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育学 同步练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0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教育学同步练习

第一章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

A.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出现 B.学校教育体系形成

C.“废科举,兴学校”及近代学制产生 D.教育实体化 2. 狭义的教育是指( )

A.课堂授课 B.文化传授 C.人才培养 D.学校教育 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 )

A.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传递生产经验 C.传递生活经验 D.培育下一代 4.下列哪项不属于古代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 ) A.水平性 B.阶级性 C.道统性 D.专制型

5.( )之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态,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6.古代教育准确的说是指( )教育。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D.封建社会

7.《孟子》中“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其中“校、序、庠、学”都是指( )

1

A.教师 B.学校名称 C.私塾 D.六艺

8.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指的是(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9.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是( )

A.《论语》 B.《札记》 C.《学记》 D.《孟子》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中。

A.《理想国》 B.《政治学》 C.《教育学》 D.《大教学论》

11.主张把“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的人是( )

A.卢梭 B.康德 C.苏格拉底 D.夸美纽斯

12.被称为“科学教育的奠基人”,也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的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亚里士多德 D.马克思

13.( )的面世,标志着教育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尔》 14.英国哲学家( )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A.卢梭 B.洛克 C.康德 D.杜威

15.古代( )以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育目的。 A.中国 B.印度

2

C.雅典 D.斯巴达 16.我国自( )时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A.夏代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17.( )的教学法称之为“精神产婆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拉伯雷 18.教育学研究对象是( )

A.教学思想 B.教学模式 C.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 D.教育理论 19.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道编写的第一本著作是( ) A.《普通教育学》 B.《教育学》 C.《埃米尔》 D.《理想国》

20.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的“三中心”思想的人是( )。

A..杜威 B.康德 C.洛克 D.裴斯泰洛齐 二、简答题

1.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2.近代教育与古代想比,其变化表现在那些方面?

3.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第一章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中国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2.D 解析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相对广义的教育而言的。

3

3.A 解析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4.A 解析 教育水平低是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5.C 解析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自夏始,到西周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态。 6.C 解析 古代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7.B 解析 “校、序、庠、学”均是指学校名称。

8.B 解析 教育全名化是指教育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需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注意区分教育终身化、民主化、全民化概念。

9.C 解析 《学记》是《札记》中的一篇,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0.A 解析 柏拉图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著作《理想国》中。 11.D 解析 “泛指教育”是夸美纽斯的主张。 12.A 解析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13.C 解析 《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磁卡规范教育学的诞生。 14.B 解析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书”。

15.D解析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 16.A 解析 详细解析见第五题。

17.A 解析 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被后人称为“精神产婆术”。 18.C 解析 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19.B 解析 《教育学》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写成的著作。 20.A 解析 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提出“三中心”。 二、解答题

1.答:《学记》中的教育思想表现在:(1)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扯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要学生失去自信;向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答案。(2)强调教学要循序渐进。

2.答:变化表现为:(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以法治教。

3.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有教育实践,他们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说的实践;(2)教育理论对工作者意义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它有

4

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它有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为学习其他相关科学奠定理论基础,缺少理论指导,实践难以取得成效;(3)孔子是一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它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都是他总结经验后提出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学第二章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A.政治 B.经济 C.社会 D. 教育

2.( )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及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制度 B.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水平 D.人力、物力、财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 )教育的要求。 A.初等 B.初级中等 C.高级中等 D.高等

4.( )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和形态,把简单劳动力变成复杂劳动力,把体力劳动力者变成脑力劳动力者。

A.科学技术 B.教育 C,文化 D.生产力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影投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资本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起作用,这就是( )

A.土地 B.劳动 C.人力资本 D,劳动力

6.( )在美国经济学第37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解,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A.凯恩斯 B.舒尔茨 C.恩格尔 D.托宾

5

7.学校文化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思想观念是( ) A.人生观 B.价值 C.学习 D.感情

8.( )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精神文化 C.学校观念文化 D.校园文化 9.决定学校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政治体制 B.经济体制 C.社会体制 D,校园文化

