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思考题:
1.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和周作人的文学理论? 胡适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在
进化论基础上行车了“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
周作人则思考与探索新闻学思想建设,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
2.简述初期白话诗人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 贡献:
① 确立了白话诗的历史地位,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 提出推翻陈词旧谱的种种束缚,倡导自由不拘的格律,使诗歌脱离了格律的束缚; 局限:
① 没能摆脱旧诗的词语模式和文学结构,结果写出半文半白,半新半旧的诗,过分欧化;
② 以话待诗,平淡无味
③ 形象单薄,不能给人意境美 ④ 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3.你如何评价白话文运动?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不但在文体改革上是一个革命,而且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促进了新文学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以及汉字改革运动的发展。
4.谈谈你对“五四”文学革命的理解。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场思想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中心内容可以归纳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场文学革命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进行了最猛烈的冲击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白话文被广泛采用,成为文艺大众化的新起点;它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宣告了新文学的诞生;它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它在文学革命中萌生的新文学很快发展为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一翼。
5.简述胡适对文学革命的主要贡献。
① 他的“白话文学”论和“历史文学观念”论,筑起文学革命思想的基本架构;
② 他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改革旧文学的“八事”入手去实现文学的变革;
1
③ 他主张的个性主义和写实主义,引发了“五四”后一二年间的“问题小说”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热潮,
④ 他提出的“诗体解放”说,鼓励了新诗人大胆尝试。
6.如何评价“林纾现象”?
林纾在晚清曾用古文翻译过大量外国小说,被誉为“译届之王”,但他没有认识到白话文为大势所趋,极力反对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坚持用古文体翻译外国小说。
7.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我国现代第一个大型的文学社团。它于1921年1月在北平成立,由周作人、沈雁冰、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主张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并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1932年,该会活动基本停止。
8.创造社
创造社是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于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的一个文学社团,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后期则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9.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8年在北京成立,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而又称“新格律诗派”,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走向成熟。
10.语丝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得名于《语丝》周刊,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他们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问题而获“语丝派”
之称,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 12、美文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这一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以后又形成了一整套散文理论,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这种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是谓之“言志派”散文。 15.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提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话体为主要体式的“言志”小品文的理论,形成了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派”散文。 内容:①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即抒我之情,把叙事、说理、抒情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 ②更乐于饮苦茶、读杂书,陶醉于“苦雨斋”阴郁如雨的古典氛围里玄思、冥想,表达“凡人的悲哀”,“在文学上寻找慰安”。形式:追求自然而隽永,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语言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耐人咀嚼。
第二章 鲁 迅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① 《呐喊》《彷徨》完成了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到现代小说艺术的根本转变,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艺术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② 打破古典小说的故事性框架,开始根据题材的需要自由的选择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
③ 在这两本小说集里,既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又保留了传统小说在描写手法上的长处,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基础;
④ 这两本小说集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提示创造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因而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2.试分析鲁迅小说的两大人物形象系列并举例说明 启蒙者系列和蒙昧者系列:
A.启蒙者系列: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药》中的夏瑜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 孤独者 》中
2
的魏连殳, 《伤逝》中的子君、涓生等。共同特点:
觉醒——“人醒了无路可走”。 B. 蒙昧者形象系列:《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等。
共同特点:被侮辱被损害——愚昧。
3.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的看法。
中国国民性的病根,弱势群体维持精神平衡的自欺欺人手段。
1,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造反失败只好寻求精神安慰
2,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夜郎自大 3,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生活
4.简要分析鲁迅杂文的特质。
① 用强烈的主体意识记录客观事实,通过对事实的选择、组装来显示事物的本质,表现人生哲理。
② 用比喻、白描手法,创造类型形象,概括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普遍性特征。
③ 融说理性、抒情性和讽刺性于一炉,是非清楚,爱憎分明,情感深沉,文笔辛辣。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① 刻画社会人情世态,如“ 百草园 ” ,“三味书屋”的描绘。
② 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长妈” ,“藤野先生”。
③ 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5.试谈读《野草》后的直观感受。
《野草》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借种子的力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去抗战。一棵任人残踏的小草,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表现了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会与我们相逢。 ??
