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0-3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压大电量及电磁兼容技术的优势,研发500-1000千伏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特高压电力系统动态监测与控制、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等关键技术及设备;支持企业开发生产高压超高压电缆,提升高强度铝合金、铝包钢、光纤复合导线和海底电缆、阻燃电缆的产业化水平。推动西门子输配电集团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和阿海珐集团的\大中型输变电设备制造\武汉阳逻基地建设;支持发展电力远程控制装备、电力电子无功补偿设备、特高压合成绝缘子、500千伏及以上断路器和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系列真空断路设备、全绝缘户外环网开关柜、无励磁分接开关、滤波器、电抗器等高压、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的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主导产品。 (三)大型薄板冷热连轧及涂镀层成套设备。

重点发展大型板坯连铸机、大型薄板热轧机组、冷轧机组和涂(电)镀层成套设备,形成冶金成套设备自主开发、本地化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冶金装备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支持中冶南方自主研制冷轧机组,加快实现极薄板五机架全六辊冷连轧机组产业化和双机架平整机国产化;支持中冶连铸发展高端板带和电镀成套设备;支持黄石山力公司发展大型化(热镀锌25万吨级以上、彩涂板12万吨以上)、柔性化、高效化、清洁化、节能化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 (四)激光加工设备。

重点发展大功率激光器及激光加工设备、中小功率激光精微加工设备、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全息防伪材料等系列产品。支持华工团结激光公司及华工恒信等企业消化再创新CO2激光器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半导体

激光器及泵浦的全固态激光器,开发生产高功率激光设备,以及中小功率激光精微加工设备;支持楚天激光公司等企业开发生产激光医疗设备和激光美容医疗产品等;支持华工图像公司开发应用填补国内空白的综合防伪全息快速定位烫印技术。加快配套技术扩散,带动产业链上配套企业的发展,力争激光成套设备产业链配套环节综合配套率达到60%以上。 (五)环保机械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

重点发展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除尘系统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废酸除硅再生机组等大气治理、工业污水处理等环境净化和危险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系列产品。支持凯迪、安环院、都市环保等企业形成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和污水处理核心技术,承接电厂脱硫、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工程;提高武锅碱回收锅炉、潜江环保除尘成套设备、宜昌力帝报废汽车拆解设备、仙桃衡德生活垃圾处理成套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武汉鼓风机、广水风机、龙净环保、襄樊五二五泵业、武汉四方泵业、天虹仪表等企业发展环保装备配套产品,提高环保设备本地化配套率。 (六)大型石油钻采设备。

重点发展大型石油钻机,车装钻井、修井和固井、压裂设备,天然气压缩机等系列产品。依托江汉石油四机厂为主体的荆州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巩固提升车装钻井、修井和固井、压裂设备的优势,发展大型石油钻机及海洋石油钻修井工程装备;支持江汉石油三机厂发展大型天然气压缩机、抽油机等主导产品,加快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机械生产出口基地。

(七)航天航空设备。

围绕航天器、大飞机、灭火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和浮空飞行器及其关键部件,大力推进重大装备、关键工艺产品自主化和产业化。依托三江航天集团、605所、航天42所、航宇救生装备公司、武汉航达航空科技公司等军地企业和科研单位,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工艺产品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大飞机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航空座椅配套产品以及拓展与航空相关的航空培训、使用、维护、服务等。 (八)新型包装、纺织和建材机械。

重点发展数字化成套纺织设备、包装机械、新型涂布机等系列产品。巩固京山轻机包装机械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智能化、成套化水平;提高宜昌纺机、天门纺机和黄石印染机械制造水平,促其向智能化、成套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支持沙市轻机开发生产替代进口的新型涂布机等造纸设备;支持华新集团、航天双龙等企业发展大型超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混泥土揽拌车、泵车等。 (九)大型工程与农业机械。

重点发展轨道工程、系列挖掘机等大型施工工程机械,大吨位起重机、叉车等系列产品。依托中铁科工集团、武汉重工、武船、三江集团万山公司、南车集团长江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和合资合作等途径,开发生产大断面岩石掘进机、轨道工程设备、轨道交通车辆,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支持武桥重工发展大型桥梁、港口专用机械;积极引进徐工、三一重工和小松等知名企业,发展大型施工工程机械;依托