10.( )集学校、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A.在职教育 B.网络教育 C.成人教育 D.跨年龄教育 1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风 B.组织和制度文化 C.精神或观念文化 D.物质文化

12.通过计算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

A.30% B.33% C.35% D.38%

13.学校这个群体和构成它的个体对教育的目的、过程、规律的认识,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是( )成分。

A.认知 B.感情 C.价值 D.理想

14.下列对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B.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

C.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 D.教育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封闭的循环关系

6

15( )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A.科学技术 B.电脑

C.信息技术 D.多媒体技术

16.一个国家设立教育制度、公民接受教育,基本上是由( )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法律制度 C.科学技术制度 D.生产力水平

17.下列对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B.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受生产关系的调节 C.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同步 D.教育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

18.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它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 )。

A.劳动 B.教育 C.投入 D.管理

19.影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因素是( )。 A.人口性别结构 B.人口年龄结构 C.人口阶级构成 D.人口地域分布 20.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 )。

A.培养人才 B.传授知识 C.传授技能 D.传播文化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4.简述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7

第二章 参考答案

1.A 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2.C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水平及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A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4.B 教育把简单劳动力变成复杂劳动力,把体力劳动者变成脑力劳动者,从而改变劳动力的性质和形态。

5.C 人力资本是除土地、劳动、资本外,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6.B 该演讲者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7.B 价值观念是学校文化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思想观念。 8.D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9.D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

10.B 网络教育是集学校、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11.C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或观念文化。

12.B 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13.A 题干描述的内容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认识成分

14.D 教育与文化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着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变化与发展的一面,而不是一种封闭的循环关系。

15.C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16.A 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设立教育制度、公民接受教育的形式。 17.C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可能落后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8.B 教育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9.B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所占比例。

8

20.A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 二、简答题

1.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水平;(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体系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4.答;(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本学习者的情况自动化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是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以不同的反馈,给以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3)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第三章 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内发论者的是( )。

A.孟子 B. 荀子 C.弗洛伊德 D. 格赛尔

2.“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这是表达了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 )观点。

A.内发论 B. 外铄论 C.多因素交互作用轮 D. 性善论

3.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 阶段性 C. 规律性 D. 稳定性

4.促使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向现实状态转变的是( )。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5.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 )。

9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社会实践活动 D. 信息反馈活动 6. 下列关于遗传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述错误的是( )。

A. 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B. 遗传素质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等 C. 遗传素质存在个体差异 D. 遗传素质能预定人的发展

7.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做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论证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个体发展的成熟程度 B.遗传素质 C.环境因素 D.后天学习 8. ( )是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 遗传素质 B. 后天教育 C. 人的主观能动性 D. 外界环境 9. 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是( ),这也是教育的理想。

A.发挥人的潜能 B.发现人的价值 C.进行个性教育 D.挖掘人的力量 10. 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阶段是( )。 A. 儿童期 B. 少年期 C. 青年期 D. 幼儿期 11. 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是( )。

A. 性机能成熟 B. 能独立生活 C. 个性形成 D. 发育期结束 12. 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的因素是人的( )。 A. 先天素质 B. 外在力量 C. 教育 D. 机体成熟程度

13. 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稳定性 D. 不均衡性

14.个体发展中,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是( )。

A. 个性差异 B. 生理特征 C. 心理特征 D. 年龄特征 15.科学地说,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A. 主导因素 B. 物质前提 C. 关键因素 D. 无关因素

16.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徒劳的。这种看法属于( )。

10

A. 内发论 B. 外铄轮 C. 教育无用论 D. 多因素交互作用轮 17. 下面不属于遗传素质内容的是( )。

A. 机体结构 B. 道德品质 C. 感官 D. 神经系统 18. 下列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 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条件 B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人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环境影响D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无消极和积极之分

19.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 )。 A. 幼儿期 B. 少年期 C. 童年期 D. 青年期 20.下面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华生 B. 格塞尔 C. 维果斯基 D. 孟子 二、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包括_____和_____。

