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阶段工作
技术细则有关补充说明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工作组
2003年7月
前 言
自水资源综合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来,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阶段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办规计[2003]4号)以及《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地区[2003]269号)对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的总体要求,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的要求积极开展评价和规划的各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工作的进展过程中,各地也暴露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包括调查评价和规划工作中的有关概念和一些技术方法尚需进一步明确、界定和统一。现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阶段技术工作中的有关技术问题做出技术补充说明,供各地规划工作时参考和应用。
目 录
1 关于水文系列的插补延长方法 .............................. 4 2 关于含有零值项的频率计算的处理 .......................... 5 3 关于流域消耗水量分类问题 ............................... 10 4 关于实测径流还原计算及一致性修正的处理方法 ............. 10 5 关于水文要素相关图的绘制 ............................... 13 6 关于水面蒸散发折算系数 ................................. 14 7 关于分区水资源总量系列的计算 ........................... 14 8 关于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统计 ........................... 17 9 关于经济社会指标数据口径问题的处理 ..................... 18 10 关于城市范围的有关概念 ................................ 21 11 关于大中小企业的划分及污染物指标的填写 ................ 22 12 关于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大肠菌群”超标问题的处理 ........ 22 13 关于节水器具(设备)和节水器具普及率的概念 ............ 23
1 关于水文系列的插补延长方法
插补延长,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均要保证精度,相关关系要有明确的成因概念,要避免辗转相关延长系列,相关曲线外延部分一般不超过相关曲线实测点据变幅的50%,展延资料的年数不宜过多,最多不得超过实测年数。延长系列,一方面由于年份加长,统计参数的误差可以减少;但另一方面在延长所依据的相关关系不好时,延长所致的误差将显著增加,故不宜延长太多年份,以免得不偿失。
具体的插补延长方法: A:降水量的插补延长:
降水量的插补延长,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在邻站气候、地形条件一致时,可搬用邻站同月雨量或采用附近各站月降水平均值。非汛期降水量较少,各年变化不大,可用同月降水量的历年平均值插补缺测月份。年降水量缺测时,可用缺测年份的降水量等值线图内插,或用相关法进行延长。相关分析时,对选用的参证站,除要求资料系列较长外,气候等条件也要求与所要延长的测站相一致。最好先将各站历年降水量比较一下,选取与延长站降水量变化存在一致性的测站,作为参照站,相关线均在图上定出,可不计算回归方程式(因并不增加实际精度)。
B:月径流量的插补延长:
(1)可利用水位资料插补,对于有水位资料而未推流的月份,可以借用相近年份的水位~流量关系(必要时可作适当外延)推流,但要注意分析水位流量关系的稳定性和外延精度。
(2)对枯季缺水月资料插补可用以下方法:①历年均值法—缺测月份的月流量历年变幅不大时,可用历年平均值代替。②趋势法—枯季降水很少,退水过程比较稳定时,可根据前后月资料的变化趋势插补。③上下游站月流量相关法。④冰期流量插补,北方河流冰期退水规律受气温影响,
可分别建立结冰前与结冰期及融冰期月径流以气温作为参变数的相关曲线,插补冰期各月流量。
(3)汛期缺月资料插补可用以下方法:①上下游站或相邻流域月径流量相关法。②月降水量月径流量相关,包括考虑其他因素的多变数合轴相关等。③冰川分布较多的河流可用地面气温或高空温度等指标与流量建立关系,以插补汛期月流量。
C:对年径流量的插补延长:
(1)上下游站的年径流量相关;一般为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线交于下游站(水量大的站)坐标上。
(2)与邻近流域站的年径流量相关,应用在自然地理条件相近的邻近河流,该相关线一般交于坐标原点,或流域面积较大,流量较大的坐标轴上。
