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可能非p”与“可能p”是下反对关系,“可能非p”真,“可能p”可真可假。
6.这个模态推理的形式是:“必然非p,所以,并非必然p”。这个推理是正确的。“必然非p”与“必然p”是反对关系,“必然非p”真,“必然p”肯定假,即可推出“并非必然p”的结论。
7.这个模态推理的形式是:“可能不p,所以并非必然不p”。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根据差等关系,可能不p真,必然不p可真可假,不能由“可能不p”真必然推出“必然不p”假。
四、下列命题属何种规范命题? 1.禁止肯定命题。 2.禁止肯定命题。 3.允许肯定命题。 4.必须肯定命题。 5.允许肯定命题。 6.允许肯定命题。
五、下面有三组规范命题,已知每一组的第一个命题是正确的,请根据对当关系,指出其他三个命题正确与否。
1.如果“R学校允许养鸭”这个允许肯定命题①为真,那么,同素材的必须肯定命题②真假不定,同素材的必须否定命题③为假,同素材的允许否定命题④真假不定。
2.如果“进出C厂厂门必须佩带厂徽”这个必须肯定命题①为真,那么,同素材的必须否定命题②为假,同素材的允许肯
- 46 -
定命题③为真,同素材的允许否定命题④为假。
3.如果“M国的新产品允许不交所得税”①这个允许否定命题为真,那么,同素材的必须肯定命题②为假,同素材的必须否定命题③真假不定,同素材的允许肯定命题④真假不定。
第九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请简略分析下列议论是否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如有,它违反了哪条逻辑规律的要求? (《普通逻辑》第267页)
1.这段话同时肯定“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和“四方台有人上去过”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2.“经验主义”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思想和作风,它把狭隘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段议论以不应该反对“工作经验”、“生产经验”为由,证明不能一概反对“经验主义”。在这里,显然把“经验”、“经验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了,这是一种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3.这个团支部书记说“下棋么,我们既不禁止,也不提倡”,从表面上看似乎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在“禁止”与“提倡”之间还有“允许”第三种情况。
4.一场棋的结局,有三种可能:赢、输、和。小李先回答说“没有赢”,后回答说“也没有输”,这就意味着“和”。小李的回答没有逻辑错误。
5.这段议论违反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因为它一方面断定“南山路下水道的淤塞现象终于彻底解决了”,另一方面又断定南山路下水道还有“一小段还在加紧施工”。
6.评议电影剧本必然涉及材料、主题、结构、语言和人物形象等诸多方面。如果八位同志从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电影剧本《葡萄熟了》分别提出不同的意见,不能视为违反矛盾律,因而“我”的这番话也就无逻辑毛病。
- 47 -
7.甲的说法“这个寓言是讽刺蜗牛的”与乙的说法“这个寓言是讽刺蚂蚁的”构成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否定两个互相反对的思想是不违反排中律的。
8.“这类事情的真实性”指的是生活的真实性,“生活的真实性”与“艺术的真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这里却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二、请从同一律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教材268页) 1.金副厂长的回答是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的。在动员职工实行计划生育大会上,金副厂长说:“在分房时,对有一个小孩和有两个小孩的家庭一样分配”,这里的“一样分配”这个概念,显然是指:不管有一个孩子,还是两个孩子,家庭居住总面积一样;而后来在落实新房分配时所说的“一样分配”,又解释为:家庭人口的平均面积相等。不能不说,金副厂长有意地偷换概念。
2.这个学生的说法混淆了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数学老师只是根据婴儿出生率的材料说明:男婴比女婴稍多,而并没有从社会的人口构成来说男人比女人多。也就是“男婴”同“男人”,“女婴”同“女人”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这个学生却把不同的概念混淆了。
3.鲁苏的信确实存在着“混淆概念”与“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首先,鲁苏这封信第二段开宗明义,提出的论题是“文艺是有阶级性的”,但是第二段的结论却是“作品都是有思想性的”。这是典型的转移论题。“文艺”本不同于“作品”、“ 阶级性”有别于“思想性”, 鲁苏却混淆了。
其次,鲁苏以“美术作品也是有思想性的”来论证“作品是有思想性的”并没有错误,但是由“美术作品也是有思想性的”推出“美术作品表现思想感情都是隐晦曲折的”,却是转移论题论题。
4.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语词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教师教你的时候”这个词组所表示的时间概念,既可以是指谈话时的“过去”,也可以是指谈话时的“现在”或“未来”。
“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之中“教你的时候”指的是“过去”,即表示“过去”这一时间概念。
- 48 -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教师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吗?”之中“教你的时候”(文中省略了“时候”)指的是“现在”(或“未来”),即表示的是“现在”(或“未来”)的时间概念。
很显然,智者欧底姆斯在这里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但是这位青年没有觉察到这一点,结果被弄得昏头昏脑。
5.“讲究语言形式”和“形式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段话把二者混为一谈,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三、请指出下列命题中,哪些是互相矛盾的命题? “2.或者李明评上先进工作者,或者姚平评上先进工作者”同“3.或者李明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或者姚平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是互相矛盾的命题。
“5.李明评上先进工作者,而姚平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同“7.李明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而姚平评上先进工作者”,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
“6.李明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而且姚平也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同“8.李明评上先进工作者,而且姚平也评上先进工作者”是互相矛盾的命题。
“5.李明评上先进工作者,而姚平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同“8.李明评上先进工作者,而且姚平也评上先进工作者”也是互相矛盾的命题。
“6.李明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而且姚平也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同“7.李明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而姚平评上先进工作者”,这两个命题也是互相矛盾的。
四、指出下列命题中,哪些是互相反对的命题?