湖北神牛、永祥粮机等企业,发展大马力拖拉机等农业耕作机械和农产品成套加工设备。 (十)重点基础件。

大型铸锻件。合理配置资源,向专业化生产集中,实现资源、设施共享,支持大冶、阳逻建设大型铸锻件加工中心;巩固强化大型船用曲轴、冷热连轧机铸锻件等主导优势产品,重点向高附加值、新技术产品方向延伸,满足电力、石化、冶金、船舶等行业的发展需求。

基础零部件。重点发展数控功能模块,大型、精密轴承,高压柱塞泵/马达、液压阀,气动元件,橡塑密封件,高强度紧固件等;联合高校等科研力量,重点突破中高端基础零部件研制难题。

加工辅具。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冲压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量仪,精密高档磨料磨具等;积极支持武汉、十堰、随州、鄂州模具产业基地建设。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鼓励出口政策、补贴节能产品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强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积极谋划一批对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影响的装备大项目,争取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落实和争取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优惠政策。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整合省级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优化资金投向,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

力度,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省产业集群发展资金、外贸出口资金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集群和出口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兼并重组、技术创新等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三)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从2009年起,省级以上预算内投资项目要支持自主化技术装备,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中须附设备采购清单及采购方案,并在招投标阶段落实;省内大型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需要订购和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的,优先向省内企业招标。

(四)落实国家首台套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有关要求,对在鄂企业和科研院所研制生产的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对订购和采用这一重大技术装备的投资主体,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补助,省给予省内企业适当补助,并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一批优势装备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大力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我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项目的投入,引导商业银行改进和完善对装备制造业的信贷服务,尽量满足装备制造企业在投资、销售、出口、境外投资等环节的资金需求。

(六)积极支持和推进兼并重组。出台在人员安置、资产划拨、财税分配等方面鼓励性政策,支持优势装备企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并购、控股。 (七)鼓励开展装备租赁业务。研究制定鼓励我省有实力的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支持意见,重点是支持开展省产装备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

(2009年7月1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 鄂政发〔2009〕34号公布)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钢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轻工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订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我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三年目标的实现。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按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措施,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二○○九年七月十五日

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2009-2011年)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贯彻落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推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贯彻国家规划与发挥地方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境实现产业突破,以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发展,以重大成果规模化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1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均较2008年实现倍增,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产业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第一的位置。全省电子信息企业突破1000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3家以上、50-10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行业前4位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32%,形成光电子、通信设备、集成电路、消费电子、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集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达到4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00万户。\光纤到户\、\三网融合\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软件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

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培育8个以上的中国名牌产品。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以上,新产品产值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较2008年提高5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国际、国家标准数量达到30个以上。核心技术有所突破,在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 二、主要任务

围绕国家重点发展的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信息服务等九大领域,结合我省优势和实际,大力推动光电子、通信设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增长,加快建设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集群,着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通过重大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抓好304个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形成近900亿元的投资规模,实现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确保电子信息产业倍增目标的实现。 (一)大力推动光电子、通信设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技术领先与规模优势。

抓住国家加速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新一代网络建设的机遇,强力推进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及研发优势,集中力量扶持骨干企业快速扩张,促进产品高端化、技术工程化、产业集约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产业规模上新台阶,巩固光电子和通信设备的优势地位。力争到2011年,光电子和通信设备产业新增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

