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现代西方哲学1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1970-01-0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思想根源:

它继承和改造了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意志主义倾向。 古罗马的 宗教哲学代表奥古斯丁就主张意志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中世纪唯名论的主要代表司各脱也主张意志高于理智。康德的“自在之物”就是上帝、灵魂、意志,同时假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并主张意志高于理智,他还吸取了柏拉图的理念观,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以及印度哲学悲观厌世思想、古希腊神话、近代非理性主义倾向等。 3.基本特征

①把意志看作世界的本体和万物的根源

他们把意志夸大为世界的本体,认为世界就是我的意志,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意志是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去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的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把意志对世界的反作用夸大到了极端,从而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②把意志看作高于理性,是理性的主宰

认为意志是人的实体,是人的真实本质,也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意志高于理性,支配理性,理性是从属意志品质的工具,意志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陷入理性主义。

③脱离客观规律的主观意志当作实践行为的准则

把意志凌驾于客观规律之上,鼓吹意志不受客观规律约束,甚至抹煞客观规律, 主张单凭主观愿望随心所欲地行事,意志是人行动的动力,是评介善恶的价值标准,陷入盲动和冒险主义。 4.意志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意志主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创立的生存意志论(非理性和悲观主义的结合)。

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创立的“权力意志论”,把权力、无理性和乐观精神结合起来。

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狄尔泰、齐美尔和法国柏格森

6

建立的与意志主义相一致的生命哲学。 二、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哲学 1.叔本华其人

奥瑟.叔本华(1788-1860)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2.生存意志哲学的基本观点 ①意志本原论

叔本华所讲的意志,是一种无目的的求生存的生命冲动,是支配世界的基本原则,具有如下特征。 a.意志的本原性

世界的内在本质是意志,万事万物是意志的客体,是意志的表象。 b.意志的等级性

意志的客体化是有不同等级的,级别是无穷尽的而且有质的区别,理念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具体事物是意志的间接客体化,是暂时的,虚伪的。 c.意志的普遍性

意志是一种求生存的生命冲动,这种生命冲动不仅物有人有,万事万物都有。

世界是一个意志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生存渴望和冲动的世界。 d.意志的永恒性

意志是永恒存在的作为意志客体化的具体事物虽然是有生有灭的,但是意志是不灭的,一个事物的灭就是另一个事物的生。 e.意志的欲求性

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永不止息的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一切都在运动着。

“努力就是意志唯一的本质”。 f.意志的自由性

意志是自由的,意志不服从任何根据,因为意志自身就是根据,意志本身既不是现象,又不是客体,而是自在之物。

7

g.意志的现实性

过去是消逝了的无,未来是不真实的幻想,唯有现在是常在而屹立不动的。现在是意志的基本形式。 ②世界表象论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意志,一方面是表象,意志和表象不是平行的,意志是表象的内在本质,表象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是绝对存在的,表象是相对的存在,意志靠直观把握,表象靠理性认识。 表象具有如下特征: a.表象是相对的

表象是相对的,这首先在于表象是相对于生物,尤其人而言的,没有生物也就不存在什么表象,表象是生物和表象。

“世界是我的表象”。

世界上并没有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世界上的一切只是作为人的表象而存在。

“我就是全世界,就是小宇宙。” b.表象的基本形式是主客体的分立

叔本华反对主体派生客体,也反对客体派生主体,同样不赞成主客体同一论,二者是互相依存的,二者不是一方设立一方的关系,因而既不能从主体出发,也不能从客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

作为表象的世界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是主体,一方面是客体,失掉其中一个半面,作为表象的世界就没有了,因此二者是不可分的,二者只是由于对方的存在才有意义,才能存在,双方互为界限,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由此,作为表象,它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c.表象的本质靠直观把握

意志没有过去和未来,只以现在的形式存在着,因而只能通过表象才能认识意志,认识了表象的本质也就认识了意志。

认识的途径基本上有两种,理性与直观。理性与直观都是意志的工具,理性与直观相比,直观更可靠,因为理性认识只是表象的摹写和复制,但理性也是不

8

可少的,人的理性只能停留在这虚伪的相对的表象表面,唯有直观才能达到那真实的、绝对的意志,意志必定显现为个别的、具体的表象,没有理性引路,人就不能认识这些表象。这种直觉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常常表现出来。 ③人生痛苦论

叔本华真正关注的是人的问题,从“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可以看出,他是从人出发构建他的哲学体系并力图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探寻人的本质、价值意义和命运的。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因为人是意志的客体化,而意志的欲求是无止境的,意志永远不会满足,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那么解脱痛苦的唯一途径就是否定意志,否定意志的具体途径就禁欲和死亡,意志否定的结果是虚 无。 人生的痛苦(意志的肯定)→解脱痛苦(意志的否定)→虚无 a.性欲与人格

人究竟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的核心是性欲,从这个角度上讲,人又是性欲的化身,“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点”,所以人的普遍本质是性欲。

动物也有性欲,怎样才能把动物与人区别开来呢?因为人有人格,所以人就是人格,包括健康、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和教育等。

人的本质性欲与人格的统一,作为性欲是人与一切生物所共有的,作为人格是人独有的。

b.人生即痛苦——意志的肯定

人的欲望是永远不能被完全满足的,因而人生是痛苦的。同时,每次欲望的满足都是障碍重重的。

世间没有永驰的东西,人只能活在刹那的现在之中,没有过去和未来,是很空虚与痛苦的。

人的本性是欲求和挣扎,因而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世界就是贪欲横流的。 c.解脱痛苦——意志的否定