(3)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与年径流量相关。 (4)汛期径流量与年径流量相关。
插补延长所依据的资料应采用还原后的资料。
2 关于含有零值项的频率计算的处理
在水文系列的频率计算中,当含有零值项时,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A:直接计算法
将包含零值项在内的系列按通常方法用期望经验频率公式
P?mn?1 (1)
计算系列各项的经验频率,并点绘在频率格纸上。一般先用矩法计算统计参数(均值XCP、变差系数CV和偏差系数CS),再以算得的参数为参考,经对CV和CS调试,以选定各项参数(也可运用频率计算软件进行推求)。
对含零值项系列,可以在 CS﹤2 CV的范围适线,与不含零值项系列不同,不再受CS ≥2 CV的限制。
示例:山西某站1956~1990年12月月降水系列见下表:
表2-1 山西某站12月份逐年月降水系列表
年份 1956 1957 1958 X 0.10 0.60 4.30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P(%) 2.78 5.56 8.33 11.11 13.89 16.67 19.44 22.22 25.00 27.78 30.56 33.33 36.11 38.89 41.67 44.44 47.22 50.00 X排序 26.8 20.7 16.7 14.3 13.8 12.5 11.4 10.7 9.9 9.2 6 5.5 13.1 4.3 3.6 3.2 2.8 2.7 年份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X 26.80 13.80 5.50 6.00 2.70 9.20 0 1.50 0 0 16.70 1.50 11.40 0 3.60 20.70 3.20 5.43 6.79 m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P(%) 52.78 55.56 58.33 61.11 63.89 66.67 69.44 72.22 75.00 77.78 80.56 83.33 86.11 88.89 91.67 94.44 97.22 X排序 1.5 1.5 1.4 1.4 1.3 1.3 0.9 0.6 0.1 0.1 0 0 0 0 0 0 0 1959 10.70 1960 1961 1962 2.80 1.30 1.30 1963 12.50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0.90 0 1.40 0.10 9.90 0 1.40 1971 14.30 1972 1973 5.90 0 含零值项系列的多年平均(n=35) 不含零值项系列的多年平均(n=28)
图2-1 山西某站12月月降水频率曲线图(负值部分已删除)
图2-2 山西某站12月月降水频率曲线图(负值部分未删除)
根据表2-1中月降水数据(n=35),采用经验频率公式,点绘经验点据如图2-1(图2-2绘出了频率曲线的负值部分,以作对比)。用适线法求得频率曲线统计参数XCP、CV和CS分别为5.40、1.50和2.00(表2-2)。在表中同时列出矩法求得的相应参数。
表2-2 不同方法求得的月降水量(含有零值)频率参数表
计算系列 方法 项数 直接计算 间接计算
矩法 XCP CV CS XCP 适线法 注 CV CS 原系列(含零值) 原系列中剔除零值后的系列 用转换公式求得的原系列参数 35 28 35 5.43 1.24 1.51 5.40 1.40 2.00 6.79 1.02 1.29 6.80 1.15 2.30 5.44 1.24 5.44 1.38 B:简接计算法
间接计算法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将上述系列中的7个零值项剔除后,对非零值项系列(n=28),用期望经验频率公式和适线法求得月降水频率曲线见图2-3。
图2-3 山西某站12月月降水频率曲线图(系列中负值项已删除)
频率曲线的统计参数XCP、CV和CS分别为6.80、1.15和2.30,见表2-2,在表中同时也列出矩法求得的相应参数。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求得的频率曲线,需按以下关系式(2)转换为含零值的频率曲线。
p?(xi)?p(xi)2835 (2)
(3)
(4)
X?CP35knXCP28?28356.8?5.44CV35?nk(CV28?1)?23528(1.15?1)?1.382在式(2)中,P(xi)为由28个非零值系列求得的降水量xi的频率;P'(xi)为相当于由含零值的原系列(n=35)求得的降水量xi的频率。
原系列的频率参数可由第一步求得的频率参数,用转换公式(3)~(4)来求得。
除上列XCP、CV公式外,还有CS转换公式,因一般仍采用适线法确定,故未列。
由上列公式求得的参数5.44和1.38与表2-2直接算法求得的5.40和1.40基本相近。公式(3)~(4)估计是根据矩法参数之间关系推导出来的,所以用表2-2中矩法求得的参数来进行相应的转换,其结果便会基本相同(表2-2)。
从上述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水文系列中遇有零值项时,间接法要经两步计算,而且用公式转换求得的参数还要经过适线复核才能确定。相比之下,还是以采用直接法,即CS﹤2 CV条件下的适线法为好,计算也更为简便。
3 关于流域消耗水量分类问题