第三、四章 小 说
1.简论“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两大主要流脉。
① 人生派写实小说。所创作的组品大多反映丑恶人生时的现实主义,冰显示出明显的“为人生”的写实小说的倾向,如叶圣陶、冰心、鲁迅等。
② “自叙传”抒情小说。作品再现作家自己的
生活和心境,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如郁达夫。
2.简述五四小说的主要特点。
创作活跃,大家不多,长篇巨著少,人生派写实小说(乡土小说、问题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
3.以冰心的创作为例,分析“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以及创作特征。 原因:(1)“五四”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如冰心的《两个家庭》,反应了人们对家庭、教育乃至社会人生的思考;(2)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如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和《超人》都表现了青年人对社会、人生的反抗和改变;
创作特征: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思考社会人生问题,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
4.如何评价冰心创作中“爱的哲学”的内容? 反封建的启蒙、臆想的社会处方
冰心的文学创作是多面的,小说、诗歌、散文,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是散文。而贯串于她的文学创作的,是“爱”的哲学。冰心的“爱”的哲学,其内容包括母爱、童真、爱自然、爱祖国。母爱、童真、大自然三者以母爱为中心而有内在联系。童真是母爱的自然延伸,爱大自然与母爱也一脉相承。冰心的爱国主义也和母爱、亲友之爱,对祖国河山之爱密切相联。
16、郁达夫小说特征
1、强烈的感情色彩2、坦率的自我暴露3、结构的散文化4、自然美
同的小说创作路向。
5.结合主要代表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① 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气,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如王鲁彦;
② 描写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如台静农;
③ 具有农民式的风趣及强烈的地方性。将悲剧故事渗入喜剧色彩,如彭家煌
6.试析叶圣陶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① 采取冷静批判的立场,着重揭示普通人的精神病态;
② 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语言朴素、冷静、客观,笔调幽默;
③ 融合同情,运用事实的对照进行“不动声色”的讽刺。
7.比较许地山和王统照小说创作的特点。
① 相同的创作轨道:问题小说——泛爱小说——社会批判小说;
② 不同的创作特色:许地山注重正面写爱与美的力量;王统照则更多地写出爱与美的幻灭。 分析朱自清多色调的艺术风格。
A以事传情,朴实平淡:如《背影》、《给亡妇》 B借景抒情,清新优美:如《荷塘月色》、《绿》。
名词解释: 1.问题小说
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涉及很多领域,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2.乡土小说
3
4.简析《沉沦》的思想
《沉沦》的主人公“我”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 小说大胆描写了这个受“五四”思潮的洗礼而觉醒的现代知识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变态性心理。追求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义。 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试论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贡献。
郁达夫对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的实验,呼应了20年代时潮的一个侧面——浪漫而感伤的时代氛围。吟唱出张扬个性、崇尚感情、表现自我的文学咏叹调。从道德的角度、心理学的范畴对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引领了一种以浪漫主义为其风神的小说派别,开创了鲁迅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不
主要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的小说。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
3.“自叙传”抒情小说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4.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5.鸳鸯蝴蝶派
指的是清末明初专写才子佳人情爱题材的文学派别,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这股文学思潮到1949年基本消失。
6.《礼拜六》
鸳鸯蝴蝶派的刊物,在1914年创办的一种娱乐消闲周刊。
第五章 郭沫若
思考题:
1.举例说明郭沫若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2.简述他历史剧的主要特点
一、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特色1、立足现实,古为今用,使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为现实斗争服务。2、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
二、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1、悲剧情境的着意营造2、主观性与抒情性的紧密结合3、浓郁的诗意
名词解释: 1.《女神》
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于1921年8月。它分为三辑,第一、二辑收五四时期诗作,诗风狂放不羁,有狂飙突进式的五四精神,第三辑收入一些清新恬淡的抒情小品。共收入诗剧8篇,诗歌54首。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一、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
四”时代精神。二、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三、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第六章 新诗
思考题:
1.早期白话诗有哪些不足之处?
