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用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运用举例
张俊霞根据有关资料和自己的理解整理 ,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你的宝贵意见,共同商榷。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
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 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 、“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6.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 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 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9.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0.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11.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3.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4.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张俊霞 2009-4-15 复习目标:
学会分析衬托、对比、铺垫、抑扬相生(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复习流程:
一、学习指导(5分钟)
阅读下列内容,了解衬托、对比、铺垫、抑扬相生(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表现手法的概念及其在课内文章中的运用。
1.衬托 :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
2.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
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二、典型题例解析。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边试题。(15分钟)
在德克士门前跳舞的男人 文/刘继荣
① 德克士餐厅里,走进来一对母子模样的人。母亲有六七十岁,瘦瘦的,很精神,耳朵上戴着助听器。儿子,是个已经发福的中年人,头上,有星星点点的白发,显得老相。
② 我和儿子猜测,他俩是打头阵的,等食物上齐了,孙子立刻会到。而且,开吃的时候,老人照旧有各种不吃的借口,或者,只象征性地尝一两根薯条,想方设法地为儿子省钱。
③可这一回,我们俩错了。点餐时,老太太的表现让所有人瞠目结舌。她的主意随时会变,吃什么已大费周折,喝什么更是伤透脑筋。后面排着的人颇有烦言。儿子略催了催,她竟大发脾气,将助听器摔在地上。在众人惊骇的目光中,那个儿子,脸色平和地收拾起坏了的助听器,不尴尬,亦不恼。
④终于,他们端着食物出来了。没想到,老太太对座位的挑剔:里头的座位,太闷;中间孩子太多,嫌吵;靠门的座位,客人进进出出的,有风。好容易找着一个,又嫌挨着洗手间,没胃口??儿子端着盘子,跟在皇太后身后,满店转悠,令许多人侧目。
⑤忽然,她走过来,指着我们的桌子,要坐这里。中年人有些为难,只讪讪着。我赶紧招呼儿子,挪到旁边,让老太太坐下。中年男人感激地一笑,放下手里的餐盘,也坐下来。
⑥老太太胃口奇好,孩子般香甜地咀嚼着。中年男人不吃,只是静静地,看母亲吃。
⑦ 门一开,两位年轻活泼的员工,领着一队孩子进来了。他们刚刚在门前跳完舞,每个孩子,都拿着一条围巾,男孩,是蓝色的,女孩,是红色的。老太太的眼睛,在一瞬间就直了,她指着红围巾,问儿子要。
⑧ 中年男人走过去,要求买一条。服务员为难了,她说自己无权决定,要问过领班。领班满脸抱歉地回答,这是给参加跳舞的小客人的赠品,对成年人,不卖,也不赠送。老太太委屈得眼圈都红了,不吃,也不喝,任性地,一定要那条围巾。周围,有人窃笑。
⑨ 又有一群笑闹着的孩子,准备起舞了。中年男人忽然站起来,恳切地请我代他暂时照看母亲。然后,他走向领队的女孩:“我母亲在这里,我也应该算做一个孩子,请让我也参加跳舞,替母亲领一条红围巾。”女孩愣住了,过一会儿,她勇敢地点点头。
⑩ 餐厅里,有人在窃窃私语,说的是这个男人。为了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他当过搬运工,看护过病人,现在开出租。老太太在丈夫去世时,精神受到刺激,耳朵也听不见了,性格变得暴躁。可一家人都疼她爱她,竟让小区里的其他老人,都羡慕不已。
⑾忽然,老太太起身往外走,我和儿子慌忙跟上去。外面,已经站了很多人。这个近四十岁的男人,被戴上了滑稽的卡通头饰,他站在队伍的最后面,与整个场面格格不入。音乐,欢快地响起来,这是一只快舞。
⑿在三月的阳光下,在一群烂漫灵巧的孩子中间,一个体态臃肿的男人,艰难地转圈,跳跃,与小朋友拉手,踢腿,忽而向左,忽而向右,滑稽地摇晃着脑袋。他身体僵硬,手忙脚乱,尽管如此,每一个动作,他依然做得非常认真。 ⒀终于,满头大汗的男人,拿到了围巾,他跑过来,替母亲系在颈上。老太太欢喜地转过身,在窗玻璃上照着,她听不见,身后响起的热烈的掌声。 ⒁ 中年人再三地向我道谢。儿子好奇地问:“这位奶奶抚养你,是不是吃过很多苦?”他微微一笑:“请你记住,只要做了母亲,就算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难,也一样有资格,享受世上最好的爱。”十二岁的儿子,目光里顿时充满了敬意。
1.作者写周围人对老太太的态度的用意是什么?
2.从全文看,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⑿段运用了对比表现手法,请赏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二)试题评析。
观察黑板上的答案,思考、辨析、评析其正误,积极主动交流;然后总结答题思路。
三、反馈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边试题。(15分钟左右)
3号床的那个男人 朱 砂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男人。
男人姓苏,30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男人是本市菜农,城市扩建后被征了地,用补偿款开了一家沙石料厂,阔绰的出手与邋遢的外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暴发户。
男人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每天坐在桌边大快朵颐,真想不通他怎么就那么爱吃肉。而且,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他便当仁不让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
的家。
与3号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手术。儿子上小学,男人靠种地和养些鸡鸭过活。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是那个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的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日,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3号床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3号床的男人,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自己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3号床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3号床的男人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新鲜的,有多少要多少。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挖。男孩很勤奋,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3号床的男人总是照单全收。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几个应季的水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多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3号床的男人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每个2毛钱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卖给男人。
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接受了。从医院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3号床的男人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及至走近,我才发现,他倒掉的竟是蝉蛹!男人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那你还买?”我疑惑地瞅着男人。“嘿嘿??”男人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接济着1号床的病友。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个男人粗糙容颜的背后,竟有一颗如此细腻而温软的心。 (选自 《意林》 2008年第6期)
1.从前三段看,我讨厌3号床那个男人的原因有哪些?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2.除了3号床的男人,文中还写到了“我”的人性的美好,写这有什么作用呢?
记叙文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阅读记叙文应抓住以下几方面: 一.各种表达方式。
(1)记叙。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主题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物为线索。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情”为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1、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分析文章的顺序与结构。记叙文常用的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3、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
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五、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 内容方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第一段的作用:
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六、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七、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 3、分析文章的结尾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 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八、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九、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给人以不可辩驳的力量. (9)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十、小说的三要素?
1、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情节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3、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4、环境描写的作用有:(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 (3)
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5、描写的种类: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6、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小见大、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照应、巧设悬念、夸张、比喻、拟人、叙述、描写、抒情、讽刺等等。 十二、散文的一般知识
1 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 (2)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 (3)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2、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散文经常运用: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记叙文表现手法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