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志军 张玲
(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本文旨在探索和实践《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从八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了实践,并在三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验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提出了使用教学单元实施设计方案的实施步骤,为理解和高效的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解决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关键词]教学媒体;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
1
2
[中国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为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而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启动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以期搭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
[1]
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也采取网络方式进行,要求申报课程必须建立教学网站。为此,各个高校和广大教师都积极开展了精品课程平台建设及课程教学网站制作工作。《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一、《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专业的学位课程,对学生认识、了解、掌握各种媒体的理论知识、常规媒体和现代媒体的使用以及媒体的发展趋势都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因此对《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检索从1994年到1999年间,查到含有信息化教学设计一词的文章0篇。从1999年到2004年间,查到含有信息化教学设计一词的文章16篇。从2004年到2007年间,查到含有信息化教学设计一词的文章32篇。可以把这些论文和文章分为三类:
第一类: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等。如“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教学设计研究”(贾颖,2006)。“‘英特尔?未来教育’在高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张红,2004)。
第二类: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的开发。如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整合与重构”(孔艳,2006),“信息化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孔冠男,2006),“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喻东丽,2003)。
第三类:有关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细化研究。如“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课程整合的设计与实践”(沈健,2004),“信息化教学案例之评析”(李莉,2005)。
1.国外“教学媒体与技术”课程的现状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FOR LEARNING》(Robert Heinich,Michael
[2]
Molenda,2006)(翻译为《教学技术与媒体》)是关于“教学媒体与技术”方面比较全面的教程,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引进的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系列教学用书之一。这部教材的特点:一是权威性高、系统性强;二是内容先进,信息量大;三是语言流畅有利于本专业的学生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原版专业教材的能力。与“教学技术与媒体”教程信息化教学相关的网站:Http://www.prenhall.com/smaldino。
2.国内“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关于“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专著和教材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
[3]
的著作,如:黄埔全的《教学论教程》、李运林和徐福荫的《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原国家教委电教司编译的《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学农,丁平青,温玲的《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等。与“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信息化教学相关的网站有:http://jxmt.wolab.com/(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http://jpkc.nxu.edu.cn/jxmtll/index.asp(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二、《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祝
[4]
智庭,2003,P183)书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形成了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和解决方案。
该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八个部分: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学习情境与学习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信息化教学案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和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为了全面理解和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对《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作一些说明:
第一:信息化教学设计不是课件、动画的简单迭加,是各类学科的有机组合。
第二:信息化教学设计倡导的“合作共享”将使信息化技术以成倍地速度传播,使更多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受益。
第三: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信息化教学设计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界限 三、《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以现代教学媒体构建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特性:计算机的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产生质的变化,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而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获取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1.《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单元目标分析 1)课程理念
通过对教学媒体的学习,理解教学媒体是一个工具、一种技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还要探究教学媒体的本质,研究教学媒体的理论,探索教学媒体应用的实践,全面系统的了解教学媒体技术的发展,培养基本的阅读原版教材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学习并使用课程资源(网络资源、课程资源等),突出科学探究能力,并跟踪当代教学媒体的最新科学成果进行教学媒体的课题研究。
[5][6]
2) 课程总目标
了解教学媒体的涵义,教学媒体的发展;掌握教学媒体的基本理论,包括教学媒体的信息理论与符号理论(如麦克鲁汉的媒体是人体延伸的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以及克拉克、布鲁纳、贝茨等关于教学媒体本质的观点);学会应用“The ASSURE Model”进行教学媒体的设计、使用、要求学习者参加和评价与修改教学媒体;能够根据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和具体的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教学媒体的设计、使用和评价。
3) 课程教学单元目标
课程教材采用原版影印教程《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Robert Heinich,Michael Molenda,2006),并参考《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李运林,徐福荫,2003)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原版影印教程为主,中文教材为辅助,主要从教学单元出发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技术与媒体》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教学单元(即五个部分),各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教学单元一:学习基础。教学单元目标:了解关于学习的心理学的观点,关于学习的哲学的观点,掌握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熟悉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组成要素,熟练掌握ASSURE模式及其应用,掌握视觉原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该教学单元是以后各个教学单元学习的基础,为其他教学单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模型-ASSURE模型,学好本单元能够提高其它四个单元学习的效率。
教学单元二:数字化环境。教学单元目标是:如何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远程学习环境、在线学习工具等),理解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角色,应用计算机整合课程,掌握评价多媒体课件的评价
标准;掌握多媒体的概念包括:多媒体工具包、超媒体、交互媒体和虚拟现实等;了解远程教育学,熟悉远程教学的学生、教师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掌握并区别广播、音频会议、视频会议、电视教育、在线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理解在线学习的优势和局限性,理解局域网、城域网和WWW,掌握基于专题讨论的基本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学生监控、政策和网络道德等)。
