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ies.” ——Edgar M. Hoover,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后面的附录部分,艾萨德教授为我们精彩的演示了如何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区域和空间经济问题。它对于我们理解区域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变化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预见问题具有很重要的帮助。科学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中我们可以管窥到《区位和空间经济学》一书为什么被视作全世界的区域科学研究者的“圣经”, 以及激励无数区域科学研究者努力攀登的“喜马拉雅山”。我想最重要就是它在这里提出的种种变化世界中可能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及为这些问题提供的解题思路。
九: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度安排、考核办法和要求
教学内容安排的指导思想:从微观到宏观的理论发展的逻辑进程,力求讲述内容留内和逻辑上的前后连贯、层层递进,从而对建立起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系统完整的把握,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理论研究素质,。
主要内容:微观区位理论(企业)、中观区位结构理论(产业)、宏观区位理论(城市、区域结构)、区域增长和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学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前沿
考核:平时综合表现成绩占30%,考试(开卷、闭卷两种形式)成绩占70%。
46
附录:一些基本的发展过程
艾萨德
概括地讲,经济演化根源于技术的人类(technologic man)对其身处的物质环境中各种自然力(elements)的作用。总的说来,这些自然力是被动,其中大多数自然力在人的一生那么长的时间内的变化是难以被觉察到的。然而,在我们的一生中,环境特征的某些变化,如土壤侵蚀、河口地带的泥沙淤积等,确实会累积到一个临界点然后引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调整。可是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除此以外,人类的活动几乎是经济发展独一无二的动力。人类对环境作出反应、不断地减轻环境施加的限制与稀缺性、锲而不舍地创制重新估价资源与减轻自然特征限制性的技术,正是这些以及其他多种人类的行为推动着经济与社会的变迁与进步。
因此,从一个给定了自然资源、物质格局和技术条件环境的框架开始讨论是非常合适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这样一个地区,因为物理距离的摩擦力,起先与其他地区隔绝。在这个地形起伏、资源分布不均的地区出现了聚落。
假设有一个或几个个人或家庭单元开始定居,最初的居住地点和作物种植地点的选定取决于许多因子,这包括现存的植被和开荒难度、交通资源、气候、地形、土壤类型和排水条件、工具和技术的可及性、防御方面的考虑以及个人或家庭单元的文化继承等。其中文化继承清晰地限定了现有的知识和组织经验,从而限定了定居可能性的
47
范围。而且,至少在某些方面,就任何事前的合理框架而言,这种选择是随意的、不确定的,它也许出自首批居民的突发奇想,也许受着一系列特定的历史事件的支配。而且,由于经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人们以后可能会放弃最初的居住地点,移居到另一个自然灾害较少、环境不太艰苦的地方。
对环境的相当稳定的调整一旦作出,发展的进程就更容易预料了,尽管偶然性因素仍或多或少地起着作用。当更多的个人或家庭单位来这一地区定居时,他们或许会居住在紧靠初来者的地方。“群居本能”(gregarious instinct)(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们喜欢这样称呼),或者更准确的,先天获得的行为模式会促进聚居(nucleation)。不可否认,当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时,人们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导致散居,而非聚居;也不可否认,人们个性中特异的要素可能支配着由社会和文化限定的那些要素,并由此导致聚落的空间格局变得不可预料,而十有八九这个格局变得更不稳定了。然而,经济的力量,更明确地讲就是当人口规模不大时联合起来与自然斗争所能得到的递增收益会强有力地促使人们聚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经济力量已扎根于现存的文化之中,先天地制约着特定的文化特质和情结的产生,并先天地影响着引导一个文化格局的支配利益和核心价值标准与价值观念。
无论如何,一个人口群(population cluster)迟早会出现。那么,这个人口群的内部结构如何?又是什么原则决定着它的空间格局,特别是它的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呢?