按照水量消耗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流域的消耗水量划分为用水消耗量和非用水消耗量两大类。用水消耗量(通常简称耗水量)是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受人为的控制较强。除用水消耗量以外的其他形式耗水量统称非用水消耗量,包括河道和排水渠的水面蒸发和土壤浸润蒸发,新增蓄水工程的水面蒸发和潜水蒸发等,主要属于自然现象,受人为控制较弱。
将流域消耗水量分为用水消耗量和非用水消耗量两大类,一是有利于找出流域分区计算水量之和与流域把口站水量不平衡的原因。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非用水消耗量在输出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不考虑无法进行平衡分析;二是有利于分析供用水的效率。不计非用水消耗量,加大各分区的用水消耗率、减少回归水量的办法来取得把口站的水量平衡,会歪曲供用水效率和入河废污水量的真相,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错误;三是在非用水消耗量很大的流域,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哪些是无效消耗,可以采取措施加以夺取利用,哪些是维持生态环境所需的消耗,应该予以保持等等。
4 关于实测径流还原计算及一致性修正的处理方法
决定水资源数量的两大因素是气候(降水、气温、湿度、风力等)和下垫面(植被、土壤、地下潜水位和耕地、水面、城建面积等)。目前在研究温室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方面还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其结果较难直接用于水资源的调查评价。人类活动造成下垫面变化对产流、汇流影响较大,较为直观,在水资源评价中应该考虑。水资源情势是不断变化的,从动态和实用的观点出发,本次水资源调查评价要求,在不考虑温室效应对
气候变化影响的前提下,提出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地表水资源量成果。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首先对实测径流进行还原,然后进行一致性修正。
A:关于实测径流的还原计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引用河流的消耗水量不断增加,水文站网实测的径流愈来愈少。在我国北方地区,许多水文站正常年份的实测径流已不到天然径流的三分之一,枯水年份河道断流。仅根据实测径流无法进行水资源的综合规划与合理配置,必须对实测径流进行还原计算。
实测径流采用分项耗水量调查还原法,对水文站实测年径流系列逐年进行还原计算。具体还原的方法参见《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附录Ⅱ—1。
在实测径流系列的还原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单站径流资料是绘制年径流深等值线图和计算分区地表水资源量的基础,要重视对选用水文站进行还原计算和一致性分析。许多水文站各年实测的径流量已不能代表流域内当年的实际产流量,应该将测站以上受地表水开发利用影响而增减的水量进行估算,还原到实测径流量中。为了区别于实测径流,习惯将还原后的径流称之为天然径流。有人将天然径流简单直接理解为没有人类活动影响情况下的产流量,这是一种误解。
(2)在对单站实测径流进行还原计算时,水文站控制流域内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耗损的水量是还原计算的主要项目,这里的耗损水量是指在输、用、排水过程中由于蒸发消耗和渗漏损失而不能回归到河流的耗损水量,因此,还原的水量中,除用水消耗量(输水、用水过程中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外,还包括排水消耗和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由于耗损总量大于用水消耗量,习惯上将用水消耗作为还原水量,是一种近似处理的办法,在某些地区可能会造成较大误差。
(3)关于山丘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对河川径流的影响以及是否需要还
原的问题,现做出如下说明:
①随着山丘区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引起山丘区河川基流量减少和平原区河道渗漏补给量增加,虽会导致流域地表水资源量的减少,但这些水量已计入地下水资源量中,不存在再还原给地下水的问题;
②河川径流进行山丘区地下水开采净消耗的还原问题从理论说较复杂,实际操作也较困难。本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的规定,不进行山丘区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的还原。
