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参考书目: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 黄宗良等《冷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 黄宗良《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第5章),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版。 靳明辉《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前景》 (上下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 5、[美]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6、赵明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问题纲要》 (第1章),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版。
一、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说” (一)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说”:
马恩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1、“同时胜利”是不是指某一天或某一刻,而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 2、“同时胜利”的客观依据:
(1)社会主义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2)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人类社会的国际化。 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想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想,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德三国取得胜利。 ★恩格斯在1847年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 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
★ 1892年恩格斯指出:欧洲工人阶级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保证”。
★ 1893年又指出:“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或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 。
(二)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这一思想集中地就体现在马克思《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 》之中。 1、 “卡夫丁峡谷”的寓意
“卡夫丁峡谷” 位于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 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中,萨姆尼特人在卡夫丁峡谷战败了罗马军队。按当时交战惯例,战败者必须从由长矛交叉构成的轭形门下通过。这被认为是对战败者的最大的侮辱。 通过 “卡夫丁峡谷”是遭受奇耻大辱的意思。 马克思这里是借喻。
“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说俄国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进而进入更先进的社会。 2、基本观点有三个方面:
(1)西方(西欧)发达国家与东方(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的历史发展道路是有差别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但各国的历史发展不是千篇一律的。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2)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有原因的,过渡到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是可能的。
俄国公社具有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二重因素。一方面,土地是公有财产,这种公有制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纽带,成为公社的稳固基础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劳动是个体的,劳动产品和房屋私有,劳动者的利益相对满足、个性也可以获得比较自由的发展。因此这种公社制度受到赞同。
俄国公社可以进入更先进社会制度的可能性在于:一是个体劳动可能转化为集体劳动和机械化生产,也即实行更先进的劳动方式;二是俄国公社已经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同时存在,可以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在设备、肥料、农艺等方面所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 (3) 跨越 “卡夫丁峡谷” 并不是随便可以实现的,而是有条件的。
首先,必须通过社会革命。 马克思明确指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其次,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马克思几次讲到不通过 “卡夫丁峡谷” 时,都是同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联系在一起的。说明先进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离不开人类社会的文明的积累。离开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不可能建成先进的社会,也不可能超越旧社会。
3、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它实质上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多样性的问题,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仅有西方经济文化发达国家的一条道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或者缩短资本主义的历史行程而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又允许每个民族有自己一定的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列宁的“一国胜利说” (一)“一国胜利说”
1、提出:
①1915年,列宁发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分析帝国主义的特点及规律。
②1915年,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列宁提出:“根据帝国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爆发并取得胜利。”
③1916年,在《无产阶级军事纲领》文中,论证了“一国胜利”的观点。 2、一国胜利论的内容
一国胜利说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一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其二是不发达国家也可以率先取得胜利。
3、为什么会产生“同时胜利”与“一国胜利”的差异? 立足点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的理论,是立足于国际资本主义同盟客观存在这一事实基础之上的。
■列宁“一国胜利”的理论,则来源于国际资本同盟的瓦解这一新的历史事实。 三、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引起的争论 (一)几次激烈的争论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之争
普列汉诺夫:工人阶级最大的历史灾难莫过于还没有准备好就夺取政权。把这样的政权强加给它,就意味着把它推上最大的历史灾难的道路,这样的灾难也会是整个俄国的最大灾难。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之争,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同时胜利”与“一国胜利”之争,今天看来,尘埃并未落定
普列汉诺夫的对与错
对:俄国不仅吃存在着资本主义的苦头,而且也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发达的苦头。——苏联的解体证明了其的先见之明
错:反对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认为应当继续深入和完成民主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其主张的失败
考茨基的“早产论”
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对“早产论”的驳斥
1、中国、俄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是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非洲式的落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具备了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2、落后国家人民受国内外资本家双重剥削和压迫,革命要求更迫切;加之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与胜利。 3、生产力是发动革命的根本条件,但不是直接条件。
4、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薄弱环节突破,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
沙夫的原罪说
“企图在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客观条件的国家里建立社会主义,这是原罪。”认为苏联演变是由于其本身不具备条件而违反规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原罪\造成的。
补课论
提出:改革开放初
“补课论”,即认为中国缺少一个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必须经过一个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才能谈及社会主义革命。依照这个\理论\,那么,1949年以后
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进行2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走错了路,\耽误\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早产儿\,是先天不足,是极\左\,是一种 \罪过\。
(二)落后国家能否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争论的实质
生产力要素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前提”,还是“唯一前提”?
社会形态更替是合力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过程。
所谓历史选择性就是社会的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历史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道路向着较高级社会形态迈进。
四、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必然性)
(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2)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人民除了起来革命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3)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这些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他们不可能把这些国家引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4)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农民作同盟军,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五、不发达国家首先实践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1.从经济基础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进行。
2.从封建主义影响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在各方面深受封建主义的不良影响。 3.从面临的国际环境看,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 4.从经验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第三研讨主题指导
主题:苏联模式与苏东剧变的关系及说明的问题 涉及的相关问题:
苏联模式的特征及评价,苏东剧变的原因、过程、教训,苏联模式与其剧变的关系 参阅资料: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黄宗良:《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第5章),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版。 思考题:
1.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含义,基本观点及意义
2.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说”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内含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同时胜利”与“一国胜利”的差异?
3.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必然性)和艰巨性。 4.怎样看考茨基的“早产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二专题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