意志自我否定的途径是有两个——禁欲和死亡

禁欲的第一步是不近女色,不近女色就是否定了婴儿——新的生命的意志

9

的肯定,使肯定的生命意志随着个体有限的生命的结束而完结。

禁欲还表现在苦行,甘愿自鞭、自苦、自贫,真实除了躯壳之外,早已死去。

意志的根本否定就是死亡,一旦个体生命死亡,就是意志挣脱原有的羁绊和重获自由的时候。

意志否定要经过斗争,只有少数看穿了人生真谛的人才能做到。 d.人生是虚无

人生摆脱了痛苦——否定意志,否定了意志也就否定了一切,世界和人也就变成了虚无。无论是意志、表象,还是人自身都在意志的自我否定之中成为了无,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

而这虚无的境界是真正的、神圣的人生之所在,这就是叔本华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结论。

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 5.简评

①叔本华对意志的界说从根本上是错误的,意志是一种心理活动,而他的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是一种虚构,当然不可能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但他在反对神学目的论中强调人的意志,主张从事物内部自身找发展的原因,只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

②叔本华在认识论上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性,对中唯心主义的批判也是切中要害的,但世界表象论本质上是错误的,用表象取代客观存在,在主客体关系上反对物质的第一性,同时夸大了直觉的作用,贬低了理性的作用。

③叔本华人生痛苦论是一种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人是人格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理性与感情的统一,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生永远是痛苦的,要人们禁欲,而自己却不禁欲,是一种 宗教的欺骗。

④叔本华哲学的目的在于唤醒在理性主义重压下沉寂多年的生命意志,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包含着一些引人深思的论断和真知灼见。 三、尼采的冲创意志论

10

第一讲 绪 论 一、 什么哲学?

哲学处于这一尴尬境地的明显标志就是它的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决的难题。

因为哲学问题乃是永恒无解因而万古常新的难题,故而一切答案都不具有终

由此可见,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因为前人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同样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它们可能会发生一些形态上的改变。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习的哲学不仅是当前的,还有过去的,甚至将来的。于是,历史上已经过去了的思想实际上并没有过去,它们也构成了我们的存在的一部分,因而“历史性”在此就有了“现实性”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思想包含而且必须包含过去的思想才成其为思想,或者说,离开了历史,我们的思想甚至我们的存在便是残缺不全的。

哲学就是哲学史,或者说,哲学史就是哲学。使哲学成为哲学的,是哲学问题永恒无解因而万古长青的本性。 哲学就是反思。

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

海德格尔:他的著作是“道路,而不是著作”(Wege—nichtWerke),这里的“道路”用的是复数。言外之意,哲学问题的终极解决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探索。所以,我们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永远“在途中”。

智慧的痛苦

由此可见,爱智慧根源于人的本性,这是人必须经历的痛苦,正是在这种痛苦之中,人成其为人。人“成其为人”的意思并不是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等待”着人去实现,而是说“人是人的未来”,他的“本质”是未定的和开放的,由他自己来塑造自己本身。

1

?二、现代西方哲学概述 1、什么是现代西方哲学?

本门课程所指的“现代西方哲学”是指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西方(主要是指西欧和北美)各国产生的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哲学学说,其中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学说,在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有其限定性。 ?2、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势态

现代西方哲学经历了一百万年的过程,其间流派纷呈,思潮迭起,相互角逐,此兴彼衰,呈现出变化多端的态势,但从各流派的学说及其所代表的思潮的内容和倾向来看,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科学主义思潮;一类是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思潮最早形态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的孔德实证主义。约翰.穆勒和斯宾塞是实证主义在美国早期代表,人们称他们为实证主义第一代。实证主义第二代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实证主义的第三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的逻辑实证主义,它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同期兴起的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所代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以库思为代表的历史主义代替了批判理性主义,很快又出现并兴起了新历史主义学派。

科学主义思潮流派还包括日常语言学派等。

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最早形态是发端于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的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后被尼采继承和发展,合并称为人本主义的第一代,人本主义的第二代则是在第一代基础上兴起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德国和法国的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三代则是以海德格尔.萨特等人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它产生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盛行于五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包括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现象学;结构主义、实用主义也倾向于这一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中,除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外,还有一些哲学流派,主要是宗教哲学流派和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2

宗教哲学主要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基督教的马克思主义”等。

?3、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关注并深化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某些有意义的思想,但根本观点则是不科学的。

其次,关注和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对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意义提出了某些有价值的思想,但又夸大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而走向非理性主义。

再次,重视概括现代科学成果,力图使哲学和科学,特别是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

最后,重视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的理论,揭露了当代西方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然而,对其矛盾和弊端的产生根源缺乏深刻的认识,也没有找到克服矛盾消除弊端的途径。

与此同时,?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各有自形成自已的特征: 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基本特征是:科学主义哲学主张哲学要以科学为主题,哲学不能是超越科学的形而上学,只是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哲学是理性的活动,但要以经验科学为基础,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当向科学看齐,放弃抽象的思辩,采用精确的分析方法,哲学的任务不是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那是科学的任务,哲学只为科学提供方法服务。科学主义倾向使哲学完全寄生在科学的母体上,失去它应有的对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的探讨。