“1.这个车厢里的汤姆是英国人”同“2.这个车厢里的汤姆是美国人”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这两个单称命题主项“这个车厢里的汤姆”相同,两个不同的谓项“英国人”、“美国人”是反对关系的概念。
“5.这个车厢里的所有旅客都是英国人”和“6.这个车厢里的所有旅客都不是英国人”,全称肯定命题与全称否定命题是互相反对的命题。
以下四个命题之间不存在互相反对的关系:
- 49 -
3.这个车厢里有一个旅客不是英国人。 4.这个车厢的汤姆不是英国人。 7.这个车厢里的有些旅客是英国人。 8.这个车厢里的有些旅客不是英国人。
五、请运用矛盾律或排中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A)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这块空地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
(B)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是违反排中律的,因为排中律要求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而乙恰好对于上述互相矛盾的命题同时加以否定,未指出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
(C)针对着丙和丁的说法,乙的说法并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因为“这块空着的地宜种小麦”和“这块空着的地宜种油菜”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可以同假,同时否定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并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2.年轻人幻想:“一切物品是能被万能溶液溶解”,然而他又不得不承认“有的物品是不能被万能溶液溶解”。根据A、E、I、O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当SOP真,SAP一定是假的。所以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
(解答之二:年轻人幻想“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然而他又不得不承认“万能溶液不可以溶解放置它的器皿”。这是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后者的真,说明了前者的假。)
3.甲的说法“溶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
假设铁水体积为1,变成铁块时“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就是1×(1-1/34)=1×33/34=33/34。也就是说相对于铁水,铁块的体积是33/34。
然后铁块又化为铁水,根据物质不灭的原理,体积必然变成1。假设溶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Y,列方程就是:
33/34×(1+Y)=1
解这个方程,Y=1/33。所以结论是:溶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的体积增加了1/33。
“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是说铁块的体积比铁水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是把铁水的体
- 50 -
《普通逻辑》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引 论
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1.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2.指逻辑学。
3. “逻辑修养”指把握、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或在逻辑学上的造诣。显然,这里的“逻辑”一词,指的是逻辑学。 4.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5.“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一词用来形容思维清晰,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这里,“逻辑”一词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6.指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7.“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意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这里的“逻辑”显然是指逻辑学;“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意指马克思留下了体现在《资本论》中的逻辑思想,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8.指逻辑学。
二、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
①1、10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②2、4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 ③3、11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只有p,才q。” ④5、12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p,并且q,而且r。”
⑤6、8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或者p,或者q。”
- 1 -
⑥7、9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p;所以,q。”
第二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一、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 (教材第67页) 1.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明确作出肯定。
2.表达命题,因为它用一个反诘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肯定,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或者说“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是有条件地陈述某种事物情况存在的命题,即“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
3.不表达命题,它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并未对事物情况作出肯定。
4.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否定: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没有平等的“人权”。
5.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句,表达了“欲加之罪是不患无辞的”命题。
6. 表达命题,这个感叹句充分肯定“烈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何等崇高”。 7. 不表达命题。 8.不表达命题。 9.不表达命题。 10.表达命题。
二、下列命题各属何种选言命题?