48
对于一个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的社会来说,由冯·杜能(von Thünen)及追随者们发展的概念框架是富有启发性的。若有一片土地肥力均一的大平原,其自然条件处处相同,与外部世界相隔绝,在离边缘一定距离的地方存在着唯一的人口群,那么各种作物的种植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区将以人口群为中心呈同心环带状分布。每一环带将相应地生产某一种农产品或几种农产品的组合。决定每一环带生产何种产品的因素将包括:人口对不同产品的需求,每单位各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输费用,单位面积土地上每种产品或产品组合的生产集约程度及其成本,以及由以上因素导致的产品的价格或物物交换比率等。解除均一性的假定,引入现实中土壤、气候和地形的差异,以及一般来说是不规则布设的有限的交通路线,将引起同心圆模式的严重变形。小麦种植带中的一片土地,仅仅是因为不适应其他任何农业活动,可能会用于放牧。沿交通线路展布的地区比靠近居民点但没有交通工具可供利用的地区,可能土地利用更为集约,生产的作物也完全不同。简而 言之,环带状分布可能根本显示不出来。不过,从时问一成本距离或其他能清晰地表征重要变量地域差异的概念方面说,同心环带状格局仍然没有变形,本书后面的一章将表明这一点。
然而,这一土地利用的竞争均衡概念是静态的,因而至少是部分地可被驳倒的。如前所述,社会一直处于非均衡的状态中,一方面为达到均衡状态不断地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地在各种变化力量的作用下偏离这一进程。人口聚居中心及其腹地同样也是一个动态的
49
有机体。一般来说,聚居中心最初呈小而密集的块状,反映了收益递增的向心驱动力,接着其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也越来越松散,有时甚至向四处蔓延,看起来杂乱无章而缺乏内聚力。伴随着空间的扩张,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导致了收益递减,人口成倍增多又导致了愈发的不经济和拥挤,这都使离心力效应越来越明显。在每一种作物种植带的边缘,以上的过程使得土地利用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那么,这种转变是平稳有序地过渡还是骤然无序地发生的呢?毫无疑问,文化上的观念和习俗制约着转变的性质。但是,经济力量当然也 在起作用,它促成每一块土地利用方式的更替,并强化着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可是,经济力量如何起作用呢?不幸的是,我们对这一动态过程仍然所知甚少。
设想在人口聚居中心及其腹地达到巨大规模之前,一种新的食物可以为某城市即A点处的居民所享用(图1.1)。在距A几天路程的一条河流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由于先天的饮食偏好或者最初的喜好,且与整套社会价值观和习俗并无抵触,这一新的商品逐渐地被人们接受。这时有一小部分居民定居于邻近河流的B点(见图1—1)。由于按照众所周知的交通方式,B点距离A点需几天的路程,因此G点和D点还会出现规模小得多的聚落,主要是为车夫和拉车的牲口提供服务,以便利A点与曰点之间的运输和交换。
50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 导论
A.教学课时2-3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比较,了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其它经济学的异同之处,从而对对该学科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特别是在学科思维的建立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C.主要讲述内容:
1.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2.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4.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D.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把握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征
一、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正确的理论何处来?
在经济学界内外有一个经常提起的话题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
为此,我们先要知道“科学”的定义是什么?
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认为:“一门科学是任何一种知识,它是人们有意努力加以完善的对象??它发展了寻找和解释或推理(分析)的专门技巧。” 在熊彼特看来,理论节约了人们在解
1
释和把握具有某些反复出现的具有共同性质或特征反复出现的个别现象、事实的耗费,而经济理论就好比是一个人们认识、分析、解决各类经济问题的工具箱。
哪么判断科学的理论的标准是什么呢?或者说科学理论是怎样得出的?