教学单元三: 传统媒体。教学单元目标是:理解传统媒体在教学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掌握教学媒体的分类,学会使用常规教学媒体(幻灯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录音机、影碟机等)(注:安排实验),熟悉音频格式,掌握视频格式,学会选择、评价视频文件,并能简单的制作视频文件。
教学单元四:技术和媒体的发展趋势。教学单元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现代媒体的最新发展趋势,关注技术和媒体的发展对未来学校的影响,对工作和学习环境的影响。
教学单元五:课程资源。教学单元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课程资源,并提供了详细的方法,该单元为学生全面理解和学习以上的各个教学单元提供了可行性的实施策略,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学习和理解,以便把这些教学策略应用到各个教学单元的学习中。 2.《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
根据教学单元目标,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是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根据《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特点,在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学习者的情况下,把五个教学单元的问题明确化,具体化,以任务为驱动,问题为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表1 教学单元与教学任务)
表1 教学单元与教学任务 教学单元 教学任务与问题 (1)学习的几种心理学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2)学习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教学单元一 (3)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如何表述?组成教学系统的元素有哪些? (4)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和在线合作学习有何异同? (5)ASSURE模式的具体涵义及应用。 (6)什么是视觉素养? (1)如何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 (2)什么是多媒体工具包?什么是超媒体?什么是交互媒体?什么是虚拟现实?什么是专家系统? 教学单元二 (3)远程教育学中学生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和技术的角色如何? (4)列表找出:广播、音频会议、视频会议、电视会议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异同? (5)在线学习的优势和不足? (6)在线学习的“专题讨论”-是如何对学习者进行监控的?网络“礼仪”同传统的“礼仪”的异同? (1)学习中心的优势和局限性? (2)什么是印刷媒体?什么是免费的材料? 教学单元三 (3)如何进行展览?请你设计一个进行展览的实施计划书。 (4)请用列表的方式比较挂图、道具、卡通等视觉媒体的联系与区别。 (5)简述幻灯机、数字图像、DVD-ROM、数字投影仪的异同。 (6)音频格式有哪些?视频格式有哪些? 教学单元四 (1)当今媒体的发展趋势如何?举例说明? (2)在未来的学校,学生将如何学习?媒体将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 这些任务和问题的设置将为以后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学习支架,紧接着就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课程资源,并对学习资源和课程资源进行设计。 3.《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资源设计与查找 1) 课程信息资源的设计[7][8][9]
根据任务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提供资源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资源,也可以提供现有的资源给学生。如果是前者,教师设计好要求,避免学生无目的的查找;如果是后者,教师要寻找相关的资源,并对资源进行认真的评价和再设计,确保学生可以达到真实的、可靠的信息。如果需要,教师还要制作和设计相关的资源列表,以方便学生的查找,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是双语课程,使用的是影印版教材,学生在学习过程,必然遇到一些困难,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的解决这些困难,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课程信息资源的意义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够及时和方便的使用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使用现代的媒体的能力。 2) 课程信息资源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已于2007年8月被评为宁夏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资源有: (1)《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网站
中文网站(http://jpkc.nxu.edu.cn/jxmtll/index.asp),教材支持的英文网站(Http://www.prenhall.com/smaldino)。 (2)文件上传及下载的FTP
为了便于学生更快的查阅相应的课程资源(课程教案、课件、教师支撑材料等),学习资源(学生作业、学生视频、电子图书等)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在教科院的服务器(FTP://222.23.209.2)上开通了文件的上传和下载,支持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3)光盘资源
光盘资源提供了与教材配套的光盘CD-ROM、学生作品范例、教师作品范例。学生作品范例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者提供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提供脚手架(Scaffolding)策略。它包括03级、04级、05级学生已经完成的优秀的作品范例,教师作品范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断搜集和整理的适合学生参考的优秀的作品范例集。 (4)教材和印刷材料
教材采用印影原版教程,参考教材采用《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李云林,徐福荫编著)。其它印刷材料:学生评价手册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指导文件,该手册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评价量规。小组合作学习记录手册是真实记录小组在学习过程的感受及学习团队的成长经历,是课程保留的纸质资料。 4.《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其完成的功能应该是: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个基础。即教学过程以信息交流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学习者)两个主体,他们是发送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主体,媒
[10]
体、教(学)案、环境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个思想,凸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模式,《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模式:网
[11][12][13]
络探索式教学模式、网络合作化教学模式、“情景-探究”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专题讨论栏目(但基础是教学单元的任务和问题设计),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小组在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其它小组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为新的教学任务(由教师进一步提炼),教师根据这些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实践探索,以课外作业的形式提交,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过程,帮组学生来建构、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对自己、小组的客观性评价。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中,因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平等的、便于交流的学习环境,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讨论的热点,能够把问题引向课程教学单元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是最好的学习伙伴。
下面列出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下由学习小组引发的问题(如表2 学习小组引发的问题)。
表2 学习小组引发的问题
“情境---探究”教学模式中引发的问题 远程教育与在线学习的区别? 网络上的礼仪同网络道德有什么异同?网络上的礼仪同传统礼仪有什么异同? 情感符号?移动学习? 流媒体格式?什么是视频?MKV格式? 无声电影是否是视频? 如何有效的对远程学习者进行监控? 用收音机听评书和在电视上“听”评书的魅力有何不同? 多媒体、超媒体、交互媒体区别 5.《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双语教学,采用的是影印版教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借鉴,教师在此时应为学生设计出能够起导向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和鉴定作用信息化教学案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以下信息化教学案例:
1) 作业模板 该案例能够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起到导向作用。
2)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模板 该案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单位,用任务作为驱动能够激励、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动机,使小组成员每个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3)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量规 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量规提供了制作幻灯片的基本要求(如表3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量规)。