2、多因素交互作用论认为,___是发展的主体,___是发展的客观条件。

3、在教育教学中有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____。

4、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___的概念,即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5、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了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规律。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和_____等。

7、夸大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这是_____论的观点。

8、个人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_____,第二个层次是_____、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9、___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和尊重。

10、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_____与_____两段。

11

11、成熟的标志是:____方面具有生殖能力,____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2、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_____和_____。

13、现代遗传学认为,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在于__________。 14、学校教育中的_____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既有即时价值,又有延时价值。

1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__的总和。

16、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_____。 17、美国心理学家_____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1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提出了___,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

19、瑞士心理学家____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20、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____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二.简答题

1.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4.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5. 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体现?

第四章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

1(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针 D.素质教育

2( )的教育目的论者主张,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教育无论是对公众、

12

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

A.自然主义 B.自由主义 C.存在主义 D.社会本位论 3素质教育是以( )为重点的教育。

A.德育 B.智育 C.全面发展 D.培养创新精神 4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创新能力的培养 B.知识的数量与更新 C.内容的单一性 D.提倡全面发展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的关系。 A.理论和实践 B.整体和部分 C.具体和抽象 D.普遍和特殊

6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是在说( )。

A.教学目标 B.教学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学大纲 7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 A.从各自理想出发,使各个价值得到充分发展

B.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C.德、智、体、美相结合的全面发展 D自由天然性得到发展 8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尊重个人价值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进行素质教育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9下列不属于自然主义教育的论者的是( )。 A.卢梭 B.康德 C.洪堡 D.福禄贝尔 10“四有、两爱、两精神”是在( )中提出的。

A.《中华人名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法》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1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A.创造艺术美 B.创造生活美 C.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鉴赏美得能力

13

1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形成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B.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C.素质教育的内涵 D.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13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 )。 A.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

B.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的人 C.适应时代精神,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D.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培养对象的特殊要求叫做( )。 A.教育目的 B.教学目标 C.培养目标 D.培养目的 15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

B.1982年《中华人名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教育方针 C.1995年《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方针

D.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的教育方针 16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在( )社会。 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空想主义 D.共产主义 17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

A.应试教育 B.双轨制教育 C.素质教育 D.终生教育 18造就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 )。

A.旧时不合理的劳动分工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化 C.社会生产力水平 D.科技水平不均衡 19下列属于社会本位论的是( )。

A.艾伦·凯 B.涂尔干 C.沛·西能 D.哈耶克

2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14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劳动技术教育 二、填空题

1、就其表述和内容而言,教育目的具有____、___和____三个特征。

2、教育目的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①____、②____、③____。

3、_____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4、教育目的的层次分三方面: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5、培养目标是由特定_____和特定_____的需要决定的,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

6、教育目的是针对_____提出的,培养目标是针对_____提出的。 7、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和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同,教育目的具有_____。

8、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_____实现的。

9、_____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而_____心中的理想则是培养自然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的人。

10、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有_____教育目的论、_____教育目的论、_____教育目的论。

11、_____论者主张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_____是确定教育目的首要因素,_____是次要因素。

12、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由_____于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13、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_____的关系。 14、_____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15、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__________。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__________的客观要求。 17、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是____、____、_____、_____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构成。

18、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即_____。

15

19、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________决定的。

20、“忠君、尊礼、尚公、尚武、尚实”是_______时期的教育目的。 三、简答题

1.普通中学智育有哪些要求?