如果部分省份已对河川径流进行山丘区地下水开采净消耗的还原,那么在涉及到该水资源一级区的相应省份原则上也应该根据影响程度做同样的处理,以便在一级区范围内成果的协调和一致,流域机构应认真做好协调工作。但要注意,为了全国水资源评价成果的一致性,流域机构和省区同时要提出一套山丘区地下水开采净消耗不还原的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③当河川径流进行山丘区地下水开采净消耗的还原,还原的开采净消耗量是地下水资源量的组成部分,因此,山丘区地下水开采净消耗的还原水量是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重复计算量,不进行山丘区地下水开采净消耗的还原计算不影响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成果。
(4)近20年来兴建的跨流域、跨区间引水工程较多,对单站实测径流影响较大,还原水量有正值和负值之分,在还原计算时要特别注意。一般规定是:引出水量全部作为正值还原水量;引入水量要扣除利用过程中的耗损水量,只将回归到河流的水量作为负值还原水量。
(5)水库、闸坝的水面蒸发是反映下垫面变化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评价工作不对水库、闸坝的水面蒸发进行还原,但对重要水库控制站逐年水面蒸发系列列入备注栏。
(6)农村生活和农村工业用水增长较快,且耗损率高,须还原。 B:关于天然径流的一致性修正
在下垫面变化对产流影响大的流域,还原后的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往
往一致性较差,不能代表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天然年径流量,需要对天然径流系列进行一致性的修正,以得到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天然年径流量。在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明显的流域对天然年径流系列进行一致性分析和修正,可以弥补分项调查还原法的不足,使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成果更为符合实际情况。
采用双累积相关法(年降水量累积值与天然年径流量累积值相关)或其他方法,对1956~2000年天然径流系列进行一致性分析,大致判断年降水径流关系变化的转折年份。以转折年份为界,将水文系列划分为前后两段,分别绘制年降水~还原后的年径流关系曲线。以后段的关系曲线为基准,分析确定不同雨量级的年径流衰减系数或增加系数,对前段各年天然径流量进行修正,再与后段组合,即得代表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天然年径流系列。具体修正方法参见《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附录Ⅱ—1。
5 关于水文要素相关图的绘制
目前许多省区在绘制降水与径流、径流与基流等相关图时,由于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喜欢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事实上,如不加分析的利用直线关系进行插补延长,将给计算成果带来很大的误差,甚至出现错误。
水文现象是复杂的,水文要素间的相关关系一般表现为曲线形式,应该在分析产流、入渗、蒸发等机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点据的分布情况,确定相关曲线的走向和形状。由于曲线种类太多,用数学方法选配非常困难,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故对于复杂的相关关系,通常凭经验用目估法绘出相关线比较适用。下面提出三种相关线型的示意图,供各地参考。
45°线 P90 °线
RP 0 山丘区降水与径流相关R0 山丘区径流与基流相关Rg0 平原区降水与入渗补给相关Up注:图中各项量均为年值,单位采用毫米。
6 关于水面蒸散发折算系数
蒸发能力近似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因此,不同型号蒸发器的观测值应统一换算为E601型蒸发器的蒸发值,采用的折算系数应经过流域机构水资源一级区的统一协调后确定。
用于绘制年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而选用的测站可采用年折算系数;区域代表站应采用多年平均月折算系数计算多年平均月蒸发量,并检查月折算系数的合理性。
7 关于分区水资源总量系列的计算
本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中明确要求计算分区水资源总量1956~2000年45年系列。
(1)水资源总量的定义和基本表达式
某个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
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其基本表达式为:
W = Rs + Up = R + Up – Rg (1)
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s为地表径流量(Rs = R – Rg);Up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R为河川径流量(即地表水资源量);Rg为河川基流量。