首先,由于事实不能用事实来解释,需要以理论来解释事实。任何理论都是对现实的抽象处理,既然是抽象化处理就意味着抽象的理论并不等同于现实本身,而是对现实的某种概括。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科学的理论建立一般要经历:想象、想象的概念化、概念之间的联系、检验、预测等几个步骤。或者如19世纪中期科学哲学的标准观点认为的那样:科学研究始于对种种事实不抱偏见的任意观察,继而进行归纳推论,以阐释关于这些事实的普遍和定律,最后通过进一步的归纳得以说明更广泛的通则,即大家所说的理论。而无论定律或理论最后都要我们将经验结果与所观察到的事实[包括科学研究着手探讨的事实)相比较,以检验其真理的内容。马克 .布劳格是世界著名的研究经济学方法论的专家,在他看来:“包含在解释中的普遍定律不是通过归纳概括许多个别实例而得出的;它们不过是一些假设,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称之为一些由感悟产生的推测,这可以通过运用它们作出关于具体事件的预测来加以检验但它们本身不能简化为关于事件的观察。”(出自 马克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
由于任何理论都是对现实的抽象处理,所以理论解都不是对
2
现实的完美解释,因此检验和完善理论是任何学说发展为一门科学的关键。对理论的验证包括其逻辑规则符合程度和理论所依据的假定前提的验证。
首先,任何理论遵循了特定的逻辑演绎规则,其中最为常用的就是三段论的推理方式。三段论通常是这样表述的:“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A是真的;因此B是真的”。演绎逻辑是一种抽象的运算, 推理的逻辑的真实性验证时,我们暂不考虑大前提“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或小前提“A是真的”的真实性如何,而是要看理论或理论验证本身在逻辑上是否正确。也就是说,这两个大小前提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而可能是我们想象或认为是“事实”。
“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的说法在逻辑上暗含的着:或是B是A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分必要条件,或是A是B的充分条件两种情况。无论两种之中的何种情形,这一说法本身意味着逻辑上不允许出现这样的论证方法或说法是:“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B是真的,则A是真的”,“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A非真,则B非真”,“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A是真的,则B非真”,“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B非真,则A是真的”, “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A非真,则B真”等。因为它们都不是“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这一说法本身在逻辑上蕴含的意义或“事实”。只有“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A是真的,则B是真的”,和“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B非真,则A非真”
3
这两种说法是逻辑上正确的说法。因为它们才是“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这一说法本身在逻辑上蕴含的意义或“事实”。
例子: 假若下雨(A),天上就一定有云(B)是一个理论的话(A→B)。显然在这里有云(B)是下雨(A)的必要条件。根据该理论暗含的逻辑,不管是否这个理论在事实上是否成立,有雨(A)就有云(B)((A→B))的说法,和没有云( not B)就没有雨(not A)(not B →not A )的说法在逻辑是正确的,或者说是理论本身蕴含的意义。而有云(B)就有 雨(A)(B→ A),和没有雨(not A)就没有云( not B)(not A→ not B)的说法在逻辑上是不正确的B ,或者说不是理论本身蕴含的意义。因此不管这两种说法在事实上正确与否都与理论无关,从而不能用来证明理论的对错的。
其次,在理论表述在逻辑正确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对上述逻辑正确的理论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由于理论不能证明理论本身,我们只能利用理论本身在逻辑上所蕴含的“事实”是否在现实中真的存在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的说法在逻辑上蕴含着两个“事实”:“ A是真的,则B是真的”与“B非真,则A非真”。因此,我们有两种证明理论是否正确的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根据“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A是真的,则B是真的”这一逻辑正确的表述,在观察到小前提“A是真的”情况下,利用归纳法对“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进行验证。
4
由于通过完全的归纳来发展和证实理论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它需要对古往今来所有A出现的情况一一核对,因此虽然这种方法能够证实理论是否正确,但往往不可行,或根本做不到。
第二个途径是根据“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B非真,则A非真” 这一逻辑正确的表述,在观察到小前提“B非真”情况下,对“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进行验证。如果出现了“B非真,而A为真”的情况,尽管无数观察中只有一例出现,既可以判定理论“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是错误的,因为违背了在符合逻辑的情况下理论蕴含的事实——即“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B非真,则A非真”。值得注意的是,同第一个途径一样,即使我们所能观察到所有的情形都符合“B非真,A非真”,我们也仍然不能判定验证“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的说法一定是真实的。因为同第一种途径的原因一样,我们可能根本对所有“B非真”情况下是否“A也非真”做到一一核查。
正是由于我们不可能做到对事物是否都是遵循“B是真的,则A是真”或“B非真,则A非真”这两情形进行逐一核查,所以也就不能试图通过对二者的观察来对“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这一理论推理是否正确进行有效的验证。而只能通过试图发现“B非真,而A为真”的情况来证明该理论推理是错误,即所谓的“理论证伪”。所以,所有的科学或观察都不是用于证实理论的,而是试图来证伪理论的。或者如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说的那样:“科学是求错,而不是求对。”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断地用证伪的方法来
5
不但研究个别决策人如何权衡各种两难冲突,并且研究不同个人的决策之间如何交互作用产生的某种全社会的两难冲突;研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这些社会上的两难冲突又如何由某种制度权衡折中,产生个别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局面.”
