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齐鲁书社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12-1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备 课

(传统文化)

 

一年级

 

 

1

 

第1课 《弟子规》节选 ............................................................................................................... 3 第2课 《小儿语》节选 ............................................................................................................... 4 第3课 续小儿语节选 ................................................................................................................... 5 第4课 大林寺桃花 ....................................................................................................................... 6 第5课 《山居秋秋暝》 ............................................................................................................... 9 第6课 柳桥晚眺 ......................................................................................................................... 10 第7课 衣冠服饰 ......................................................................................................................... 12 第8课 言语应对 ......................................................................................................................... 13 第9课 读书写字 ......................................................................................................................... 13 第10课 洒扫清洁 ....................................................................................................................... 16 第11课 年画 ............................................................................................................................... 17 第12课 剪纸 ............................................................................................................................... 19 第13课 风筝 ............................................................................................................................... 20 第14课 泥塑 ............................................................................................................................... 21 第15课 孔子(上) ................................................................................................................... 23 第16课 孔子(下) ................................................................................................................... 25 第17课 孟子 ............................................................................................................................... 25 第18课 曾子 ............................................................................................................................... 26 第19课 墨子 ............................................................................................................................... 27 第20课 杂诗(节选) ............................................................................................................... 28 第21课 偶成 ............................................................................................................................... 29 第22课 明日歌 ........................................................................................................................... 31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 32 第23课 课盘古开天 ................................................................................................................... 32 第24课 夸父逐日 ....................................................................................................................... 33 第25课 嫦娥奔月 ....................................................................................................................... 33 第26课 精卫填海 ....................................................................................................................... 34 活动课 ............................................................................................................................................ 35 第 八 单元教学计划 ..................................................................................................................... 35 第27课 春节 ............................................................................................................................... 36 第28课 元宵节 ........................................................................................................................... 37 第29课 清明节 ........................................................................................................................... 37 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 38 第30课 孔庙与孔林 ................................................................................................................... 39 第31课 孔府 ............................................................................................................................... 39 第32课 泰山 ............................................................................................................................... 40 第33课 趵突泉 ........................................................................................................................... 41 第34课 蓬莱与崂山 ................................................................................................................... 42

 

2

第1课 《弟子规》节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

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3、体会做事小心谨慎,讲信用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出示: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2、解字:弟子(学生) 圣人(孔子) 孝(孝顺父母) 弟(友爱兄弟弟姐妹) 谨(小心谨慎) 信(讲信用)

3、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孔子和子路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3、讲宴殊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

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他这种诚

听相关故事。

3

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古文 2、小组读古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 (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

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

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第2课 《小儿语》节选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培

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4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儿语》。 2、范读课文。 3、教读课文。

分节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5、拓展活动: 出示课后图画

(1)引领学生,说出图画的意思。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

第3课 续小儿语节选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 三、课前准备: 练习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1、复习:集体朗读1、《弟子规》2、《小儿语》 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1)认读生字(2)练习朗读课文(3)熟练朗读课文(4)学习“解析”理解大

体意思

 

5

 

(5)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新课

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

6、小组合作学习“解析”集体朗读“解析” 7、学生自由读解析。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练习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1、想一想:图中小朋友的做法错在哪里?应该怎样说和做? 2、指名说一说

2、自我评价:涂一涂:能熟练朗读课文的涂一颗星;能背诵课文的涂二颗星;

能说出课文含义的涂三颗星。

第4课 大林寺桃花

 

一、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6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

老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指名读“寺”字,齐读课题。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方?(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收集大林寺的相关资料。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 1、检查识字情况。通过生字卡片指名读“寺”“菲”“觅”(其中“寺”字的字音

较为特殊,所以决定多指名读几次)

2、这几个字放入诗中,你能读准吗?再请你们自由读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诗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

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

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

这些问题。 (四)再读理解诗意:

1、古诗的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

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说。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 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D 指名读。

(教师此时指导并且过渡:初夏时节,大地春归,各种花草都已经凋谢了。但

想不到在高山中的大林寺内,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E 指名读,齐读。

7

2、古诗的第二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诗意,教师适时点拨,相

机解决学生的疑问。*(这句话有些难度,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点拨)

C 你能体会出这句话作者又想表现什么吗?