本次水资源调查评价要求,按近期的下垫面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转化关系,计算各分区1956~2000年的水资源总量系列。各种类型区的水量转化关系不同,资料差别较大,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上述基本表达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有关成果计算水资源总量系列。
(2)山丘区水资源总量系列计算
①在已知1956~2000年的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系列,1980~2000年的地下水总排泄量和基流量系列的情况下,1980~2000年逐年的水资源总量用下式计算。
W = R + Q总排 – Rg
(2)
式中:Q总排为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相当于降水入渗补给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和小型河谷平原的潜水蒸发量,其他符号意义与式(1)同。
1956~1979年水资源总量系列采用水文相关法推求,有以下两种途径:
A:根据1980~2000年资料,绘制P(降水量)~Q总排和R~Rg相关图,利用1956~1979年的降水量和径流量成果,从相关曲线上查算出相应年的Q
总排
和Rg,再用式(2)计算逐年的水资源总量。
B:根据1980~2000年资料,绘制P~W相关图,利用1956~1979年降水
量从相关曲线上查算相应年的水资源总量。
②如果因资料短缺,难以计算出地下水总排泄量年系列值时,则可将河川基流除外的其他排泄项作为常数值处理,按下式计算水资源总量系列:
Wi = Ri + Q其他排
(3)
式中:Wi为逐年的水资源总量;Ri为逐年的河川径流量;Q其他排为河川
基流除外的其他各项排泄量之和,各年都采用近几年的平均值。
③南方山丘区及各项排泄量很小的地区,地下水基本上以基流形式排泄,其他排泄量很小,加之水文地质资料缺乏,可以将河川径流量系列近似作为水资源总量系列。
(3)北方平原区水资源总量系列计算
①在已知1956~2000年的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系列,1980~2000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河道排泄量系列的情况下,1980~2000年逐年的水资源总量可用下式计算。
W = R + Up – Qup Qup ≈ Q河排·(Up/U总)
(4) (5)
式中:Qup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Q河排为平原河道的总排泄量;U总为地下水的总补给量;其他符号意义与式(1)同。
1956~1979年水资源总量系列采用水文相关法推求,有以下两种途径:
A:根据1980~2000年资料,绘制P~W相关图,利用1956~1979年逐年的降水量从相关曲线上查算相应年的水资源总量。
B:根据1980~2000年资料,绘制P~Up相关图,利用1956~1979年降水量系列查算出相应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Qup用1980~2000年或最近几年的平均值代替,按式(4)计算逐年的水资源总量。
②在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的平原区,地下水位一般低于河底高程(河道水位),Qup可按“零”处理,各年的水资源总量为当年河川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4)南方平原区水资源总量系列计算
南方平原区的水田、水面面积大,浅层地下水的开采程度低,与北方平原区相比,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水稻泡田期和生长期一般没有潜水蒸发,降水和灌溉的入渗补给量基本上排入河流,与河川径流量重复。加之,本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对南方平原地下
水的要求较低,只计算近期年均地下水资源量,没有1980~2000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因此,建议以河川径流量系列为基础,采用下式计算1956~2000年水资源总量系列。
Wi = Ri + Q不重复
Q不重复 ≈ (E旱+Q采耗)·(Up旱/Q旱总补)
(6) (7)
式中:Wi为各年的水资源总量;Ri为各年的河川径流量;Q不重复为地下水资源量与河川径流间的不重复量,各年都采用近期年均值;E旱为平原区旱地和水田旱作期的潜水蒸发量;Q采耗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Up旱为平原区旱地和水田旱作期的降水入渗补给量;Q旱总补为平原区旱地和水田旱作期的总补给量,即降水入渗补给量与灌溉入渗补给量之和。