杨小凯教授之所以将自己开创的经济学流派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区别于以马歇尔开创的新古典经济学,就是因为他发现新古典经济学中没有得到很好处理的另一类“两难矛盾”。在他看来新古典所处理的经济问题的主要性质是,在给定资源稀缺程度(或生产力)的条件下,各种产品之间的生产或消费存在着两难冲突。这类两难矛盾实质上就是资源配置问题,是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而另一类两难冲突则古典经济学中所主要考虑的矛盾,即资源稀缺程度本身不是固定的,比如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力,因而减少稀缺程度,但分工和专业化一方面带来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又带来交易成本的上升。这就出现了一个两难问题——分工效率和交易成本提高之间的冲突。这一类两难冲突实质上是一个组织结构的权衡选择问题,因为矛盾的焦点在于通过组织结构变动来协调二者的冲突。这个命题虽然是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但遗憾的是随着19世纪末期新古典代替古典经济学,它在经济学研究中逐渐淡出。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资源配臵问题,而是如何才能使一个国家更加富裕,并尤其关注分工如何能够减少资源的稀缺程度。马歇尔之后,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逐渐转向在给定稀缺程度下资源的最优配臵问题,市场的功能则局限在
41
决定投资品和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和数量上。新古典的这种定义,丢弃了古典经济学最本质的东西,从而使经济学的解释力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对经济学进行重新定义,使之能同时涵盖新古典和古典经济学的思想。”(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 )
杨小凯教授还总结了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四个基本层次: 第一,人们决策前的经济环境(偏好\\约束\\游戏规则); 第二,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力量内分析个体的自利行为(实证分析);
第三,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个体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产生的结局(实证分析);
第四,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规范分析)。
汪丁丁教授对于均衡分析在经济学中的意义更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在谈到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预设(第一, 不确定性假设;第二,连续性假设;第三,历史局限性假设。)中的第二个假设时,他以古希腊哲学家谈论的流动的河流为例,指出该假设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连续性假设的一个最重要的推论是——可观测的行为一定是均衡的行为模式。均衡指的是在一个给定的状态中,没有人愿意付代价改变这个状态。研究均衡主要是研究它的形成机制,例如,在什么样的利益驱动下,人们的自利行为可以达成相互之间的某种一致。又例如,当利益分配偏离了均衡状态时候, 人们的自利行为可以造成怎样的效率损失。 均衡概念的建立,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实证的学问, 是经济学家的政策建议成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从均衡分析中我们可以
42
很自然地推演出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因为所谓制度以及各种制度之间的效率差异,无非就是各种行为激励造成的不同均衡状态之间,或者不同的均衡机制之间的比较。更为重要的是,九十年代以来,从均衡分析发展起来的所谓“博弈论” 对经济学的重写,不过是用博弈的视角和均衡的思维方法来讨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均衡分析的核心是存在两股相反的作用力,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一个均势状态的出现。这个均势状态可能不是人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但是却是在现有经济环境(有关各方的偏好\\约束\\游戏规则、制度)不得不接受的结果。
那么,如何看待区域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呢?