1.“这些作品或者政治上有错误,或者艺术上有缺点,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是相容的选言命题,因为这个命题的三个选言肢可以同真。
2.相容的选言命题,他可以既是画家、诗人,还是演员。 3.不相容的选言命题。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实行正确的政策”“实行错误的政策”这两个选言肢不能同真。
4.不相容的选言命题。这三种态度互相排斥,不能并存,不能同真。
5.相容的选言命题,因为“给予指导、鼓励、提供资料”可以兼而有之。
- 2 -
6. 不相容选言命题。因为网球赛一定会决出冠军,甲队、乙队不可能同时获得“五一杯”网球赛冠军,冠军一定是非此即彼。
三、指出下列各题中,A是B的什么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1.“一个整数的末位数为0”对于“这个数可被5整除”是充分条件。
2. “梯形的对角线相等”对于“这个梯形为等腰梯形”是充分必要条件。
3.“同位角相等”对于“两直线平行”是充分必要条件。 4.“认识错误”对于“改正错误”为必要条件。 5. “合理施肥”对于“获得丰收”是必要条件。
6.“适当的温度”对于“鸡蛋孵出小鸡”为必要条件。 7.“没有文化”对于“学不好理论”是充分条件。
8.“x大于y”对于“y小于x”为充要条件。
9.“三角形的三边相等”对于“三角形的三角相等”是充分必要条件。 10.“灯泡钨丝断了”对于“灯泡不会亮”乃充分必要条件。 四、用p、q、r??等分别表示不同内容的简单命题,并用符号表示其逻辑联结词,写出下列复合命题的逻辑形式。
1.“曹丕和曹植都是文学家”是一个复合主项联言命题。用p表示“曹丕是文学家”,用q表示“曹植是文学家”,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 (?读作:合取) 2.“要么换Q上场,要么换T上场”是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命题。用p表示“换Q上场”,用q表示“换T上场”,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读作:不相容析取) 3.“国家无论大小,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质是一个复合主项联言命题。用p表示“大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用q表示“小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
4.“甲、乙、丙三人中至少有一个人看过《牛虻》”是一个相容选言命题。用p表示“甲看过《牛虻》”,用q表示“乙看过《牛虻》”,用r表示“丙看过《牛虻》”,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r。 (?读作:析取)
- 3 -
5.“甲、乙、丙并非都看过《苔丝》”是一个联言命题的负命题。用p表示“甲看过《苔丝》”,用q表示“乙看过《苔丝》”,用r表示“丙看过《苔丝》”。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r)。
6.这个语句实际上表达“如果皮不存在了,那么毛将无处依附”这样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用p表示“皮不存在了”,用q表示“毛将无处依附”,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 (→读作:蕴涵)
7.“只有小明、小红同去,小芸才会去”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用p表示“小明去”,用q表示“小红去”,用r表示“小芸去”。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r。
(←读作:逆蕴涵)
8.用p表示“方老师有病”,用q表示“方老师有急事”,用r表示“方老师不来上课”。这样,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r。
9.用p表示“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用q表示“马克思主义会被批评倒”,用r表示“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这样,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r。 10. 用p表达“A得一等奖”,用q表达“B得一等奖”,用r表达“C得一等奖”,用s表达“D得一等奖”,这个复合主项联言命题的逻辑形式可以表示为:p?q?r?s。
五、下列联言推理是什么式? (《普通逻辑》第69页) 1.“黄中平是个军人;同时,黄中平是个医生;所以,黄中平是个军医。”,这是联言推理的组合式。 2. “某人??”,这是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3. “我们??国家。”,这是联言推理的组合式。 4.“我们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因为??新世界。”,这是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5.“我们的干部??德才兼备。”,这是联言推理的组合式。
六、请运用选言推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在选言肢不相容的情况下,这个推理是有效的。肯定否定式是不相容选言推理有效的推理形式之一。例如,“这件出土文物或者是唐代的,或者是宋代的,或者是元代的,或者是明代
- 4 -
的;这件出土文物是唐代的;所以,这件出土文物不是宋代的,不是元代的,也不是明代的”。
而在选言肢相容的情况下,这个推理是无效的,相容的选言推理只有一种有效的推理形式,即否定肯定式。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规则要求“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例如,由“某人或者是京剧演员,或者是昆剧演员,或者是汉剧演员,或者是豫剧演员;某人是京剧演员”,无法推出“所以,他不是昆剧演员,不是汉剧演员,不是豫剧演员”。
2.“一份统计材料有错误,或者是计算有错误,或者是原始材料有错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问:上述命题是什么选言命题?又问:如果以此为选言前提,并加上另一前提“这份统计材料是计算有错误”,能否得出必然的结论?为什么?