D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E 指名读。

诗人在看到了大林寺中的桃花不禁想到: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

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F 指名读。谁能读得更好。

3、教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可

以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联系更紧密;说的时候,注意以一个诗人的语气来说。过渡:听了刚才同学说的,你有没有不同的体会呢? (五)悟情朗读

1、请你们再自由的读一读,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来已经以为春天就要离去了,想不到它还在山中的古寺里。诗人对春天有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个性体验品读(指名读古诗)。

2、读后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再带着感情读一读。(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老师也参与进去)

3、整体感悟赛读听了大家读的,现在老师也想读,教师配乐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啊?那请你们也再试着好好读读,我们待会儿来个比赛,看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把全诗连起来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读出诗的整体美,意境美。指名读(配上音乐读)(2-3人) (六)、试背古诗。

现在老师放着音乐,请你们自己试着背诵一下古诗,你可以边背边想象诗的情景,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自由背,指名背。你可以自由组合背。(2-3人) (七)、拓展延伸。

8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关于诗人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大家学得都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首白居易的诗歌,下课后,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第5课 《山居秋秋暝》

 

一、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预习古诗

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认读诗中字词 2、反馈:集体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练习朗读课文 4、集体朗读课文 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

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

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9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

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

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

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

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结合插图,学生自由背诵 4、集体背诵,分组背诵,指名背诵 三、拓展延伸

说一说: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6课 柳桥晚眺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柳桥晚眺》和《夜雪》这两首诗。 3、背诵并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在老师的帮助下了结古诗诵读方法,学会借助插图理解故事里包含的意思。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

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

10

 

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诗人在河边听着鱼在水中跳跃,眼前的树林正等待着鹤鸟的归巢。悠闲的云儿不愿化作雨滴落下来,因此便在青山绿树之间飘来飞去。恬静的环境反映了

11

诗人闲适的心情。

第7课 衣冠服饰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在老师的引导下,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 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在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在日常

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衣帽服饰,懂得爱护和珍惜,取放要有定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方便,减少许多麻烦。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 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 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衣冠服饰在于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 3、 小组讨论,交流。 4、 全班交流,指导。

(1) 衣冠不在名贵华丽,而在于整齐和整洁。

(2) 平时,要爱护衣物,不要随便弄脏,破了要缝补。衣帽脱下后,要放在固

定的地方。 三)、读周恩来的故事。 1、 自由读。

2、 说说周恩来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 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 拓展活动

1、 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12

2、 自我评价。

3、 读背《三字经》中的“冠必正,---------”。

第8课 言语应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说话文明大方,态度恭敬温和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故事: 1、让学生自由读故事 2、小组讨论故事

3、讨论怎样才算尊敬老师? 二、结合图形

1、学生观察图形,小组讨论: (1)图中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 (2)模拟表演怎样尊敬师长 三、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判断,能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是最重要的

第9课 读书写字

一、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或教学挂图,反复训练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培养良好

的读书、写字的习惯。

2、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了解读书写字时必须要达到的要求,并能在实际操作

过程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成习惯。 二、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了解读书写字时必须要达到的要求,并能在实际操作过程

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成习惯。 三、课前准备:

 

13

自己先总结读书写字的正确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我们现在是 小学 生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

这些知识需要通过读书写字来获得。因此,我们从小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十分重要。 二)、看图说话

1、了解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

看第一页最上面的两幅图,说说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按“左边的同学

在??”“右边的同学在??”的句式说。 2、老师讲解正确的坐、读、写的姿势。 3、出示人直立的脊柱图。

(1)引导学生看人的脊柱,让小朋友在自己的背上摸一摸,感觉一下健康的脊

柱应该像柱子一样直。

(2)出示弯曲的铁丝,告戒小朋友,如果读书写字姿势不正确,脊柱就容易弯

曲,就可能长成驼背,像铁丝一样,多难看啊!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教育是什么?叶圣陶 先生就曾说过:

“往简单方面说,教育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的确,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伴,良好的习惯是现代公民的应有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方面。 这一课的学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互助学习,自己看图,教师只要做适

当点拨就可以了。

正确的朗读姿势:双手拿书,身正、肩平,双臂自然平放在桌上。目光与书本平

面垂直,眼睛距离书本33厘米左右。朗读时要做到:注意力集中,神情专注、投入。

正确的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足安。一尺、 一寸、 一拳头。 师:小朋友,我们现在是 小学 生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要学习很多新的

知识,这些知识需要通过读书写字来获得。因此,我们从小养成正确的读写

 

14

姿势十分重要。

师:看第一页最上面的两幅图,说说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 生:生按“左边的同学在??”“右边的同学在??”的句式说。 师:讲解正确的坐、读、写的姿势。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人的后背

师:这是人直立的脊柱图。 师:人立着的时候脊柱是怎样的? 生:直的

师:你能找到自己的脊柱吗? 生找

师:摸摸直立的同学的脊柱 生两人一组摸

师:你摸出来是怎样的? 生:直的

师:对,健康的脊柱应该像柱子一样直。 师:这弯曲的铁丝像什么? 生:弯弯的小河

师:如果读书写字姿势不正确,脊柱就容易弯曲,就可能长成驼背,像铁丝一样,

多难看啊!

