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专题复习——内容充实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内容”方面的具体要求。
2.掌握让“内容充实”的方法和技巧,写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作文。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让“内容充实”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明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内容”的具体要求。
广州市中考“作文分项分等评分表”
一等 项目 25—21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 (25分) 二等 20—16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三等 15—11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四等 10—0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空泛:文章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 情感真挚 情感真实 情感基本真实 情感不真实 中考作文的评分,对“内容”大体可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比较充实、内容单薄、内容空泛。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处于内容比较充实、内容单薄、内容空泛这三个等级。这是我们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二、分析造成内容空洞的原因。
学生将自己收集起来的内容不充实的习作,对照“失分会诊”,分析造成内容空洞的原因——缺乏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细化描写环境及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 不同的文体,其内容的失分形式不同,这里这种分析两种文体。
记叙文:只是简单的叙事,没有具体的过程。叙事没有中心,故事不完整。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交代清楚故事的要素。有的同学在一篇文章中写了好几件事,但每件事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文章自然无法充实起来。
议论文(包括议论性的散文):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具体的典型势力和精确的理论依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记忆的材料太少,肚子里没“货”,只好空谈了。这种情况在我们同学中最为典型。希望大家多阅读,多积累,才能使自己的材料不断丰富起来。 三、内容充实方法。
1
文章需要足够的细节、语言和环境描写来丰富文章的内容,进而让人感到你是在写事实,而不是说大话。
(一)变空泛为具体,加强细节(动作、语言等)描写。 一、研读《背影》经典片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1、这一片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重点的描写方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重点突出这一描写方法的? 2、方法归纳 动作描写方法:
方法一、回忆事件由哪些动作组成。(身体部位、动作变化)
方法二、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要进行分解。(大动作分解成小动作,“慢镜头”似的描写) 方法三、突出重点、强调准确。(典型动作,用词准确)
方法四、在动词前加修饰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较细致、生动地表达出来)
3、运用动作等细节描写扩写下面这句话(80-100字)。
听到枪响,他(她)往前跑去。(200米跑步考试)
二、研读《孔乙己》一个片段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几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辨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1、体会语段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方法归纳 语言描写方法:
方法一、依据情形说出人物的心声。(个性化、典型性)
方法二、语言前加逼真的神态。(更能展现人物内心情感,更生动) 三、实践训练
2
不少同学的文章只有空洞的叙述或议论,缺乏具体的描写,读起来味同嚼蜡。 如有位学生在习作《那一刻,我流泪了》中写道:
“我来到粮库工地上,看到父亲扛着沉重的麻袋,非常吃力地走着,汗水浸湿了他的衣服,我感动得流出了眼泪。”(300字以上)
1。教师点拨:我们看了这段文字之后,是不会陪着流泪的。不难发现,上面这段文字不具体,不细腻,非常空洞。麻袋有多重?父亲扛着麻袋的样子怎样?父亲是如何吃力地向前移动?我内心有怎样的想法?这些细节都没有表现出来,作者的情感没有找到寄托。当然也就不能够引起我们内心的情感共鸣。
2.学生试练。
3.改动展示(或示例如下:
“我加快脚步向粮库工地走去。近了,近了,远处传来机器的轰鸣声。突然,一个瘦弱矮小的身影闯入了我的视野,小山一样的麻袋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被压成了弓形,他的双手紧紧地攥着麻袋口,身子努力地向前倾,迈着蹒跚的脚步一步一步向前走着。只见他来到输送机前,把沉重的麻袋卸下,深深地喘了口粗气,慢慢转过身来。刹那间,我惊呆了,那个人——我的爸爸!
