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法的误区及对策
江阴市峭岐中学 仰汪锋 邮编:214408
摘要:在对于作品的研读过程中文本细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使用方式,它是一
种借助于语义学的方式深入、真切的感受文章在词汇的运用以及细节的描写上采用的精妙手法,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重点研究分析了在初中语文文本细读法中出现的错误观念,针对于这些存在的误区做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从而让文本细读法能够真正意义上促进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阅读法;误区;对策
所谓的文本细读就是对于文章中存在的语义结构、修辞手法以及遣词造句等做出细致的研究,体会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层意味的一种阅读方式。在我国的义务制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培育做出了正确的指示:具备独自完成阅读的能力水平,重于文本情感的理解,丰富的经验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学习掌握多样的阅读方式。可以对于文学著作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增强自身精神世界的建设。目前我国实行的课改是对于教学行为全方位的革新,而做为教学过程中基础性课程的语文,更加应当率先执行。然而,由于缺少文本仔细阅读的阶段与实践,使得语文课程教学显得的较为枯燥和单调,固守在旧有的模式中。所以,研究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误差及对策的对于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法的误区
(一)对文本细读法的理解有误,忽视了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的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老师、文本以及学生三者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过程,需要将对于文本的深刻感悟和尊重作为基本的前提。在有关的语文教育课程标准要求中提到阅读应当是学生展现自我特色的行为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的教育者没有领会到这种“沟通交流”以及“具有自我特色的阅读”所蕴含的意义,让文本教育脱离实际。例如在《愚公移山》阅读教学中,学生批评愚公漠视自然,环保意识薄弱,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教师认为是一种创造性阅读。这样的观点完全背离了文章的主旨,是对“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精神实质的歪曲。
(二)以“拓展迁移”为由,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
教育的发展进步需要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作出适时的调整,在最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语文的教学需要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深化教学的层次。语文的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来源。因而,一些教师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会采用各种方式加入一些新的知识理论,展现语文知识的宽广博大。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拓展迁移”成为了主要环节,教师不断地添加各种相关的文本资料,实行读和写相结合以及课程内外相联系的训练模式,从而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丰富,事实上,这种“拓展迁移”的教学的方式缺乏实质性的意义,只是一种模式化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迁移式的教学应当以作品本身为基础,在扩展的过程中适时回归到书本材料中,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含义。倘若脱离了教学的本意,片面强调外在的过程行为而忽视阅读的主要意图,会使得拓展迁移失去真正的意义与作用。
(三)文本细读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理想
语文教学的文本细读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文本整体的思想精髓做出更好的把握,然而,在许多的语文教学课程中教师为了体现出对于学生个人阅读感受的尊重,会在简单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挑选出自己欣赏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或者结合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会想法,这样的方式尽管充分尊重到了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但是不能够培育出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有效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在语文课本中每篇文章都具有着自身的特色与韵味,在思想、语言以及结构安排上都具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种粗略的阅读行为无法让学生对于文章做出全面的理解和分析,使得在互相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联系文章整体,只是对于文章内容的片面理解,没有更加深刻透彻的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本意。
二、文本细读法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策
(一)体会作者情感,明确文章主旨
新的教学形式下语文教学也同样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做出新的调整,让学生不断采用多样的阅读方式完成阅读。著名学者乌申斯基认为思维的发展需要有比较作为铺垫。它不但能够提升学生阅读的热情,扩宽学生的思路,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赏析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鉴赏《敬畏生命》与《热爱生命》这两篇短文时,我们可从主旨、
内容、思路、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等角度拟好可比点,比较其异同,以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是谈生命问题,《敬畏生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赞美“生命”的执着和顽强;《热爱生命》则以议论为主,阐述作者对“生命”问题的看法。前者侧重抒情,后者侧重说理。从行文思路看,《敬畏生命》围绕中心事件(湖边有几棵树不停地飘散白色纤维),按照时间推移,渐次写出作者的感情变化(令人吃惊,诧异和震撼,满心折服,敬畏,感动),表达作者的感受。《热爱生命》先对比写对待生命的两种不同的态度,然后揭示生命的本质。这是采用一种不同角度对于两个话题进行认真阅读分析的方式,从而达到透彻理解作品的目的。融入到文章之中,深刻体会文章富有特色语言魅力,注重文章细节的处理,对比式的阅读方式。阅读的积累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著作中的独特韵味与魅力势必会丰富学生纯美的思想文化世界。
(二)把握文章内容,细读文本内涵
优秀的文章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而对于一篇好的散文真正意义上的理解,需要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仔细研究文章的遣词造句。在对于文本的理解上运用全方位把握文章同对于部分的细致分析相结合的阅读方式,以全局为主寻找细微的切入点。要将学生培育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的阅读者,就需要让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细节。
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其抒情线索。茅盾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然而,作者写景画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写“神”时,茅盾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阅读本文时,只有饶有兴味的领略到作者抓住“不平凡”这个纲作为文章的主要线索,又辅之以精巧细微的特征描写。使得全文有主有次,有总有分,线索清晰,层次井然的这种情感思路,才能获取真切的理解。其中有艺术的穿插,有为人处世道理的教育,将文章的含义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寻找切入点,升华阅读效果
在语文的教学环节中,对于学生文本语言赏析能力的提高同样是教学的重要
环节。在一篇文章中,值得品读与探究的语言资源无尽,因此,有效挖掘这些丰富资源并联系到自身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譬如说,在进行《再别康桥》的教学时,可以以“再别康桥”的“别”字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对徐志摩“别”的内容进行思考。学生们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徐志摩是在与“云”作别,而还有的人认为,徐志摩是在和“梦”作别。徐志摩到底是在和谁作别呢?学生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又如,诗歌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那么开头的“轻轻”与结尾所用的“悄悄又有什么区别呢?可能这些问题在学生初次读诗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但是并不是那么的明确。当老师将这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们一这些问题为切入点进行阅读时,就会对徐志摩的诗产生不一样的体会,更加领悟到了《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细腻的情感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结束语
语文课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为少年们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的大门。 只有将语文阅读的教学建立于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通过整体思路阅读,从不同的方法途径达到审美的境界。文本细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写作者的丰富思想情感,遨游在作者广阔的思想领域中,在对于文本细读中使文化素养得到整体的提高。初中生理应有理解美、领悟美、鉴赏美的能力,可以说,培育初中生养成良好的文本细读习惯,是顺乎语文教学规律更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明智举措,还应该而且必须更好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钟友军,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的思考[J],初中语文教师,2009(3) [2] 崔巍青,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读出其中味[J],初中语文教师,2009(4) [3] 陈杰丽,罗才军,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J],初
中语文教师,2009(3)
[4] 薛薇,浅谈文本细读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材教法,2009 [5] 陈丽真,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谈[J],吉林教育,2009(6) [6] 张长利,创新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9) [7] 景文芳,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J],文教资料,2009(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法的误区及对策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