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药剂学 散剂和颗粒剂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0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药剂学》

B.冲击式粉碎机

冲击式粉碎机对物料的作用力以冲击力为主,适用于脆性、韧性物料以及中碎、细碎、超细碎等,应用广泛,因此具有“万能粉碎机”之称。其典型的粉碎结构有锤击式和冲击柱式。

C.气流式粉碎机 流式粉碎机如图所示。

亦称为流能磨,它的粉碎动力来源于高速气流,常用于物料的微粉碎,因而具有“微粉机”之称。气 气流粉碎机的粉碎有以下特点:①可进行粒度要求为3~20μm超微粉碎;②由于高压空气从喷嘴喷出时产生焦耳-汤姆逊冷却效应,故适用于热敏性物料和低熔点物料粉;

③设备简单、易于对机器及压缩空气进行无菌处理,可适用于无菌粉末的粉碎;④和其他粉碎机相比粉碎费用高,但粉碎药物的粒度要求高时还是值得的。

第6页

《药剂学》

D.胶体磨

胶体磨为湿法粉碎机。物料在对接在一起的定子和转子间的缝隙中受剪切力的作用而被粉碎成胶体状。粉碎产物在旋转转子的离心作用下从缝隙中排出。胶体磨常用于混悬剂与乳剂等分散系的粉碎。 E.滚压粉碎机

物料通过压轮间的速度与物料的塑性有关,物料为稀糊状时粉碎作用与胶体磨相同。 3.筛分

筛分是将粒子群按粒子的大小、密度、带电性以及磁性等粉体学性质进行分离的方法。筛分法是借助筛网孔径大小将物料进行分离的方法,操作简单、经济而且分级精度较高,是医药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粒子分级操作方法。

筛分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为了获得较均匀的粒子群,或者是筛除粗粉取细粉,或者是筛除细粉取粗粉,或者是筛除粗、细粉取中粉等。这对药品质量以及制剂生产的顺利进行都有重要的意义。

筛分用的药筛按其制作方法分两种,一种为冲眼筛,又称模压筛,系在金属板上冲出圆形的筛孔而成。另一种为编织筛,是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金属丝(如不锈钢丝、铜丝、铁丝等),或其他非金属丝(如丝、尼龙丝、绢丝等)编织而成。编织筛的优点是单位面积上的筛孔多、筛分效率高,可用于细粉的筛选。 我国工业用标准筛常用“目”数表示筛号,即以每一英寸(25.4mm)长度上的筛孔数目表示,由于所用筛线的直径不同,筛孔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孔径的具体大小,常用μm表示。例如每英寸有100个孔的筛号标记为100目筛,能通过100目筛的粉末称100目粉。

《中国药典》所用的药筛,选用国家标准的R40/3系列,其筛号与筛孔内径(平均值)、目号的关系如下:

筛号 一号筛 二号筛 三号筛 四号筛 五号筛 六号筛 七号筛 筛孔内径(平均值) 2000μm±70μm 850μm±29μm 355μm±13μm 250μm±9.9μm 180μm±7.6μm 150μm±6.6μm 125μm±5.8μm 目号 10目 24目 50目 65目 80目 100目 120目 第7页

《药剂学》

八号筛 九号筛 90μm±4.6μm 75μm±4.1μm 150目 200目 为了便于区别固体粉末的大小,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凡例中把固体粉末分为六个等级,如下: 最粗粉 指能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 粗粉 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中粉 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 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最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极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制剂工程中常采用筛网运动方式使粒子运动,且根据筛面的运动方式分为旋转筛、摇动筛、旋动筛以及振动筛等。旋动使筛面在偏心轴的带动下进行水平旋转运动,振动使筛面在电磁或机械力的作用下进行上下往复运动。为了使物料充分运动常同时采用几种运动方式。 4.混合与分剂量

把两种以上组分的物质均匀混合的操作统称为混合,其中包括固-固、固-液、液-液等组分的混合,混合操作以含量的均匀一致为目的。但混合的物系不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操作方法也不同。本节主要介绍固体的混合,即固-固粒子的混合。 医药固体微粉具有以下特点: ①粉体的种类多;

②粒子的形状、大小、表面粗糙度不均匀; ③粒度、密度小,附着性、凝聚性、飞散性强; ④混合成分多,有时可达数十种;

⑤微量混合时,最少成分的混合比率(稀释倍率)较大等对混合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合理的混合操作是保证制剂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混合机理简介:混合机内粒子经随机的相对运动完成混合,混合机理概括起来由Lacey(1954)提出的三种运动方式。

①对流混合 是固体粒子群在机械转动的作用下,产生较大的位移时进行的总体混合;

②剪切混合 是由于粒子群内部力的作用结果,产生滑动面,破坏粒子群的凝聚状态而进行的局部混合; ③扩散混合 是相邻粒子间产生无规则运动时相互交换位置所进行的局部混合,当颗粒在倾斜的滑动面上滚下来时发生。

上述的三种混合方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不是独立进行,而是相互联系的。必须注意,不同粒径的自由流动粉体以剪切和扩散机理混合时常伴随分离而影响混合程度。

(2)混合方法与设备:研磨混合法适用于小量药物的混合,常用器械为研钵。实验室常用的混合方法有搅拌混合、研磨混合、过筛混合。对于含有剧毒药品、贵重药品或各组分混合比例相差悬殊的情况应采用“等量递增”的原则进行混合。在大批量生产中的混合过程,多采用使容器旋转或搅拌的方法使物料发生整体和局部的移动而达到混合目的。固体的混合设备大致分类为两大类,即容器旋转型和容器固定型。 ①容器旋转型混合机 是靠容器本身的旋转作用带动物料上下运动而使物料混合的设备。