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人本主义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主题,以人、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为中心,从人的生存出发去把握真实世界。这种倾向坚持哲学是高于形而上学的。科学的方法只能认识现象,哲学的方法才能洞察实在,科学只能提供人类生存的手段,哲学领悟才能解决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不能把哲学科学化。

两种倾向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形似对立,实则互补。 宗教哲学则是以论证上帝存在和宗教信条合理性的哲学理论。

3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泛指那些所谓“适合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始终贯穿着相对主义的理论红线。 ?三、西方哲学的产生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哲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反映,是时代的思想,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哲学。

西方哲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规定的大大小小的矛盾尖锐地暴露出来,古典资产阶级哲学走到了尽头,代之而起和应之而生的则是流派纷呈的现代西方哲学。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逐步从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的进步的阶级转化为保守的失去革命性的阶级。一方面幻想巩固自已的统治,另一方面又害怕无产阶级革命而感到恐惧、悲观,产生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尼采为资本主义走向垄断和军国主义道路的尼采的权力主义,以及反映在高科技社会里精神贫乏、人性丧失、人的本质异化和人的伦理、价值扭曲变形的存在主义哲学。 2、科学基础

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哲学植根于科学的土壤之中。

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相继产生了许多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科学主义哲学是直接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的结果,人本主义则是从否定的意义上对自然科学作出了概括和总结。 3、理论源渊

现代西方哲学是以往西方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批判地审视西方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科学主义思潮的源头是英国的经验主义,而人本主义的思潮则来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两者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都有对立。 四、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意义

4

首先,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其次,是了解现代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再次,是我们开拓视野,增强理论思维能力的需要。 2、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

一是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要防止两种片面性

第二讲 意志主义

一、基本概述 1.总论

意志主义是一种把意志视为最高原则,用意志去构建世界,规范人生的理论。它主张意志是世界的本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认识的根本途径是意志的直觉活动,生命是意志冲动和自我实现,其中的思想是主张意志对于理性的优先地位,宣扬意志在世界和人生中的首要和决定性的作用,意志是世界的本体和万物的根源,是一种以夸大意志的地位和作用为特征的唯心主义学说。 意志主义是现代人本主义的思想的重要基石。 2.形成 历史根源:

意志主义所处的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晚于其他各国,资产阶级虽然发展了,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还不能抗衡,产生了消极悲观的厌世情绪,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正迎合了这种精神状态。 阶级根源:

德国在铁血首相卑斯麦的率领下,通过一系列战争,统一了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掌权,德国的强大要求对外扩张,重新瓜分世界,对内要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必然需要独断专制、强权、暴力,尼采的权力意志正是这种精神状态的代表。

5

尼采汲取了叔本华生命意志是世界本原的思想,但是与叔本华不同的是他认为生命意志的本性不是求生存而是创造。意志是一种强大的、不可遏制创造冲动,这种创造和冲动的意志构成了人生和世界决定了人生是一场战斗,是冲动创造和奋击。

有的地方把他译为“权力意志”。以为是一种政治权力的意志,这会引起误会,实际上他是反对政治权力的,“冲创”意志相对正确地反映了尼采主张意志乃强大的创造冲动的精神实质。

尼采哲学是一种批判和重建的哲学,他无情地对欧洲近代传统文化发起冲击,反基督、反传统、反科学,认为一切价值应当重估,用铁锤锻造哲学,粉碎基督教道德和理性主义,恢复世界和人生的本来面目——冲创意志,同时冲创意志的人化——超人被锻造出来,超人是真正的人,是人性的复归,超人在创造中在与人生苦难和厄运的斗争中,以审美态度体尝人生的悲剧美。 1.对一切价值重新估价

“对一切价值重新估价”是尼采对传统文化批判和战斗的呐喊,是尼采哲学的旗帜。

尼采用铁锤利刃开创了他的全部哲学活动 。 ①上帝死了

基督教的道德是骗人的鬼话,实质上压抑人的本能、激情和意志,扼杀生命,是在否定生命,否定意志,否定人的本质,基督教道德是无根据的“上帝死了”,人重新获得了自由,人自己要成为价值的制定者,只有人的生命意志之肯定才是真正的道德原则。 ②理性的原罪

尼采指出理性是以非理性为基础的,这是理性的原罪,科学是肤浅的,她是一种仰信,是不关心人,以冰冷的面孔对待人,无视人的渴望与热情,科学把人变成了事物的奴隶,在理性剪裁下世界和人都变得简单化和片面化了,只有看穿了理性的原罪,认识到潜藏在理性背后的非理性,认识到人的本能的冲创意志才是人与世界的本质,从而摆脱理性束缚,返回到人的自身。 ③成为你自己

11

尼采批判基督教道德,批判理性和科学,其目的是为了推翻一切奴役人的偶像,使人成为人自身,他说,人应当是自己的主人,“你要成为你自己”。

其一,人不要作基督教道德和理性主义的奴隶,因为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不能受物的奴役。

其二,人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是与他人不同的。 2.冲创意志和超人

不同学者不有同的观点,许多学者认为尼采和“The will to power”是“权力意志”,是征服,是掠夺,是统治,是战争,是疯狂。

另一些学者认为,尼采哲学的核心是冲创意志 及超人。 ①冲创意志

尼采认为,生命意志的本性是创造,生命意志是一种冲创意志,而它永远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强大的冲动的创造意志,生命意志是有目的、有意义的生命意志冲动,创造的本性使得人不断的自我超越,求强力成为生命意志的目的和意义。生命意志不止息地冲动和创造,寻求高于自身的东西,这就是生命意志的目的和意义。世界是一个统一体,统一于生命意志,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表现着冲创意志。这个世界就是冲创意志——岂有他哉。

