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高三年级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2016.6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12. 盟书是春秋时代盛行的盟誓活动中的盟誓记录。当时有天子与诸侯间的盟誓,有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要举办庄严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誓盟后一份誓辞作为存照存藏于盟府,一份则作为图谶埋藏于地下。右图所示侯马盟书即为埋藏于地下的那份。盟书的大量出现说明 A.周天子的政治地位得到强化 B.分封诸侯的仪式发生了变化 C.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1965年山西侯马出土的盟书 12.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返。这个故事说明历史学家著述应该(史学原则)
A.言必有据 B.资治淑世 C.以小见大 D.秉笔直书
13.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更是当事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下列可以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① 秦代泥封 ②《史记》 ③李斯《峄山刻石》 ④里耶秦简小型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3.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改革都
①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④改变了社会风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 宋初赵普对太祖说道:“刑以惩恶, 赏以酬功, 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 天下之刑赏, 非陛下之刑赏也, 岂得以喜怒专之!”北宋大臣张方平的《乐全集》卷19中说:“ 夫国之所谓大臣者, 莫尊乎宰相, 君为元首, 宰相乃其股肱, 动静休戚, 义犹一体。”南宋后期学者罗大经也说:“ 至於君, 虽得以令臣, 而不可违於理而妄作, 臣虽所以共君, 而不可贰於道而曲从” 。以上言论可以看出宋朝士大夫主张
A.与君主共治天下 B.强化相权 C.君权神授 D.皇权独尊
14.图表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的中枢组织。根据所学判断,表中黑色方框的
空白处应该是
A.中书令 B. 御史大夫 c. 参知政事 D. 通判
15.1600-1760年是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的准备时期。??与此相反,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这个时期的中国在盛世中存在着严重的发展危机。能够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历史史实是
A.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据主导地位 B.市民小说受到社会各阶层普遍喜爱 C.皇帝的政治权力得到了极大强化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得到巩固
16.举义时,眼睛雪亮,永往直前;入京后,尘埃蒙眼,生活糜烂。和历代农民起义不同的是,这一次 “与时俱进”地嫁接了一些西洋的舶来词,但其实质却并没有丝毫改变, “他们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来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此评价适合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6 .右侧的日记内容反映了作者 A.反对洋务运动兴办新式教育 B.支持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
? 余自幼所学者孔孟之道,迄今C.反对晚清新政的教育体制改革 谨守不敢一疏。当此之时,国家变D.固守传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法,设立学堂,停止科考,士皆舍
孔孟之学而学洋夷之学,区区之
心,殊觉不安,而况随俗浮沉,靡
然成风乎?人弃而我不弃,此其志
也。?
17.近代以来,各种主张不断涌现,以下主张出现于体现20世纪初期历史发展趋势的新思潮是 ① ② ③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④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历史研究运用当事人遗留的历史材料,因为它更能见证历史的真实。具有此特点的用来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材料是
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币 ②娄山关红军纪念碑
③晋察冀边区纪念邮票 ④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办公室日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8. . 1964年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通过歌舞表现了
《东方红》歌曲目录(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光辉革命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判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断,右图歌曲名单中的空白处应该是
…… A. 《工农兵联合起来》
《西江月·井冈山》 B. 《飞越大渡河》
《遵义城头霞光闪》 C.《保卫黄河》
《 》 D.《到敌人后方去》
《过雪山草地》
《游击队歌》
《解放区的天》
19. 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海淀区建设“学院
林学院 农学院 区”,统一集中建立第一批(八所)高等学府,这八大学院
所处的一条从南到北的主干路因此被命名为学院路。八
石油学院 矿业学院 大院校分布如图所示。 “八大院校”的建立
钢铁学院 地质学院 A.改变了重理轻文的高等教育格局
学院路 航空学院 医学院
B.为即将开展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C.反映了教育战线的全面拨乱反正 D.体现了“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
19.新中国发行的几套纪念抗战的邮票的目录如下,其中发行于改革开放之后的邮票是 ① ② ③ ④ ?卢沟桥风云?、?平型关胜利?、?欢送新四军抗日?、?领袖策划反攻? ?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光荣参军?、?人民战争的胜利? ?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 ?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 ?‘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队?、?芒友会师?、?华侨捐款?、?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
A.老子和苏格拉底 B.孔子和柏拉图 C.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D.韩非和柏拉图 20.加尔文主张,人能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完全取决于上帝,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功,可以窥测上帝的拯救。此主张( ).