8 关于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统计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要求进行1980、1985、1990、1995和2000年的开发利用调查中城镇和乡(农)村人口的调查,时间跨度较大。这期间统计年鉴上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有三种口径,第一种口径按行政建制划分,城镇人口是指市辖区和县辖镇的全部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县辖乡人口。第二种口径按常住人口划分,城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镇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乡村人口是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第三种口径是按照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进行划分。统计年鉴的城镇人口数据,1952~1980年为第一种口径数据,1982~1999年为第二种口径数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第三种口径。为保持不同年份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次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中不同年份的城镇人口均按第二种口径统计,即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对于2000年的人口统计,技术细则中明确规定,须根据需水预测的要求同时按第三种口径进行统计,即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为依据进行统计。
由于第一和第二种口径一般衔接较好,1980、1985、1990、1995年的城镇和乡村人口可以直接采用年鉴数据。2000年“原口径” 城镇和乡村人口数如年鉴中没有,应以1999年数据为基础,按趋势法估算。
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年鉴中,出现过县改市后把所有人口(全县人口)都统计为城镇人口,这是不恰当的,应予以修正。
在统计城镇和乡村人口时要特别注意:城镇和乡村人口是按居住区域划分的,即居住在城镇的为城镇人口(含农业人口),居住在农村的为农村人口(含非农业人口)。而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是按职业性质划分的。由于城市化的进程,有些农民土地被占用,虽仍为农业户口,但居住地已成为城镇范围,应统计为城镇人口。全国多数地区城镇人口多于非农业人口。
9 关于经济社会指标数据口径问题的处理
(1)关于数据的协调与平衡
目前,统计年鉴中的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产值)普遍存在地(市、州、盟)之和不等于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和不等于全国的现象。由于各地在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中需要把社会经济指标分到水资源三级区,一般以地(市、州、盟)统计年鉴为基础进行指标统计,其汇总的数据可能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的数据与全国统计数据也可能有差异。为了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原则上全国汇总数据要求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为依据。因各级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存在着差异,因而要求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协调平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时可采用下列步骤进行统计数据的协调和平衡。首先根据地(市、州、盟)统计数据及其分解到各计算分区的
数据,计算各计算分区数据结构(分区比例);其次按照这些数据结构对《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该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量数据进行各分区数据的分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统计年鉴的数据时,若不同年份统计年鉴发布的同一年份数据不同时,应以最后一年年鉴发布的数据为准。对于专业统计年鉴与综合统计年鉴发布的同一年份数据不同时,应以综合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为准。
(2)可比价格问题
鉴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的时间跨度大,在进行经济发展速度和用水定额分析时,应采用可比价格进行计算,以扣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于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之间比较,可以采用当年价计算。对于发展趋势比较分析,本次规划统一要求以2000年当年价作为可比价格,在对历史统计数据按照2000年可比价格进行统一折算后,分析比较其经济发展速度和用水定额。
现根据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举例说明如下,供各地规划时参考。