正如艾萨德教授所言:“从整个历史上看,现实的经济生活从未实现过均衡状态。各种变迁一直冲击着经济,迫使它不断地作出调整。”但是在包括区域经济学在内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均衡分析似乎意味着现实世界中存在达到均衡状态的倾向。尽管技术进步和其他动态现象具有破坏性的效果,致使在长期内均衡不能达到,均衡分析仍然是有价值的。一方面,正如汪丁丁教授指出的:经济学分析的连续性假设意味着可观测的行为一定是均衡的行为模式,尽管是它是暂时的,所以我们可以将社会经济系统理解为倾向于移动均衡(moving equilibrium)的实体;另一方面,均衡状态可以作为反映事物变化或非均衡的程度情况的参照物。在艾萨德教授看来,均衡分析之所以有价值,最重要的是因为它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变迁的规律和系统的运转。这样,它必定能
43
启发我们理解多种力量长期的相互作用,并能为我们预测各种具体情形下的历史发展趋势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6.目标与手段结合策略研究
假如一个社会或个人决定追求一个目标的话,通常要提出的问题或思维逻辑应是:目标背后的价值是什么?目标可以实现吗?实现的代价?多目标的协调性问题?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否合适?(这是马克斯·韦伯针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问题首先提出的,请参看他的名篇《社会科学中的客观性和社会政策》)
7.经济学家的直觉 8.对变化的敏感性
所谓研究甚至创新最根本的素养就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尤其是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以往的习以为常的事物则悄然改变,这些变化在不断挑战人类智识的同时,也为理论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源泉。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能力和热情去感受变化,预见变化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认为要想当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要具备“热切的心情,冷静的头脑”,在他看来源于崇高目标和良好的愿望的计划和动机并不能保证有效率的行动和结果的出现,还要有能力。所谓能力最基本的是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的训练,而对变化的敏感性其实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和结果。下面是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在其名著《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开头的一段话,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其中的内涵:
44
“Economic systems are dynamic entities, and the nature and consequences of changes that take place in these systems are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Such change affects the well-being of individuals and ultimately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abric of community and nation. As social beings, we cannot help but react to the changes we observe. For some people that reaction is quite passive; the economy changes, and they find that their immediate environment is somehow different, forcing adjustment to the new reality. For others,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represent a challenge; they seek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factors that have led to change and may, in light of that knowledge, adjust their own patterns of behavior or attempt to bring about change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s in which they live and work.
In this context, regional economics represents a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he spatial character of economic systems may be understood. We seek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gover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over space and to recognize that as this distribution changes, there will be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individuals and for
45
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实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量的各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如城市就是典型例子;另一个方面是某种类型的产业在特定地理空间内聚集,并与其他地理空间之间开展贸易,形成所谓的产业的区际分工或专业化。一般来讲,经济活动的聚集都会因其在经济上的合理性而不仅维持下去,而且还会因聚集本身而进一步强化导致聚集产生的这种经济合理性。
以新古典为基础的传统的区域经济研究,虽然对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机制提出过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和理论,然而大量的研究都把这种空间聚集视为一种“黑箱”来处理,无法对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的内在机制和过程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长期以来缺乏处理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技术工具,因为空间具有某种垄断力量,这与完全竞争是相悖的,因此如果缺乏处理这种具有某种垄断特征的空间的技术工具,那么无法突破“空间不可能定理”的屏障,也就是无法把空间纳入新古典的一般竞争均衡模型中。空间不可能定理指出,当空间为均质的且存在运输成本时,如果所有需求不能在本地得到满足,那么就不存在有关运输成本的竞争均衡。我们知道,如果在新古典的一般竞争均衡框架内存在有关区位(空间)的均衡解,那么此时肯定不存在规模经济,因为均衡解的存在性与规模经济是不相容的。规模经济不存在,则经济活动是完全可分的,任何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并存在于任何空间范围内,因
31
