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弃其杖,化为邓林。 (6)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7)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8)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9)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10)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11)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12)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13)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14)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 (1)文首:花脑袋。喙:鸟兽的嘴。 (2)詨:呼叫。 (3)堙:填塞。 (4)逐走:竟走,赛跑。 (5)邓林:桃林。 (6)湍:水流急。浚:深。
(7)偃蹇:盘曲高耸的样子。殆:几乎,差不多。
(8)冲然:向上冲的样子。羆:熊的一种,毛棕褐色,能爬树、游水,也叫“马熊”或“人熊”。
(9)刈:割。烈:火猛,此处作动词,意思是猛烈地烧起。 (10)熙熙然:和谐愉快的样子。效:呈献。 (11)渊然:深沉的样子。谋:谋划,商讨。
(12)匝:经历一周。旬:十天为一旬。好事之士:此指爱好山水并到处搜奇选胜的人。
(13)陋:鄙陋。此用作意动,即“轻视”之意。 (14)胜:景致优美。
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
(1)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3)夸父与日逐走。
(4)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5)是其果有遭乎?
(1)以:介词,表示两件事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略等于“用来”。 (2)故:所以。
(3)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又写作“甫”。与:介词,译作“跟”。 (4)以:连词,相当于“而”。举:副词,全,都。 (5)其:句中语气词,表推测的语气。 四、简答题
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一部书?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按照部首排列,共540个部首。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别为一篇,共十五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
最后或说明读若某。《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的根源,下辨字体的变迁。它不但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而且也是当前文字改革的重要依据。《说文解字》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2、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造字本义是昏暮,但是它被借用作语言中的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后来用“暮”字表示昏暮的意思。疲劳的意思本来用“疲”字表示,但古书里常用“罢”来代替“疲”,表示疲劳。请分析一下这两种用字现象各自的性质,并说说它们的区别。
“莫”字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来造的“暮”同“莫”是今字与古字的关系。借“罢”表示“疲”,由于“疲”字本有,所以“罢”字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两者都是依声托事的做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者是本有其字的通假。
3、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从本义和引申义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例如:“江”、“河” 由专指长江、黄河引申为泛指河流,“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好”由女子貌美引申为泛指美好,“涉” 由淌水过河引申为泛指过河,都是词义由个别引申为一般。
再如:“道”、“術” 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权”由秤锤引申为权力、权变,“骄” 由马高大,引申为骄傲、自高自大,“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由具体引申为抽象。
4、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 (l)《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说文》:“民,众萌也。”
(5)《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人”、“民”两词所指都是属于人类的社会成员,但是两者的范围广狭有不同。“人”与禽兽相对,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如例句(l)(2)皆为此义。“人”可以用于指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在其他方面有所区别的社会成员,如例句(3)。“民”的外延比“人”小,它的词义范围仅指“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例句(4)、(5)。(6)皆表示了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
5、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 (l)《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6)《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7)《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
“饥”、“饿”二词都表示饥饿,但是两者的程度深浅轻重有所不同。“饥”是一
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如例句(l)、(2)、(5)皆为此义。“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是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例句(6)、(7)皆是。“饥”和“饿”的区别,还可以通过这两个词在同一句中的对用看出来。如例句(3)“虽饥不饿”、例句(4)“宁一月饥,无一旬饿”,都可以明显看出“饥”与“饿”词义程度深浅轻重的不同。 6、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恭”、“敬”之间的差别: (l)《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
(2)《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3)《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4)《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5)《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6)《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恭”、“敬”都是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是两词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恭”侧重外貌,多指对人恭谨有礼貌,不怠慢。如例句(1)、(2)皆是。“敬”则侧重内心,指内心的肃静,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如例句(3)接待宾客用“恭”,举行祭把用“敬”,又如例句(5)“貌思恭”,“事思敬”等,都说明“恭”、“敬”二词的区别。另外,“敬”还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如“敬业”,“敬老”,这些用法,也是“恭”所没有的。
7、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耻”、“辱”之间的区别: (l)《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孟子?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3)《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42页)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