4、看下面的一幅图,先说说图中有几位小朋友,穿白大褂的是谁,正在干什么。 1)启发小朋友主动说,有条理说。 2)小结:保护视力,要定期检查视力。 三)、巩固练习

有条理地说说几幅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四)、总结

我们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认真做眼保健操,还有定期检查视力。做到这些,

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长大后才能为国家作贡献。 生:看图

15

 

师:先说说图中有几位小朋友,穿白大褂的是谁,正在干什么。 生:回答

师:保护视力,要定期检查视力。 师:说说几幅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回答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要保护视力

师:对,(我们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认真做眼保健操,还有定期检查视力。

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长大后才能为国家作贡献。 板书设计: 9 读书写字

头正 身直 肩平 足安

第10课 洒扫清洁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洒扫清洁的具体要求。

2. 使学生意识到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

惯。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保持卫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卫生。 三、教材分析:

保持住处和学习场所的清洁卫生,是一个人勤劳、文明、有修养的具体体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保持自己房间的整洁,还要搞好教室的卫生。

保持清洁卫生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很是必要。环境指周围的地方,人们生活周围的地方就是人生活的环境。人需要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这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的环境卫生,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来保持,这是符合每个人的利益和要求的。因此保持环境卫生教育,是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之一,这种公德,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社会风貌,反映我国人民道德水准。因此,必须对小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为提高中华民族的

16

思想道德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想一想:

1.同学同桌互相说说:

你喜欢在哪种环境里生活?为什么? 2.小结:

整洁、优美的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好处,还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生活舒适;脏、

乱、差的环境,有害健康,使人心情不愉快,生活不舒服。

过渡导语:那怎样做才能保持我们周围的清洁卫生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

下!

通过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来引导学生加强对保持清洁的关注。

带着想一想的问题去读故事链接(只有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来

才能有作为)。

自我评价:这篇课文你学得怎么样?自己评价一下吧! 板书:

洒扫清洁 扫干净 摆整齐 讲卫生 第11课 年画

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初步了解年画的来历,潍坊年画。 2、 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对年画的感受。 3、 让学生了解民间年画的寓意。

教学重点:感受传统年画的来历年画的来历,潍坊年画。 教学准备:

1、 布置学生用两周的时间通过询问父母、老师,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什

么是年画,并搜索年画以及与年画相关的艺术饰品,筹备班级年画艺术展。 2、 老师尽量多搜集一些年画,并制成课件。

17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播放新年的音乐,创设过年的气氛,引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听到这段音乐,是否觉得就象回到了过年哪天?同学们喜欢过年

吗?生答:(略)师:你们在知道过年有些什么习俗呢?

生答:(略)放鞭炮、穿新衣、放烟花、包饺子、贴对联、贴年画等等。 同学们,你们看,这些画漂亮吗?你见过这些画吗?给你什么感觉?这些就是年

画。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大多数的年画艺人都是生活在乡镇的农民。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年画,了解年画! 师问:同学们,到底什么是年画?

师:年画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用以增添节日的气氛,又因为一年更换一次,故

称为年画。 二、 介绍年画

1、 年画的来历

同学们,瞧!你们认识年画中的这两个人吗?他们一个叫尉迟恭、一个叫秦叔宝,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吗?他们是唐朝有名的武将,为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他们成了门神了呢?这里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同学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

传说在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经常闹鬼,致使唐太宗重病缠身,夜不能寐,群臣提议让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说来神奇,宫中果然平静了下来。久而久之,太宗觉得秦琼,尉迟恭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宫中画师绘制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悬挂于宫门两旁。后来这种形式就流传到民间,并在民间中广为流传。贴门神驱鬼辟邪就是这样产生的。

同学们知道的门神有哪些呢?学生列举??门神

师:门神多取自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汉,这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英雄,妇孺皆知,影响面广,备受民间的崇拜。那么这些英雄好汉又是怎样成为人们心中的门神的?我们可以在课外查阅相关的资料。 2,潍坊年画 三、课后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年画哪些知识?课后我们可以通过