总之,尼采冲创意志的根本特征是冲动和创造,它主张生命意志的肯定,倡导一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超人是这种冲创意志在人身上的具体化。 ②超人

超人是尼采哲学的灵魂,不同释者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超人是救世主,是独裁者,是征服者,是凯撒,是希特勒之流的狂人,是英雄人物。

其实:超人是破坏者——旧道德的破坏者

超人是大地的意义——真实实在而非虚伪,故应珍惜热爱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健康而美丽的肉体而歌唱。

超人是自由的创造者,超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不需要任何偶像,自己就是真理和道德的准绳,是规范价值的创造者。

超人是自由的,他懂得生命冲动创造的本能原来是大地的意义,是人的本质,是宇宙的本质,人的生命冲动和创造是再自然不过,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

12

人不再对自己感到羞耻。

超人永远在超越自我,永不停息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击,超人的本性是冲动、奋进、创造,因而敢于正视人生的苦难,正是在与人生的苦难的搏击中体验到自身的强力,饱尝着战斗的喜悦。超人能够知道现实的本来面目而又永远向着未来。

超人不断超越自身,然而他没有离开现实,他本身就是现实,在他身上,可以找到现实的一切疑惑和恐惧,唯有如此,人才能具有伟大性。 3.审美的人生

尼采认为,人生是短暂的而且充满了困苦和不幸,用审美的态度来看待人生,那么人生就是一种悲剧艺术,人将陶醉在酒神境界,体尝人生的悲剧美。 ①人生是审美的

尼采认为人生是非道德、非功利的而是审美的,生命是一种自足的、必然的、永恒的生成,无善恶可言,传统的道德 和宗教压抑人的本性,扼杀人生,摧残生命,而审美的人生视人为美,人的旺盛的生命力就是美,人的本能的中动和创造力就是美,人应尽情地享受生命的欢乐,而不能用功利的和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②酒神精神

尼采认为生命是一种悲剧艺术,最能深刻体会人生悲剧美人是古希腊悲剧中的酒神精神——狄奥尼索斯,他代表人内在的、本能的生命之流,他要冲破一切障碍,表现自己的旺盛的生命力。

只有酒神才敢于面对人生的痛苦,在抗争中肯定人生,体尝人生的悲剧美,人生不能迷恋于美妙的瞬间不能靠一层虚幻的面纱终生逃避人生痛苦的真相,而根本的办法,是正视人生的痛苦、不幸和失败,在于人生痛苦的抗争中显示人生命的力量,而这正是古希腊悲剧中的酒神精神。

敢于面对人生的苦难,勇于抗争,在苦难和抗争中展示生命的力量,肯定生命意志,这是酒神精神的要义所在。

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然而不是用道德 功利的而是用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寻一种积极肯定生命的酒神精神,从而宣扬生命,赞美人生,肯定人生的悲剧

13

美。这是尼采关于 生的基本态度。

人生应该具有真、善、美的统一,而不简单见一件艺术品。 四、生命哲学

1.世界的本质是生命之流

法国20世纪上半期最著名的哲学家亨利.柏格森(1859-1941)继承并发展了德国哲学家狄尔泰(1839-1911)和齐美尔(1859-1910)的生命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和真实存在,既非精神,又非物质,而是一种绵延和生命之流(意识流),即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这种生命之流是派生万的的宇宙意志,是物种进化的动力和源泉。按照创造进化论的方式,人的生命可以克服其他物质障碍而获得自由,因此人的意志、精神是自由的,人的灵魂可以不朽。这是上帝创世说的翻版。 2.直觉是把握生命之流的唯一工具

柏格森公开对理性主义,他认为生命冲动和进化是世界的本质和中心,生命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理性、科学的理智由于不可克服的缺陷,用僵死的符号、概念去把握纯粹运动的生命之流的绵延,是不可能,只能获得假象的自然知识,而不能认识和把握“生命之流”。在贬低理性的基础上竭力宣扬直觉主义,只有用一种主客体融为一体的神秘的内心体验,即直觉才能把握生命之流。

3.“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

柏格森从神秘的生命之流出发去解释人和人类社会,把人看作生物,把人类社会看作生物群体,把生物本能当作社会生活的基础。由人们生物上的共同性而结合的社会是“封闭社会”。由直接体验到生命之流并直接和上帝接触的个人组合的社会是“开放社会”。这种个人只能是少数“出类拔萃的人物”,也就是那些天才的艺术家、哲学家、政治家。 五、评价

意志主义和生命哲学是德国和法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了资产阶级或悲观、或独断的情绪,不论他们宣扬将来是什么样的社会,都是为了垄断资本主义摇旗呐喊。他们贬低理性,抬高意志、欲望和直觉,陷入非理性主义,

14

失去理性的直觉,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疯狂性。他们都颠倒了意志、欲望、直觉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陷入了唯心主义、唯我主义、唯意志主义。但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否定理性对人性的压抑,体现了一种对人生命深深的热爱和渴望,高度赞扬了人的创造性和生命力,唤醒们的自我意识、追求自由和创造,并对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价值、生殖和死亡、幸福和痛苦、满足与空虚、意志与理性等问题发表了独具特色的见解,其中不乏一些引人深思的真知灼见。

