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历 史
一、编写说明
本纲要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我省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制定的。历史学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要求,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由于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途径和形式,因此,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某一版本的历史教材。《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规定的六个历史学习板块属于考查范围。
2.注重“三维目标”,侧重能力考查。认真贯彻《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考试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3.遵循新课程理念设计试题。历史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设计既要以历史问题为出发点,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学业考试的试卷力求结构合理、题量适中、题意明确、难易适当、目标有效,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业水平,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适度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试题。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
(一)考试性质
历史学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
1
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学习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此,历史学科学业考试首先着重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历史学科毕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重视评价学生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情况。 (二)考试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学习能力的不同要求,按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进行考查。
A.识记 指学生能正确写出或判断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和史实,如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文献的正确表达,对重要的历史地图、图像的识别。
B.理解 指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初步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义、影响、作用、规律和特点等方面的抽象认识,即形成一定的历史技能和历史思维能力。
C.运用 指学生在识记与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自己的解释和判断, 初步分析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和比较异同等,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以上三个层次的考试水平的要求是递进关系,每一高层次考试水平的要求同时包括了较低层次考试水平的要求。考查时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历史知识的点、线、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注重探究式学习。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2
(3)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做到论从史出,
3
论证严密;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依靠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为了突出其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重要性,历史学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渗透以下具体目标:
(1)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斗争和艰苦奋斗的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4)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5)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6)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历史学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在考查学生学业水平时,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力求做到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和渗透。
4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学习 板块 学习主题 1.中华文考试内容与目标要求 A.识记 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等原 明的起源 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 的区别 B.理解 如何计算历史年代 2.国家的会变革 3.统一国国古代4.政权分史 立与民族融合 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 系的发展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A.识记 郑和下西洋,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要措施及作用;“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历史影响 8.科学技术 A.识记 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B.理解 以长城、大运河、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 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 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9.思想文化 A.识记 汉字的演变,《史记》和《资治通鉴》,唐诗、 宋词,古代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5
1. 通过 商鞅变法、统一国家的 建立 、 等史实,考查学生 分析 问题和 解决 问题的能力 A.识记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分封制,春秋争产生和社 霸和战国七雄 A.识记 秦兼并六国,张骞通西域 C.运用 通过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 建立的意义;结合西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评价汉武帝 A.识记 三国鼎立的形成,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 南的开发 B.理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A.识记 武则天,“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与吐 蕃交往的史实 B.理解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 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A.识记 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成吉思汗统一 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B.理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理解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闭关锁国” 中家的建立 B.理解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 通过 汉武帝等 历史 人物,考查学生客观 评价 历史人 物的 能力 3. 了解 民族关系的发展, 认识 民族 团结的重要性 4. 认识 中国古代 科技 发明和 思想 文化对 世界 文明发 展的 贡献 社会危机 B.理解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历史学科2017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