“一份统计材料有错误,或者是计算有错误,或者是原始材料有错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个命题是相容的选言命题。
如果以此选言命题为前提,并加上另一前提“这份统计材料是计算有错误”,不可以必然得出“所以,这份统计材料不是原始材料有错误,也不是两者兼而有之”的结论。因为相容的选言推理“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不存在肯定否定式。
3.选言前提:“一部作品有问题,或者是政治上有错误,或者是艺术上有缺点”,加上另一前提(A)“某部作品政治上有错误”,不能得出“某部作品不是艺术上有缺点”的结论,因为相容的选言推理“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不存在肯定否定式。
加上另一前提(B)“某部作品政治上没有错误”,可得出“某部作品是艺术上有缺点”的结论。因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否定肯定式是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有效式。
4.《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白,《孙悟空和小猴子》的导演姓黄,《白娘子》的导演姓孙。
这个结论是通过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得出的。根据已知条件“我们三个人的姓分别是片名第一字,我们每个人的姓同自己所拍的片子片名的第一个字又不一样”,《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要么姓孙,要么姓白;而姓孙的导演曾同他对过话,可见
- 5 -
⑧Hx??Tx ⑥、⑦联言组合式 ⑨(?x)(Hx??Tx) ⑧存在概括E.G. 3. ①(?x) (Nx→?Ox)
②(?x) (Nx??Yx) /∴(?x)( ?Ox??Yx) ③Nx??Yx ②存在例示E.I. ④Nx→?Ox ⑤Nx ⑥?Yx ⑦?Ox ⑧?Ox??Yx ⑨(?x)( ?Ox??Yx) 4. ①(?x) (Lx→Hx) ②(?x) (Hx→Sx)
③(?x) (Sx→Px) ④Lx→Hx ⑤Hx→Sx ⑥Sx→Px ⑦Lx→Sx ⑧Lx→Px ⑨(?x) (Lx→Px) 5. ①(?x) (Px→Mx) ②(?x) (Px?Hx)
①全称例示U.I. ③联言分解式 ③联言分解式 ④、⑤肯定前件式
⑥、⑦联言组合式 ⑧存在概括E.G. /∴(?x) (Lx→Px) ①全称例示U.I. ②全称例示U.I. ③全称例示U.I. ④、⑤假言三段论 ⑥、⑦假言三段论 ⑧全称概括U.G.- 41 -
③(?x)〔(Px?Hx) →Sx〕 /∴(?x) (Px?Sx?Mx) ④Px?Hx ②存在例示E.I. ⑤Px→Mx ①全称例示U.I. ⑥(Px?Hx) →Sx ③全称例示U.I. ⑦Px ④联言分解式 ⑧Hx ④联言分解式 ⑨Mx ⑤、⑦肯定前件式 ⑩Px?Hx ⑦、⑧联言组合式 11Sx ⑩、⑥肯定前件式 ○
2 Px?Sx?Mx ⑦、○11、⑨联言组合式 1○13(?x) (Px?Sx?Mx) ○12存在概括E.G. ○
6. ①(?x)〔(Hx?Wx) →Sx〕 ②Yl
③Hl?Wl /∴(?x) (Yx?Sx) ④(Hl?Wl) →Sl ①全称例示 ⑤Sl ③、④肯定前件式 ⑥Yl ? Sl ②、⑤联言组合式 ⑦(?x) (Yx?Sx) ⑥存在概括E.G. 三、试对下列关系推理进行有效性的形式推演。
1.以l表示“老子”;c表示“孔子”;m表示“墨子”;本题的符号式及其推演如下:
① Rlc
- 42 -
② Rcm
③ (?x)( ?y)( ?z)〔(Rxy?Ryz)→Rxz〕 / ∴Rlm ④ Rlc?Rcm ①、②联言组合式 ⑤ (Rlc?Rcm)→Rlm ③全称例示 ⑥ Rlm ④、⑤肯定前件式 2.甲、乙、丙分别以a、b、c代之;“是??父亲”关系为反传递关系:(?x)( ?y)( ?z)〔(Rxy?R yz) →?Rxz〕。本题的符号式及其推演如下:
①Rab ②Rbc
③(?x)( ?y)( ?z)〔(Rxy?R yz) →?Rxz〕 ∴?Rac ④(Rab?Rbc)→?Rac ③全称例示 ⑤Rab?Rbc ①、②联言组合 ⑥?Rac ④、⑤肯定前件式 3.表示各词项的符号:f——冯公,s——研究;c——中国文化;k——儒家思想;v——有价值的思想。本题的符号式及其推演如下:
①Sfc
②(?x )(Sxc→Sxk)
③(?x)(Sfx→Vx) /∴Vk ④Sfc→Sfk ②全称例示 ⑤Sfk→Vk ③全称例示
- 43 -
⑥Sfk ①、④肯定前件式 ⑦Vk ⑤、⑥肯定前件式
第八章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一、指出下列命题各属何种模态命题。 1.否定必然命题。 2.否定可能命题。 3.肯定可能命题。 4.否定可能命题。 1. 肯定必然命题。 6.否定必然命题。
二、下面有四组模态命题,已知每一组的第一个命题为真,请指出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
1.如果“竺红必然不能取得100米决赛的冠军”这个否定必然命题①为真,那么,同素材的必然肯定命题②是假的;同素材的肯定可能命题③为假;同素材的否定可能命题④为真。
2.如果“青年油画家作品展览可能在武汉举行”这个肯定可能命题①为真,那么,同素材的肯定必然命题②真假不定;同素材的否定必然命题③为假,同素材的否定可能命题④真假不定。
3.如果“市第一百货商店今天可能没有彩电出售”这个否定可能命题①为真,那么,同素材的肯定必然命题②为假,同素
- 44 -
材的否定必然命题③真假不定,同素材的肯定可能命题④真假不定。
4.如果“这个动物园可能有熊猫”①这个肯定可能模态命题为真,那么,同素材的肯定必然模态命题②真假不定,同素材的否定必然模态命题③为假,同素材的否定可能模态命题④真假不定。
三、请列出下列模态推理的形式,并说明它是否正确?为什么?
1.这个模态推理的形式是:“可能p,所以,并非必然p”。这个推理形式是错误的。因为“可能p”与“必然p”是差等关系,“可能p”真,“必然p”可真可假。因此,不能得出“并非必然p”的结论。