第三讲 存在主义

一、存在主义概述 1、存在主义形成的背景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哲学流派,它标榜自己是人学,也即以研究人的命运、价值、自由为已任的学说,其理论宗旨在于从意志自由的角度提示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核心思想是自由选择的理论,主张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生活,自由地进行自我设计,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流派。是有非常浓厚的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的。

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很快流行于法国,50年代以后,又流传于欧、亚、非各国,60年代又流行于美国,可以说,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时髦的哲学。 其产生有其历史背景:

存在主义的产生,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受挫时期的情绪,当时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失败的情绪笼罩着全国,人们处在惊恐和绝望之中,人人感到前途渺茫,人生问题成了社会的尖锐问题,存在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试图寻求人生的真谛。

存在主义在二战以后的法国得到复兴,由于遇到空前浩劫,使人们处入悲观绝望之中。

15

存在主义的先驱是基尔凯戈尔,尼采的意志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 2.存在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

海德格尔1927年出版了《存在与时间》一书,标志着存在主义形成,掀起了一场哲学运动,有多少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发展大体上经历上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在德国产生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雅斯贝尔斯(1883-1969)。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存在主义的中心由德国转到了法国,更强调人的本质,强调人的选择。代表人物:保尔·萨特(1905-1980),马塞尔、梅洛—庞蒂、加缪。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国际性思潮。存在主义热潮影响到了黑人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嬉皮士运动”。

70年代以后被结构主义所取代,影响仍不小。 3.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

(1)存在主义者都把个人的“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名象和出发点。 (2)存在主义者都具有公开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3)存在主义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1.“有根”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对存在主义的开创性贡献,是以本体论的存在为学说标志的。他认为“存在”的问题是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存在”是不能用理性对它作出界说的。“存在”不同于以往哲学家们研究的“存在者”(物质世界),“存在”优先于“存在者”,“存在”是什么呢?是“人的存在”或者“自我存在”(“此在”“亲在”),“存在”是“存在者”的本源,“存在者”(客观事物、现象)是“存在”的“自我显现”,区别于传统哲学家从“存在者”研究入手的“无根”的哲学,他自己称为“有根的本体论”。

2.思维是存在的思维

16

在认识论方面,海德格尔继承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他从存在的观念出发,认为哲学真正的认识对象是作为世界本质的超验的“自我”或自我意识。它不能用观察和理性思维即科学方法加以认识;因为它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自我,只能依靠非理性的直觉和自我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宗教式的神秘的顿悟。 ?3.日常生活中的“人之沉沦”

海德格尔认为,“沉沦”于日常生活并不是道德上的堕落,而且不可避免的存在状态,是自我的“非本真状态”。“本真状态”是亲在的情绪状态,是“烦恼”“畏惧”“死亡”,是人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存在状态,是人与生具有的,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先行于自身的存在;在世界上的存在;寓于世内存在者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要消除这种“非本真”的沉沦和异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只有在“畏”中,人们才能回到独一无二的自我。 其次,只有在“畏”中,人们才能领悟时间和历史的真实含义。 第三,只有在“畏”中,人才能正视自己的“亲在”。

海德格尔哲学的宗旨就是要把“自我”唤醒,使之摆脱世界,摆脱社会和群众,摆脱历史规律,回到独一无二的自我的内心世界,以实现人生的自由,并从中找出整个世界存在的根。这样的存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浸透着极端的个人主义。 三.萨特的存在主义

1.“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

萨特和其他存在主义者一样,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存在”既不是唯物主义所认为的“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也不是唯心主义所认为的“绝对精神”的存在,而是“人的实在”即“自我”、“自我精神”或“主观性”。“世界上决没有一种真理能够离开‘我思故我在’,我们认定这一点就可得到一个绝对真理:自我意识是存在的。”

萨特从纯粹的主观意识出发,把存在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自在存在和自我存在。

所谓自在存在就是指外部的客观世界。“它就是它自身”,“它就是它所是的

17

东西”,“它是偶然发生的??没有存在的理由”。

所谓自我存在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一种虚无但是不依赖任何东西,相反它是一切及其自身可能性的前提和根据。“世界就是人,人的深处就是世界。”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有两个根本特征:主观性与个别性。

所谓主观性是指人是自己意志的创造产物,人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人不外是自己创造的东西”。

所谓个别性,一是指个人存在的特殊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过我自己的生活。“他人就是地狱”。一是指个人存在的具体性。人就是人自己的生活,人自己的表现,人表现什么他就是什么。

存在主义高度强调人的个别性,大声疾呼,人要认识自己存在的个别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丰富多彩的有声有色的生活。 2.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认为,人自己可以创造自己,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之外的存在则是先有本质后有存在。

3.人是绝对自由的(萨特的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行动,选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萨特说:你就是你的生活,你的生活无非是你行动的总和,你就是你自己创造的东西。

基本思想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①选择没有先验标准,全凭自己的意愿。

②选择不受必然性的制约,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必然性。 ③选择是个别的特殊的。 ④选择是思想的自主性。

⑤选择要负责任。自由选择并不等于胡来。

同时萨特指出,这种选择充满忧虑和烦恼的。“烦”是人生的基本情态,最大的“烦”是死亡。

18

①“烦”来自选择的自主性。

②“烦”来自“在世情”。人是担忧女神造的,因而人的基本存在情态是担忧,是烦,如同抓不住甩不掉的“粘乎乎的”年糕一样。

③“烦”来自死亡的威胁。

死是必然的,是个别的,是自己的,但又是不确定的。

④“烦”是生存的动力。

存在主义是一种“实力悲观主义”,深深领悟了人生的烦,不是在“烦”中消沉,而是在“烦”中奋起,不是在“畏死”中却步,而是由死启示了生。 四.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 五.简评

