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百花园四》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知识与能力:
1、巧记以“风”开头的成语,读句子想象画面。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乐游原》,搜集、积累台湾的有关知识。 3、通过阅读短文,感受云南大理的自然风光。
4、以“环境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为话题开展小小辩论会。 5、写一篇和某个地方的环境变化有关的习作。 突破重难点:
重点:以“环境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为话题进行辩论。 难点:以“??变??了”为话题,写一篇习作。 课时巧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以“风”开头的成语,能通过阅读句子想象相关的画面,并注意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乐游原》,了解《乐游原》的意思。能搜集并积累宝岛台湾的有关知识。
3、理解短文《大理的“风、花、雪、月”》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以“人和自然”为主题的四篇课文,今天的“语文百花园四”和单元主题也是相关联的。比如,以“风”开头的成语,和自然有关的古诗、短文等。希望同学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能更深刻地理解自然之美,更加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语海畅游”。 1、巧记成语。
(1)学生自读八个成语,读后思考其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泡泡框中的提示回答。
1 / 7
明确:这八个成语都是以“风”开头的。
(3)要求学生通过工具书查阅这八个成语的意思。(可用“教师提问,学生齐答”的方式教学。)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风调雨顺:指风雨适合农时。
风吹草动: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轻微的变故。
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风起云涌:大风刮起,乌云涌现。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 风吹雨打: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风卷残云:大风吹散残存的浮云,比喻一下子消灭干净。 风雨交加: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
(4)学生组成小组讨论交流如何记忆这八个成语。学生讨论交流后,将成语抄写到自己的积累簿上。
2、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句子,把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读准确。
(2)指名回答:这两个句子分别描写了什么?(第一个句子描写了红日升起的画面;第二个句子描写了蝴蝶围绕游客飞舞的画面。)
(3)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查阅并理解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明确:“红彤彤”和“徐徐”写出了朝阳的颜色和朝阳上升的速度,给人一种色彩美和动态美。“一群群”说明蝴蝶的数量很多,“围着”则表现出了蝴蝶对游客的亲近。
(4)教师出示朝阳升起图和蝴蝶游客图,引导学生看完图后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5)教师小结:我们在阅读一些生动、形象的句子时,可以抓住其中的动词、形容词等一些使句子变得形象、具体的词语进行想象。
三、教学“积少成多”。 1、读读背背。
(1)学生自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
2 / 7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把字音读准确。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3)学生组成小组讨论交流背诵古诗的方法,教师鼓励已经能背诵的学生进行示范背诵。
2、我的采集本。
(1)学生自读介绍台湾的有关知识。
(2)要求学生将这五点知识抄写在自己的积累簿上。
(3)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台湾蝴蝶甲天下》整理和台湾有关的其他知识。 (4)学生组成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 四、教学“阅读平台”。 1、教师出示大理风光图。
2、要求学生自读短文,读完后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教师归纳:短文以字谜开头,点出了云南大理最具特色的风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并结合传说对这四个风光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短文:短文介绍了大理哪几个地方的风光?它们各有什么特色?(提示:运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指名回答问题。
(1)短文介绍了大理这四个地方的风光:下关、上关、苍山、洱海。 (2)下关风的特色是:常年刮大风,每天狂风呼啸,有时甚至有地动山摇之势。上关花的特色是:每月开一朵,花香馥郁。苍山雪的特色是:永不融化,阳光照射下光芒万丈。洱海月的特色是,月夜风轻云淡,非常迷人。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的内容很丰富,大家的学习热情也很高,希望课后大家能多多巩固我们今天学过的知识,多多积累成语,背诵古诗。
2、布置作业:搜集并整理和辩论会相关的内容,分组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根据自己的观点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
3 / 7
2、通过辩论会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驳别人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了解辩论。
1、教师播放辩论会的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辩论会的形式和过程。 2、导入:同学们,辩论会上的这一番唇枪舌战,大家是不是看得很过瘾?你们想不想参与其中,大展口才,成为最佳辩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开个辩论会吧。
二、讨论交流,重点指导。 1、教师向学生介绍辩论流程。
(1)陈词阶段:正反双方的一辩陈述本方观点。 (2)盘问阶段:正反双方相互提问。
(3)自由辩论:正反双方自由辩论,表达各自的见解。 (4)总结阶段:双方四辩作总结,再次强调本方观点。 (5)评判阶段:专家评判,票数最多的一方为获胜者。
2、引导学生根据“能说会道”的内容总结出辩论会的话题: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3、教师重点指导。
(1)辩论兵法第一条:不打无准备之仗。辩论开始前,首先要明确辩论主题;明确主题后,需要着手准备相关的资料并进行调查、了解。针对环境问题,学生可以有计划地去几个地方进行调查、了解,并记录和整理。
(2)辩论并发第二条:分清敌我。辩论观点有正方和反方之分,不存在中立态度,学生在经过调查、了解等准备工作后,一定要确立好自己的观点。此次辩论中,认为“环境变好了”的同学是正方,认为“环境变坏了”的同学是反方。
(3)辩论兵法第三条:以理服人。辩论过程中,辩手应该以事实作为依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对方在陈述观点时,要认真倾听,然后找到相应的事例进行反驳。
三、评选辩手,开展辩论。
1、要求学生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正方和反方这两个不同的小组,小组内展示搜集的资料。
4 / 7
2、两个小组分别根据各自的材料进行内部发言。(教师在此环节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两个小组通过讨论交流,评选出各自的四位辩手。 4、教师当评委,学生开展辩论会。
5、学生按照辩论流程进行辩论。(辩论过程中如有学生出现发言卡壳的现象,教师应积极鼓励。针对发言较好的辩手,教师应引导其他学生一同鼓掌。)
6、教师对辩论会进行总结。 7、师生共同评出最佳辩手。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每个同学都有当最佳辩手的潜质,希望课后同学们能自发地组织一些辩论赛,争取人人都能做一个辩论高手!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在辩论会的基础上,以“??变??了”为话题,写一篇习作。 2、能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自主动手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仔细审题。
1、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77页“笔下生辉”的内容,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本次习作的要求:在辩论会的基础上,以“??变??了”为话题,写一个地方的环境变化。
2、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举行了以“环境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为话题的辩论会,大家都还记得自己整理的相关调查资料吗?看了今天的习作要求,有没有让你想到可以利用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和环境话题有关的习作。
二、重点指导。
1、板书“??变??了”,要求学生结合辩论会的相关材料将省略号的部分补充完整。
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如何填写:第一个省略号需要填写一处环境,第二个省略
5 / 7
号需要填写此处环境的变化。如:校园变美了、小河变清、荒山变绿了、家乡变美了??