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光纤预制棒制造等核心技术,加强专业化协作与配套,加快特种光纤的研发和产业化,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光电器件、光模块、关键专用芯片等光通信专业元器件和组件,重点发展集成光子器件和集成光电子器件。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提高片式元器件、高频频率器件、传感器件、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进一步消化再创新CO2激光器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泵浦全固态激光器。大力发展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高功率激光特种加工和中小精微激光加工设备和激光医疗设备。 加快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分组传输网设备、下一代传送网设备、自动交换光网络设备、光纤到户宽带接入设备等。加快通信交换设备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以软交换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网络系统与设备。加快发展以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系统与终端设备,加大LTE(长期演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构建完整的移动通信产业链。积极支持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继续组织实施省光电子专项,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核心产品,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扩大优势产业的规模效应,巩固光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的国内领先优势,带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重点抓好长飞公司扩产、藤仓烽火光纤预制棒、烽火通信电信级多业务光接入设备、烽火网络电信级以太网多业务承载设备、武汉电信器件公

司光纤到户用光电子核心芯片、武汉光迅光放大器与子系统、华工正源光子公司980nm泵浦激光器组件、长光公司50万线互联互通型光接入模块、武汉虹信3G直放站和拉远基站、凡谷电子3G基站射频设备、艾维公司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华工团结公司大功率轴快流CO2激光器及其成套设备、华工激光公司光纤激光器激光精密微细加工系统、凌云光电公司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综合微创治疗仪系列产品等125个项目建设,形成约280亿元的投资规模。

(二)加快建设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集群,实现规模与结构协调发展。

围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立足自主创新,加强招商引资,依托国内外大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建设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力争到2011年,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等三大产业集群新增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以上,形成年产显示器1500万台、电脑1000万台、数码相机1000万部、手机1000万部、多晶硅5000吨、太阳能电池1000兆瓦的生产能力。 扩大显示器、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等消费电子主导产品产量。着力改善消费电子产品配套环境,策划和引进国际知名消费电子方案设计公司以及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尤其是能够填补省内国内技术空白的企业。围绕富士康综合电子基地项目,引导省内电子信息企业加强与富士康的配套协作,提升本地配套产品附加值含量。在平板显示领域,培育壮大液晶模组企业,策划发展液晶面板制造项目,形成\液晶面板-模组-显示器等终

目尽快建成发挥效益;对基本面较好、带动就业明显、市场预期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帮助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融资产品、贷款担保等服务方式;加大担保机构为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努力拓展融资渠道。

(四)加快品牌培育,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选择1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企业,以终端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和完善技术研发中心、设计创意中心和品牌推广中心,提高品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步伐,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提升企业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

(五)保障棉花供应,提高棉花质量。加大对棉农的政策性补贴,保护棉农种棉积极性,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改良棉花品种,加强棉花收购、加工管理,提高我省棉花品质,为纺织企业提供优质原料。 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表(略)

湖北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2009-2011年)

为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给我省装备制造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我省装备制造业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承接转移,扩大需求;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成套化、自主化工作;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引进战略投资,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提高本地配套水平,加快建设\武汉\、\荆宜\、\襄十\(即武汉城市圈、荆州和宜昌、襄樊和十堰)三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全国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总体目标。

1?行业平稳较快增长。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1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370亿元,实现三年倍增。

2?培育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形成30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的拳头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84个省名牌产品。

3?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形成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3家过50亿元、5家过30亿元、29家过10亿元的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

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4?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省装备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平均达到产品销售收入的3?5%以上,重点领域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5个。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基础件产品水平得到提升。

5?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全省装备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保持装备制造业平稳较快运行。

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抢抓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机遇,运用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做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加强生产运营协调,创新管理方式,抓好成本、安全、质量和节能等基础管理,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支持担保机构简化贷款担保手续。提高审保和放贷效率。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

(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快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我省装备制造业国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特高压输电技术、固体废物综合

处置技术、重大装备自动化成套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力度,努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大集团。

重点培育武汉重工集团、三江航天工业集团、中冶南方工程技术公司、湖北航宇装备有限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鼓励采取联合、并购、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直属企业和省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发展壮大一批产业集群。

依托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数控机床及板料加工机械、发电与输变电设备、石油化工工程成套设备、冶金设备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强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湖北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新优势。 三、重点发展领域

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业现有重点优势领域,突出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替代进口的10类重大产品、成套装备和相关基础件。 (一)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及数控系统。

抓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研发的机遇,重点发展重型多坐标联动数控龙门镗铣床等系列产品、重型数控板料加工机械、大型数控插齿机;五轴以上数控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车床、