存在主义是一种以主张人的自由选择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学说,它强调了人,强调人的个别性,强调人的自由,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压制人性的现实的思想要求,它所提出的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但这一学说在总体上是错误的,具有很强的片面性、主观性、神秘性。

第四讲 弗洛伊德主义

一.基本概况

弗洛伊德主义,亦称精神分析和心理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人本主义哲学。是现代人文科学的重要思想支柱。 1.产生和发展

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叶,创始人是奥地利犹太人弗洛伊德(1865-1939)。

弗洛伊德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科学和文化背景。

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属于精神医学的范畴;第二部分是潜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属于深蕴心理学的范畴;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共同构成的精神分析在人文科

19

学领域中的扩展和运用,属于哲学的范畴。

弗洛伊德主义的发展可分为古典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古典弗洛伊德主义是由弗洛伊德本人于1910年有后创立的,后者则是他的学生阿德勒和荣格等人继承发展的,形成了多个分支。对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产生重要影响,并企图“改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基本特征:

1.弗洛伊德主义是从人的心理深层结构和内在心理动力方面去探讨人的奥秘。

2.弗洛伊德主义对性的问题给予特殊的注意。把人的心理动力和能量都最终归结为性的问题。

3.弗洛伊德主义既有科学实证的成分,又有宗教神秘的色彩。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1.潜意识学说

潜意识学说在弗洛伊德主义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精神分析学的第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其他一些基本理论前提,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弗洛伊德的其他学说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论证和阐发潜意识学说的。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有意识的活动(意识);前意识的活动(前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

人的意识包括感性,意志和思想等精神活动。

潜意识是潜伏在人的心理深处的,人们意识不到的,在正常情况下也体验不到的一种精神活动,具有原始性、冲动性、非时间性和封闭性的特点。

前意识是意识和潜意识的过渡领域。

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的深层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意识生活,乃至个人的民主和命运。潜意识向意识转化的机制和途径,弗洛伊德认为有三种情形:压抑、转移、升华。 2.泛性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两个基本命题之一便是性本能(性的理论或泛性论),他认为性本能是人的生命中最基本的东西,也是生活的基本要求,是人身

20

上的原始冲动,是生命活动的内驱力。这是在他研究精神病和梦的形成中提出并发展的,其内涵在不断扩大,为了进一步说明性的概念和范围,提示其本质,他研究了个体性的发展过程:口欲期、肛欲期、阳具期、潜伏期、性器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恋”、“恋母情结”、“恋父情节”等概念。他用此来解释科学、文化、艺术、历史和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3.人格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的三层结构应当是平衡的。如果一个人保持这种平衡,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如果三者不能平衡,神经病症就出现了。 4.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欲望以伪装的方式获得满足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偶然联想的产物。

梦境形式千奇百怪,内容离奇荒诞,但梦境无非有两种,一是“显相”,一是“隐义”,显相是表面现象,“隐义”是梦的实质内容。显相通过凝缩、移置、戏剧化、润 饰等化装术去掩盖了梦的真实意思。 三.新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的学说包含着不少噫想和荒唐之见,其信徒们试图改造和修正它,各持己见,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早期分化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后期出现了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和霍妮的文化和哲学的精神病理学及弗洛姆的精神分析学。 四.简评

弗洛伊德主义无论是在哲学、心理学、医学还是在文化学方面都有自己特殊贡献,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将人们带入到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中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现实意义。但又表现出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的倾向,夸大了性本能的作用,存在着严重的错误。

第五讲 实用主义

?一.实用主义概况

21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20世纪初成为流行美国和西欧的一个“时髦”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 1.实用主义的形成

1871-1874年,皮尔士在美国组织了一个“形而上学俱乐部”,最早提出实用主义原理,1907年詹姆士发表了《实用主义》一书,标志着实用主义哲学体系的正式形成。

实用主义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自然科学根据和社会历史原因。 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典哲学中贝克莱、休谟和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对其直接影响的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和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以及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融合了科学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

其在自然科学上则吸取进化论,实验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从社会历史角度上看,实用主义是资本主义在后起美国快速发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功利主义最露骨最直接的表现。 2.实用主义的发展和影响

实用主义的创始人是查尔斯·皮尔士(1839-1914),1971-1874年他在美国组织了一个“形而上学俱乐部”,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中开创了实用主义认识论和真理观的先河,皮尔士之后是威廉·詹姆士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体系化,1907年发表了《实用主义》一书,标志着实用主义的形成,掀起了美国的实用主义运动,使实用主义进入到日常生活和思考之中。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提出“工具主义”的实用主义,杜威之后是锡德尼·胡克(1902-),刘易斯(1883-1964)。

20世纪的头20年是实用主义哲学的鼎盛时期,形成了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

杜威的门生胡适(1891-1962)是实用主义在中国的思想代表,1919《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二.实用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用主义又称“实践哲学”,“行动哲学”。实用主义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本体论上的拆衷主义,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和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多元主义。

22

三.实用主义的主要观点 (一)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皮尔士实用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中性的经验,经验是人们感知的效果,经验就是实在,在方法论上他提出思想的意义在于行动的效果,“行动是思想的唯一意义”,在真理观上,他认为“信仰就是真理”。