18

图书馆、上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年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那些年画艺术中心,寻找年画艺人,了解年画在当今的状况等相关知识。如果又兴趣还可以找找外国到底有没有年画,了解更多的年画知识。

第12课 剪纸

教学目标:

1. 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

2. 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学生欣赏剪纸。 二.中国的剪纸起源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剪纸艺术,相传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木板水印窗花,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和刀刻刺绣化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品种,经过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剪纸艺术,深深地扎根在劳动人民之中。它的作者多是不知名的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农忙务农,农闲刻窗花,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朴实情感,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在自己的艺术品上,反映了作者与群众的密切联

19

系,使剪纸艺术获得了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在漫长的年月里,经过无数不知名的农民作者的千锤百炼,创造了大量日臻完美的优秀作品,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民间艺术家。剪纸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以“阴刻”为主和“色彩点染”上。它的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美,色彩对比强烈,作品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的阳光照射,艳丽夺目,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 三.山东剪纸 四.拓展活动

说一说课本32页的剪纸代表了人们的什么愿

第13课 风筝

教学目标:

1.是让学生了解民间风筝艺术。

2.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了解民间风筝艺术。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故以后称“风筝。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

20

 

5 泰山古代的封禅的地方 五、拓展活动

1.有时间去泰山看一看,感受一下它的雄伟.

2.课下收集衡山、 恒山、 华山、 嵩山其他四座山的资料,并给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你的收集。

第33课 趵突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 2、了解趵突泉的文化、自然特点。

3、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熟读课文,获取知识。能和老师同学交流。 4、了解济南其他的两大名胜 二、重点难点:

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感受家乡的美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

搜集趵突泉的资料图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自读课文 3、展示资料、 图片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 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 南靠千佛山, 东临泉城广场, 北望大明湖, 面积 158 亩, 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 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 名胜。

4、地理位置

趵突泉发源于济水的源头王屋山太乙池,至今不竭。清代文学家蒲松 龄在《趵突泉赋》中一开头就说:“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为济为荥,时 见时伏;下至稷门,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北魏郦道元的《水 经注》,对济水地形及流向作了翔实的描述,特别是对济水之南的趵突泉、 大明湖等济水形成的泉湖风貌作了生动的描述。 趵突泉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 誉。趵突泉曾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园林、“十佳”公园和国家 4A 级景区, 是首批国家重点公园

 

41

5、周边揽胜

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观 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沧园、白雪楼、万竹园、李苦禅纪念馆、 王雪涛纪念馆等景点最为人称道。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元好问、 赵孟睢⒄叛?啤⑼跏厝省⑼跏快酢⑵阉闪洹⒑紊芑?⒐??簟⑵艄Φ龋� 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成为海内著名的旅 游胜地。

6.趵突泉的近况

近年来由于济南市的水文情况,最近十年来趵突泉经常陷入季节性停 喷的窘境,2001 年时更是创下了停喷 890 天的历史纪录。泉水停喷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采取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和放水保泉 等措施后,自 2003 年 9 月以来,趵突泉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 景象。后来,在 2007 年 5 至 6 月有一次断涌,不过,在济南 7?18 暴雨事 件后,趵突泉再次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 2010 年 9 月 23 日, 趵突泉泉水欢涌。 当日, 趵突泉地下水位升至 30.01 米,创 1966 年以来最高水位记录,三窟迸发的景象令中秋节假日来此赏泉 的游客大呼“过瘾”。

7、总结 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拓展活动

济南七十二名泉,你还知道哪些?

第34课 蓬莱与崂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蓬莱与崂山的地理位置。 2、了解蓬莱与崂山的文化、自然特点。

3、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熟读课文,获取知识。能和老师同学交流。 4、了解一下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 二、重点难点:

了解蓬莱与崂山的地理位置,感受家乡的美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 搜集的蓬莱与崂山资料图片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42

第一课时 蓬莱

1、导入 2、自读课文 3、展示资料、图片 4、蓬莱山传说

相传, 很早以前, 渤海中有三座神山, 其上物色皆白, 黄金白银为宫阙, 珠钎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 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 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 士回答: “那就是仙岛。 ”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 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蓬莱”者, “蓬 草蒿莱”也。据说,蓬莱这个神山名就是这样来的。