磨床系列产品,大型立、卧式加工中心、复合加工机床、数控专用机床产品;数控系统及新型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单元;高精度电主轴及其伺服单元;直线电机及其伺服单元;数控回转工作台、大型交换工作台、数控刀架、精密滚珠丝杠副、新型气动液压件等功能部件。

重点依托武重和三环锻压、长机科技的机床优势,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推进武汉重工集团与华中数控公司的合作,巩固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及其数控系统的优势;支持三环锻压机床与比利时LVD公司的合作,打造中国最大的锻压机床龙头企业;支持长机科技发展大型插齿加工设备;加快发展普及型数控机床;支持华中数控开发应用中高档数控系统。

(二)大型清洁高效发电和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

重点发展600MW及以上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电站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热电联产机组,大型水电机组和抽水蓄能水电机组,核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兆瓦级以上大型风能发电设备的核心功能部件。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交流和直流输变电产品、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加快武锅与阿尔斯通合资项目建设,打造全球先进的锅炉生产基地;积极争取支持长动与西门子合资合作,提升汽轮发电机、热电联产和余热综合利用发电机组的优势;抓住东方电气与武锅合作的契机,拓展合作领域,发展核能发电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研究开发大型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型能源装备,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武汉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依托国家电网武汉高压研究院高压输变电技术、高电压测试技术和高

淘汰落后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氮肥工业主要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加大节能和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不鼓励单纯扩大生产能力为目的的新建和改造项目,重点形成以宜化、中石化湖北化肥、三宁公司、当阳华强、潜江金华润为重点的氮肥生产体系。磷肥工业要抑制近年来新上磷肥装置过快过猛的态势,引导磷肥生产向资源地和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以宜化、洋丰、大峪口、枝江三宁、远安东圣、武穴祥云、孝感黄麦岭为重点的磷肥生产体系。争取化肥生产总量达到740万吨(折纯,下同),其中氮肥330万吨、磷肥410万吨,高浓度磷复肥占磷肥的比重达到9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磷肥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品种,推进沙隆达公司含氟高效除草剂及百草枯改造项目建设。壮大仙桃仙隆公司和阳新晨天化工等一批农药及农药中间体骨干企业。 (五)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充分利用现在基础条件,抓住武汉乙烯项目建设和我省磷盐化工快速发展的机遇,重点发展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精细化工产品。

涂料行业重点发挥武汉地区涂料产业基础,开发高装饰性、高耐候性、高功能性的环保型涂料产品。重点培育2-3家骨干企业,形成行业龙头,带动涂料行业健康发展。

染料行业以湖北楚源为重点加快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系列产品的发展,活性染料向全色谱调整,向功能性产品转化,扩大生产能力,开发高新品

种,到2011年染料产品生产能力达10万吨。

新领域精细化工重点发展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学品、胶粘剂、电子化学品、油田化学品、表面活性剂、皮革化学品、生物化学品、有机硅、化学催化剂、橡胶偶联剂等,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推动园区化发展和清洁生产,2011年我省主要石化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指标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氮肥行业重点推广废水闭路循环等技术,磷肥行业重点推广硫酸生产余热回收等技术。充分依托我省的资源优势和大型骨干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主的大型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态工业园,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磷化工、盐化工综合工业园。重点支持磷石膏、磷渣、黄磷尾气等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扶持中低品位矿选矿、窑法磷酸、湿法磷酸精制、型煤造气、缓控释化肥以及\三废\综合利用项目。

(七)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加强环境容量调查和规划,引导石化产业合理布局。抓住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着力打造承接转移平台,加快我省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实现产业联合布局、集中布局、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加快化工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新建项目必须进入合规设立、环保和安全设施齐全的产业园区,现有企业逐步迁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根据现有化工园区资

源、市场、上下游产品配套情况,按照辅助工程一体化、\三废\集中治理、基础和物流设施服务共享等要求建立一批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石化产业集群。在现已初步形成的宜昌、石首、荆门、应城、武穴和潜江等6个产业集群基础上,新增武汉化工新城、襄樊、天门、沙市、仙桃等5个石化产业集群。