2.这个模态推理的形式是:“并非必然p,所以,必然非p”。这个推理形式是错误的。因为“必然p”与“必然非p”是反对关系。“必然p”假(即“并非必然p”),推不出“必然非p”。
3.这个模态推理的形式是:“并非可能p,所以必然非p”。这个推理是正确的。因为“可能p”与“必然非p”是矛盾关系。“可能p”假(即“并非可能p”),可以推出“必然非p”真。
4.这个模态推理的形式是:“并非必然p,所以,可能p”。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必然p”与“可能p”是差等关系。“必然p”假 (即“并非必然p”),“可能p”可真可假。
5.这个模态推理的形式是:“可能非p,所以“并非可能p”。
- 45 -
7.“从SAP真,推出SAP 真”,不能成立。因为从SAP真,经过换质位再换质位,SAP→SEP→PES→PAS→SIP,不能推出SAP。 十一、请根据换质法和换位法的规则,回答下列问题: (见《普通逻辑》第188、189页) 1.从“一切真正革命者都是光明磊落的”能推出“不光明磊落的人不是真正革命者”。整个推理过程如下:“一切真正革命者都是光明磊落的”,先换质可以推出“一切真正革命者都不是不光明磊落的” ,再换位推出“不光明磊落的人不是真正革命者”。这个推理过程的公式是:SAP→SEP →PES。 2.从“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是不学日语的”能推出“学日语的都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 整个推理过程如下:“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是不学日语的”,先换质可以推出“我们班上的同学都不是学日语的”,再换位推出“学日语的都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这个推理过程的公式是:SAP →SEP→PES。 从“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是不学日语的”只能推出“有些不学日语的是我们班同学”,不能推出:“不学日语的都是我们班同学”的结论,因为SAP→PIS,而SAP不能推出PAS。“SAP”中的谓项P(不学日语的)在前提中不周延,换位后在结论中仍不得周延。 3.从“不劳动者不得食”能推出“得食者是劳动者”。 整个推理过程如下:“不劳动者是不得食者”,先换质可以推出“不劳动者不是得食者”,再换位推出“得食者不是不劳动者”,再换质推出“得食者是劳动者”。因为根据直接推理的规则,以下推出过程能够成立:SAP →SEP →PES→PAS。 4.从“凡是正确的推理都是形式正确的推理”,能推出“有些形式正确的推理是正确的推理”。因为前提中的谓项“形式正确的推理”不周延,因为根据换位法规则,SAP→PIS。 从“凡是正确的推理都是形式正确的推理”,又能推出“有些不正确的推理是形式不正确的推理”。因为两次运用换质位法,从SAP能得SIP 。整个推理过程如下: SAP→SEP →PES→PAS →SIP 。 5.从“一切好的干部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不能推出“有些好干部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即由SAP推不出SOP。从命题
- 31 -
之间的对当关系分析,“一切好的干部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与“有些好干部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是矛盾关系,SAP真,则SOP假。(另一解释:∵SAP→并非SOP,∴SAP推不出SOP) 从“一切好的干部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能推出“不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是不好的干部”。推理过程为: SAP→SEP →PES→PAS 。 从“一切好的干部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不能推出“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是好干部”。因为前提中的谓项“密切联系群众的”不周延,因为SAP换位后,只能得出PIS,得不出PAS。 十二、指出下列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以及大项、中项、小项。 1.“客观规律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大前提, “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是小前提, “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结论; “经济规律” 、“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分别为小项、大项、中项。 2. “所有哲学系学生必修逻辑课”是大前提,“哲学系学生是文科学生”是小前提,“有些文科学生必修逻辑课”是结论;“文科学生”、“必修逻辑课”、“哲学系学生”分别为小项、大项、中项。 3.“凡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的”是大前提,“有些哲学家不承认物质第一性”是小前提,“有些哲学家不是唯物主义哲学家”是结论。小项是“哲学家” ,大项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中项是“承认物质第一性”。 4.“瓦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是大前提,“瓦特是大发明家”是小前提,“有些大发明家并未受过高等教育”是结论。小项是“大发明家”,大项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中项是“瓦特”。 5.“鱼是用鳃呼吸的”是大前提,“鲸不是用鳃呼吸的”是小前提,“鲸不是鱼”是结论; “鲸”是小项,“鱼”是大项,“用鳃呼吸的”是中项。 十三、下列各段文章中,是否包含有三段论?如有,请指出该三段论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1.包含有两个三段论: - 32 -