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表3-1(page 49)列出了当年价计算的1952年~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表3-3(page 51)列出了按可比价格计算的1953~2000年历年发展速度。根据这两个表格数据(1980年到2000年统计指标分别见表9-1和表9-2),根据历年发展速度递推计算出其所列出项目按2000年价格水平作为可比价格下的指标值,见表9-3。根据2000年当年价作为可比价格计算的全国工业用水指标分析成果见表9-4。
表9-1 国内生产总值(本表按当年价计算)
年份 GNP GDP 4517.8 8964.4 一产 1359.4 2541.6 二产 2192.0 3866.6 7717.4 工业 1996.5 3448.7 6858.0 建筑业 195.5 417.9 859.4 三产 966.4 2556.2 5813.5 交通邮电 商业贸易 人均GDP 205.0 406.9 1147.5 3054.7 4918.6 213.6 878.4 1419.7 4932.3 7306.9 460 853 1634 4854 7078 1980 4517.8 1985 8989.1 1990 18598.4 18547.9 5017.0 1995 57494.9 58478.1 11993.0 28537.9 24718.3 3819.6 17947.2 2000 88189.6 89403.6 14212.0 45487.8 39570.3 5917.5 29703.8
表9-2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本表按可比价格计算,上一年=100)
年份 GNP GDP 105.2 109.1 110.9 115.2 113.5 108.8 111.6 111.3 104.1 103.8 109.2 114.2 113.5 112.6 110.5 109.6 108.8 107.8 107.1 108.0 一产 107.0 111.5 108.3 112.9 101.8 103.3 104.7 102.5 103.1 107.3 102.4 104.7 104.7 104.0 105.0 105.1 103.5 103.5 102.8 102.4 二产 101.9 105.6 110.4 114.5 118.6 110.2 113.7 114.5 103.8 103.2 113.9 121.2 119.9 118.4 113.9 112.1 110.5 108.9 108.1 109.6 工业 101.7 105.8 109.7 114.9 118.2 109.6 113.2 115.3 105.1 103.4 114.4 121.2 120.1 118.9 114.0 112.5 111.3 108.9 108.5 109.9 建筑业 103.2 103.4 117.1 110.9 122.2 115.9 117.9 108.0 91.6 101.2 109.6 121.0 118.0 113.7 112.4 108.5 102.6 109.0 104.3 106.2 三产 110.4 113.0 115.2 119.4 118.3 112.1 114.4 113.2 105.4 102.3 108.8 112.4 110.7 109.6 108.4 107.9 109.1 108.3 107.7 107.8 交通邮电 商业贸易 人均GDP 101.9 111.7 110.0 115.0 113.5 112.8 110.0 113.3 104.7 108.6 111.2 110.5 112.4 109.5 112.1 111.4 110.8 110.6 111.3 109.4 130.0 103.9 121.9 121.5 128.9 110.6 113.5 114.3 91.7 95.2 104.5 113.1 106.6 107.7 105.9 105.4 108.5 107.7 107.2 108.4 103.9 107.5 109.3 113.7 111.9 107.2 109.8 109.5 102.5 102.3 107.7 112.8 112.2 111.4 109.3 108.4 107.7 106.8 106.2 107.1 1981 105.2 1982 109.3 1983 111.1 1984 115.3 1985 113.2 1986 108.5 1987 111.5 1988 111.3 1989 104.2 1990 104.2 1991 109.1 1992 114.1 1993 113.1 1994 112.6 1995 109.0 1996 109.8 1997 108.6 1998 107.8 1999 107.2 2000 108.3
表9-3 按照2000年价格水平下各年指标值、换算系数及发展速度