(八)支持企业联合重组。

支持我省具备比较优势的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形成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打造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居全国领先地位的石化龙头骨干企业。到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石化产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中石化武汉分公司和荆门分公司成为中西部地区大型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湖北宜化成为我国重要的磷、盐化工及化肥生产综合性的产业集团和亚洲最大的联碱生产企业;洋丰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磷复合肥生产基地;兴发集团建成中国最强世界知名的国际化磷化工企业;湖北楚源精细化工集团成为国内最大和全球重要的活性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生产企业;祥云集团成为我省东部最大的磷肥生产企业;沙隆达公司保持我国农药生产企业的龙头地位;三宁公司成为我省重要的集煤化工、磷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一体的大型化工企业;中南橡胶集团、双星东风轮胎有限公司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汽车用胎和橡胶制品生产企业。 (九)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抓紧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严重的

落后产能。炼油行业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化肥行业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产能。农药行业依据行政法规,淘汰一批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加快淘汰电石、甲醇等产品的落后产能,提高污染防治和产业发展水平。 三、政策措施

(一)贯彻落实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政策。按照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石化产业特点,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国家鼓励发展方向,做好产业对接,组织符合国家产业支持方向的项目,积极向国家申报,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整合省级财政性资金,优化资金投向,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化工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力度,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省产业集群发展资金、外贸出口资金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集群和出口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兼并重组、技术创新等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三)加强信贷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石化企业充分利用证券市场、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资源,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使用国外贷款,鼓励和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石化产业改组改造。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我省石化产业的发展,通过银企合作,增加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流动资金供给,支持省重点石化企业(集团)资产重组。加快重点项目贷款

审批速度,及时为省重点项目提供信贷资金。

(四)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继续抓好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支持开发大型粉煤气化、窑法磷酸、湿法磷酸精制、磷石膏再利用、武汉乙烯下游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重点推广洁净煤气化、废水闭路循环、余热回收、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减排的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鼓励石化企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生产装置的自动控制水平,完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加大电子商务在采购和销售领域的应用范围。 (五)完善化肥储备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化肥储备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收储我省行业骨干企业的产品。调整和完善省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加大储备力度,增加储备品种,提高储备规模。 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表(略)

湖北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2009-2011年)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贯彻落实国家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保纺织工业平稳运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坚持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发展并举,努力开拓国

内外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棉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缓解\印染\、\化纤\瓶颈制约,加快发展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湖北纺织产业。 (二)总体目标。

1?生产销售稳步增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410亿元,年均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出口创汇达到27亿美元,年均增长21%;产业整体规模在全国位次前移一位。 2?产品结构明显改善。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纺织品比重由70∶10∶20调整为60∶15∶25。

3?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达到68%以上;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个;新产品产值率提高2个百分点。

4?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4%,水耗年均降低5%,污水排放量年均降低4%。

5?品牌培育取得突破。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知名品牌;新创中国驰名商标5个。 二、主要任务

(一)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扩大产业发展空间。

加强产品适应性调整,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开发生产适销对路和物美价廉产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加大工业用布、装饰用纺织品、环保过滤纺织材料、医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提高市场份

额;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欧、美、日等主要市场,开拓俄罗斯、中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到2011年将出口产品值比重由14%提高到18%;完善汉正街等现有纺织品服装市场功能,支持汉川、樊城、仙桃、天门等地建设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提高辐射能力。

(二)大力发展染整和化纤业,缓解产业\瓶颈\制约。

立足湖北优质坯布的加工增值和与面料需求的紧密配套,提高印染及后整理能力。支持具备一定生产条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地方积极发展印染业,大力推行集中供汽、集中治污,积极采用染整先进技术,推广冷轧堆前处理和染色、短流程前处理和湿蒸轧染、涂料染色和印花、松式整理和手感整理、高效水洗等先进工艺设备,加大各种新型面料和功能性面料染整技术开发,拓宽使用领域。抓紧淘汰74型等落后染整生产线。力争到2011年染整生产能力达到8亿米,提高我省服装面料自给率;依托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积极策划建设下游化纤产品项目,支持宜昌新丰、湖北化纤、博拉经纬等企业扩能改造,提高差别化纤维开发能力,加快新型纤维开发应用,改善纺织原料结构。

