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谈如何保证学生学习成绩长远发展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0-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浅谈如何保证学生学习成绩长远发展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刻不容缓

阜南县王堰镇中心学校:常丹丹

【内容摘要】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智力因素给予了过多关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对成绩的影响更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非智力因素具体、系统的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习的效果,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业成绩; 一、引言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考察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是考试成绩。影响考试成绩的原因有很多,目前国内外学者做过许多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非智力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推孟等人曾对1500名智力超常者进行了长达50年的追踪研究,并对其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者各抽取150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两类人,虽然都具有超长的智力,但结果悬殊,关键在于“个性”这一非智力因素。 曾有教育调查团到美国考察其基础教育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

水平将超过美国,然而多年以后中国的教育水平仍然远落后于美国的教育水平。其原因在于中国对于智力因素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前国内外对非智力因素研究已有很多,但国内的研究大多较零散,缺乏系统性。鉴于非智力因素的对学生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长远来看也包括学生的终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办法提出了系统和深入的思考。 二、文献综述

(一)非智力因素的定义回顾

“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于1935年首次提出的,但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反响 。后来,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于1940年提出了“一般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问题,并于1950年发表的论文《认识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中阐述了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从此非智力因素为世人所公认。在韦克斯勒看来,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气质和人格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还应该包括先天、认知和情感的成分,但在韦克斯勒的概念中非智力因素还只是智力因素的一个部分 。

非智力因素在我国最早是由吴福元于1981年提出的。但直到1983年,燕国材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后,非智力因素才在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产生强烈反响 。根据燕国材的定义,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组成因素主要有12种: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虽然学界对非智力因素的定义不同,但从教学的可实践角度来看,燕国材所定义的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的具有具体化、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本研究采纳的是这样定义。

(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回顾

在国外,最早正式提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测验成绩之间关系的是亚历山大教授(1935)。在测验和试验过程中他发现在大量的智力测验中很多相关变量被忽视,这些变量即被试者对作业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及其企图成功的愿望等对测验成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之后在80年代以前,西方心理学者始终围绕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开展研究。8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们开始建立理论模型来解释非智力因素与认知活动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在国内也不少见。李洪玉和阴国恩(1997)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了非智力因素水平与学习成绩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王金丽(2000) 通过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贡献率的分析得出,智力对学习成绩的贡献为21%,非智力因素的贡献率则为59%。杨莲清(1998) 对94名入学初期的学生进行测量发现,有恒性、稳定性、聪慧性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而敏感性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此外,许多研究也表明非智力

因素对于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的学生起到的作用更大。 而且,过高或者过低的非智力水平都会都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是非间接的,其作用包括: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坚强的自制力、恒久的毅力和可贵的独立性和可以弥补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等。 (一)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和热情

非智力因素中的成就动机、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会对学生产生成功欲望和获奖的动力。获得成功的冲动使得学生更愿意接受学习的刺激,学习兴趣就越高。成功欲强的人往往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也越强,他们能够抵御外界环境的干扰,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易退缩,从而集中精力搞学习。学习动力可以来自外部,如奖励、竞赛等,也可以来自非智力因素。就持续性而言,前者是短暂的,后者则是持久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能够准确估计自己的实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特殊环境,如果自己的知识面狭窄,理解能力较差,家庭环境不好或者成绩不理想等情况,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又进一步导致了上课效果较差,害怕请教问题,对教学任务也无兴趣,这种情况对学生会产生恶性循环,实质是对学生的摧残。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非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对事情看待比较客观,能够正确看待自己,有着良好的自信心。自信心强的人即使遇到困难也

能够通过自己或周围的人力资源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习的进步,这种知识的掌握又进一步为学习知识建立了信心。此外自信心强的学生多为外向稳定型性格,而自信心弱的学生则多为内向不稳定型者,据相关研究表明前者的智商要高于后者。 (三)塑造坚强的自制力、恒久的毅力

有了学习的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之后,如何能够保证达到学习目标呢?这就需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各种问题,比如缺乏关怀、没有同伴的陪同、受到其他同学的干扰等,如果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就不能很好的保障达到学习目标。非智力因素能够使学生支配控制自己的行动,尽最大努力,坚持到底,从而克服种种困难。 (四)可以弥补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

我国一位甲骨文专家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很聪明,另一个学生智力水平属于中等,但智力中等的这位学生知道自己的短处,学习比较努力,结果在我国古文字学方面成为了我国屈指可数的著名专家。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弥补他在智力水平上的缺陷。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古今中外这样的写照比比皆是。在国内,童第周和华罗庚算是两个典型的代表;在外国,居里夫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更是驰名中外的代表。他们所具有的坚忍不拔、强烈的研究学习热情、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无不对他们的成功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实施方案

非智力因素具有上述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才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差异化管理,能够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非智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多好处。 (一)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的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途径的实现依赖于一个民主、求是、宽容的环境,环境中的老师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使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目标通过学生主体性这一途径来实现。环境中的民主体现在师生间的平等,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包括学生的观点、人格、兴趣和爱好等;求是体现在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智力和非智力之间的差别,而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宽容体现在对于学生的不成熟的想法、回答问题的偏差给予包容,鼓励引导学生思考,形成气氛浓郁、轻松活泼的课堂。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早在春秋时期, 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性。所谓的兴趣是一种积极愉快地学习心理倾向,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动力。若兴趣能够灌注于听讲、思考、研究,则有益于学习的良性循环。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教学联系实际。

把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可用性,也实现了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2)加强肢体语言的运用。据科学研究,在人际交流中,语言传递的信息并没有那么大的分量,倒是肢体语言传递了更多的信息,而且良好的肢体语言避免了呆板、乏味,往往能够激发听者的兴趣。(3)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像俱全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跳出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想象力。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行动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因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比如上网、打台球等,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就容易失去对自己的控制。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它能够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为此可以选择历史人物,帮助学术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2)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可以在导论课上,向学生讲述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前沿问题,分享学好该门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日常上课时,向学生说明教学内容、目的及要求。(3)利用期望效应。曾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实验表明:含有期望因素的评语能够鼓励,强化学习动力。 (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 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

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人物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强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初中生的意志力还不强,因此有必要培养锻炼克服困难的品质。初中生对于那些意志坚强的人,有着特别崇拜的感情,为此可以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鼓舞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 (五)讲述为人处事的道理

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是说“老师,是用来传

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从中可以看出,老师不仅仅是传递智力知识,更重要的是讲述做人的道理。良好的为人处事能够克服自私、懒惰、孤僻、脆弱等性格,培养起严守纪律、助人为乐、热爱集体、坦诚、乐观、热情等性格,也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书静.非智力因素与成才.教育导刊,2004年

2、沈德立,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天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5

3、 李金德,石静.非智力因素的量化及其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评述.考试周刊,2009

4、杨莲清.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心理因素研究 .现代教育论丛,199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如何保证学生学习成绩长远发展在线全文阅读。

浅谈如何保证学生学习成绩长远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3613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