望着爸爸那疲惫不堪的身影,望着他那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我鼻子一酸,眼泪一个劲地在眼眶里打转儿。以前,我是多么幼稚啊!我从来都没有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艰辛,没有想到手里花去的钱是父母用血汗这样换来的。这几年,腰疼的毛病一直折磨着爸爸,但爸爸总是没日没夜地拼命地干活赚钱养家,任劳任怨。爸爸才四十岁出头的人,看上去却像五六十岁的老头儿。额头过早地爬满了皱纹,鬓角过早地出现了白发??我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小组讨论:比较一下原文与修改后的文章。上段中加点的语句“加快脚步”表现了我去看父亲的急切心理,说明我和父亲之间的心理距离很近,为下文流泪作了很好的铺垫。“我惊呆了”写出了我看到那是父亲的一刻的合理反应,为文章增添了真实感。“瘦弱矮小”“看上去却像五六十岁的老头儿”“额头过早地爬满了皱纹,鬓角过早地出现了白发”等语句表现了父亲为了我、为了家庭的过度操劳的结果。而 “小山一样的麻袋重重地”“身体被压成了弓形”“双手紧紧地攥着麻袋口”“身子努力地向前倾,迈着蹒跚的脚步”“深深地喘了口粗气,慢慢转过身来”等语句则从情态、动作等方面把父亲沉重的负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有了这样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文章才具有真实的强烈的感染力。最后在“我”的情感达到高潮时,流泪自然水到渠成。
可见,变空泛为具体就是要认真观察生活,把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行为、语言、心理等细节通过形象生动的词语描写出来。将人物的内心情感融入到这些动作神情、言语、心理之中。
(二)巧用环境描写,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可以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交代时代背景和渲染气氛等作用。如果学生写记叙文时,在文中恰当地加入一些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发展,或烘托
3
人物的心情等,往往可以收到十分好的表达效果。 《孤独之旅》环境描写:
(1)鸭群。有关鸭子的描写在小说中占有一定的篇幅。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在生活的“阳光”下变得茁壮。
(2)芦荡。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生动形象写出了杜小康艰难的成长历程。
如:《你我走过的日子》中回忆奶奶的片断
②夏天的夜晚是那么的闷热,四周一片寂静,你和我就相依在门口的老槐树下纳凉,我半躺在你的怀抱里,享受着你手中那把蒲扇轻轻摇曳带来的丝丝凉风。星星也像怕热似的不知道躲那去了,只有一轮圆月静静的停在我们的头顶,俯瞰着大地上万物。偶尔邻居一两声低语夹杂着村口的犬吠,把整个夜晚衬得幽静而旷远。夜色中,我看到了你那满头银发在隐约闪烁,就好奇地问:“奶奶,你的头发怎么和月亮一样白啊?”你笑眯眯地看着我,一脸神秘地跟我说:“因为奶奶是从月亮上来的。”“奶奶,月球上好玩嘛,和这里一样嘛?”我睁大着双眼好奇地问。“有的啊,有美丽的嫦娥、聪明的白兔??”你每次都津津有味地讲着。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个从月亮上来的奶奶,而且一直在陪伴着我,呵护着我。奶奶的声音在黑夜里慢慢的氤氲,就如同一朵开在我心里的花,把远离父母的孤独和胆小一起消淡。
四、布置作业:运用内容充实的方法修改下面的三等文: 三等文:35分 内容单薄
一丝惬意心中来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有喜悦,也有悲伤;有微笑,也有泪水;有沉重,也有惬意。
4
——题记 片段一
清晨,阳光从窗外照进来,给冬天的早上带来一丝暖意。米黄色的色调在我房间荡漾开来,以至于打断了半夜的美梦。望着欢快的阳光跳动到我身上,仿佛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一丝惬意心中来,只因阳光带给我一天开始的活力。 片段二
背着书包,我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冬日的太阳地照耀着,我走在阳光里面,冬天的寒意便少了些。回到教室,亲切的问候迎面而来。我的座位正好有风吹进来,同桌见了,便把双手伸过来,同桌的手包围着我的手,我们就这样手牵着手上课。旁边的人也解下围巾给我,冬日的气息仿佛在这里停止了,我觉得温暖。 片段三
回到家,妈妈已做好饭菜。妈妈不断地夹菜给我,不断问我这问我那,我觉得很惬意,即使外面的风再大,再刺骨,也不觉得冷了。
惬意,是满意,是舒服,是一种愉悦的感受。对我来说。是冬日暖阳带来的活力,是朋友间的温暖,家中亲人的温情。只要我们心中存有一份惬意,那么就会发现身边都是美好的,一切困难都不再困扰你。
片段二示范:回到家,才到门口就闻到了浓浓的香味.我把书包一扔,就往餐厅跑去,果
然,妈妈做好的香喷喷的、热气腾腾的饭菜已经摆好了一桌子。我饿虎般夹了块鱼肉就往嘴里塞。“洗手去,怎么还是如此的不淑女!”妈妈在我的手上轻轻打了一下。“嘿嘿,在我伟大的妈妈面前要什么淑女,1比1的遗传。”我朝妈妈吐吐舌头,赶紧洗干净自己的手。妈妈不断地夹菜给我,把个碗堆得像小山丘似的。“现在是初三了,妈妈知道你特别辛苦,多吃点鱼,对增强记忆力有好处。”“你已经很刻苦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你付出了肯定会有收获的。”“吃完饭还有你最爱喝的糖水。”妈妈不断问我这问我那,那温暖的话语犹如三月的春风,暖暖地吹进我的心里,即使外面的风再大,再刺骨,也丝毫让我不觉得冷。一丝惬意心中来,只因亲情带给我一生的呵护。
五、板书设计: ①细化动作,生动传神 ②个性语言,形神兼备 ③逼真神态,画龙点睛 ④典型环境,情景交融 四、课后训练:
以《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600以上、内容充实的文章。
5
另作文开篇二十招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曰:“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泻千川。”意思是说写文章要特别注重开篇落笔之处,如果下笔便石破天惊、涌现精华,则全篇就如高崖泻水,气势如洪。明朝诗人谢榛也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同样强调了开篇应以爆竹骤响之势震彻全文。可见。文章的开头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考场作文更是如此。如何利用开头在浩瀚文海中脱颖而出呢,现简略归纳出以下二十种方法,供参考: ⑴欲扬先抑,开发胃口