2.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3.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章 同步训练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B 荀子是外铄轮者,故选B

2.B 该句为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所说,应为外铄轮观点,故选B 3.A题目中描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区别于阶段性,故选A

4.D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促使个体身心发展从潜在的可能向现实转变中起决定性作用,故选D

5.C直观能动性分为三个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故选C

6.D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必要因素,但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7.A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故选A 8.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选C 9.C个性教育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故选C 10.B少年期被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故选B 11.A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具有生殖能力,即性机能成熟,故选A 12.D人的机能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故选D 13.A“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故选D 14.D题干内容是年龄特征的定义,故选D 15.B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故选B

16.A格赛尔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可判断此话为内发论观点,故选A 17.B道德品质是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形成的,故选B

16

18.D环境的影响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的,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不相同, 19.C小学阶段一般被认为是人生发展的童年期,故选C

20.A华生是“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故选A。应熟记个不同论点及其代表人物 二、1、生理发展;心理发展2、人;外部环境3、差异性4、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5、个别差异性6、遗传;环境;教育7、环境决定8、生理活动;心理活动 9、人的价值10、初级中学;高级中学11、生理;心理1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3、核糖核酸排列及其活动的差异14、基础教育15、社会关系16、成熟机制 17、科尔伯格18、华生;环境决定论19、皮亚杰20、费洛伊德 三、简答题

1.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1)同意反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均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 答;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 答: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青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得到的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5.答:教育能使人的价值得到发展主要通过:(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和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机能;(4)应该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第四章 参考答案

17

一、单选题

1.B教育的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故选B。 2.C题干中的观点为个人本位论的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的论者的主张,故选C。 3.D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特征和重点内容,故选D。 4.A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故选A。 5.D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因针对的对象不同形成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故选B。 6.A题干描述的是教师教学目标的概念,故选A。

7.B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故选B。

8.B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故选B。 9.C德国的洪堡 自由主义教育的论者,故选C。

10.B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页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任命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既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该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11. C美育的最高层次任务是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故选C。

12.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形成的理论基础, 13.D. A项是英国教育目的的特征,B项是德国教育目的的特征,D项才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完整表述,故选D。

14. C题干描述的是培养目标的定义,故选C。

15.B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当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故选B。

16. D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共产主义社会,故选D。 17. C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素质教育,故选C。 18. A旧时不合理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故选A。

19. B法国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是社会本位论中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代表, 20. A德育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故选A。 二、填空题

18

1、抽象性;理想性;终极性2、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3、教育目的 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5、社会领域;社会层次

6、所有受教育者;特定的教育对象7、社会制约性8、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

9、 柏拉图;卢梭10、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存在主义11、社会本位;社会;个人

12、毛泽东13、具体与抽象14、创新能力1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6、现代大工业生产17、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18、教育目的 19、政治经济制度20、清末新学制改革之后

三、 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2.答: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接受教育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3. 答: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1.答:(1)帮助学会僧进一步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

第五章 同步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

1.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的属于侵犯学生的( )。 A.人生自由权 B.身心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名誉权

19

2.个别教师随意宣扬学生的生理缺陷,属于侵犯学生的( )。 A.隐私权 B.名誉权 C.荣誉权 D.身心健康权 3.( )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A.人身权 B.人身自由权 C.身心发展权 D.受教育权 4.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 A.正确的教育引导 B.社会环境作用 C.个体与环境作用 D.个体能动性 5.自然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 A.格赛尔 B 皮亚杰 C.华生 D.班杜拉 6.教师道德的核心是( )。

A.接受教育工作 B.热爱学生 C.专业素养 D.心理素养

7.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对( )的定义。

A.教育能力 B.教育素养 C.研究能力 D.教育理念 8.下列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的是( )。

A.赫尔巴特 凯洛夫 B.赫尔巴特 卢梭 C.卢梭 杜威 D.凯洛夫 杜威 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 )。 A.富有传递社会道德、价值挂念的使命 B.富有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使命 C.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D.及时传道者又是管理者

20

7、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自我评价 9、劳动

10、共青团和学生会

11、教育者的施教传道 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 12、语言 事实 13、选好榜样

14、委托任务 组织活动 15、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16、自我意识

17、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

18、个体的社会化 社会规范个体化 19、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 20、活动和交往 三、简答题

1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2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顺则的内在依据。

46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权衡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互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体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4 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斗争。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必须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还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内因),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育学 同步练习在线全文阅读。

教育学 同步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6258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