(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 1.彻底的经验主义

詹姆士自己称自己的哲学是“彻底的经验主义”,又称“纯粹经验主义”,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无一不是经验构成的,世界仍是一个经验的整体,而这种经验则是纯粹到无任何具体的规定性,只是一片原始的混沌,你经验一个什么世界,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世界是个人“感兴趣的东西”,是一种“感觉流”。 2.“有用就是真理”

詹姆士以行动的效果 确立思想意义,提出真理并无客观标准,不论什么观念,只要它能给人们的行动带来满意的效果,使人获得成功,那么这观念便是真的,他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真理即有用,有用即真理。

詹姆士的真理具有具体性、过程性、实践性。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实证来确定真理的信用和有用性。 3.实用主义是一种方法

詹姆士认为实用主义首先是一种方法,是一种确定人们行动态度的一种方法,并不需要去追求原始的东西,抽象的原则和封闭的理论体系,它是功利主义的和惟名主义的,能够解决哲学史上争论的一切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

“不讲原则,只讲效果”。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 1.经验自然主义

杜威自称他的哲学是“经验自然主义”或者“自然主义的经验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纯粹经验”或“原始经验”,这种经验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经验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两套意义上的统一体,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

23

一个过程。

2.工具主义(真理观)

杜威认为,一切知识都不过是人们制造出来用以应付环境的工具,思维是工具性的,真理也是一种人造的工具,二者无真假之分,只有有用与无用、方便与不方便之分。真理与工具一样,自身无所谓真伪,真理的真是工具意义的真,也就是说真理的真在于有效性和实用性,真理具有假设性,实验性和公众性。

在认识论上杜威在皮尔士“怀疑-信念”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思想五步法”。⑴感到困难,⑵寻找疑难,⑶提出假设,⑷根据假设推理,⑸通过行为效果检验假设。“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3.改良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实用主义认为社会是多元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偶然的,历史的基础是抽象的人性,历史是天才创造的,历史发展没有变革,只有点滴的进化。 杜威认为社会历史是多元的,偶然的,社会变化发展决定于人性和文化两方面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他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竭力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他说:“改良主义坚信??任何情况都是可以改变的”,特别强调了教育在改良社会中的作用。但在教育上宣扬唯心主义的“天才论”。 (四)胡克的“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 (五)刘易斯的“概念的实用主义” 四.简评

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但对传统哲学作出了重大变革,概括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某些成果,融合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的特性,在解决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指导人的实践行为方面取得了局部性的积极成果。 但实用主义从主观经验出发,利用相对主义的方法论以及生物学意义的实践论,摆脱不了它的功利性和庸俗化的倾向。

第六讲 实证主义

一、实证主义概述

24

1、实证主义的形成

实证主义是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与经验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主义的哲学派别。它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思潮的开创性流派,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实证主义于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产生于法国和英国,先后经历了孔德的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三代。

从历史方面看:实证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为资产阶级调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统一人的思想与行动的理论学说。

从科学方面看: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的重视和崇拜,迫切需要哲学思维能够适时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从哲学方面看:实证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英、法两国哲学由古典哲学向现代码哲学转变的结果。 2、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

首先,明确表示拒斥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体系和思辩时凤,主张哲学建立在经验事实和科学证实的基础之上,把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局限在与科学有关的范围和领域,反对哲学研究世界观、本体论问题。

其次,试图用“经验”、“感觉”、“要素”等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对立,以“中性”哲学自居,回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试图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再次,否认人有认识经验以外实在事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主张把知识局限在感觉经验和现象的范围之内,宣扬不可知论。

最后,推崇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用实证科学改进自然和社会。 孔德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各有不同。

25

该模式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过程的质变,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克服了波普不断革命的片面性,也克服了库恩非理性的信念的变化,承认了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和进步性,更符合历史发展。 3.费耶珂本德的历史主义(自学) 4.科学历史主义哲学(自学)

?第十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种哲学思潮,它声称要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理论进行“补充”和“改造”,提出了以“主客体同一论”为基调的哲学观点和社会批判理论。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词第一次是由捷克总统马萨里克提出来的,意在改造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抗衡,代表人物多为西方共产党的一些理论家。 西方马克思主义真正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当时国际形势下,他们批判考茨基的“经济主义”,同时批判列宁的所谓“机械唯物主义”,他们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探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道路,这股思潮后来被人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它的创始人是匈牙利的卢卡奇、德国的柯尔施和意大利的葛兰西。随着苏共20大会全盘否定斯大林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谷,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主要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等。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6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率先在法国后波及西欧、北美的学生,工人“造反”(五月风暴),但很快被平息,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在实践中碰壁而衰落。 二.奠基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卢卡奇的主要观点

卢卡奇1885年出生于意大利,后来成为匈牙利共产党领导人,被共产国际

46

指责为“理论上的修正主义”。 1.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造

卢卡奇在哲学上主要是提出了“主客体同一”学说,以此来改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反映论和历史观。 2.“总体性”概念

卢卡奇认为事物是作为整体存在的,这一整体也即“总体”,它既非主观也非客观,而是主客体同一的产物,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总体先于事实,二是总体是流动的,发展的,是有一定内在结构的。 3.“物化”社会政治说