5、关于蓬莱山的历史记载

实际上,早在秦始皇之前, “蓬莱”作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成 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 汤问》亦有“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兴,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日瀛洲, 五曰蓬莱”的记载。可见,秦始皇并不享有神山“蓬莱”的发明权。 “蓬 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汉 : 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 ”汉武帝确曾于元光二年(前 133)东巡至 蓬莱,说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 ,聊以自慰,这说法似乎可 信:一、至今未见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莱”作为地名出现的;二、据清代《蓬 莱县志》载,蓬莱旧城鼓楼(址在今画河桥西 50 米处)的前身,为古城东门,名 “望仙” ,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 6,蓬莱山的介绍 蓬莱山又名“九仙山” ,位于尤溪坂面乡山面村,距县城 3 5 公里,海拔 1288 米,峰顶面积达 2000 多平方米,是尤溪最高的山峰之一。岩凿百栏曲径峰回,峰顶立有观音佛祖像,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 。蓬莱山不仅是尤溪建 县前最早开发的名胜景点和宗教信士活动场所, 而且是三明市最优美的旅游自然 景区之一。区内山峦奇特,山势雄壮,峰峦峭拔,怪石嵯峨,流泉飞瀑,鬼斧神 工,茂林修竹,古木参天,奇花异草,山明水秀。山上有金鲫池、石棋盘、黑白 二石子、炼丹灶、白鹤洞等胜景。同时,洞窟幽深,岩壑雄峙,峡谷险绝,山泉 潺潺,苍松翠柏,山光水色,景致宜人。相传山巅有仙人来往,并可闻鼓乐声。 据《尤溪县志》载昔人诗云: “微风轻动雾云开,日照峰巅香烛台,不为神灵躬 朝观, 只缘赏景上蓬莱”

 

43

蓬莱山盛夏不暑, 。 严冬不寒, 天高气爽, 平均气温 18℃, 日出日落之景,尤为壮观。山上幽雅壮丽景致,令游人流连忘返。并有傍山公路 蜿蜒而至。

第二课时 崂山

1、导入 2、自读课文 3、展示资料、图片 4、简介

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一。它是 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 ,又称“崂顶” ,海拔 1132.7 米, 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 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 山海相连,山光 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 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 87 公里,沿海大小岛屿 18 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 你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 一边是碧海连天, 惊涛拍岸; 另一边是青松怪石, 郁郁葱葱,你会感到心胸开阔,气 秋天的崂山舒神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 “神仙之宅,灵异之府。 ”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 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 观七十二庵” ,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 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1982 年,崂山以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名单。 5、太清宫

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前临太清 湾,背依七峰,为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最大的道观。全真道天下第二道场。道 教的“返璞归真”内涵与崂山自然生态互为诠释,浑然天成。位于崂山南麓老君 峰下,三面环山,前濒面海,四季葱茏赛江南。现占地 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2500 平方米,共有房舍 150 余间。太清宫共分三个独立院落,每个院落都有独 立的围墙,单开山门。 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 “太清”乃太 上清净之界, 也就是 “神仙” 的天堂。 太清宫的全部建筑由 “三官殿” 、 “三皇殿” 、“三清殿”组成。风格清淡简朴。 三官殿这组建筑最大,前后三进院 落。殿内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内有紫 薇、银杏、牡 丹、耐冬等花木。特别是正殿前院的两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 ,一棵开红 花,一棵开白花,每逢冬尽春临之际,拳头的花朵开满枝头,红的火红,白的雪 白,花期持续三个

 

44

月。寒冬季节,满树绿叶滴翠,红花娇艳,犹如落下一层绛雪。 据说这两棵耐冬,是明永乐年间道士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植于此。 三皇殿院 子里有两株古柏,汉代所植。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周围有许多景点和刻 石。因此,太清宫一带就成了崂山游览区的中心。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 多次以崂山为背景。宫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当年蒲松龄寓于此,与牡丹、 山茶相对,孕育出优美神话故事《香玉》 ,写白牡丹和红山茶变成美丽的女子, 与一位书生相恋的故事,为《聊斋志异》中的佳作。 太清宫附近名胜有:神水 泉、龙头榆、摩崖石刻等。在太清宫,偶尔还可看到“海市蜃楼”奇景。崂山的 上清宫附近景色也很好。 多奇峰异石, 古树清泉。 崂山的山有多高, 水就有多高, 名泉胜水是崂山一大特色,巨峰顶上的“天乙泉” 、太清宫的“神水泉” 、上清宫 的“圣水洋”等都是崂山名泉。崂山的特产矿泉水,有人誉之“积年之疾,一饮 而愈” 。 7、拓展活动

你知道“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说给你的同学们听听吧。

4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齐鲁书社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齐鲁书社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6784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