此此时任何规模的城市甚至连一个小村庄也不可能存在,整个经济系统由均匀散布的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所组成,因为此时只有这种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的均匀散布才是最有效的。这种结果,尽管在新古典的一般竞争均衡分析框架内存在均衡解,但这种均衡解是无区际贸易和无运输活动的均质世界。但在现实世界中,区位均衡并非是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小型企业的均匀分布,而是存在经济活动聚集现象和城市,且存在区际贸易和区际分工的均衡,显然这种均衡必然伴随着规模经济。如果空间为均质空间,则意味着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存在资源禀赋、人们的偏好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此时,如果规模收益不变且不存在运输成本,那么我们无法确定经济活动规模和经济活动区位;如果规模收益不变,但存在运输成本,那么任何人(企业)都在本地解决(生产)所需的消费品(或投入品),不会输入任何消费品(或投入品);如果规模收益可变但不存在运输成本,那么所有经济活动都在本地不变规模水平上进行,此时经济活动规模可以确定,但无法确定各种要素和商品在空间中的转移;如果规模收益递增但不存在运输成本,那么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某一特定区位上。这些说明,只有当存在运输成本且规模收益递增时,可以存在有经济意义的区位均衡,即不仅能够确定经济规模也能够确定生产区位。
正如上面的讨论,由于长期缺乏处理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技术工霉;喜亳3zS具,无法把具有某种垄断性特征的
32
空间纳入标准的新古典竞争均衡框架中进行讨论,因而主流经济学也成了只有时间维度而没有空间维度的经济学,这是主流经济学的缺陷。任何经济现象都存在于时空中,但主流经济学只考虑时问维度而不考虑空间维度。任何经济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是连续的过程,因此只包含时间维度的主流经济学所描述的世界是连续而平滑的世界。但现实世界并非如此,现实世界是由具有不同市场规模的具体块状区域所组成,在这种块状世界中,市场规模不同导致不同块状体之间必然存在一种非均衡力,这种非均衡力表现为一种聚集力。在这种聚集力的作用下,现实中许多经济现象在空间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常发生突变。在这种包含聚集力的世界中,各种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与连续平滑的世界中的变化过程完全不同,可流动要素向聚集力较大地区聚集,而且这种聚集一旦开始,则将形成不断强化聚集力较大地区优势的循环累积过程。这种过程必然导致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差异,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差距必然影响区际收入水平的差异,同时在各种制度很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过程必然导致经济资源乃至经济收入向少数富人集中的过程。
由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建立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聚集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探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经过近20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日趋成熟与完善,为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在我国经济学界,也
33
有不少学者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然而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仍然滞后于欧美和日本的研究。为实现区际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了解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与机制、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必然是区际差距的原因,而新经济地理学正是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原因与机制的学科。我们翻译《经济地理学》一书,也就是从这种目的出发的。 库姆斯、迈耶和蒂斯编写的《经济地理学》一书是在空间经济学领域目前为止最全面、最新的教科书,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本书也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国际贸易以及应用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本书利用前沿的经济理论解释了在劳动力、知识以及商品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为什么经济活动仍聚集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区位如何持续地影响贸易和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是如何把全球经济转变成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域的经济空间等。全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为事实与理论部分,第二篇为空间、贸易和聚集部分,第三篇为空间聚集程度和决定因素部分。
第一篇,重点介绍了空间差异的事实以及经济思想中的空间问题。第1章,重点介绍了产业革命后经济空间的变化过程。在本章,一方面强调了运输成本的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强调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以及经济空间的强有力的极化过程。第2章讨
34
论了与经济思想中的空间相联系的区位问题。在主流经济学中,缺乏对空间的研究,这主要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的缺陷所导326◆蟊簖辜≯莩诺诺。:一看寡菇羞举..
库姆斯等著;安虎森等译.经济地理学 区域和国家一体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6.
(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正如由经济稀缺出发界定了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为谁社会生产?(what \\how \\whom)正是由上述构成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出发,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经济学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问题:何事在何地?为什么?又该怎么样?(What is where, and why—and so what?)。第一个其中“何事”(what)涉及到每一种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工厂、农场、矿山等狭义的生产组织,而且涉及其它各类企业,家庭、私人机构和公共机构;“何地\(where)是指与其它活动有关的区位关系(location),涉及诸如毗邻、集中、分散 以及空间模式(location pattern )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等问题。而这类问题既可在广义的区域的层次上进行讨论,也可从微观地理学的角度,就地带、地段或地点进行讨论。“为什么”和“又该怎么样”这两个问题,则依经济学家在其能力和胆识的某种弹性限度内对问题所作的种种注释。也就是说,“何事在何地?”是对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及其变动的观察、发现,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为什么”
35
则是对这些观察到的空间现象的原因和动力的解释,是一个研究问题的过程。“又该怎么样”则涉及到对理论的应用,或对以往理论的修正、完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胡佛之所以说对后两个问题的讨论要依经济学家在其能力和胆识的某种弹性限度内对问题所作的种种注释,可能是在提醒我们任何理论都是对现象提供的一种解释,而且因人而异。知识积累越厚,对问题把握的越深刻,视野越宽广,提供的解释相对就可能越合理性。思维有界,学科无界。