①“凡是超过群众觉悟程度企图‘拔苗助长’的(M)总是错误的”是大前提,“命令主义超过了群众的觉悟程度,害了急性病”是小前提,“命令主义(S)是错误的(P)”是结论。 ②“凡是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又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的,(M)总是错误的”是大前提,“尾巴主义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害了慢性病”是小前提,“尾巴主义(S)是错误的(P)”是结论。
2.包含有一个三段论。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是“凡是有水生生物化石的地层都是地质史上的古海洋地区”,小前提是“喜马拉雅山系的地层遍布丁珊瑚、苔藓、海藻、鱼龙、海百合等化石”,结论是“喜马拉雅山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曾经被海洋淹没过”。
3.包含有一个三段论。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是“凡是陨石坠地引起的灾变总有陨石残迹”,小前提是“通古斯灾变地区找不到陨石残迹”,结论是“通古斯地区灾变不是陨石坠地引起的”。
4.包含有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是:“所有在前沿科学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是懂得数学语言的”,小前提是:有些年老的科学家不懂得数学语言”,结论是:“有些年老的科学家不能成为在前沿科学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
十四、下列三段论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它违反了哪条规则? 1.不正确。肯定命题的谓项是不周延的,中项“在中学学习的”两次不周延,这个三段论违反了“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的规则。
2.正确。
3.共产党员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这个三段论不正确。大项“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大前提中不周延,却在结论中周延,它违反了“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犯了“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4.不正确。这个三段论违反了“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的规则。(或曰:中项“人”两次不周延,这个三段论违反了“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的规则。)
- 33 -
5.不正确。以两个否定命题为前提,是不能得出必然结论的。
6.不正确。以两个特称命题为前提不能得出必然的结论。(或曰:中项“共青团员”两次不周延,这个三段论违反了“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的规则。)
7.不正确。“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值于“有些唯物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者”(参考《普通逻辑》第166倒9行:并非SEP→SIP);“没有一个共产主义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值于“所有的共产主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中项“马克思主义者”两次都不周延,以这两个命题为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违反了“中项在前提至少要周延一次”的规则。
8.某电大班没有一个学员不是北京人,某电大班没有一个学员不是学经济的,所以,学经济的都是北京人
这个三段论不正确。“某电大班没有一个学员不是北京人”,等值于“某电大班所有的学员都是北京人(P)”;“某电大班没有一个学员不是学经济的”,等值于“某电大班所有的学员都是学经济的(S)”。整理后的小前提是一个肯定命题,谓项“学经济的”是不周延的,但是在结论“所以,学经济的(S)是北京人(P)”中却周延了。这个三段论推理,违反了“在前提中不同周延的项,在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犯了“小项扩大”的错误。以这两个命题为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只能得出“有些学经济的是北京人”,而不能得出“所有学经济的都是北京人”的结论。
9.不正确。以两个特称命题作为前提,不能得出必然结论。 10.不正确。并非SIP→SOP(参考《普通逻辑》第166倒6行),所以“并非有的学术论文需要创造艺术形象”等值于“有的学术论文不需要创造艺术形象”(大前提)。“电影剧本不是不需要创造艺术形象的”换质即为“电影剧本是需要创造艺术形象的”。由于三段论第二格特殊规则要求“大前提必全称”,所以不能必然推出“电影剧本不是学术论文”。