2、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辩论课的内容,找到和本次习作相关的材料。 3、教师结合具体例子重点指导习作方法。
(1)确定题目后,要根据辩论会的相关材料进行构思。如可以“小河变浑浊了”为题,选择相关材料,对这篇习作进行构思。
(2)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变”字,所以写作时,不仅要写出变化前的环境是怎样的,还要写出变化后的环境是怎样的,并重点突出变化后的环境。如:写校园变美了,要略写校园变化前的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要详写变化后校园的整洁干净、宁静温馨等。
(3)要表达出自己对环境变化的真实感受。可以在习作的字里行间表达对环境污染的痛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可以在开头或结尾处提出。
三、构思习作。
1、学生确定习作的题目,并根据辩论会的相关材料进行构思。 2、出示优秀习作范文。
荒山变没了 每当经过我们小区附近的后山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啊,这里变了,变得太多了!” 句段赏析 点明要介绍的地点是小区附近的后山,记忆把我带回了从前的这里。小学二年级时,我家突出一个“变”字。 搬到了后山附近的小区,后山上有一块巨大的荒地,这块荒地到处都是皱纹般的裂缝,烈日火焰般地灼烧着它瘦骨嶙峋的脊梁。人们似乎也觉得这山太过荒凉,渐渐 简要介绍荒山没开始把这里当成垃圾场,处处可见人们随手丢弃的垃发生变化前的面貌,表圾。每到大风肆虐的天气,这些垃圾就会被刮得到处都现出荒山的环境恶劣。 是,随风散开的刺鼻气味使附近小区的居民苦不堪言。 直到今年,我对它的变化大吃一惊。那天,无意间经过这里时,我惊呆了!哪还有什么荒山,分明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白杨,高大的梧桐,低矮的冬青??各种树木丛生,一眼望去,让人感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活 6 / 7
详写荒山变化后力。我不由得走进树林深处,顿时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的样子,表现出荒山的盈满了我的鼻端。我低头一看,脚下竟长满了五颜六色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的小小的野花,我赶紧移步,生怕不小心踩到了这美丽者对荒山变绿林的喜的小生命。怪不得这么香呢,我看着这铺满鲜花的草地,悦之情。 顿觉神清气爽。再往前走,我看到了几座小亭子,还有随处可见的指示牌,提醒人们不要随处扔垃圾,注意爱护环境。的确,荒山变绿林需要我们共同维护。在树林的尽头,我看到了一群老人正在一座小亭子里愉快地聊天。他们都对荒山的变化赞不绝口。听着这欢声笑语,想到荒山从前的样貌,我不禁感叹道:“啊,环境保护是多么重要啊!” 保护一片绿地,我们就会多一份天地,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座荒山都能变成绿地! 结尾突出环保主题。 总评:这篇习作通过荒山前后面貌的对比,突出了环境保护的主题。小作者对荒山变化后的面貌描写得非常细致,结尾的提倡和呼吁突出了习作主题。 3、教师要求学生谈谈对范文的感受。
(1)提示:可以从范文的结构、内容、叙述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来谈。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总结范文可借鉴的长处,激发学生的灵感。 4、学生自主写作。 四、自我修改,交流互评。
1、教师出示习作常犯错误,要求学生改正。 (1)语句不通顺;(2)标点符号错误;(3)错别字。 2、教师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在小组内进行习作的阅读。 3、小组评选出优秀习作,在全班进行朗读。
4、教师针对优秀习作进行评价,并指名回答习作的优秀之处。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次习作不同于以往,需要结合我们的实际调查资料进行书写,任务虽然艰巨,但是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能按照自己习作中表达的那样,关注环保,共同维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7 / 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版小学语文《语文百花园四》教学设计(详细解读)【名校精品】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