一般而言,任何区域经济的研究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的,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认为,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何处发生?为什么发生?(where economic activity take place and why?)主要关注的是前两个基本问题。
(四)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当然胡佛和克鲁格曼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说法,是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一个高度抽象的说法。如果要更为具体地界定研究领域和方向的话,则存在不同的看法。或者说,每个人都可能从自身的学科背景、视野大小、对问题的认识和所采用的方法等方面,提出自己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等。我们从下面几个对区域经济学的定义中可以大约领略到:(来自魏后凯):
第一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这种
36
看法主要是从“区域”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既有关特定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第二种观点: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来界定。这种罗列问题清单的方式,不利于把握一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性质。 第三种观点: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这种看法很容与经济地理学相混淆。
第四种观点:研究区内区外经济关系的科学。
第五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 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极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应用科学。它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基本特征。”(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
第六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
如果从具体的研究内容而言,我本人比较认同第六种观点,因为它能够从本质上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区域经济学的三方面的研究领域。
1.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主要是指经济活动(也包括其他活动)的区位选择和分布规律。不言而喻,这里所指的是那些经过慎重考虑的有目的性的理性化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问题。 2.经济活动的协调主要指的是经济活动的在空间(区内区外)的匹配问题,来源于经济活动的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关系,包括产业间的匹配、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各种生产要素和辅助要素的匹
37
配,以及区域自组织能力的培养和“高级循环”的形成等等。这里协调还包括协调机制的问题,例如,市场机制还是计划机制?通过竞争还是协商?通过自组织还是他组织?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命题: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协调机制。“看不见手”原理的核心——竞争是最有效的协调手段,正如古希腊伟大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言:“战争是和平之母”。 3.区域决策指的是如何在空间中有效地组织活动(路径选择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支持系统(如何支持所选择的路径)。这也是区域经济学作为学科的意义所在,因为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为解决和指导现实经济活动的服务的。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趋势
运输成本影响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理论(Von Thünne,1826) 最小成本为标准工业区位选择理论(运输成本+劳动费用+聚集因素)(AlfredWebber,1909)
中心地区位理论(多中心网络结构)理论(W.Christaller,1936) 利润最大化为标准的市场区理论,从单纯生产扩大到市场,从单个厂商扩大到整个产业(A. L?sch,1940)
从区位到区域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向:增长极理论、累积因果理论、核心——外围模型、区域发展的政策干预。 区域经济学体系的建立(Edgar M.Hoover ,1960)
目前区域经济学得主要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派( 克鲁格曼,藤田等),重视市场的作用(区位理论、城市中心、因果累积、当地
38
外部经济、地租和土地利用); 新制度学派(区域政策学派),强调政策的调控作用,在欧洲十分流行; 区域管理学派,提倡国土整治与开发.
研究趋势:定量研究和模型化,重视微观行为分析、结合发展目标的政策研究和政策评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需求、人口、体制)。 四、区域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原则。 1.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基本视野、层次
微观区位理论、中观区位模式理论、宏观产业带理论、宏观区域经济理论。
2.以行为主体的性质、目标为导向的空间行为分析和策略研究,认清各种行为、目标背后的价值取向,例如: 什么构成一个好的"区位"? 区位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区域开发的成效如何评判?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问题?
思考题:茅于轼认为:中国的耕地保护制度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不符合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标准? 我的回答:从学科思维和他所这句话的假定前提上而言,茅于轼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了解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思维方法的人,肯定立即就认为这句话太没有水平了。它提示我们,一个好的理论或命题经常是看似违背常理的,但仔细分析却合情合
39
理,而只有那些很好学科训练和善于思考的人才会公然对人们的所谓“常识”提出挑战。
3.“看不见的手”指引下的行为分析:探求行动背后的微观基础
4.以正反力量为基本作用的辩证思维和分析方法,例如:
空间既是成本又是机遇 分散力与内聚力 供给与需求 成本与效益 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自动强化作用与自动限制作用 区域经济增长的约束问题 区域竞争可能导致“得失游戏”
这些思维方法和分析途径贯穿于区域经济学的始终,也是围绕稀缺和机会成本概念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5.均衡方法
对于事物存在方式的“均衡”状态的研究,是经济学对人类活动解释方面所采取的一贯态度,这种态度类似于常人所理解的“中庸之道”和所谓的“物极必反”的箴言,它是个人或社会在面对各种利益冲突下所(不得不)采取的“折中”行为。已故新兴古典经济学创始人杨小凯教授认为:
“所谓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它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一讲区域经济学讲义-导论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