11.正确。“没有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受群众欢迎的”,等值于“所有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受群众欢迎的”;“长篇小说并不都是受群众欢迎的”等值于“有些长篇小说不是受群众欢迎
- 34 -
的”(并非SAP→SOP,参考《普通逻辑》第166倒10行)。以这两个命题为前提,能推出“有些长篇小说不是优秀的文艺作品”的结论,推理符合三段论第二格特殊规则。
十五、在下列括号内填入适当的符号,构成一个正确的三段论,并写出推导过程。 1.这个正确的三段论是: (P) (A) (M) S O M ∴S (O) P
推导过程为:①先确定结论一定是O判断,这是因为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结论一定是否定;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结论一定是特称。②再确定大前提一定是A命题。这是因为,如果大前提是E或O命题,则会由于两个都是否定前提而得不出必然的结论;如果大前提是I命题,则会由于两个前提都是特称而得不出必然的结论。③最后确定大前提的主项一定是大项,这是因为大项在结论中周延;因此,它在前提中必须周延,否则就会违反“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 2.这个正确的三段论是: M O P (M) (A) (S) ∴ S (O) P
推导过程为:①先确定结论一定是O命题,理由同上。②再确定小前提一定是A命题,理由同上。③最后确定小前提的主项一定是中项M,因为中项在大前提中不周延,如果它在小前提中也不周延(A判断的谓项),这样就会违反: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的三段论规则。
3.这个正确的三段论式可以是: (P) E (M) M I S ∴ S O P 也可以是:
(M) E (P) M I S ∴ S O P
- 35 -
推导过程为:①因为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命题,所以结论只能是特称的;②因为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命题,所以结论只能是否定的;③这样,结论只能是O命题;④结论是O命题,大项P周延,这就要求P在大前提中用延。由于大前提是E命题,所以P在大前提中既可以作主项,也可以作谓项;⑤中项M在小前提中不周延,这就要求它在大前提中周延。由于大前提是E命题,所以M既可以作谓项,也可以作主项。
十六、试分析下列省略三段论,要求:(A)指出它省略了哪一部分;(B)把它恢复成完整的三段论;(C)分析它是否正确。 1.省略了大前提。完整的三段论是:“前进中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所碰到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因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所碰到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这个三段论符合规则,是正确的。
2.省略了大前提。完整的三段论是:“马克思主义者都不应当割断历史,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这个三段论符合规则,是正确的。
3.省略了结论。完整的三段论是:“坚持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必须坚持真理,所以我们必须旗帜鲜明。”这个三段论符合规则,是正确的。
4.省略了结论。完整的三段论是:“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所以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个三段论符合规则,是正确的。
5.省略了小前提。完整的三段论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工作者是革命者,所以文艺工作者也不例外。”这个三段论符合规则,是正确的。
6.省略了大前提。完整的三段论是:“一切得奖的影片都是优秀影片,《大决战》是得奖影片,所以它是优秀影片。”这个三段论符合规则,是正确的。
十七、请运用三段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以“有些A是B”为大前提,以“所有的B是C”为小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能推出“有些C是A”的结论。这个推理属于三段论的第四格,IAI式是第四格的正确式。如果以“所有B是C”为大前提,以“有些A是B”为小前提,进行三段论
- 36 -
推理,能推出“有些A是C”的结论。这个推理属于三段论的第一格。AII式是其正确式。
2.以A为大前提,以E为小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只有当属于第二格或第四格的情况下,才能必然推出结论。因为第一格和第三格都要求小前提肯定,如果构成第二格或第四格,可以得E(或O)的结论。
3.如果以“所有的A都不是B”为大前提,以“所有的C都是B”为小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能推出“所有的C不是A”(或“有些C不是”A”)的结论。这个推理属于第二格。EAE式(或EAO式)是第二格的正确式。如果以“所有的C都是B”为大前提,以“所有的A都不是B”为小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则能推出“所有A都不是C”(或“有些A不是C”)的结论。这个推理是第二格的AEE式(或AEO式)。