(三)改造提升棉纺和服装业,巩固主体行业优势。

支持棉纺织业向\三无一精\(清花无卷、纺纱无接、织布无梭和精梳)方向发展,推广紧密纺纱机、清梳联、粗络联、细络联、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新型、高效、节能棉纺设备,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开发和生产各种新型纤维、功能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高档色纺纱线、色织和长丝织物,符合生态、资源综合

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争取到2011年我省先进棉纺锭达1000万锭、织机过10万台(其中无梭织机比重达35%以上);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卷化率达到50%、无结头纱比重达到70%、无梭布比重达到50%;服装业要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无缝缝制、自动监测、电脑控制吊挂传输、立体整烫等先进技术及装备,提高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承接沿海服装生产能力转移,力争到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服装生产能力超过6亿件,成为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重点支持银河、孝棉、金安、枫树等企业培育纱线品牌,3542、3509、裕波、江南等企业培育高档坯布品牌,美尔雅、爱帝、猫人、美岛、美春、迈亚等企业培育服装和高档服装面料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加快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快仙桃彭场、荆门无纺布及其制品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多种工艺(纺粘、水刺、熔喷、针刺、化学粘合、热粘合、气流成网)无纺布的开发及应用,提升产品层次,拓宽应用领域。依托稳健、奥美、帝元等企业发展新型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支持裕大华、湖北化纤发展汽车用纺织品。积极开发和应用强力机织土工布、新型涂层蓬盖布、膜结构材料、高级服装内衬、包装用纺织品;支持际华3542、洁丽雅、盛宇、裕波、玉沙集团等企业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提高产品档次,做大产业规模。 (五)推进集群集约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市(州)建设一批纺织服装工业园

区,支持仙桃彭场无纺布及其制品、汉川马口缝纫线、襄樊樊城织布等集群提升发展层次,加快黄冈龙感湖、荆州岑河针织集群、黄石开发区服装集群、蒲纺纺织工业园发展步伐,力争到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4个。积极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和产业整合,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其中1户企业销售收入过50亿元,5户过20亿元,10户过10亿元,力争50户重点企业占到全省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30%以上。

(六)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

抓住国家推动沿海纺织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与沿海对接的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3年承接产业转移规模200亿元以上;引导和推进纺织能力向荆州、襄樊、孝感、天门、仙桃、潜江等棉产区转移,打造潜江-仙桃-武汉-鄂州-黄石-黄冈沿江服装走廊,建设英山、罗田、远安、竹溪、南漳等鄂东、鄂西桑蚕生产及丝绸加工基地。发挥咸宁、阳新苎麻资源优势,着重解决苎麻品种改良、生物脱胶及污水处理等问题,加快发展苎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全国一流麻纺织生产加工基地。 (七)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升级。

进一步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棉纺行业重点淘汰建国前生产的以及所有\字头型号纺纱和织造设备,A512型、A513型系列细纱机;印染行业重点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落后型号的平网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短环烘燥定型机及其

他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化纤行业重点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湿法氨纶生产工艺,限制使用产能2万吨/年以下粘胶生产线、涤纶长丝锭轴长900mm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装置及间歇法聚合聚脂生产工艺设备。 三、政策措施

(一)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及时落实出口退税率上调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按时足额退税。落实国家关于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暂时遇到经营困难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相关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允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加快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等减轻纺织企业负担的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纺织企业购买棉花、厂丝专项贷款支持和国家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专项支持。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整合省级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进一步优化投向,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纺织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力度,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省产业集群发展资金、外贸出口资金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集群和出口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兼并重组、技术创新等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三)改善纺织企业融资环境。金融机构对资信和效益较好、产品有竞争力、还贷能力强的纺织企业项目建设资金给予优先信贷安排,确保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在线全文阅读。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4430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