卢卡奇主要是运用他的“物化”(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二)葛兰西的主要思想

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建人和领导者,1891年出生,1926年被法西斯逮捕入狱,过了十年铁窗生活,写了三十本,共二千八百四十八页的《狱中笔记》,1947年4月27日逝世。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成一种实践哲学,其核心思想认为实践是世界的本原,实践就是一切;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唯物辩证法而是“合理的辩证法”,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与物相互作用,人改造物,创造物的辩证法;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无产阶级革命应当是一种以“主观革命”为核心的“总体革命”,并提出西方革命的阵地战理论。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是影响最大,流传最长的一个流派,发源于西德的法兰克福大学而得名,它倡导批判精神,以“社会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负有盛名。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霍尔海默尔(1895-1973),马尔库塞(1893-1979);阿多尔诺(1903-1969);弗洛姆(1900-1980)等人。

学派承袭了卢卡奇的“主客体同一论”,存在主义的存在说和新黑格尔主义批判的辩证法,同时还借助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补充和修

47

正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学说的现代乌托邦革命论。主要观点有:“批判的社会理论”,包括:阶级同化论、全面异化论、爱欲解放论、对批判的社会理论的批判、“否定的辩证法”。

?四.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哲的存在主义)

所谓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存在主义者萨特用存在主义来补充,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理论观点。

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但是这一学说发展到当代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陷,这就是忘记了人,忘记了活生生的个人,就象把人“洗一次硫酸澡而消熔掉了”,这就为须用存在主义的人学填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这块“人学空场”。主张用人的主观第一性原理补充和改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决定论;用个人实践的方法补充和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用历史人学补充和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 五.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六.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 七.简评

以上介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个派别,在哲学上却是以坚持“主客观同一论”为核心的,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解释和改造中都不自觉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陷入了唯心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分析和革命途径的探索上,过分强调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离开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及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去谈什么总体革命,人的思想革命,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第十一章 结构主义

一、结构主义的形成

结构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自法国突然兴起并迅速流行于西欧和北美各国的一股广泛的社会思潮或哲学思潮。它不是一个由一些持有共同哲学观点的哲学家所组成的哲学流派,而是一些社会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和

48

美学家们所共同具有的某种观点和方法——结构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总称。 在本世纪60年代,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列维山——斯特劳斯(1908年— ),哲学家和文化思想史家福柯(1926-1984年)、精神分析学家拉康(1901—1981年)、美学与符号学家巴尔特(1915—1980年)、马克思学研究家阿尔都塞(1918年— )以及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德里达(1930年— )等人,短短几年内相继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发表了一大批别具一格的新作。这些著作中都使用了一种共同的方法,推崇一种共同的理论观点,因而轰动了巴黎,并迅速引起欧美各国思想界和哲学界的普遍关注。他们共同推崇的这种观点和共同使用的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思潮在60年代的法国迅速崛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当时法国,的社会背景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自本世纪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且日益加深,并最终导致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或分裂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存在主义试图以“介入”哲学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因而大力宣传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然而, 自60年代以后,法国知识界逐渐认识到存在主义的主张对解决西方社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并无补益。因而对存在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颓废情绪日益厌倦。 于是,在哲学和社会两个方面提出逃避主义的结构主义也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结构主义是西方一些人在对主观主义的存在主义感到失望和厌倦以后所寻找到的信仰寄托。它以其表面上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同萨特和加缪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成为鲜明对照。它为那些逃避现实、不想革命的人提供了一种人生哲学:个人的生存似乎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体验那生活背后的神秘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对缓和西方社会的危机起到了一定作用。 把人们热衷于个人自由、参与社会事务活动引向了纯理论的思辨研究。因此,在法国“五月风暴”到来时,大多数结构主义者保持沉默,很少给罢工者以公

49

开支持。 此外,有些结构主义者试图以结构主义理论为资本主义辨护,表现在他们致力于论证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不变性,社会结构统治人等方面。他们宣称结构具有内在的和谐,没有运动和矛盾,排斥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否定世界的社会改造的必要性。

其次,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普遍重视研究“结构”问题,是结构主义思潮形成的科学前提。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许多科学研究逐步抛弃原子主义研究方法,即孤立静止地研究事物及其要素的方法。 转而采用系统结构方法,即从整体上研究事物或把构成事物的要素视为有机联系着的系统的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学开始研究物系统的层次结构;化学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生物学研究有生命物质的分子结构。在数学上,出现了致力于把现代数学作为一个统一体系重新加以构造的结构数学派(以法国布尔巴基——一个匿名的数学团体的代号——为代表)。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语言结构,文学结构的研究更为引人注目,成果累累。在心理学领域,“格式塔”心理学的出现标志着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心理的结构,他们认识到知觉不能用感觉的简单相加来加以说明,知觉是一个整体,知觉形象的改变是整个地改变。著名的“鸭兔图”是一个最简单明了的例子:从一部分杂乱的线条结构看,它象一只鸭子,从另一部分线条看,它又象一只兔子。当它看起来象一只鸭子时,人们根本知觉不到兔子,反之亦然。

正是科学中普遍对结构研究的关注,为结构主义提供了科学基础。尤其是格式塔心理学从整体出发的研究方法,给结构主义者以深刻的启发。结构主义强调,科学有没有精密的结构,能否用数学方法和符号学方法加以研究。这是它是否成熟的标志。显然,这是受到了自然科学普遍注重结构分析并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影响。对于吸收自然科学的结构分析方法用于人文科学研究的问题。结构主义著名代表之一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人类学》中讲的非常明确:“结构研究的好处,正在于这些研究给我们带来希望,那些比我们更先进的科

5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现代西方哲学1在线全文阅读。

现代西方哲学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6235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