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同桌》 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同桌》 ⑶描形绘神,印象逼真
她,长得真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黄色??唉!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动听的名字——祝丽丽。——《同桌》 ⑷自然交代,平引下文
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班三十三名男生,二十七名女生,男生两人一桌恰好多一名,女生亦如此,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同桌》 ⑸歌词开头,响彻云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同桌》 ⑹排比反复,创造旋律
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朋友》 ⑺设问开篇,无沿无边
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朋友》 ⑻名言指路,开宗明义
培根说过:“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世界上。——《朋友》 ⑼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然而,有那么一双眼睛,一种声音一个身影,
6
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朋友》 ⑽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当我们乘着离开国防教育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竟然在我的眼眶里打转。难道是留恋吗?是留恋那一段虽苦虽累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还是留恋那待人苛刻却真诚亲切的军人,我们的教官?——《朋友》 ⑾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十月九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六十年了。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⑿抒发情感,以情动人
暮色中,几缕炊烟从农舍里袅袅升起。我捧着一束栀子花,站在张老师的窗前。张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该歇歇了吧,今天是您的节日——教师节。我带着我的收获来看您来了。——《琐忆》
⒀以物喻人,含义深长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琐忆》 ⒁设置矛盾,引人入胜
“我就不信,你在这个班生活了两年多,对这个集体就会没有一点感情???”这是今天早晨班主任陈老师对我说的话。我望着陈老师愤怒的目光,委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心理说:“陈老师,你误会了??我怎么能不爱我们的班集体呢?” 作文的构思法。
(二)拨动情感触发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
说实话,写真事,抒真情。唯有真情方能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唯有真情,才能使文章有灵魂,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一篇考场作文《我需要母爱》,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小作者流露了真情,勇于自我剖析,且写出了独特的情感体验。作者从自己放学回家写起,当听到母亲遭车祸的噩耗,跌跌撞撞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望着母亲头发散乱、满脸污垢地躺在急救室里,作者内心的情感似泻闸的洪水奔流而出:
“妈妈,你就这样走了,我和爸爸怎么办?我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你难道真的忍心就这样永远离我而去吗?我需要你对我的爱,哪怕是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
7
秒钟都可以啊!妈妈,我的好妈妈??妈妈,你生前事事关心我、照顾我,而我却只顾自己玩耍,从未关心过你、孝敬过你,我真是太自私太吝啬了??妈妈,如果来世你能再做我的妈妈,我会加倍珍惜你对我的付出的每一点爱,请让我来世再报答你吧,我那善良而又美丽的好妈妈??”
小组讨论:这一句句或内疚或自责的话语,句句饱含真情,句句感人肺腑,倾诉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催人泪下。
要想拨动情感的触发点,作者必须要将真实的自己融入到叙事中去,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在叙述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或是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回归到事件发生之时。这种情感是真实可感的,不是虚拟编造的。在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的起伏,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头脑中获得的体验等都要符合生活逻辑。这就要求学生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很有道理的。拨动情感的触发点,学生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素材积累,尽量选择那些自己对学校、社会有体验的材料来写作文。类似的经历会激发人的情感的触发点的。
要想拨动情感的触发点,还要善于抓住读者的心理。因为写作就是在和读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在叙事中想方设法巧设情节、渲染细节、刻画人物心理等。而不至于将叙事仅作为自己个人的无序的、随意地表达。
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中考作文专题复习--内容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