等方方面面都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素材,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地理资料。

4.3唐代地理认识的不足

一、唐诗中不符实际的地理认识

(一)对部分自然现象的不科学认识:在文人眼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何等的气势,而这是不符合大自然规律的,黄河水东入渤海,违背了海陆间循环的规律;(二)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误导:“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

18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白《早发白帝城》),诗中描述乘船“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只需一日便可到达,从白帝城到江陵约1200km,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全诗虽然是明显的夸张手法,也能说明唐代的水路交通发达,长江是最重要的通航河流,同时也印证了长江三峡水流湍急,一泻千里的气势,但易对后人造成认识上的误导。 二、对世界地理的认识较少

唐代对外交通也较为发达,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但是到达国外的诗人极少,所以在唐诗中的记载极少。在唐代有大量外国人如阿拉伯人从海上来华访问游玩,甚至有不少定居在唐代的外国人,但是唐人却在海外没有定居点。只能说,唐诗中的地理诗对世界地理的记载极少,认识不足,而有其他历史资料的描述和记载。

三、对海洋地理的认识不足

在唐代人的意识中,他们把海洋当做百川所归的广阔区域,对海洋充满了畏惧和好奇之心。相对于前人来说,唐人对海洋的认识是有所进步的,但是总的来说几乎没有文人墨客出海,这和唐代频繁的航海活动是不相称的。所以唐人对海洋地理认识存在不足,这与我国已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有关,使得我国的海洋意识较为淡薄。

“一个时代的地理认识与地理学的发展总是受到该时代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社会时尚,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不同时期的文化语境如学风、治学旨趣、文化价值观念及治学方法也会形成不同风格的地理学,并对地理认识发生制约或促进作用”[26]。唐代诗歌是唐代诗人对当时地理环境的主观感知和文化表达的必然产物,其以地方意象与客观历史景观为切入点,既反映了诗人眼中的唐代地理环境,也折射了诗人面对当时地理环境的心理情绪、地理观念、地理思想如何即人是如何认知环境的以及环境感知过程中的人类主观性是如何作用的,唐诗是探索唐代地理认识的有效载体。

通过对唐诗中部分地理描述的分析,总结出唐人的地理认识。以此来证明:第一,唐人的地理认识很丰富,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具有广泛性,对人文地理现象的认识具有深度性;第二,唐诗中有丰富的地理现象记载,对我们研究古今以来自然和社会变迁是一个资料宝库,需要深入开发;第三,唐人的地理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唐人对世界地理及海洋地理的认识较少,未曾亲身经历故记录也较少,对部分自然现象的认识存在偏差。鉴于笔者认识水平和研究时间,只能得出初步结论,至于更深一步的认识有待于将来的研究。

19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参考文献

[1] 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编;黄润华译.

重新发现地理学[M].1.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48-49.

[2] 菊地利夫;辛德勇译.历史地理学导论[M].1.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15. [3]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5-23. [4] 全葳.唐代地理岳渎诗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4:4-19. [5]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M].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4-185. [6] 赵济.中国自然地理[M].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9.

[7] 吴永红.论唐代气候的变化及其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2:5-6.

[8] 莫立民.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与成因[J].中州学刊,2006(05):243-244. [9] 理查德·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Richard Hartshome: The Nature of Geography);叶光庭译.[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12-20. [10]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项秉仁译.[M].1.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1:6-7.

[11] 王永莉.意象、景观与环境感知——唐代边塞诗与地理意象考察[D].陕西:陕西师范大

学,2010:9-10.

[12]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2(01):73-80.

[13] 王守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建所70周年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与发展前景[J].地理

科学进展,2011(04):445-446.

[14] 黄锡荃.水文学[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1-42. [15] 史军.竹子的私密生活[J].中国国家地理,2013(06):20-26.

[16] 成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M].1.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34-42. [17]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02:168-189.

[18] 张秦英,陈俊愉,魏淑秋.梅花在中国分布北界变化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报,2007(S1):35-37. [19] 吴松弟,侯甬坚.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513-1514. [20] 于海蒂.唐诗鉴赏大全集[M].1.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8-359. [21] 崔晓莉.唐诗与商业文化[D].陕西:西北大学,2007:14-15. [22] 宏进安.子午谷道[J].国学,2013(01):74-75.

[23] Yi-Fu Tuan,Literature and Geography:Implications for Geographical Researeh. In David Ley and

Mamryn S.Samuels(eds.), Humanistic Geography,1978:194-205.

[24] 涂宇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流变[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9):65. [25] 时康康.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Weber,J.A.The time has come:Poerty and drama

use in the geography class.Yale New Haven Teachers Institute,2005:24-35.

[26] 马强.唐宋时期对西部地理认识若干特征初探[J].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2008(3):1.

20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论文

致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2011年9月步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寒来暑往,暮然回首,不知不觉已然到了毕业的时刻。四年,想想很长,过起来却是如此短暂,往昔依旧,这才感叹,时光荏苒。我在西南大学度过了幸福而完整的大学生活,学生生涯即将画上句号,而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带着美好的回忆迎接未来的挑战!

地理学科本身兼跨文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社会、美学、艺术、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多门学科,地理学者,其责任在于提百科之纲领,揭世界之统观,美人生之常识,而为总揽全局之科学。本论文正是在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识渊博的谢力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在选题以及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谢力华老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对我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疑惑进行了非常耐心的回答和指导,引导我不断思考,为我答疑解惑。使我一步步完成了本论文,不仅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也学会了写论文的过程与方法,育人于无声,非常崇敬谢力华老师。在此,我再次向谢力华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做资料搜集工作时,前人的资料给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导师及同学给了我无限的指导和关心,家人给了我无限的支持和关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在此感谢同学无私的帮助,感谢父母的付出和养育,使我能够幸福快乐的成长!

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最后,我要感谢这一段人生经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赵敏

2015年4月20日

2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唐诗中的地理认识分析在线全文阅读。

唐诗中的地理认识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6788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