年份 1980 1985 按2000年 价格换算 1990 1995 2000 1980 1985 换算系数 1990 1995 2000 GNP GDP 一产 二产 工业 建筑业 三产 交通邮电 商业贸易 人均GDP 950 3927 668 1092 1745 2959 4919 3.26 2.68 1.52 0.97 1.00 10.32 9.84 11.13 10.70 10.50 1100 2836 3553 5105 7307 5.15 3.23 2.50 1.04 1.00 20.86 4.61 7.52 7.43 9.93 1433 2225 3007 4991 7078 3.11 2.61 1.84 1.03 1.00 9.21 6.21 10.66 7.24 8.32 14030 14049 5372 5143 4327 23392 23381 7977 8297 6936 1609 7971 34198 34143 9783 12751 10782 2202 12477 59094 60129 11992 28462 24337 4403 20068 88190 89404 14212 45488 39570 5918 29704 3.11 3.11 3.95 2.35 2.17 2.60 2.61 3.14 2.15 2.01 1.84 1.84 1.95 1.65 1.57 1.03 1.03 1.00 1.00 0.99 1.00 1.00 1.00 1.00 1.00 4.86 4.06 3.85 3.12 2.56 2.15 1.15 1.12 1.00 1.00 1981~1985 10.77 10.72 8.23 10.04 9.90 11.11 15.21 1986~1990 7.89 7.87 4.17 8.97 9.23 6.47 9.38 发展速度 1991~1995 11.56 11.98 4.16 17.42 17.68 14.87 9.97 1996~2000 8.34 8.26 3.46 9.83 10.21 1981~2000 9.63 9.69 4.99 11.52 11.70 6.09 8.16 9.58 10.65
表9-4 全国1980年和2000年工业用水指标趋势分析
工业增加值(亿元) 2000年可比价格 取水量(亿m3) 万元增加值取水量 (m3/万元) 当年价 2000年可比价格 4326.6 457.0 2289.0 1056.3 39570.3 1139.2 287.9 287.9 11.70 4.67 -6.29 当年价 1980年 1996.5 2000年 39570.3 年均变化率(%)
10 关于城市范围的有关概念
关于城市的范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规定,城市的全部范围包括城区、郊区和市辖县(市);城市的“市区”是指城区和郊区,不包括市辖县(市);城市的“建成区”是指城市建筑基本连片、公用设施达到的地区,包括已建成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机场等,区域内的水域面
积(包括河流、湖泊)亦计算在内。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中规定,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及供需水预测中,要求按城镇与农村分别统计供、用、排水现状以及进行供需预测与水资源配置,这里的城镇是指国家行政设立的建制镇、市、计划单列市和直辖市。除此之外,还要求对国家行政设立的建制市进行单独统计,统计范围现状为建成区,预测成果范围为规划区。
本次规划要求编制重点城市的水资源综合规划,这里的重点城市是指地级及以上城市,规划的范围为城市规划区。
11 关于大中小企业的划分及污染物指标的填写
附表3-8-1中,主要工业企业大中小型的划分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标准划分,但也应结合企业污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小企业如污染程度大,也应填写。表中污染源指标的填写必须满足全国汇总的CODCr和NH3这两项指标,其余不足五项指标的有多少项就填多少项。
12 关于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大肠菌群”超标问题的处理
关于地下水监测井水质评价项目中“大肠菌群”一项普遍超标问题的处理办法:
(1)若排除取样和化验过程的样品污染外,地下水污染可分为局部污染和区域污染两类,要注意区分其区别,局部地下水污染不能代表整个区域的状况,地下水水质评价时不可以点代面。
(2)井口污染和近距离垃圾污染等都属于局部污染。地下水监测井井口保护不好或井位设置不合理,均可能导致总大肠菌群监测值超标,
造成局部地下水污染。井口保护不好可导致降雨时地表径流流到井中,带进垃圾粪便等污染物;井位设置不合理是指监测井的位置距离化粪池、厕所、垃圾场过近(<30米)。
(3)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区域地下水埋深较浅(<10米)、包气带渗透性较好,且有大面积面污染源(牲畜粪便、农家肥施用、养殖活动等),容易造成区域地下水污染。
(4)在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时,要注意分析样品来源的监测井的特点,如果能够排除地下水总大肠菌群超标是局部因素造成的,则井的监测值可以用于区域地下水水质评价。
13 关于节水器具(设备)和节水器具普及率的概念
附表3-10-2中,根据《城市与工业节约用水手册》(崔玉川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节水型器具(设备)是指与同类型器具与设备相比具有显著节水功能的用水器具设备或其它检测控制装置,即:一是在较长时间内免除维修,不发生跑、冒、滴、漏的无用耗水现象;二是设计先进合理,制造精良,比传统用水器具设备的耗水量明显减少。节水器具普及率是使用节水器具的居民户数占城市居民总户数的百分数,可通过不同区域及各类(高中低水平年用水量)典型调查确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调查评价阶段工作技术细则补充说明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