4.不能必然得出结论。因为这个推理属于第二格,根据第二格的规则,“两个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而这里两个前提都是肯定的。
(参考:依照已知条件画欧拉图,同处大圆B之中的小圆A与C之间的关系或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或全异,所以不能必然推出A与C之间的某种关系。)
5.结论应该是O判断。因为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结论一定是否定的;又因为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结论应该是特称的。所以,结论是O判断。 6.这个三段论式应为“所有P都是M,有些S不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7.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大项一定是周延的;如果大项在结论中周延,那么就要求大项在前提中也是周延的,而I命题的主谓项都不周延,因此大前提不能是I命题。
8.从三段论的角度来分析,本题中的三段话所包含的逻辑错误是不少的,它违反三段论规则。现择要分析如下:
(1)第一段话包含着两个错误的三段论: 洋奴主张读洋书, 你主张读洋书, 所以,你就是洋奴。
- 37 -
这个三段论中项“主张读洋书”两次不周延,违反了“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的规则。
反对我读洋书就是反对政府, 你反对我读洋书,
所以,你就是反对政府。
大前提“反对我读洋书就是反对政府”错误。 (2)“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这几句话也包含着一个错误的三段论:
外国人是说中国不好的(被省略的大前提), 你说中国不好,
所以,你是外国人。
这个推理的中项“说中国不好”一次也不周延,违反了“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的规则,所以是错误的。
(3)“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这里包含着这样的一个错误的三段论:
甲生疮, 甲是中国人,
所以,中国人生疮。
这个推理显然违反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因为前提中的“中国人”是命题的谓项,它是不周延的,而在结论中作为主项就成为周延的了,因此是错误的。
“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这里也包含有一个错误的三段论: 卖国贼是说诳的, 你是说诳的,
所以,你是卖国贼。
中项“说诳的”两次不周延,这个三段论违反了“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的规则,因而是错误的。
第六章 关系命题及其推理
一、从对称性的角度分析下列命题中划有横线的关系各属何种关系?
1.答:反对称性关系。 2.答:对称性关系。
- 38 -
3.答:反对称性关系。 4.答:非对称性关系。 5.答:对称性关系。 6.答:对称性关系。
7.答:非对称性关系。 8.答:非对称性关系。
二、从传递性角度,分析下列命题中标有横线的关系各属何种关系?
1.答:非传递性关系。 2.答:传递性关系。 3.答:非传递性关系。 4.答:非传递性关系。 5.答:非传递性关系。
三、下列关系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1.答:这个关系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关系“离??很近”是非传递性的。
2.答:这个关系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关系“败给了”是非传递性的。
3.答:这个关系推理是正确的。因为关系“晚于”是传递性的。
4.答:这个关系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佩服”是非对称性关系。
5.答:这个关系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关系“支援”是非对称性的。
6.答:正确。因为“在??以南”是传递性关系。
7.答:这是个混合关系推理。同三段论一样,混合关系推理也有这样一条规则:“在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而在这个推理中,“拥护王厂长”在前提中是不周延,可是它在结论中却周延了。因此,这个关系推理是错误的。
8.答:在这个推理中,媒概念“甲组同学”两次都不周延,从而违反了混合关系推理的规则,因此,这是个不正确的关系推理。
9.答:这个关系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认识”这种关系是非传递性关系。
- 39 -
第七章 谓词自然推理
一、试将下列命题译为符号式。(每题应采用所提示的符号) 1.(?x)(Px→Lx)。 2.(?x)(Fx?Tx)。 3.(?x)(Bx→Gx)。 4.(?x)(Sx??Hx) 5.(?x)(Sx?Wx?Hx)
6.(1)( ?x)〔(Ax?Px)→(Wx?Ax)〕
或 (2)( ?x)〔Ax→(Wx?Ax)〕?(?x)〔(Px→(Wx?Ax) ) 二、试对下列推理进行有效性的形式推演。 1. ①(?x)(Lx→Wx)
②Lc /∴Wc
③Lc→Wc ①全称例示U.I. ④Wc ②、③肯定前件式 2. ①(?x)(Lx→?Tx)
②(?x)(Lx?Hx) /∴(?x)(Hx??Tx) ③Lx?Hx ②存在例示E.I. ④Lx→?Tx ①全称例示U.I. ⑤Lx ③联言分解式 ⑥Hx ③联言分解式 ⑦?Tx ④、⑤肯定前件式
- 40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普通逻辑》课后练习参考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