A.水平圆筒型混合机 是筒体在轴向旋转时带动物料向上运动,并在重力作用下往下滑落的反复运动中进行混合(见下图)。操作中最适宜转速为临界转速的70%~90%;最适宜充填量或容积比(物料容积/混合机全容积)约为30%。

第8页

《药剂学》

B.V型混合机 由两个圆筒成V型交叉结合而成。操作中最适宜转速可取临界转速的30%~40%;最适宜充填量为30%。该混合机顶部加料,底部出料,可密闭操作,改善环境,减轻劳动强度,且适于混合润湿、黏性物料粉末。

C.双锥型混合机 系在短圆筒两端各与一个锥型圆筒结合而成,旋转轴与容器中心线垂直。混合机内的物料的运动状态与混合效果类似于V型混合机。

②容器固定型混合机 是物料在容器内靠叶片、螺带或气流的搅拌作用进行混合的设备。搅拌槽型混合机是常用的容器固定型混合机,这种混合机亦可适用于造粒前的捏合(制软材)操作。 (3)影响混合效果的因素及防止混合不匀的措施

①组分的比例 基本等量且状态、粒度相近的二种药粉混合,经一定时间后即可混匀,但数量差异悬殊、组分比例相差过大时,则难以混合均匀,此时应该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又称配研法)混合,即量小药物研细后,加入等体积其他药物细粉混匀,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再过筛混合即成。

②组分的密度 性质相同、密度基本一致的二种药粉容易混匀,但若密度差异较大时,应将密度小 (质轻)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再放入密度大(质重)者,这样可避免密度小者浮于上面或飞扬,密度大沉于底部而不易混匀。

③组分的吸附性与带电性 通常可加少量表面活性剂克服,也有用润滑剂作抗静电剂,如阿司匹林粉中加0.25%~0.5%的硬脂酸镁具有抗静电作用。

④含液体或易吸湿性的组分 常用吸收剂有磷酸钙、白陶土、蔗糖和葡萄糖等。若有易吸湿性组分,则应针对吸湿原因加以解决:如含结晶水(会因研磨放出结晶水引起湿润),则可用等摩尔无水物代替;若是吸湿性很强的药物(如胃蛋白酶等),则可在低于其临界相对湿度条件下,迅速混合,并密封防潮包装;若组分因混合引起吸湿,则不应混合,可分别包装。

⑤含可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组分 将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时,在室温条件下,出现的润湿与液化现象,称做低共熔现象。此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组分的混合。药剂调配中常见的可发生低共熔现象的药物有水合氯醛、萨罗(水杨酸苄酯)、樟脑、麝香草酚等,例如,将45%樟脑(熔点179℃)与55%萨罗(熔点42℃)混合时,形成的低共熔混合物的熔点降低为6℃,在室温时即液化。 (4)分剂量:将混合均匀的散剂,按重量要求分成等重份数的过程叫分剂量。

常用方法有目测法,重量法,容量法三种。机械化生产多用容量法分剂量。为了保证剂量的准确性,应对药粉的流动性、吸湿性、密度差等理化特性进行必要的实验考查。

5.质量检查 散剂的质量除了与制备工艺有关以外,还与散剂的吸湿性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将在下述的“(三)散剂的质量检查与散剂的吸湿性”中重点介绍这部分内容。 (三)散剂的质量检查与散剂的吸湿性及实例

第9页

《药剂学》

1.质量检查 在药典中收载了散剂的质量检查项目,主要有:

(1)粒度:除另有规定外,局部用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粒度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10g,精密称定,置七号筛,筛上加盖,并在筛下配有密合的接受容器。照“粒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Ⅸ E第二法,单筛分法)检查,精密称定通过筛网的粉末重量,应不低于95%。

(2)外观均匀度: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亮处观察,应呈现均匀的色泽,无花纹与色斑。

(3)干燥失重: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照“干燥失重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ⅧL)测定,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2.0%。

(4)装量差异:单剂量包装的散剂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表有关规定。 表 散剂装量差异限度要求

平均装量或标示装量 0.1g及0.1g以下 0.1g以上至0.5g 0.5g以上至1.5g 1.5g以上至6.0g 6.0g以上 装量差异限度 ±15% ±10% ±8% ±7% ±5%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散剂,可不进行装量差异的检查。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中国药典》附录中的“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用于烧伤或创伤的局部用散剂,照《中国药典》附录中的“无菌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此外,还应按《中国药典》附录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作卫生学检查,并应符有关规定。

2.散剂的吸湿性及防范措施 散剂的重点在于防潮。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大于药物粉末本身产生的饱和水蒸气压时,固体药物粉末将吸附水分子,这种现象一般称为吸湿。药物的这种吸湿特性可用吸湿平衡曲线来表示,即先求出药物在不同湿度下的(平衡)吸湿量,再以吸湿量对相对湿度作图,即可绘出吸湿平衡曲线,如图;

它们分别表示了水溶性、非水溶性药物(或辅料)的吸湿平衡曲线。由图可见,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CRH),水溶性药物均有固定的CRH值。

第10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药剂学 散剂和颗粒剂在线全文阅读。

药剂学 散剂和颗粒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5748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