A. 否定了因信称义的宗教主张 B. 有利于维护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C. 激励人们去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 D. 反对世俗统治者剥夺教会的权力
21. 17世纪英国人把殖民地看作是本国市场的延伸,要求对殖民地的生产与销售进行垄断,将其作为母国产品的推销地及原料供应地。但到18世纪下半期,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在殖民地实行商业垄断,主张只有解除一切贸易限制让经济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中运行才对双方有好处。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B. 殖民地民族工业迅速得到发展 C.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日渐强化 D.英国工商业者的实力日益壮大
22. 教育寄托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下列19世纪的改革中体现变革传统教育的是
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②戊戌变法 ③俄国1861年改革 ④日本明治维新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3. 1981-1987年,政府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国企职工减员60万,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1.5%下降到1988年的6.5%。这可能发生于
A.两极格局下的联邦德国 B.处于经济滞胀时期的英国 C.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中国 D.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的苏联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
37、(34分)不同的历史问题需要不同的历史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方法一:比较归纳
罗马和汉是公元2世纪亚欧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两大帝国,观察上图结合所学分析古罗马和汉帝国特点并说明两大帝国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10分)
方法二:分析说明
托马斯·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Leviathan,1651年)认为,以往的财产税赋予了贵族和僧侣免税的特权,而征收消费税可以限制封建特权,保证税收公平,人人要消费,人人要纳税。另外,消费税可以抑制浪费,因为消费越多,纳税越多。最后,消费税附加在消费品价格之上,消费者消费时自然而然地纳税,不会感到赋税的沉重,同时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2)概括材料二中霍布斯的经济主张。并分析此种主张提出的背景(12分)
方法三:史证意识(12分)
材料三 《权利法案》 1787年宪法 日本帝国宪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拿破仑的《民法典》 《中国人民政治协法兰西第三共和商会议共同纲领》 国宪法 任选表格中的三条材料,提炼一个历史主题,结合所学对提炼主题加以解读。 (要求:历史主题明确;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运用史实恰当、充分)
联合国 欧盟 上海合作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世界银行 华沙条约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亚洲投资银行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任选表格中的三条材料,提炼一个历史主题,结合所学对提炼主题加以解读。 (要求:历史主题明确;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运用史实恰当、充分)
40. 中国古代农耕区扩展示意图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依靠土地资源的扩展,即向山林边荒开垦为主流。……历史时期中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气候总的来看是日趋干冷,这便使中国北方农业经济区地位下降有一种不可逆转性。这样,从长时段的人地关系来看,近400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是受到天地生综合背景条件制约的,有一种不可回归性和不可逆转性。但从人类活动来看,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都在历史上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长江流域的围湖造田、东南地区的围海造田、南方亚热带山地开发与水土流失、西北农牧交错带的垦荒扩展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2)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农耕区扩展的特点,并分析农耕区扩展的原因和影响。(10分)
40.自秦汉统一以来,南下的移民似一块块砝码不断增加着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东汉时期各郡国户口较西汉普遍减少,只有38个郡国例外。这38个郡国有15个在黄河中下游,另23个在长江流域和岭南。西汉末年移民的南下是一个关键因素。“永嘉之乱”南下的九十多万人南迁,至少使南方增加了六分之一的人口。唐贞观十三年(639)南北户口之比首次出现6:5,南方超过北方。到天宝元年(742)北方又占了优势,北南之比变成了6:5。这一拉锯变化到南宋初年以南方最终超过北方而结束,南北户口之比为6:4。
阅读材料,概括自秦汉到唐宋中国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4分),分析人口分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6分)
41. 1946 年 5 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国民医疗保健法》,在英国实行全面的、免费的医疗服务。1946 年,议会相继通过了《工业伤害法》和《国民保险法》,特别是《国民保险法》,它强调实行普遍性原则,每一个英国公民一律投保,并按不同类别分别领取养老金、工业伤残补助、儿童补助、家庭补助、妇产补助、疾病补助、失业补助和附加补助等。1948 年又通过了《国民补助法》,以援助那些没有资格领取国民保险的处于特殊状况下的人。1948年颁布了《儿童法》,对被抛弃的儿童提供服务,这项立法为个别社会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其服务对象扩大到老人、精神失常者、丧失生活能力者等有特殊需要的人。
1968 年,威尔逊政府把卫生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成立了统一的卫生与社会保障部,
管理福利方面的事务,只有教育和个别社会服务等少数项目归地方政府管理。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英国建设福利国家的特点。(8分)
41. 1650-1900世界人口的变化
依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年代 欧洲 人口数(单位百万) 1650年 100 1750年 140 1850年 266 1900年 401 占世界人口百分比 18.3 19.2 22.7 24.9 亚洲 人口数(单位百万) 330 479 749 937 占世界人口百分比 60.6 65.8 63.9 58.3 非洲 人口数(单位百万) 100 95 95 120 占世界人口百分比 美国和加拿大 人口数占世界人(单位口百分比 百万) 18.3 13.1 8.1 7.4 1 26 81 1 0.1 2.3 5.1 0.2 任选表格中两个地区说明该地区人口的变化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人口变化特点的成因。8分
海淀区高三年级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4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
37. (34分) (1) (10分) 古罗马疆域广大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法治特点对西方近代民主法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帝国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其外儒内法的统治特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沟通欧亚,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2)(12分)经济主张:对国内消费者征收消费税。
背景: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反对封建特权和君主专制;经济上英国工商业得到发展,重商主义逐渐成为主要经济思想;思想上启蒙思想产生,维护人权和平等的观念成为人们的追求。
(3) (12分) 解读评分标准(12分) 第一等(12—9分)①观点明确;
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 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8—5分) ①观点较明确; 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 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 分) ①观点不明确; 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 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40.(10分)农耕区扩展的特点:由黄河流域向南方、西北和东北地区扩展。
扩展原因:中原地区的战乱造成大量移民流向南方、东北和西北;统治者对南方、西北、东北地区开发的重视;西北、东北和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
影响:推动了当地的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农耕的过度扩展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40.(10分)特点:秦汉时期,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唐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增多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南方人口超过北方。(4分)
影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使南方逐步成为经济重心。(6分)
41.(8分)特点:通过立法保障国民的福利待遇;加强中央政府对福利调控和管理;福利体系注重预防性保障,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各个方面。 41.(8分)欧洲人口总数和所占比例增加。成因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
亚洲人口继续增长但是在世界总人口所占比例相对下降。成因是亚洲地区人口基数大,新航路开辟后外来物种的传入有利于亚洲地区人口的增加。 非洲人口经历了下降然后再恢复基础上增长,但总人口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原因是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造成非洲地区人口下降,奴隶贸易的终止造成人口恢复和上升。 美国和加拿人口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快速增长,所占人口比重同时大幅度增加。早期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北美早期移民较少当地印第安人为主。美国立国和工业革命为人口增加创造了有利条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海淀进修2016届高三历史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