表3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量规
评价指标 组号 内容Ppt(10) (30) 资料(20) 合作(10) (10) 问题解答英文表达(10) (10) 理解指数总分 4) 小组学习作品集电子学档范例展示 该电子学档包括以下一些资料:版权、图片和声音、研究成果演示文稿、主题支持材料、评价量规、小组学习记录、学生支持材料、教师支持材料。
总之,信息化教学案例的设计可以起到教学、研究、管理和评价的等作用。 6.《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评价量规设计
[14]
闫寒冰在其《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一书中,对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些评价方法(工具)包括:量规、学习契约、范例展示、电子学档、概念图和评估表。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评析关注过程、兼顾结果,故在本课程中选用操作性强、应用最为广泛的量规作为教学案例评析的评价工具。《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评价量规的设计是为了达到“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具有处理信息能力的、独立的终身学习者,其教学评价必须要与各种相关的教学要素相适应,关注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为此设计了以下评价量规:
1)多媒体演示文稿评价量规 2)口头表达评价量规 3)教师指导评价量规 4)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5)小组合作记录评价量规 7.《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单元实施设计方案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提供按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的理念,把内容相对集中的放入一个教学单元,即可以按章教学,也可以按单元教学,这样避免了学科在内容上的过分分割。
我们按照《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对“数字化环境”(Digital Environments)单元进行教学设计。这一单元以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为核心问题。按照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确定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如表4 基本问题 单元问题 内容问题)。
表4 基本问题 单元问题 内容问题
基本问题 数字化环境下您是如何高效率的完成学习的? 1.如何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教学中? 2.多媒体工具对交互性的学习有哪些好处? 单元问题 3.学生为什么喜欢远程学习? 4.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是如何改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5.在线学习的“专题讨论”-是如何对学习者进行监控的?网络“礼仪”同传统的“礼仪”的异同? 内容问题 1.什么是多媒体? 2.多媒体工具包是什么? 根据单元问题,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选定一个单元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参考
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课程评价量规等一系列的课程资源,最终按要求完成任务。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控制教学单元的步骤,详细制定教学单元计划,这样才能按质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任务。 8.《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评价、修改与管理 课程的评价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
3)是否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方面,应检验是否设计了一些简单易用的评价工具,用于具体、客观的评价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评价标准之间是否有明确的相关性。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中,从对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开始,到教学任务和问题的设计、信息资源的查找和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信息化教学案例/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以及后一步(也是循环周期的第一步)是评价与修改。评价修改是随时进行的,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图示中可以看到,评价与修改与其他模式中的每一项都是双向箭头,表明评价与修改伴随设计过程的始终,在教学实施中,教师或学生会根据评价结果对实际教学过程做出相应的评价与修改,目的是通过对各个部分的评价与修改进一步引导信息化教学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朝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本课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使用了多种评价量规,而且这些量规始终伴随着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修改的,而且贯穿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始终。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采用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整个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亲自实践并与宁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03级、2004级、2005级的学生进行访谈,认为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模式对《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是成功的,主要表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团队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通过小组之间的互评,小组内部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同时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的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3]1号),http://www.jpkcnet.com/new
[2] Robert Heinich, Michael Molenda,James D. Russell,Sharon E. Smaldino.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9
[3] 李云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4-75 [4] 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
[5] 张燕,黄荣怀.教育目标分类学2001版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7):16-20. [6] Robert M Gagne,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14 [7] 胡小勇,祝智庭.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技术观[J].中国远程教育,2002,(10):54-56 [8] 胡小勇,祝智庭.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3,(5):20-22 [9] 杨四耕.什么样的课程资源能满足教与学的需要[J].计算机教与学,2006,(Z1):15-17 [10] 李春鹏,李棋.教学过程的信息理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8):5-8 [11] 孔艳.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整合与重构[D].山东:曲阜师范师范大学.2006,25-27 [12]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5-18 [13] 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18-21 [14] 闫寒冰编著.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3,8-23
Informatizat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Gaozhijun1 zhanglin2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ingxia University, China Yinchuan 750021,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ingxia University, China Yinchuan 750021,China )
Abstract: This thesis goal is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 of informatizat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curriculum,applying this mode carrying out practice of informatizat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from eight aspects for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and validating its effective during three years practising、bring forward concretely implementing approach to comprehend and use efficiencily this mode,this mode will offer successful case for college basic major in curriculum on the Informatizat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Key word: Instructional media ; Informatizat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200811116_5.0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