① 只注重新诗语言(白话)与旧诗语言(文言)的区别,不注重诗体与其他文学体裁语言的区别
② 意象过于平实,情感和想象力均显不足,缺少回味和余香
③ 以“话”代“诗”,过以随意、语言浅白而诗意不足
④ 重理性表述而轻情感体验
2.简述闻一多的诗歌创作主张
① 主张“三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
② 反对感伤主义,反对情感任意泛滥,主张在理性的规约下抒情
③ 主张爱国主义精神
3.举例分析徐志摩新诗创作的主要成就
① 出版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4
女神的爱浪漫主义特征:1,强调自我
表现,强调理想追求。直抒胸臆,靠感觉感染读者。2,在抒发感情时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发,主要借助神话传说或是历史故事中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他们都是诗人自己的心声。
② 表现的主要思想内涵:A.表现对西方欧美式民主、自由的理想及这种理想的破灭,如《再别康桥》透露出的是理想的破灭感。B.歌唱纯真的爱情,表现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4.简述早期象征派诗歌的创作主张。
① 主张创作“纯粹的诗歌”;
② 强调诗歌“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③ 强调诗歌语言朦胧、新奇,追求“陌生化”的效果
④ 强调“诗的贵族化”。
第七章 散文
思考题:
1.简述周作人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① “人的文学”理论建设 ② “美文”的倡导和创作 :周作人最早引入“美文”概念,倡导叙事抒情散文;
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散文具有开创者的身份,他对散文作为独立文体的理论认知,他对广义、狭义散文的自觉促成了现代散文理论从混沌到明晰的转变。周作人对现代散文类别的划分及其对现代散文内容、语言、观照方式和书写方式有重要作用,他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精确化有重要的贡献。 周作人散文理论的核心部分即现代散文的“内在规定性”和“审美特征”,他对中国现代散文本体的规范及在中国现代散文审美体系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作人的现代散文的源流观,将西方个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本土化的散文源流阐释是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
2.举例分析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点
① 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以及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② 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
③ 语言口语化,清秀朴素而又精到 ④ 情感真挚,情景交融
将自己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作品,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多表现父子之情、夫妇之情、儿女之情等。如《背影》中父亲的深情,《给亡妇》中悼妻与自忏之情,《荷塘月色》以景物之“静”反衬心情之不静。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作者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
5
田的荷叶,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如《背影》里的四次背影四次眼泪,《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处处见“静”。
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如《背影》的质朴,《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荷塘月色》里的26个叠词,颇有听觉的美感。
名词解释:
1.“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的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集合了叙事说理抒情,把自己的性情用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
2.美文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以后又形成了一整套散文理论,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这种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是谓之“言志派”散文。
第八章 戏剧
1.文明新戏
春柳社创造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戏剧的,适应于现代文明的需要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它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妆、表演的“写实性,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首要职责,强调戏剧的教化功能,并且演出采用幕表制。
2.爱美剧
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
3.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色
① 吸取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艺术资源,“重象征,重哲理,重(主观)抒情”的特色。
② 出现了“艺术家”形象系列,美的幻灭与毁灭,“诗人写剧“的特色。
4.丁西林独幕剧的结构模式
“二元三人”模式: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对称对峙格局,第三者则起着结构性的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某种契机。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1.左联(全称,文学主张,文学贡献,解散时间)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其文学主张是文学具有阶级性、真实性、批判性,其文学贡献是译介了马列文论及各国无产阶级文学,推动了文艺大众化。1936年,“左联”解散。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
3.试论“左联”对左翼文学主潮形成的贡献
① 创办刊物,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 ② 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展文艺批评,引导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健康发展。
③ 开展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推动了文艺与工农的结合。
④ 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
⑤ 团结、组织作家队伍,注重培养青年作家,繁荣文艺创作。
第十章 茅盾
1.社会剖析小说
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从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着力分心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
2.蛛网式结构
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次要人物活动为辐射的多层次的故事网络。
3.试析《子夜》的结构艺术
6
运用前后呼应、中间穿插等手法安排情节,场面既波澜起伏又有条不紊,形成多线索、多层次,多浪头的完整而严谨的结构,并且运用了蛛网式结构,形成了多层次的故事网络。
4.试析吴荪甫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根源
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刚愎自用、争强好胜和绝不认输。但他生不逢时,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且是帝国主义经济大肆侵入中国时期的民族资本家,具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二重性,这些因素造成了他不可逆转的悲剧,似强实弱、外强中干的性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
“二元三人”模式: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对称对峙格局,第三者则起着结构性的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某种契机。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1.左联(全称,文学主张,文学贡献,解散时间)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其文学主张是文学具有阶级性、真实性、批判性,其文学贡献是译介了马列文论及各国无产阶级文学,推动了文艺大众化。1936年,“左联”解散。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
3.试论“左联”对左翼文学主潮形成的贡献
① 创办刊物,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 ② 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展文艺批评,引导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健康发展。
③ 开展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推动了文艺与工农的结合。
④ 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
⑤ 团结、组织作家队伍,注重培养青年作家,繁荣文艺创作。
第十章 茅盾
1.社会剖析小说
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从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着力分心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
2.蛛网式结构
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次要人物活动为辐射的多层次的故事网络。
3.试析《子夜》的结构艺术
6
运用前后呼应、中间穿插等手法安排情节,场面既波澜起伏又有条不紊,形成多线索、多层次,多浪头的完整而严谨的结构,并且运用了蛛网式结构,形成了多层次的故事网络。
4.试析吴荪甫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根源
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刚愎自用、争强好胜和绝不认输。但他生不逢时,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且是帝国主义经济大肆侵入中国时期的民族资本家,具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二重性,这些因素造成了他不可逆转的悲剧,似强实弱、外强中干的性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现代文学史思考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